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曾育慧

 在西方生物醫學取得主導地位以前的世界,人們生了病,都依賴所謂的傳統醫學。相對於盛行在東亞與東南亞地區的中醫,亞洲另一傳統大宗在南亞,最知名的是源自印度本土的阿育吠陀醫學(Ayurvedic medicine) ,使用者眾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醫藥體系之一。印度政府將阿育吠陀醫學和瑜伽(Yoga)、自然療法(Naturopathy)、尤那尼(Unani)、悉達(Siddha)和順勢療法(Homoeopathy)等傳統,統稱為AYUSH,2014年還將原本隸屬於衛生部的傳統醫藥部門升級到中央部會,成為傳統醫藥部(Ministry of AYUSH – Ayurveda, Yoga and Naturopathy, Unani, Siddha and Homoeopathy) ,專責全國所有與傳統醫學相關的政策規畫、制度管理、教育、研究與推廣。

印度的傳統醫療服務和產業均頗有規模,近年也有所成長。AYUSH醫院佔所有醫院數的27.5%,共有病床5萬8,000張,佔全國總病床數的十分之一。AYUSH醫師人數72萬,佔全國43.7%。在鄉村地區,民眾使用AYUSH醫療服務的比例超過西醫(51.6%比 35.7%)。從醫療資源分布來看,每千萬人有25.9間AYUSH醫療院所,每萬名人口有0.3 家AYUSH診所、0.5張床和5.9名醫師。近年來,AYUSH醫療院所快速增加,以2012年為例,新開設院所佔當年所有新成立總數的九成。印度也有多所專門培養傳統醫療人力,可授予從學士到碩博士學位的教育機構。光是阿育吠陀系統的教育機構就有320所,登記有案的藥廠有7,700家【1】。

阿育吠陀是使用人數最多的傳統醫療體系。我在2019年造訪印度北部山區的一所阿育吠陀診所。診所唯一的駐診醫師Rana說,阿育吠陀是一門預防醫學:「首要工作是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其次才是生病時加以治療」。阿育吠陀醫學的基本醫療保健原理是三體液說:vata風、pitta膽液與kapha粘液。文獻提到,體液的量會受內在生命及環境因素而變化。比如風的作用在老年時期增加,夏天聚集、下雨時加重、秋天時降低;粘液在初冬時聚集、春天加強…因此人在不同的年紀、季節,甚至一天不同時段,可設法防止不同時候的身體不適。阿育吠陀醫師的診斷,會透過問診、視覺觀察和觸診,也蒐集病人的病史和生活方式等資訊來助其診斷。治療方式會使用草藥和精油、瑜珈和按摩等,病人也可能會被要求改變飲食習慣或生活方式【2】。

Rana醫師也經常開瑜珈處方給病人

根據Rana醫師的說法,阿育吠陀醫學有體質的概念,這跟中醫很類似。他說,上述三種體液的不同組合,可大致分成七種不同的體質(稱為prakriti):分別是1-vata,2-pitta, 3-apha, 4-vata-pitta, 5-pitta-kapha, 6-kapha-vata,7-vata-pitta-kapha。一個人的體質,在受精卵時已確定。

他以自己為例,pitta代表熱或火,pitta體質的人容易產生酸性物質,容易掉髮或禿頭,重口味的食物和茶就不適合他們,否則會胃灼熱。屬於pitta類的食物應避免,以避免體內酸質增加。根據阿育吠陀的理論,pitta在白天的12點到下午2點達到極盛,在夜晚的12點到凌晨2點也會上升。Pitta體質的人如果在這段時間熬夜,體內酸質就會上升,人會生病。早上也不能空腹飲茶,但如果體質是kapha-pitta-vata的人就沒關係。醫師最常開給pitta體質病人的東西,是素有印度聖果美名的餘甘/油甘,來調降pitta,這不禁令人聯想到中醫的「降火」。

醫師在開處方之前,會問一些固定的問題(Rana醫師說大約有37-50個問題可以問),包括排便是否正常,有沒有便秘等,根據病人的回答判斷病人的體質,根據不同體質提供合適的服藥、飲食、生活型態和運動。非常有經驗的醫師甚至可以透過肉眼觀察大致推斷。

