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子繼自今,書田勤種播」,這裡蒐羅過去由本站推薦、介紹的南亞主題書籍,期盼讀者除了「讀萬卷書」外,亦能「行萬里路」,藉由閱讀的視角,看見南亞的各類風景。這裡結合時勢議題、流行趨勢,同時亦賦具思考的人文哲理,或可在書中梳理出新的頭緒與構思。

使用諷刺的手法,來闡述社會企業家的心路歷程,或許是個比較恰當的方法,試想,若故事內容過於悲慘、令人憤慨,或許會讓人難以閱讀吧?但是作者使用了黑色幽默,反諷種姓制度下貧民們生活的悲慘,揭露有錢地主的骯髒和行賄,甚至,以印度社會給人民幾個世紀以來的枷鎖,來諷刺中國的社會主義以及非民主社會的型態。作者提出了印度式的民主,民主下的貪污腐敗,腐敗政府下人民依然能夠鑽研出生存之道,印度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都是這樣在夾縫中求生存的。

著|陳詩佩
Book Review:《白老虎》(The White Tiger)


作者蘇尼爾・阿姆瑞斯(Sunil S. Amrith)繼承了這個傳統,用如詩的文字描繪孟加拉灣的潮起潮落和人來人往。閉上眼睛彷彿和 15 世紀的馬來商人一起乘著船橫渡未知的水域,感受溫暖的季風拂過船舷,水手吆喝揚帆,寶貴的貨物將船艙塞得滿當。

著|李若寧,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跨越自然和政治的疆界,重現流動的海洋生活──《橫渡孟加拉灣》


中文裡也有雙重字彙的現象,印度的兩個名字:身毒(Sin-tu)與印度(Yin-tu),前者明顯是來自梵文,後者則來自波斯文或希臘文。阿拉伯人則跟隨波斯文,稱為「興德(al-Hind)」。中國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與希臘人都曾記錄下印度文明的過往存在,他們所賦予的名稱都來自於印度河。

著|湯瑪士・特洛曼(Thomas R. Trautmann)
譯|林玉菁
印度文明地景-《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


過去數世紀中,民族-國家概念已然成為國際政治的價值典範。然而何謂民族-國家?「民族」一詞存在已久,遠早於任何民族都應有其政治實體的信念。因此,英國統治者一開始認定印度人為一種民族,並未認為「民族性」是賦予印度人脫離外國統治的道德基礎。

著|湯瑪士・特洛曼(Thomas R. Trautmann)
譯|林玉菁
印度民族主義的興起-《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


《下一站印度》的作者山下博司,在印度待了超過十年,是馬德拉斯大學拉達克里希南哲學高等研究所的哲學博士(結業)。目前於東北大學國際文化科研究所擔任教授,為印度思想史、文化史以及泰米爾(Tamil)文學專家。他集結留學期間在印度的所見所聞,從狹義的「國家」印度到廣義的「文化」印度,為讀者風趣又幽默地剖析印度人的「腦力」與「能力」。

著|張光耀 ,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Book Reivew《下一站:印度》


這整個故事建構在殖民前後的印度,利用間隔三代的關係來串連這中間的變遷,從英國人的角度看印度的種種,主要為 Olivia 當年的日常生活及所見所聞,其中穿插著筆者,也就是 Douglas 孫女前往印度時的日記,構築出從外國人角度所見的印度,而這樣一本從外國人角度描述印度的書,正是適合不太了解印度的讀者閱讀,藉由較為相似文化背景的人之眼,在書中一起接受印度帶給我們的驚奇感。

著|陳舫儀,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學士生 
Book Review:《Heat and Dust》-外國人所見的印度文化面


閱讀印度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印度:受傷的文明》,體認到奈波爾用一種極為敏銳、理性和感性並存的視角來記錄他走訪過的印度,他的文字婉轉卻又一針見血,直指印度社會的核心問題。回訪印度第二次的經驗對他來說理智尚士回歸祖國,然於心理層面,讀者得以清晰感覺到那道梗於奈波爾與印度間的文化厚牆。

著|吳宣萱,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
Book Review:奈波爾《印度:受傷的文明》— 未能痊癒的受傷文明


故事背景設定在阿耶門連(Ayemenem),一個位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Kerala State)西邊的小鎮,描述一個全家都是親英派的基督教家庭,因為一場意外最後家道中落,藉由「一場恐怖風暴導致的一個褪了色的貴族家庭、一段殞落的愛情以及一對被拆散的雙胞胎」的故事,來詮釋印度對於歷史千年來枷鎖的畏懼以及省思。

著|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
著|吳美真
Book Review:《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