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南亞觀察南亞觀察
  • 首頁
  • 訊息公告
  • 國情介紹
    • 國情簡介—印度
    • 國情簡介—尼泊爾
    • 國情簡介—不丹
    • 國情簡介—孟加拉
    • 國情簡介—緬甸
    • 國情簡介—伊朗
    • 國情簡介—馬爾地夫
    • 國情簡介—巴基斯坦
    • 國情簡介—斯里蘭卡
  • 國別主題
    • 印度
    • 巴基斯坦
    • 孟加拉
    • 斯里蘭卡
    • 尼泊爾
    • 不丹
    • 馬爾地夫
    • 鄰近國家
  • 文章主題
    • 南亞書田
    • 影像南亞
    • 背包南遊
    • 專家來鴻
    • 南亞疫情
    • 政治經濟
    • 人文地景
    • 藝術文化
    • 特別企劃
  • 特約專欄
    • 前進南亞:陳牧民觀點
    • 推坑印度電影
    • 曾育慧的田野筆記
    • 吳德朗印度上下古今談
    • 林子毓:走在喜馬拉雅天空下
  • 編輯團隊
【藝術文化】傳統工藝的流亡路線:藏毯技藝在大吉嶺難民自助中心的傳承現況

著|梁家恩,旅臺馬來西亞人,劇場編導、文字工作者。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研究所/工廠目前極有可能面臨年輕世代的斷層危機。對於年輕人的傳承意願,羌巴丹增師傅對此的態度表示悲觀。他認為傳統藏毯是個極為耗時的手工活,2個人織1條毯子就需要耗時大概1個月。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越來越傾向以快速且輕鬆的方式賺錢,年輕一代較不願意在傳統工藝上下苦功,況且僅依靠編織地毯的收入,也難以在現代生活中維持有品質的生活。羌巴丹增師傅認為或許在未來,編織地毯工藝只會留存在於歷史當中;因此現在還能夠實際參與手工編織藏毯,已是非常珍貴的一件事。

25
1 月
【人文地景】探訪加爾各答城裡的華人記憶

著|陳牧民,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教授,南亞觀察網站創辦人/早前,隨著本文作者陳牧民教授的腳步,拜訪了位於賈坎德邦境內的國軍蘭伽公墓,而這次則來到了西孟加拉邦的加爾各答,探訪巷弄內的華人記憶。稱加爾各答是印度的中國城(China Town)並不為過,由於英治時期的印度需要相當的勞動力人口,殖民政府從其他海外殖民地或周邊地區吸引了部分勞工來到印度從事相關工作,而許多來自中國南方的移民、移工便在此一背景下來到了印度,如今雖然聚落規模逐漸落寞,但過去華人的身影及文化仍對當地留下不小的影響。

17
1 月
【訊息公告】印度習醫記-臺印傳統醫學交流工作坊

今年度首次新南向系列活動,國家中醫藥研究所邀請到全台灣第一位赴印度接受完整阿育吠陀醫學訓練,也是目前唯一取得阿育吠陀醫學暨外科醫師資格,具備流利的印度語和印度古文行醫能力的胡琦偵醫師,分享她在印度的學醫經驗,還有印度醫學最特別的淨化調理手法。 另外二名與談人,一位是在英國拿到計算機科學博士,目前正追隨胡醫師腳步也在印度學醫的黃竹鍵;另一位是在印度吃盡苦頭才拿到尼赫魯大學國際研究博士的林曉甄。 人生際遇獨特的三人,足跡在印度重疊,令人敬佩之餘也感到無限好奇,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11
1 月
【政治經濟】印、中邊境戰爭60周年省思

著|陳禹瑄,輔大歷史研究所碩士、家教老師/2022年恰逢印、中邊界戰爭60週年,現今的臺灣仍舊面對來自中國的武力威脅,檢視歷史經驗,從當時中華民國政府面對印、中衝突,是如何靈活運用外交手段,做好防禦備戰,或許這樣的經驗依然值得我們記取與學習。展望2023年,願世界和平。

01
1 月
【政治經濟】流亡前後:藏人社群的歷史形成與當代境外現況

著|謝鎮逸,旅臺馬來西亞人,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電影評論人。IATC國際劇評人協會(臺灣分會)理事。研究旨趣為藝術未來學、跨領域論述接合、當代第三世界結構、臺灣文化輸出與臺灣新電影的外延現象/20世紀以前的西藏與周邊地區,曾經是許多貿易經商的重要商道之一。然而,20世紀中葉爆發的中、藏武裝衝突事件成為西藏史的分水嶺,從此確立了西藏人民顛沛流離的命運。過去在地曾作為經貿用途的路徑如今使得西藏開始往外部世界聯通,但在戰後的國家權力版圖重組中,又出現了我們常有耳聞「流亡藏人」或是「圖博難民」,但究竟該如何認識這一支流亡社會群體?這些流亡西藏境外逾一甲子的藏人,現在又正面臨著什麼樣的時代困境?

