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吳德朗 / 台北印度愛樂中心創辦人
國家地理雜誌將南印度列為人生必遊的 100 個地方之一。除了當地風景秀麗和精彩的建築、美食與表演藝術,當你將南印度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卷軸拉開時,你會發現這裏和全世界的人文歷史因緣際會,濃得化不開。
關於作者:
1949 年出生的吳德朗為台灣電腦半導體的資訊業先趨,台灣手提電腦開創人。2002 年逐漸淡出後,熱衷音樂文化藝術,於 2003 年成立 台北印度愛樂中心,推廣印度文化,引進多元的印度文化分享國人。透過和印度-台北協會(ITA)和印度旅遊局合作,定期舉辦印度文化活動。2004 年起, 每年舉辦印度文化節,近 10 年來未曾間斷,對印度表演藝術有非比尋常的熱情和研究。吳德朗經營的印度入口網,為全球華文印度最大網群,也是華文印度文化活 動和知識平台,備受文化人士歡迎,每天有極高的點閱率。
# 有興趣請上: www.indianandworldmusic.net 及 http://blog.roodo.com/india_portal
- 兼容並緒的南印度
(圖為旁迪切里 Pondicherry 一景。圖片來源)
遠在二千年前,南印度與希臘、羅馬之間就有貿易往來,也對外來宗教展現高度寬容。1954 年回歸印度的法國殖民地旁迪切里有舉世矚目的曙光村,也是「少年 Pi」成長之地,展現南印的大器。這裏雖有不少世界遺產和宏偉的廟宇,但我更鍾情當地豐富的文化遺產及特殊的人物歷史。這些地方或許知名度不高,但如果用心觀察體會,肯定令你驚嘆不已,對印度文化有更深層的景仰。
- 酷爾 ~ 印度的蘇格蘭
(亞歷山大的後裔-酷爾人。圖片來源)
在卡納塔克邦距邁索爾(Mysore)108 公里的高山居民酷爾人(Coorg),是二千多年前來自希臘亞歷山大戰士的後裔。被遺忘一千多年的酷爾人一直住在山區,到了三百年前因種植咖啡才逐漸和印度人往來。
他們人高馬大,白皮膚(和高山原住民混血後膚色些微改變),仍保有近東歐民族的民情風俗文化,如信仰、飲食(酷食豬肉)、打曲棍球、結婚儀式、尚武(男人個個配帶短刀)、音樂歌舞表演等,有別於印度其他地區。加上友善好客,無與倫比的純樸,易與人相處。酷爾有大山大樹的自然,也是詩人、哲學家的夢之鄉,無怪乎被譽為印度的蘇格蘭,是印度上流社會人士的度假首選。
- 南印度的亞利安廟
距古爾格往喀拉拉三個多小時的卡利卡特(Kozhikode 或 Calicut)是鄭和多次停泊與交流的古都,中國稱為古里。科澤科德北方不遠有一座有名的亞利安 Lokanarkavu 神廟,供奉北方的杜迦女神。這座亞利安神廟是在一千五百年前來自北方亞利安婆羅門所建。廟的婆羅門世代相傳至今。
不再如古吠陀時代以人或動物做為犧牲獻祭,改以椰子做為祭品,保留亞利安的祭典儀式及傳統。此廟解開原本亞利安人在北印建立的種姓制度,被貶低的黑皮膚原住民達羅毗荼人於是逃到南方,但仍然信仰印度教,建了印度教寺廟;南印度各王朝獨尊印度教,朱羅王朝蓋有寺廟千萬千,僅這座亞利安神廟碩果僅存。
- 亞洲第一耶穌教會
(公元 53 年 St. Thomas 傳來的敘利亞教會)
聖托馬斯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公元 52 年從希臘埃德薩(Edessa)前來喀拉拉,引進基督教,共建立七所教會,使敘利亞教會成為在地傳承一千多年的教會。
1498 年達伽馬(Vesco De Gama)從古里登陸,在科欽堡建立聖方濟教堂。遺憾的是到了 17 世紀,由於葡萄牙因香料致富,兵強馬壯,於是大軍壓境,要求敘利亞教會為梵蒂岡管轄,引發衝突後,分裂成拉丁禮儀的新福音基督徒(葡系)和傳統敘利亞語的基督徒(東方教會)。如今南印度仍有超過六百萬名基督徒。而成千上萬的教堂成為南印度最獨特的風景。
