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林汝羽 / 南亞觀察特約撰稿人

自從來到英國之後,我的生活圈裡大多是和我一樣從異地來此求學的學生,每逢燈節,不再有可以去拜訪一起慶祝的家庭。這兩年的燈節,我都到超市去買小蠟燭,排列在房間的出入口(窗口),聽著印度古典梵唱,祈求未來一年的平安順利,為所有人,也為自己。印度的燈節就像臺灣的重要年節,是一個家族團圓、相互贈禮、共享幸福時刻的節慶。和其他的印度宗教節日不同的是,燈節是屬於人的節日,它有輝煌也有鋪張,有關於食物、家庭、願望和祝福的記憶,也是印度人離鄉遠赴海外會倍感思親的日子。

 

(燈節同時也是一個家族團圓的共享時刻。圖片來源

 

在黑暗的冷風中點燃一盞燭火,慶祝溫暖光榮的勝利。我生平第一次慶祝燈節,是在 2010 年前往印度德里大學社會學系做交換學生的時候。德里是一個很大的城市,我的宿舍和學院都在北校區。從混亂到讓我習以為常的舊德里到經過殖民政府規劃交通的新德里,我在離開地鐵站後打車的過程中迷了路,遇見了和我年齡相仿的 C。印度朋友們對於外國來的訪客通常十分熱情,C 留下了我的電話號碼,並且頻繁地傳簡訊給我。不久之後,她便邀請我去她家中慶祝燈節。

C 的家在新德里一處新開發的中產階級社區,一棟兩層樓房的二樓,從獨立的鐵梯拾級而上,大門、扶手、露台的矮牆旁邊裝飾了各種顏色的小燈泡。小時候住在天母,做聖誕燈的家庭手工在附近的社區一度十分受歡迎。這些黃、藍、綠、紅色的小燈泡和廉價的電線讓我想起了那些出口的聖誕燈。除了燈飾,門口和露台上擺滿了用磚紅色陶土做成的粗胚燈臺,燈臺上的燈芯是由婦女親手用棉花搓成適合的長寬。燈油的燭火遠比燈泡熾熱溫暖,燈泡如果是為了吸引路人的目光,表現出繁盛的形象,各種形狀的燈臺,上彩或素樸的,陶土或黃銅製的,更描繪出這個家庭的愛好。

 

(販賣各色布置用燈泡的小販。圖片來源

 

(擺滿磚紅色陶土製成的粗胚燈臺。圖片來源

 

家庭內的環境為了迎接燈節,做了一番打掃和除舊佈新。接近燈節的時候,便是各種社會關係相互送禮的時節,送禮的內容不外乎精美昂貴的甜食、核果、名貴的裝飾品和飲品。除了家族親戚、商業往來,印度人也習慣從自己的房客或者委員會中較資淺的成員手中收到禮品。禮品除了交流心意,也帶有幾分順頌巴結的意味。我也從宿舍附近的食品店挑選了一個燙金包裝的禮盒,購買時為了該買哪個值段的禮盒苦思許久,最後和店員說明了送禮對象的關係,接受店員的建議。

C 家的慶祝儀式是由 C 的丈夫主導 Lakshmi(拉希米)女神的祈禱儀式開始,為女神像點上 tika,剖開椰子,然後緊緊地團促了一圈圈的鮮花。每個家庭成員也在眉間點上祈福的 tika。然後我們喝著熱茶、花生甜牛奶,吃著甜點和油炸的鹹食小點心閒聊,C 的兒子在我們腳邊玩著他的燈節禮物:一輛救火車模型。C 的岳母和她接著準備油炸 Puri,配上預先做好的熱湯和素菜我們簡單吃了一餐。

 

(女神拉希米。圖片來源

 

和我單獨聊天時,C 好奇於年紀相仿的我在臺灣的成長過程,我也對 C 的人生路偶然感到驚訝。她在高中畢業後就到丈夫經營的公司開始做文職,不滿 20 歲時丈夫就直接到她家向她父母請求將 C 嫁給他。沒有談過戀愛,兩人甚至在公司裡平時也不常交談。四個月後 C 成了美麗的年輕新娘,隔年就做了母親。兒子上學後 C 開始回到學校繼續學習,她的夢想是成為室內設計師。

燈節的輝煌映照在 C 年輕的臉上,慷慨的她邀請我進入她生活的空間,認識她的家人和她的孩子。和 C 一家用晚餐之後,我們在露台施放煙火和玩仙女棒,C 的小兒子開心的不得了,在父親的指導下嘗試點燃危險的沖天炮。接著,我們步行到附近的寺廟祈福。拍響廟口的鐘聲,我置身在鄰里街坊擠滿的寺廟中庭當中,模仿著 C 和家人的舉動。望著當時對我來說還算陌生的神佛臉孔,讓我想起了每年春節和家人一起到北港進香祈福的記憶。臺灣的寺廟周圍總是佈滿了美味的小吃,印度的寺廟周圍只有素身乞討的苦行者,還有暫時歇腳的各種旅人。

那天晚上我趕著 autorickshaw (嘟嘟車)搭末班捷運要回到北德里,女子宿舍有午夜宵禁。當時捷運剛開通沒多久,營運時間有限制之外,車站內部有些地方連磁磚都還沒貼好。我學會觀察其他乘客的舉止,舉重若輕地面對陌生與各種小危機。 Autorickshaw 的司機通常都是男性,而且語言不甚通。我在晚上十點多一個人搭車,心裡也緊張第七上八下,抱著手機地圖不敢移開目光。車速忽快忽慢,我終於察覺到司機疲累到可能我推他一下他就要睡倒,顧不得可能趕不上車,我堅持我們在某個茶攤停下來,喝杯熱飲再走。

那個晚上我坐在小瓦斯車的後座,看著城市燈火通明。孩子們在馬路邊玩著爆竹煙火,調皮地將火焰往馬路上扔。那是一個特別豪華的夜晚,我感到溫暖、安全,有愉快的陪伴和美味的食物,眼中不斷映入這個跟平日的都市看起來完全不同的美景,讓人感到新奇與不可思議,但其中的精神卻是與我在臺灣的童年類似。我之後也在印度的不同地方度過了許多個美好的燈節,同樣的是,我經常是那些家庭在特別時刻擁有的遠道而來的訪客。

 

圖片來源

 

比起扮演一個臺灣訪客的角色,我在 IIT Madras 度過的燈節有所不同。那時我已經在學校任職一段時間了,好友邀請我到家中過節。那天我一個人在工作配置的小公寓,也擺上了街上市場買的陶土燭台,用燈油和棉芯燃起了一叢屬於我的燈。獨身在海外工作,我就是自己的家。我在臺灣的家人和在印度的朋友,可能都無法理解我當時準備慶祝燈節的心情,因為我的身份介於臺灣和印度的中間,卻又不是純正的兩者。夜幕降臨,小公寓雖然只我一個人,但是溫暖的燭火點亮了整個小空間,彷彿打開了一扇通往未知空間的門。在熟悉了這些節日慶祝的各種神話故事之後,是一次次與不同的人們相遇,以及各種行為互動建構了某個時刻對個人的特殊意義。

今年我最想念的無疑就是和好友 S 一家人共度的燈節時光,就著小食紅酒,暢聊學術、人生,煩惱與憂愁,還有無盡的歡笑。窗台上點燃的蠟燭象徵著我從遠方的祝福與思念,也代表了對未來再度團聚的期待。在英國過燈節縱然四周沒有五光十色,燈火在我心裡,從未熄滅。

 

圖片來源

 

 


首頁封面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