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季音

曼尼普里古典舞蹈歷史悠久、融合多元文化的美學

 位於印度東北邊的曼尼普爾,其古典舞蹈服飾造型奇特,辨識度極高,令人過目不忘。圓筒狀的庫米恩圓裙、圓錐帽與覆蓋舞者面容的透明絲綢等;以及融合在地原住民文化元素,獨特的奎師那神造型裝扮,顯現出曼尼普里古典舞蹈歷史悠久、多元文化融合的美學(上圖:圖片來源)。

位於印度東方北方的曼尼普爾邦(Manipur),西鄰阿薩姆邦、東與緬甸為界,地理位置偏僻,是印度次大陸與東南亞緬甸等國的交會處與樞紐之地。在曼尼普爾語裡,曼尼普爾邦為「寶石之城」之意。曼尼普爾邦周圍環繞著九條山脈,中間是一個橢圓形的山谷,像極了一枚天然的寶石。據傳,曾有納迦王來到此地,吐出無數光彩奪目的寶石,使得此區耀眼輝煌。因此,梵文中意為寶石的「曼尼(Mani)」一詞,成了這個地區的名字。對此,在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及《往世書》中均有記載。

曼尼普爾邦獨樹一格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其精密複雜且獨立的文化特質。源自於曼尼普爾邦的曼尼普里舞蹈,是印度八大古典舞蹈之一,但其風格與形式與其他印度古典舞蹈截然不同,原因在於曼尼普爾邦的宗教信仰與習俗非常複雜;其精神文化系統,不論是歷史起源、社會結構和宗教信仰等,緊密交織、無法切割。這樣的環境條件,對藝術的演化影響深鉅,發展出當地獨特的美學、價值觀、傳統、倫理與感性面等等。自古以來,曼尼普爾的原住民梅泰族(Meitei)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和相關的儀式習俗。梅泰族透過音樂與舞蹈來崇拜神靈,成為祭祀儀式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未僅視其為娛樂用途。直到15世紀,印度教的毗溼奴運動所倡導的奉愛信仰,傳到了曼尼普爾後,對當地的信仰和舞蹈產生了轉變,隨之而來的是兩個宗教傳統的融合時代。

曼尼普爾地理環境孕育的舞蹈充滿了神秘古老儀式的元素 (圖片來源)  

從曼尼普爾當地最重要的古老節慶—賴哈羅巴節(Lai Haraoba)中可見,舞蹈是高級而精緻的神聖儀式。「賴哈羅巴」意為「神愉悅的創造」;節慶的舞蹈儀式述說了梅泰族的宇宙觀、創世神話、眾神、森林神靈與祖先靈等。同時,從世代相傳的口說傳統與文字書面記載得知,其儀式劇場具有宇宙論、舞蹈和文明化相關連的多重概念。賴哈羅巴節被認為是曼尼普里傳統舞蹈和戲劇意識的根源。15世紀,隨著毗溼奴運動進入東北山谷後,與梅泰族傳統文化相異的宗教、哲學等信念以及崇拜形式,共同促成新的文化意識。這個時期,曼尼普爾王室的支持與贊助,大力地提昇了古典舞蹈的精緻面,推動當地藝術文化的進步。傳統藝術和新進文化的融合,深深紮根在曼尼普爾肥沃的土地裡,滋養著其文明。

之後,梅泰族採納了印度教毗溼奴教派的節日,同時為其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由於曼尼普爾人慣用音樂與舞蹈進行崇拜儀式,因而創作出基於傳統藝術的新作品,來表達新的信仰和生活模式,於是著名的吟唱歌舞儀式Sankirtana誕生並迅速發展。

賴哈羅巴節是曼尼普爾最具代表性的節慶之一,被視為曼尼普爾傳統舞蹈和戲劇意識的根源。 (圖片來源

Sankirtana是曼尼普爾著名的表演藝術形式,包括了一系列的儀式吟唱、鼓樂和舞蹈,由著名的曼尼普爾國王,帕嘉錢德拉.辛格(Bhagyachandra Singh)於18世紀所構思出,用來表達奉愛信仰。Sankirtana舊有的形式主要為史詩英雄羅摩(Rama)祈禱,這種藝術型態在當時非常受歡迎。Sankirtana於2013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接著,國王辛格又創作出曼尼普里古典舞蹈中的重要舞目拉斯里拉(Raas Leela),意為「神聖之愛的舞蹈」或「愛的遊戲之舞」。拉斯里拉舞蹈的誕生與奎師那神息息相關。拉斯里拉舞蹈被視為在毗溼奴奉愛的傳統中,最高級、最深奧,表達愛的形式。人世間的浪漫愛情被視為是靈魂與奎師那神結合的狂喜化現。相傳國王辛格打輸了與緬甸戰役後,便到鄰近的阿薩姆避難。為了證明他仍具備身為君王的實力,他必須手擒一頭野象來獲取阿薩姆國王的信任。身為奎師那的信徒,國王辛格全心向神祈禱,於是奎師那神在他夢中現身,並引導他成功降伏野象,國王辛格因此獲得來自阿薩姆的助力,擊敗緬甸人,收復了國家。