01
1 月
【政治經濟】倫敦橋與新橋:印英關係新時代的開始

著|阿南德.喬漢(Anand Chauhan),國立中興大學永續發展項目暨教育部臺灣體驗教育計劃實習生,研究專長包含永續發展目標及比較ESG投資/今(2022)年下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逝世,而後英國也選出了史上第一位印度裔的首相-蘇納克,二事均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在英國,「倫敦橋垮了」用來代指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逝世,以及執行喪禮的相關事宜「倫敦橋行動」;在今年的排燈節,印度總理莫迪則稱英國首相蘇納克是旅英印度人之中的「活橋」,盼共同把印英之間的歷史連結,轉化為現代夥伴關係。伊莉莎白二世這座倫敦橋象徵印度殖民歷史的結束,而蘇納克這座活橋則可望成為英國與印度關係的新時代,本文作者阿南德,藉由下半年的兩大事件以及印度國內的社會反應為題,並期盼印英關係能開創新局。

13
12 月
【政治經濟】中共20大中央軍委人事安排與臺海衝突及中印邊界安全

著|沈明室,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所長/在中國共產黨以黨領政以及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的領導原則與人事安排下,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黨代表大會中,除了揭示習近平擔任中國國家主席的第3任期外,有關人黨政人事動態同樣引人注目。本文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沈明室所長,他認為根據20大中共中央軍委的人事安排,不難想像習近平所關注的衝突熱點即是臺海與中印邊界,而在臺、印面臨共同鄰國威嚇時,如何強化合作應成為雙方面對區域安全的重要議題。

06
12 月
【藝術文化】壞交易:Tê及跨境

在我們面對今日的交易系統以及提出種種對於體制的批判之前,或許可以先從非正規交易系統,以及其背後所創造出的壯闊風景談起。這片風景的誘人之處不僅僅是因為創造者透過異於常人的執著所創造出來通往烏托邦的路徑,同時也因為這片景色足以勾起人們對於「俠盜」的浪漫情懷:18世紀,英國的走私者創造了幽靈的故事,為躲避高額稅金的非法茶葉貿易提供掩護。走私者的出現也意味著國家之力所形成的商品壟斷機制的破壞。在此之下,非法跨越邊境的貨物移動,與其說是一種挑戰國家公權力的交易,不如說是理想主義者對於既有體制的反抗:試圖破壞國家掌控的「好」交易背後的「壞」交易。

01
12 月
【專家來鴻】臺灣與印度應攜手共度網路風暴

著|夏海娜,印度「中國分析及策略中心」研究員,曾為臺灣外交部獎助學人;金德爾,印度「空中力量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中國迄今雖仍透過防火牆,限制其境內人民使用部分網站或影音媒體,不過透過翻牆或VPN的切換技術,仍使得中國網路使用者得以向外界傳遞或使用資訊,但一體兩面的是,部分中國網路使用者也藉此進行假訊息的傳遞、商業間諜、網路破壞等活動。當今臺灣與印度在網路安全問題上面臨相類似的處境,並亟需注意中國網路各式攻擊的影響,印度「中國分析及策略中心」研究員夏海娜等人便呼籲臺灣跟因度可就此面向攜手合作,共同抵禦來自中國的網路威脅。

25
11 月
【訊息公告】臺印傳統醫學交流工作坊:認識印度傳統醫學高等教育

【訊息公告】臺印傳統醫學交流工作坊:認識印度傳統醫學高等教育

17
11 月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103
文章分類
近期文章
  • 【影像南亞】不丹是幸福?
  • 【政治經濟】2025年里約金磚峰會:新成員、舊挑戰與美元之爭
  • 【人文地景】1897大地震與阿薩姆式房
  • 【政治經濟】為何臺灣會在帕哈甘襲擊後支持印度打擊恐怖主義行動?
  • 【政治經濟】克什米爾襲擊事件後,印巴緊張局勢急劇升溫
標籤
Bangladesh India Nepal Pakistan Sri Lanka 不丹 中印關係 中國 伊朗 南亞 印度 台印關係 吳德朗 喀什米爾 外交 女性 孟加拉 尼泊爾 巴基斯坦 影評 恐怖主義 政治 文化 斯里蘭卡 新聞 新聞剪輯 旅遊 書評 曾育慧 林汝羽 毛派 科技 穆斯林 緬甸 美國 能源 英國 莫迪 西藏 講座 軍事 選舉 阿富汗 陳牧民 馬爾地夫
統計
28 個使用者 正在線上。
瀏覽次數
  • 928
  • 1,420,355
  • 6,210,305
  • 1,029
長期徵稿

本網站內容陸續更新中,不論是遊記、書評與影評都歡迎同好投稿與提供相關資訊, 經審查刊登者將薄致稿酬,刊登後本站亦保有文章轉載使用權益。
來稿請寄:Sawintaiwan@gmail.com

捐款資訊

戶名:台灣南亞研究協會陳牧民
銀行:台灣銀行群賢分行
帳號:162001007457

合作單位


本站文章不代表合作者立場

Copyright 2025 © South Asia Watch
  • 首頁
  • 訊息公告
  • 國情介紹
    • 國情簡介—印度
    • 國情簡介—尼泊爾
    • 國情簡介—不丹
    • 國情簡介—孟加拉
    • 國情簡介—緬甸
    • 國情簡介—伊朗
    • 國情簡介—馬爾地夫
    • 國情簡介—巴基斯坦
    • 國情簡介—斯里蘭卡
  • 國別主題
    • 印度
    • 巴基斯坦
    • 孟加拉
    • 斯里蘭卡
    • 尼泊爾
    • 不丹
    • 馬爾地夫
    • 鄰近國家
  • 文章主題
    • 南亞書田
    • 影像南亞
    • 背包南遊
    • 專家來鴻
    • 南亞疫情
    • 政治經濟
    • 人文地景
    • 藝術文化
    • 特別企劃
  • 特約專欄
    • 前進南亞:陳牧民觀點
    • 推坑印度電影
    • 曾育慧的田野筆記
    • 吳德朗印度上下古今談
    • 林子毓:走在喜馬拉雅天空下
  • 編輯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