陳牧民/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副教授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undecided boundary between Qing Empire and British India in Aksai Chin area developed into a prolonged disput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in the 20th century. 本文從歷史角度來理解中印西段邊界爭端的起源,看英屬印度與清帝國之間對喀什米爾與新疆/西藏之間的劃界爭議如何演變成今日的難解僵局。


研究紀要-中印西段邊界爭議的遠因 (上)

Research note: China-India border dispute in the western sector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undecided boundary between Qing Empire and British India in Aksai Chin area developed into a prolonged disput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author examines diplomatic archives to see why both countries claimed sovereignty over this high-elevation plateau, and why attempts to demarcate boundary in this area have failed.   

邊界爭議是當前中國與印度關係中最關鍵、也是最難解的部分。由於雙方對邊界的認定不同,兩國政府在過去半世紀以來一直無法就劃界達成正式協議,這使得印度成為中國的十四個鄰國中,兩個仍存在陸地領土爭議的國家之一(另一個國家是不丹)。領土爭議導致兩國在1962年10月爆發戰爭,並且在往後十多年維持冷戰的狀態。1980年代兩國政府開始用談判的方式解決領土爭議,此後更在2003年設立「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談」(Special Representative Meeting),指定中國副外長與印度國家安全顧問為雙方首席談判代表。至今(2015) 年3月為止,雙方共進行了18回合的會談,不過都沒有實質進展。同時也因為邊界問題遲遲無法解決,使得中印兩國持續在實際控制線上進行軍事部署,也積極在邊界附近建立機場、公路等各項基礎設施,讓中印邊界成為今日國際關係中最緊張、也是最不穩定的地區。本文將嘗試從歷史角度來理解中印西段邊界爭端的起源,看英屬印度與清帝國之間對喀什米爾與新疆/西藏之間的劃界爭議如何演變成今日的難解僵局。

 

aksai chin阿克賽欽(Aksai Chin)指的是西藏西部崑崙山以南、林芝塘以西,與印控喀什米爾以東的一片高原地帶,面積約三萬七千平方公里。19世紀之前,基本上是由朗傑王朝(Namgyal Dynasty,又稱勝利王朝)統治,以今日印控喀什米爾的列城(Leh)為首都。這個王朝的文化受西藏影響很深,居民主要信奉藏傳佛教,曾經成功抗拒蒙兀兒帝國以及中亞穆斯林的侵略,卻能一直保持獨立地位。不過在1684年的拉達克-西藏戰爭(朗傑王朝出兵消滅古格王朝引發與西藏之間的戰爭)之後,伊斯蘭勢力開始進入本地區。

 

 

 

 

 

Zorawar Singh1834年,喀什米爾地區大君古拉伯.辛格(Gulab Singh)派遣將軍佐拉瓦.辛格(Zorawar Singh,右圖)率領數千人部隊入侵西藏西部與拉達克等地,並1841年成功佔領西藏西部。次年西藏軍隊反攻,成功阻殺佐拉瓦後並將其軍隊逐出藏區。因為當時古拉伯.辛格臣屬於錫克帝國(Sikh Empire),而西藏也受清帝國冊封,因此這場戰爭被稱為中國-錫克戰爭(Sino-Sikh War)。不過實際上衝突的雙方是古拉伯.辛格所屬的道格拉(Dogra)部落(藏人稱其為森巴人)與西藏。1842年9月17日,交戰雙方簽訂西藏-道格拉條約(Tibet-Dogra Treaty),又稱楚舒勒條約(Treaty of Chushul,Chushul位於今日印控喀什米爾境內),確定錫克帝國與西藏之間的界線(Noorani, p.12)。〔圖片來源::http://www.hinduhistory.info/the-legend-of-general-zorawar-singh/

我們其實很難用現代眼光來看這紙條約,對於西藏與喀什米爾來說,條約的目的主要是宣示雙方的勢力範圍,而非明確畫出邊界線;在雙方勢力範圍之間存在者一條模糊的「邊疆帶」。這種思維並不是清帝國或西藏所獨有,而是當時亞洲各國所共同遵守的一種規範。這只條約確立拉薩政府的影響力不再擴及拉達克,而道格拉人也承諾不再進入西藏轄下的阿里地區。

 

英國人登場

就在條約簽訂之後四年,英國與錫克帝國之間爆發第一次戰爭(First Anglo-Sikh War)。這場戰爭其實是19世紀英俄大博弈(Great Game)的一部分,當時新興的陸上強權俄羅斯帝國逐漸向南擴張,與從印度為中心向西北擴張的大英帝國在中亞大陸展開一連串的戰略衝突。這場勢力範圍的競爭從中國新疆開始,一直西延伸到奧斯曼帝國,阿富汗與波斯(今日伊朗)等地為主要戰場。英國的目的在阻止俄羅斯取得前往印度洋的通道,因此逐步以軍事手段將印度北部到新疆西藏之間各獨立王國納入其統治之下。

1846年戰爭的結果,錫克帝國戰敗,與英國簽訂阿姆利則條約(Treaty of Amritsar)並被迫割讓部分土地。英國正式將取得領土轉讓給古拉伯.辛格,扶植其成為查謨-喀什米爾(Jammu-Kashmir)的統治者,這個新的小王國其實是英國保護下的土邦(princely state),種下一百年後喀什米爾地位歸屬問題的根源。但更深遠的影響是大英帝國的邊界正式與中國勢力範圍下的新疆與西藏接壤。

1846至1847年間,英國兩度任命邊界談判代表團,並敦促中國政府派員參與劃界。 英國駐印度總督Henry Hardinge 於1846年8月4日首次致信拉薩與北京表示希望劃定雙方邊界。英國此舉有兩個目的:1. 確立邊界,避免雙方人員誤入對方領土;2. 開通貿易。

清朝所留下來的外交事務檔案《籌辦夷務始末》,可以看到當時兩廣總督耆英對於英國要求西藏劃界的態度:

「英蘭德庇特此次來文,突請與西藏定界通商,其意殊難揣測。臣等密飭委員甘肅平慶涇道潘仕成及大鵬香山等營縣,前赴夷商聚集之所,分頭偵探… 細覆該夷酋來文之意,所重者不在定界,而在通商,苟使通商之請不行,則定界之議,或可中止…該夷雖犬羊性成,然嗜財好利,計算甚工,似不至遽舍五口通商重利,因此別生事端。臣等惟有堅守條約,持以鎮靜,且示以即使駛往天津,所請亦不能允准,獲該夷妄念可以漸消。」(《籌辦夷務始末》第77卷,道光朝)

簡單來說,兩廣總督耆英回覆英國表示無論劃界與開通貿易均無必要,因為根據南京條約,中國已經開放了五個通商口岸,至於西藏自古以來就有邊界,不需另外訂約。(Noorani, p.23)

當時清帝國甫從鴉片戰爭的震撼中恢復過來,尚不清楚英國人的真正企圖,也無餘力與之對抗,只能虛應。英國人並不死心,第二年7月再度任命一個邊界談判代表團,並致信耆英希望清帝國能派員參與劃界,但後者的答覆仍然一樣。

此時英國人只能單獨劃出從司丕提(Spiti)到班公湖(Bangong Tso)之間的界線,並沒有與中國就班公湖以北之界線進行探勘。這條界線大致劃出了今日西藏阿里地區與拉達克之間的傳統邊界,也是至今中印邊界比較沒有爭議的地區。不過在喀什米爾北部,和西藏、新疆之間的邊界仍未解決。(Noorani, p.25)

〔下篇請見:China-India’s Aksai Chin Issue 中印西段邊界爭議的遠因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