由一系列儀式性的歌舞、吟唱和鼓舞等表演而成的Sankirtana (圖片:INDUS DISCOVERIES 授權使用)

據說在那之後,奎師那神再度以美麗獨特的裝扮入夢。他頭頂著孔雀羽毛的頂結(Chura)、手持長笛,一副優雅風趣的形象;整個夢境彷彿是一個冥想的聖觀。奎師那神吩咐國王,將他夢境中看到的形象刻劃在一棵特定的菠蘿蜜樹上,並且譜出拉斯里拉舞蹈來供養神。不論是舞蹈的形式、音樂的風格與服裝,都必須與夢中奎師那神的意象吻合。夢醒過後,國王召來學者和藝術家,在他們的幫助下建構出夢中的拉斯里拉舞蹈。

然而,隨著表演獻祭的吉祥日期臨近,國王發現奎師那的愛人拉達的形象還沒有被創造出來,因此,他指示他的女兒Bimbabati公主扮演拉達,而他自己則在旁演奏鼓。這便是曼尼普爾首場的拉斯里拉舞蹈。

關於拉斯里拉舞蹈還有個有趣的故事,跟濕婆神有關。回到15世紀,雖然梅泰族吸收了毗溼奴運動的奉愛信仰,但他們從未真正放棄舊有的儀式和主題,也因此產生了幾個互相關連的子傳統。有一說法是梅泰族的舞蹈與早期的濕婆傳承有關,為拉斯里拉舞蹈締造出有趣的傳說。

據說奎師那神想邀請牧羊女們來合跳拉斯里拉舞蹈,但不希望被窺見,因此需要一個可靠的守衛;居住在喜馬拉雅山上的濕婆神顯然是最佳的選擇。濕婆神身為舞蹈之王,熱愛舞蹈,便欣然接受邀請。然而,當舞蹈盛宴結束,濕婆神的配偶帕瓦蒂女神聽聞拉斯里拉舞蹈,非常興奮,便要求與濕婆神共舞。濕婆神同意了,於是這兩位優秀的舞者,來到了一處群山環繞、幽靜又隱密的地方,決定在那跳舞。然而,這塊土地佈滿積水,於是濕婆神用他的三叉戟在山坡上打了個洞,把所有的水都排乾。當土地轉乾時,太陽也落山了,這兩位神聖舞者都不樂愛在黑暗中跳舞。這時傳說中的納迦王阿南塔(Ananta)前來支援。納迦王吐出無數閃亮的寶石,遍佈整個山丘,照亮了這個地方。在令人愉悅的氛圍中,多彩的寶石讓濕婆神與帕瓦蒂女神的拉斯里拉舞蹈,在夜中熠熠生輝;這也是前述提到曼尼普爾邦為寶石之地的由來。

因此賴哈羅巴舞蹈儀式、拉斯里拉舞蹈以及Sankirtana並列為曼尼普爾舞蹈三大儀式舞蹈傳統 。

拉斯里拉舞蹈被視為「神聖之愛的舞蹈」或「愛的遊戲之舞」   (圖片:NORTH EASTERN COUCIL GOVERNMENT OF INDIA)

賴哈羅巴舞蹈儀式

曼尼普爾梅泰族三百六十四位神的傳統舞蹈,主要在4月至6月這段期間舉辦。舞蹈儀式傳統上必須在祭司與女祭司,以及其他按照排序的參與者面前,依照固定的流程順序進行。儀式冗長且複雜,與梅泰族神話緊密連結,象徵生命的傳承。此外,賴哈羅巴舞蹈儀式也使用大量獨特的手印,但沒有名稱,並不像拉斯里拉舞蹈傳統,有梵語名稱的手印。直到70年代後期,逐漸有學者重新命名梅泰族舞蹈的手印。

拉斯里拉舞蹈

曼尼普爾的拉斯里拉舞蹈是關於奎師那神生平的舞劇,共有5種類別,在不同時間點演出。Vasanta Raas在3~4月的滿月期間進行、Maha Raas在11~12月的滿月進行;其他Nitya Raas、Kunja Raas和Diba Raas僅在白天進行演出。其中可日夜同時進行的拉斯里拉舞蹈,演出時間長度為一天一夜,通常在寺廟大院裡舉行。舞蹈儀式大多由虔誠的奉獻者來跳,而非訓練有素的舞者。拉斯里拉舞蹈大致上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講述奎師那神的童年點滴,這些故事由兒童來演出;晚間的舞劇則由成年女性演出奎師那與拉達和牧羊女們的遊戲互動。

Sankirtana

傳統典型表演中,奉獻者圍繞著表演歌手與鼓手,圍坐在神聖表演空間的三個方位。海螺殼的聲音標記表演的每個段落;充滿美學和信仰的能量流動是難以言喻的,往往讓觀看者感動落淚,經常在表演者面前跪拜。

