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ge_x2mRs5OC8cBnN08AIbAkbbOSrvM

圖片來源

陳舫儀 /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學士生 

「燥熱和塵土,這兩個簡單卻糟透了的詞彙,描寫了印度的夏季。年復一年,永無止境,絲毫不會有任何改變。而每個經歷過這樣的燥熱和塵土的人,將永遠被改變。」

Heat and dust – these simple, terrible words describe the Indian summer. Year after year, endlessly, it is the same. And everyone who experiences this heat and dust is changed forever.

 


 

Ruth Prawer Jhabvala won the Neil Gunn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in April 1979 - Ms Jhabvala with her book Get Ready For Battle.

 

  書名:Heat and Dust

  作者:Ruth Prawer Jhabvala

  出版日期:2010/1/1

  出版商: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作者 Ruth Prawer Jhabvala圖片來源

 


 

這本書是高中時期的英文老師贈送的,當時不認為這樣一本有關印度的原文書會有多有趣,事後才發現大錯特錯,即便是現在重新讀過,字裡行間還是吸引著我,每次看過都會對不同的細節感到新奇,不變的是在全書最末,感受著自己真實的呼吸著印度塵土、體會著印度燥熱。

 

  • 簡述本書內容

本書的作者使用第一人稱,描寫一位英國籍女子前往印度挖掘自己祖父的第一任妻子過去的故事。身為配派駐到印度的英國助理官員 Douglas 的妻子,Olivia 在百般無聊的印度塵土中與印度王子相識,儘管英國當局認為這位不羈的王子對印度的平靜是個威脅,但在天真爛漫的 Olivia 眼中,the Nawab 是個將她從燥熱和塵土中救出的翩翩紳士。

最後,在 1923 年,Olivia 離開了 Douglas,自此和 the Nawab 生活在印度,但此後的故事便沒了下落,Douglas 的孫女,也就是書中的作者,自幼就對這段前祖母的故事特別感興趣,在長大成人後,於 1970 年前往印度,循著 Olivia 的日記跟書信,找尋那段日子的他們的足跡,卻發現自己的經歷和 Olivia 莫名的重疊,最後,兩人都在印度這塊陌生的土地上,產生了改變。

這整個故事建構在殖民前後的印度,利用間隔三代的關係來串連這中間的變遷,從英國人的角度看印度的種種,主要為 Olivia 當年的日常生活及所見所聞,其中穿插著筆者,也就是 Douglas 孫女前往印度時的日記,構築出從外國人角度所見的印度,而這樣一本從外國人角度描述印度的書,正是適合不太了解印度的讀者閱讀,藉由較為相似文化背景的人之眼,在書中一起接受印度帶給我們的驚奇感。

 

  • 地形與氣候的描述

書名既然叫做 Heat And Dust,書中對於氣候的描述自然相當多,而 Olivia 更是全書最受不了印度氣候的人,書中提到 OliviaDouglas 所居住的城市是 Satipur,位於印度北部,接近尼泊爾的地方,夏季可達高溫 40 度,著實相當炎熱。而 the Nawab 的城堡位在 Khatm,距離 Satipur15 英里,但奇怪的是在網路上搜尋並沒有找到這個位置,只找到 Khatam,而這個城市距離 Satipur 太遠,不可能是書中所指的位置,但僅能從 Olivia 總喜歡坐著 the Nawab 派來的車離開原本的住處,來到城堡中躲避沙塵和燥熱來推測。

 

(參考旅程地圖。圖片來源

 

或許因為地形的關係,短短 15 英里的路程,在氣候上會有相當的變化,更別提起初 Douglas 希望讓 Olivia 跟著其他英國官員的妻子們一起到山中避暑,確實在北臨尼泊爾的 Satipur,很容易開車抵達較為涼爽的山區,雖說 Olivia 始終拒絕丈夫的提議,堅持留在他身邊,也因此造就了這段類似於婚外情的滋長。在故事中,印度的燥熱更被傳為使得印度男人性慾高漲的因素之一,有趣的是這樣荒謬的言論出自派駐在印度的英國醫生 Saunders 的太太之口,這樣的安排除了顯示出時代感,同時也某程度上有點反諷的感覺,或許作者也展現了些幽默感吧。

 

  • 引人反思的情節

不僅是關於燥熱與性慾的玩笑,作者描寫了相當多令人會心一笑、卻又不禁汗顏著反思自己的情節,個人相當喜歡這樣的安排。其中一段寫道,當 the NawabOlivia 要求,邀請英國醫生 Saunders 去治療好友 Harry 時,Saunders 理所當然地認為受印度王子邀請是件光榮的事,不斷賣弄學識,在 the Nawab 的輕笑下,顯得更加愚蠢。

而在午餐時刻,Saunders 更是拿自己如何「教導」印度員工來說嘴,大談自己對於印度人的蔑視,彷彿忘了,眼前的這位主人翁,他賣弄學問和才能所要討好的對象,正是個不折不扣的印度人。正如 the Nawab 所言,英國人總認為印度人很笨,而為此他並不感到憤怒,反之,他認為這相當好笑,而這在同為英國人的 OliviaHarry 看來,則是羞愧不已,一方面對於和 Saunders 屬於同個國家感到羞恥,一方面對於 Saunders 的大言不慚可能會傷害 the Nawab 感到抱歉。

實際上,是的,英國人並沒有優於印度人,直到今日,提及這兩個國家的名字,普羅大眾理所當然的會認為英國是在兩者間無論各方面都表現較佳的,但實際上不然,早在 2016 年底,印度就已經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當然印度社會還存在著許多眾所周知的問題,例如貪腐、貧富差距、婦女問題等等……。