- 飄泊的猶太人
公元前 587 年耶路撒冷遭圍困,有猶太人逃到印度。不過較具規模的移民則是在公元 70 年間,猶太聖殿被毀,更多猶太人到達馬拉巴海岸後來在科欽附近一個古老的港口木吉利(Miziris)定居,建立在印度的第一個社群。
第四至十一世紀期間,當時仁慈的印度教 Raj 讓猶太人享有文化和宗教自由,賜給他們高度自治權。一直到 1341 年時,由於木吉利港遭逢海嘯及海港淤積,大船無法進港及葡萄牙人勢力入侵,猶太人只好搬到科欽市。1523 年在科欽堡建立猶太會堂。如今科欽堡猶太一條街已成科欽有名的觀光景點。
- 印度第一座清真寺
(公元 629 年,印度第一清真寺的印度教燈)
葉門商人於公元 629 年在喀拉拉 Kodungallur 興建 清真寺,這是是印度第一座清真寺。這座歷史悠久的清真寺可讓當地非穆斯林進入,還有為非穆斯林提供出生證明的傳統。清真寺保留喀拉拉印度教銅燈座,迄今仍擺在大廳內,見證千餘年來印度教及穆斯林兄弟的友誼。清真寺歷經千餘年,經多次重建,依然保有在地風格。來參拜的人士不分宗教,是這座印度第一清真寺的最大特色。
- 鄭和的最愛古里國
第一次下西洋率領二萬七千人,二百四十多艘海船;首航目的就是訪問卡利卡特-古里國。當船舶靠岸時,國王沙米地率領文武百官列隊歡迎。舉辦歡迎儀式。鄭和為答謝國王及紀念這第一次遠航,在古里蓋了一座碑亭。碑文內容“永樂五年,朝廷命正使太監鄭和等,統領大寶船到彼,起建碑亭,立石雲:其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鹹若熙同風,刻石於茲永樂萬世。”是中印兩國友好的見證。
由於古里國的熱情友誼,每次下西洋必做停留,其他登陸點還包括鄰近的柯欽及南喀拉拉的小葛蘭(Kovalam)。由於鄭和船隊每次在科澤科德至少停泊三個月或更久,對當地經濟大有幫助。卡利卡特是種類繁多的貨物集散地,成為鄭和下西洋最重要的轉運站,也是進入阿拉伯海及歐洲到東方世界主要貿易中心。
(柯欽堡的中國漁網)
公元 1433 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途中,於古里國去世。如今在卡利卡特的鄭和碑亭已不知去向,只見晚了一甲子的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 1498 年在卡利卡特登陸的記念碑。如今喀拉拉仍保有划船比賽和類似粽子的點心、米粉及米糕,是否受鄭和影響已無可考。柯欽堡的中國漁網,還有距海邊不到一公里的中國大佛寺遺址(目前改成月桂樹俱樂部)應也與鄭和有關,卻也無從考證,令人不勝稀噓。
- 木吉利文化遺產計劃
號稱沉睡千年的計畫。在喀拉拉的木吉利文化遺產區內(Muziris Heritage Project),當年有大批羅馬人、希臘人、葡萄牙人、中國人、猶太人和阿拉伯商人在此定居,並帶來不同的宗教文化,至今仍深深影響南印文化。2008 年 9 月開始,印度中央政府援助 41 億盧比,是喀拉拉文物保護計劃有史以來最大預算。項目的初始階段,計畫在四個地方蓋 27 座博物館,古教堂、考古園區等文化建設,陸續對公眾開放,期許這些文化遺產令人記起昔日光輝的歷史。
- 結語
國家地理雜誌將南印度列為人生必遊的 100 個地方之一,他看到的也許僅是風景秀麗、建築、美食及表演藝術等等。當你將南印度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卷軸拉開時,你會發現南印度和全世界的人文歷史因緣際會,濃得化不開,充滿了不可思議,的確值得細細品味及省思。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