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牧民

 要了解印度這個國家,電影是最好的媒介。

談到印度電影,大家的印象不免是大量歌舞、華麗的場景、以及(跟台灣比起來)稍嫌誇張的演技。作為全世界出產最多電影的國家,印度電影的形式、主題非常多元。據估計每一年大約產出1500-2000部電影,這個數字已經是美國的兩倍以上,而且除了通用的北印度語(Hindi)之外,各種地方語言都有。有人統計印度電影使用的語言有20種以上,這在全世界也是無人能及。

要了解印度這個國家,電影仍然是最好的媒介。要了解其政治,當然也可以透過電影。印度被稱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定期舉辦的選舉、活躍的政黨活動等,都跟台灣有些類似,所以很多人說台灣和印度共享民主的價值觀。不過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其政治發展和台灣仍有非常大的不同。這種差異源自於雙方各異的歷史和社會發展軌跡。印度的政治絕對不是只有投票而已,各地的歷史、意識形態、種姓、宗教、甚至個人魅力等都會影響選民的意向。這種複雜的環境也成為外人了解印度政治的障礙。本文介紹的三部印度電影(從網飛Netflix頻道可以看到)雖然不具有絕對的代表性,但在印度算是知名度比較高的作品,或許可以讓我們對印度的政治一窺究竟。

帕尼帕特之役(Panipat)2018

這部2018年出品的寶萊塢鉅片,講述1761年 馬拉塔帝國(Maratha Empire)與阿富汗帝國在今日德里北方一個叫帕尼帕特的地方所發生的巨型戰役。這場戰爭徹底改變印度的命運:馬拉塔帝國戰敗,元氣大傷再也無法恢復。幾十年後被英國東印度公司徹底擊敗,從此印度大陸落入英國統治。

馬拉塔是17世紀末出現的新興帝國,主要勢力在今日浦那(Pune)以及德干高原西部。當時統治印度北方的蒙兀兒帝國已經衰敗,而信奉印度教的馬拉地人(Marathi)在Shivaji將軍的帶領下迅速竄起,幾年內就打遍附近的王國,成為印度次大陸上最強大的帝國。為了阻擋印度教徒向北擴張,當時阿富汗帝國的統治者Ahmad Shah Durrani親自率軍東來,與馬拉塔帝國指揮官Sadashivrao Peshwa所領導的大軍於帕尼帕特田野激戰。

因為是根據歷史來拍,電影的結局早就可以預料,不過這部片裡面所呈現出的背景很值得參考。馬拉塔帝國是英國殖民之前印度的最後一個印度教帝國,雖然歷史很短,但是對於後來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有很深的影響。今日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 邦的民族主義政黨濕婆神軍黨(Shiv Sena)就是打著Shivaji將軍的名號建立起來的,今日印度政治上出現各種保衛印度教徒的運動也都或多或少受到馬拉塔帝國的影響。片中馬拉塔和阿富汗在準備戰爭期間競相爭取附近其他較小邦國的支持,所以看起來雖然是兩個帝國的戰爭,其實更類似古希臘伯羅奔尼撒戰爭時雅典和斯巴達兩個陣營的對峙。馬拉塔已經是印度歷史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更像一個軍事聯盟的領袖而非統一的帝國。這種地方各自保持獨立的現象,或許能解釋為何印度在獨立後採取聯邦體制、中央政府與地方之間衝突與合作並存的原因。

塔克雷(Thackeray)2019

這部傳記型電影講的是濕婆神軍黨創始人巴.塔克雷(Bal Thackeray)的故事。塔克雷原本是孟買的一位政治漫畫家,當時的孟買,是包括今日古吉拉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廣大地域,其中多數居民說馬拉地語(就是上述馬拉塔帝國的主體民族),但掌握城市經濟命脈的多半是說古吉拉特語(Gujarati)的族群。塔克雷對馬拉地人被嚴重歧視的處境感到忿忿不平,決定發行一個馬拉地語的雜誌Marmik,進而發展成促進馬拉地人權益的政治運動,濕婆神軍黨就此誕生。塔克雷作為一個具有強烈使命感及個人魅力的領袖,一直領導這個政黨直到過世為止。

電影依照時序陸續呈現了塔克雷與濕婆神軍黨所經歷的主要事件。包括曾經在國大黨分裂時支持國大黨組織派(甘地夫人派),在1989年與剛興起不久的印度人民黨結盟,以及巴布里清真寺(Babri Mosque)衝突事件。特別是自1990年代以來出現的許多印度教徒與穆斯林衝突,濕婆神軍黨都參與其中。塔克雷以維護馬拉地人權益為理由,縱容其黨員與其他語言或宗教族群發生衝突,讓他在印度政壇上備受爭議,甚至被高等法院禁止參選。他到底是一個操弄族群問題的政客?還是馬拉地人的救世主?每個人的解讀都不盡相同。不過在當今印度政壇上,類似塔克雷這種以民族主義或族群認同起家的政治人物不在少數。印度的經驗顯示,民主體制有時反而成為族群暴力滋長的沃土。

政治(Raajneeti,又譯為土地、印度政壇風雲錄) 2010

這部2010年出品的政治驚悚片在當年創下14.5億盧比的票房,也被許多影評家列為了解印度政治的代表作之一。和上述兩部電影不同,本片的內容屬於虛構,不過看過之後會覺得其中所描寫的人物與情節的確有點影射印度政壇。本片的導演Prakash Jha擅長拍攝政治與社會爭議議題,在印度知名度很高,因此即使電影題材嚴肅,總是能吸引到最大咖的影星一起合作,本片主角包括Ranbir Kapoor、Ajay Devgn、Katrina Kaif,都是大家熟知的寶萊塢明星。

電影的主題是某邦的民族主義黨(Rashtrawadi Party)領導人在大選前突然中風,決定把領導權交給自己的弟弟Chandra,此舉導致他的兒子Veerendra極度不滿,找來具有群眾魅力的貧民青年Sooraj助陣;之後弟弟遭到暗殺,他的兩個兒子Prithviraj與Samar決定與舅舅Brij另組政黨對付Veerendra,政治家族開始分裂成兩個敵對的陣營。其實Sooraj是Prithviraj與Samar從未謀面的哥哥,當年母親未婚生下他之後將他送給別人收養,但Sooraj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分。隨著選舉逼近,兩大陣營開始佈局提名自己的候選人,各種選舉的招數如買票、拔樁、恐嚇、暗殺等逐一出現,顯示雙方都有輸不起的壓力。觀眾很容易發現本故事其實是源自印度著名的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上述的幾個主角都可以對應到摩訶婆羅多裡的人物如阿周那與堅戰兄弟、難敵、迦爾納、黑天神等,或許是這個原因讓印度人覺得頗有共鳴。不過這部片也有很多橋段酷似好萊塢的經典名片「教父」,讓整部片充滿馬基維利式的政治現實主義。至於這部片裡面的角色到底影射的是印度政壇的哪些人?故事場景是在哪個邦?就考驗觀眾對印度了解的程度了。

作者:陳牧民 /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教授,目前借調至駐印度代表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