單就 Saunders 所稱的「笨」而言,印度平均智商約為 82,名列全球第 25 名,距離第七名的英國確實是有段距離,與個人印象中印度人數學很好的刻板印象又稍有衝突,但這樣雙重錯誤的刻板印象在這段劇情中,更引出值得省思的部分,許多人們對於印度的想像是有一定誤差的,而這樣的錯誤,若是無感於它們的存在,即便是像 Saunders 這樣常駐在印度的英國醫生(我們暫且假設醫生的智商並不會過低),也會遺漏真正的情況。

當自大和虛榮侷限了人的視野,輕視造成的失敗必將伴隨而來,而英國人一直認為印度人笨、不能沒有他們的管理,卻也早就被這些年的經濟成長數據推翻。在認為作者的安排相當精巧的同時,不禁想著,有多少台灣年輕人對於印度的印象仍停留在落後、衛生環境差等負面的階段,而那樣的錯誤理解又會造成我們落後其他了解印度真正實力的國家多少。

 

  • 不同文化對於特定作為的看法

當然,如果一本書充斥著這類黑色幽默型的情節,那可能會流於一般,甚至沒深度,自筆者見聞那部分的故事中,有許多關於宗教的部分,包含了英國人與印度人對於信仰幾本的看法差異,而個人認為作者描述的筆者價值觀,在這方面與台灣人並無太大差異,藉由英國籍印度教徒 Chid 的種種行為,讀者能輕易的得到兩種不同文化對於某種特定作為的看法。

書中描寫 Chid 穿著橘色的長袍,到處行乞,在筆者眼中是個如同流浪漢一般的作為,在印度人眼中卻是神聖且令人尊敬的,在筆者撿回病倒路邊的 Chid 時,街坊鄰居更是恭喜她找到了這麼一個好男人來侍奉,在筆者看來,印度人像是尊崇任何丟掉外衣、剃了頭的乞丐和有信仰之人。

儘管 Chid 對於宗教侃侃而談,站在筆者的立場,卻總是認為他並不真的理解宗教這回事,但這部分也顯現了宗教對於印度人的重要性使得與宗教相關的一切都被合理化。論及宗教,本來就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也沒有信仰深淺之分,單就程度上,普遍印度人對於信仰的依賴程度感覺上是較高的。而這樣的差異在某程度上造成一部分不是太好的影響,例如某些宗教經典中含有貶低女性的觀點,若是部分印度人對於信仰太過執著,可能會間接阻止平權的發展。雖然這點在此書中並未被提及,但依舊值得深思,而這點和最近相當熱門的婚姻平權也有關係,部分基督教徒認為聖經上阻止同性相親,但這些解讀都要隨時代而改變,否則信仰可能成為阻止人們進步的一大絆腳石。

 

  • 宗教

提到宗教,或許人們對於印度教、伊斯蘭教等等都有個大致上的概念,但更深切的去談論宗教,他們的根本是解釋生命中的一切,其中最神聖同時又最令人恐懼的莫過死亡。作者在描寫筆者看到女乞丐病重倒在路旁時,那場同情心與對疾病的畏懼相互交戰的畫面,是很細膩的,撇開細膩不談,光是安排了如此的場景,便足夠證明作者的寫作功力。

而後的轉折更是令人措手不及,Maji 溫柔的手與話語,好似把筆者那顆仁慈的心召換回來,從想著自己會被傳染疾病到緊急送乞丐就醫,甚至是後來的火化場景,生死關頭在印度這個人滿為患且普遍貧窮的國家,本是俯拾皆是、無人想觸及的,卻在牽連關係的那瞬間,成為和自己緊密相關的,原本的躊躇變作急促、冷漠變得炙熱,對於相較下先進的國家而言,這種生活經歷,除了透過文字外,很難去體驗。

筆者更是在過程中,找回了自己根本的人性,時常我們被社會化的相當自利,面對顯而易見的不公、他人遭遇的難處選擇視而不見,卻又能在某些關鍵時刻找回來本我,這段情節相當精采,是個人最喜歡的部分,也認為是最真實的。

 

  • 筆者結語

即便同為亞洲人,人們仍然對於印度這塊大陸感到陌生,何況是遠自英國的作者,在初抵達印度,僅感受到氣候上的不適應、身邊的人的穿著打扮,但隨著找尋 Olivia 的足跡,日日與印度人的相處下,無論是房東 Inder Lal 或是他的妻子 Ritu,甚至是年紀更長的 Maji,都對這名英國女子產生了改變,透過經歷生死、體驗宗教,在印度找到了更真實的自己。

她接受並揉合了印度的文化氣息進入了自己的價值觀體系中,轉換得更為成熟,這種手法是在這本書中,最迷人的地方,那樣日夜推移的點點轉變是隨著生活步調細細編織入心的,而印度的一切所帶給筆者的細微變化,隨著日記一日日的記載、隨著閱讀,像是印度的一切透過這些文字也在調動讀者的思想本質,變得更廣闊、更與周遭的人相異。相當推薦想以文化面去了解印度的人閱讀這本書,你會發現在從經濟面堆疊出的數據外的印度。

 

 

 


【參考資料】

[1]:Ruth Prawer Jhabvala, <Heat and Dust>, page 60-62

[2]:參考自 IQ Research, world ranking of countries by their average

[3]:Ruth Prawer Jhabvala, <Heat and Dust>, page 13-14, 26-28

[4]:Ruth Prawer Jhabvala, <Heat and Dust>, page 52-55

首頁封面圖片來自於電影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