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出現的植物園

(曾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出現的植物園)

吳德朗/台北印度愛樂中心負責人

India’s Colonial Architecture:France and the conclusion.

印度建築的演繹和大時代的變遷息息相関,不同宗教政治取向反應在建物上。其中有共同的特色,看似封閉,又開放豪邁。充滿了折衷主義,融和變形混雜。從矛盾複雜的碰撞摩擦中,又出現和諧。如同印度朋迪切裡(Pondicherry)的前法國殖民地的街道,至今仍然保留著法國名字,在這裡和法國常見的風情景象如出一轍,巧妙地融合了法式的優雅浪漫與南印的溫暖日光。

 


 

  • 法國殖民地建築 (殖民起止 1769 – 1954)

印度朋迪切裡(Pondicherry)的前法國殖民地的街道,至今仍然保留著法國名字,在這裡和法國常見的風情景象如出一轍。在法國區,建築保有典型莊嚴又浪漫的法國殖民地風格,也是李安導演《少年Pi的奇幻漂流》拍片的地方。揉合歐陸法式優雅和南印溫暖氣息的朋迪切里,是整部電影設定的背景地。如果有機會到法國區住家做客,你或許會見到印度與佛朗哥 – 泰米爾(Franco Tamil)風格融合的室內裝潢,而濱海大道,更令人想起了南法尼斯海岸的風光。

 

朋迪切里耶穌聖心教堂(Basilica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2 朋迪切里耶穌聖心教堂(Basilica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
(耶穌聖心教堂的外觀) (耶穌聖心教堂的內部)

和能量相關的金球

(和能量相關的金球)

朋迪切裡裡充滿許多小而美的教堂,其中耶穌聖心教堂(Basilica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是超過 100 年歷史的老教堂。而位在曙光村,有「朋迪切里靈魂」之稱的旭蓮金球(Aurobindo Ashram)也是值得一關的景點。(註:曙光村是一個實驗性城鎮,是奧修社群主導的計畫)

朋切里迪街景

(朋切里迪街景)

  • 印度建築的創造力

19 世紀的西方認為印度有偉大的建築能力,但對於現代的城市規劃沒有正面經驗。英國人認為,印度建築沒有前膽性,英國作為殖民母國有義務也有責任取而代之。「印度其偉大之處居住在過去,但現在已迷失」。這句十九世紀的殖民話語,迷漫在英殖民政府時代,讓改造(吞食)印度變振振有詞,彷彿西方文明自我賦予的使命。

直到 1922 年印度總督柯松(The Lord Curzon of Kedleston)積極資助印度考古,情況才開始改觀。摩汗達羅(Mohenjo – daro)的考古出爐,證明 4600 年前古印度達羅毗荼人締造的都市文明及建設之先進,英國人才對印度略有改觀。至於 1648 年落成令世人嘆為觀止的「泰姬瑪哈陵」,更是登峰造極的建築設計工程,當時的西方人始終相信:「這偉大的建築沒有西方人參與是不可能的。」到了後世,印度文明創造力受到宗教鼓勵及制約是不容否認的。

印度建築的演繹和大時代的變遷息息相関,不同宗教、政治、各種文化因素反應在建築物上,看似封閉,又開放豪邁;充滿了折衷主義,融合了變形混雜;矛盾複雜的碰撞摩擦中,又出現和諧。印度建築的魅力也反過來影響了西方,19 世紀末,英國建築師在歐洲打造了印度風格的建築設計,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布萊頓幻想皇家宮殿(fantasy Royal pavilion in Brighton)。伊斯蘭教的建築到了印度也吸取很多印度本土風格的設計,形成了獨樹一格之蒙兀兒建築。反過來,蒙兀兒建築亦影響到中亞的建築。

印度佛教建築經由佛教傳播到許多亞洲國家,在尼泊爾、泰國、斯里蘭卡、柬埔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中國、日本和韓國大放異彩。其中在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及柬埔寨吳哥窟,比起印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日惹的普蘭巴南(Prambanan)印度廟群,就令人讚嘆不已。從佛教、耆那教、錫克教,早期波斯伊斯蘭、印度教及蒙兀兒到殖民政府,印度的建築多元豐富多彩,整個印度次大陸是建築的大千世界、世界建築的博物館。每一座印度建築有如歷史的年輪,印度建築是凝固的歷史,無聲之歌詠。

 

  • 後記

印度考古調查維護協會

(印度考古調查維護協會)

印度殖民時期的建築深深的混淆印度傳統建築的臍帶,印度獨立前後,印度人既興奮又失落。他們不想拋棄從殖民建築學到知識,但仍然希望印度的自主性可被彰顯。因此,印度建築師,仍然期望早日恢復昔日的能量,期待出現令世人眼睛一亮的作品。然而近年來,筆者走訪幾趟德里的克薩達姆神廟(AkshardhamTemple)與 ISKCON 及將於馬圖拉(Mathura)建造世界上最高的寺廟塔,高 213 公尺 70 層高,我的心情頗為複雜與矛盾。倒是,有百年的歷史印度考古調查維護協會 ASI(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since 1861),對印度建築遣產之維護,可圈可點,每二年幾乎有被 UNESCO 通過指定的世界遣産,令人欣慰。

 

 

*備註:部分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