阿育吠陀醫學八大分支當中的Rasayana,意指恢復年輕活力或延緩老化速度,接近高齡醫學的概念,旨在透過營養補充與改善免疫力來延緩老化並避免老年相關疾病的發生【3-4】。這套觀點同樣以預防與養生開始,從(1)建立日常生活規律,包括起床時間、口鼻眼耳的清潔、喝水、如廁、精油按摩、身體運動、沐浴等;(2)依時(季節、環境)改變飲食與生活型態;(3)飲食、睡眠與性行為;(4)定期排毒,到(5)心理健康,注重預防和與外在環境和諧的生活型態【3】。Rana醫師特別強調,靈性是Rasayana的重點,他會鼓勵年長病人要規律的祈禱。

有趣的是,在Rana醫師的診間外頭等他看病的空檔時,我觀察到病人與醫師的相對位置,跟平常習慣看到的西醫和中醫都不一樣。病人一進來,就坐到醫師右手邊的椅子上,與醫師坐肩併肩坐在一起,而不是桌子的兩端,然後伸出手讓醫師把脈,講述自己的毛病並回答醫師的問題。遠遠看去,倒更像兩個人在討論事情或聊天。我竟然忘了向他請教這一點,事後想來非常扼腕,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再訪。

印度政府善用阿育吠陀的預防醫學優勢,在各地廣設AYUSH診所,尤其是鄉村地區。在鄉下,這些AYUSH診所發揮了台灣過去的衛生所的功能,接受過基本生物醫學訓練的傳統醫療醫師可提供民眾初級的健康照護,政府也在這些診所配置常用的西藥品項如消炎止痛藥物、外傷急救藥材等。民眾有意外傷害時也會上門來求醫。但由於是阿育吠陀為主,Rana醫師表示95%的治療和用藥還是屬於阿育吠陀,病情嚴重的病人,他會看情況轉診到設備完整的西醫或阿育吠陀的大醫院。

印度所有的公立醫院都設有傳統醫療部門,這是政府支持現代與傳統醫學整合的努力之一。不過,跟各國大多數的西醫一樣,印度的西醫師即使不反對整合醫療,實際上很少鼓勵病人使用,理由多半還是對於傳統醫療抱著不科學、不安全,以及醫師資格不夠等常見的質疑【5】。我在另一家阿育吠陀二級醫院遇到的醫師B和C,就不諱言,傳統醫學和西方醫學在印度極少有交集,僅有在急症或傳統醫師需要西醫醫療設備進行確診(如腎結石)時,才會轉至西醫。此外,兩位醫師還說,阿育吠陀在印度發展有兩大隱憂。首先是藥品品質不穩定,其次是商業化。藥材來源與藥物品質良莠不齊(包括成分不純、偽藥、劣藥等),使得醫師難以提供有效的治療,造成病人對傳統醫療的不信任。其次是過度商業化和誇大行銷,忽略阿育吠陀醫學注重的預防面向,以及人們本身應主動養成均衡健康人生的責任。

【1】Panda, D., & Leung, P.-C. (2017). Ayurveda in India. From Ayurveda To Chinese Medicine.

【2】甘迺斯.齊思克, 陳介甫, & 許詩淵. (2001). 印度傳統醫學-古印度佛教教團之醫學:苦行與治病. 台北: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3】Singh, Ram H.(2017) “The holistic principles of Ayurvedic geriatrics.” Topics in Biomedical Gerontology. Springer, Singapore, 313-325.

【4】Burdak, Shanker Lal, & Nisha Gupta. (2015) “A review of preventive health care in geriatrics through ayurve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yurvedic Medicine.

【5】Narayana, Sarala, Asha Basavareddy, & Meenakshi Lella. (2017)”Doctors perception on integrated medicine: A survey.” Journal of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y.

註:本文內容摘錄自作者執行之「古老智慧與全人醫療觀點在落實高齡健康照護之國際比較」研究報告(MOHW108-NRICM-H-325-000503) 與未發表之田野筆記

作者簡介:曾育慧/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