Sankirtana有兩個主要功能,包括社交性與精神性。它在全年的節日場合將人們聚集在一起,透過生命週期儀式的建立,如:兒童的穿耳洞儀式、青少年的穿戴聖線儀式、婚禮與喪禮等等,來加強個人與社群之間的關係,因此被視為神聖力量的具體化現。曼尼普爾的Sankirtana是一種充滿活力的實踐,促進人與人的融合關係,使整個社會都參與其中。傳統上透過師徒制度,由導師將具體知識和技能傳承給門徒。主要為奉愛信仰的Sankirtana亦強調與自然神靈和諧共處,透過古老神靈儀式來顯示與梅泰族傳統精神的融合。

Sankirtana表演通常包括了男女歌手、舞者與男性鼓手。歌手在站立時唱歌,演奏鈸以保持歌曲的節奏,並以富有表現力的姿勢演繹歌曲的意義;鼓聲伴隨著跳躍和雜技旋轉技巧的舞蹈;主唱經常以戲劇對話的形式,敘述主題的一部分。

將奎師那包圍在中間的圈形舞,是拉斯里拉舞蹈的基本隊形 (圖片來源)

曼尼普爾舞蹈風格與技巧

曼尼普里舞蹈強調情感的表達和以及優雅身段。舞蹈結構主要以不同模式的8字形運動進行;這能創造出連續性的能量,且讓舞蹈看起來非常平穩、柔和,避免突然的抖動以及鋒利的邊角與直線的視覺效果。雙手搭配手印,頭部隨著身體、手勢與腳步的8字形一起移動,整體呈現出圓弧線條。柔軟的手腕運用,在曼尼普里舞蹈呈現明顯的拉斯亞(Lasya)風格,即為優雅的女性形式。

曼尼普里舞蹈的腳部運動非常重要且關鍵。舞者先以腳掌前端觸地,也會使用到踝關節和膝關節的力量。男性的舞蹈展現宇宙之舞的陽性風格,迅速而充滿活力,其特點是跳躍和英雄氣概的坐姿;女性的舞蹈腳步則以腳尖點地開始,膝蓋微彎結束,形成一個花瓣形狀,整體的身體律動柔和優雅。

樂器和音樂

曼尼普里舞蹈使用的樂器,包括桶鼓、鈸、風琴、長笛等,伴奏者包括歌手。桶鼓的打擊,通常使用於拉斯里拉舞蹈的前奏;鼓手以壯觀的步法擊鼓,包括跳鼓;演奏鈸時,依照其節奏,以圓圈形式跳舞;演奏鼓與鈸多半是男性擔任。曼尼普里舞蹈歌詞,以多種語言進行,其中包括了梵語。

曼尼普里舞蹈服飾

曼尼普里舞蹈服裝相當獨特。女性舞者的服飾叫做Potloi,像極了新娘打扮。其中相當引人注目的是光彩奪目、圓柱桶狀的長裙庫米恩(Kumin),裙子上以金銀刺繡以及蓮花和小碎鏡鑲邊裝飾;以半透明的絲綢Odhni覆蓋舞者臉面,但透明度必須確保舞者面部表情的可見性;舞者身戴著圓形首飾或花環,以鮮花點綴同步點綴面部、手部、頸部、腰部和腿部。女性舞者還會穿戴錐形帽,以珍珠邊框,薄薄的白色面紗由此垂下。在拉斯里拉舞蹈中,牧羊女Gopis穿著紅色連衣裙,而拉達則穿著綠色服裝。奎師那神穿著褶皺的金色或藏紅花絲綢,胸前繡有刺繡帶、佩戴著一頂含有孔雀羽毛的皇冠,背面配戴羽毛狀飾物。

男性舞者則穿著色彩絢麗的寬幅褶皺Dhoti,繫於腰部,如此腿部能完全自由活動。

現為EX-亞洲劇團藝術總監的江譚佳彥來自曼尼普爾   圖片來源:EX-亞洲劇團)  

近代的曼尼普里舞蹈

在近代,詩人文學家、諾貝爾獲獎者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以一種新的方式重新點燃了曼尼普爾的舞蹈藝術。1919年,泰戈爾在錫爾赫特(Sylhet,位於現今的孟加拉)看到演繹奎師那與拉達遊戲故事的拉斯里拉(Goshtha Lila)舞蹈後,非常著迷。他邀請曼尼普里舞蹈大師Guru Budhimantra Singh擔任聖迪尼克坦(Shantiniketan)印度文化研究中心的教師;另一位重量級大師Guru Naba Kumar隨後也受邀加入,教授拉斯里拉舞蹈。

近年來,位於印度偏遠東北的曼尼普里舞蹈逐漸受到重視與支持,投入研究考察的優秀舞者兼學者越來越多,Sohini Ray博士便是其中一位。

曼尼普里舞蹈藝術傳統亦以更多元創意的形式在台灣扎根發展。台灣的新住民江譚佳彥(Chongtham Jayanta Meetei)出生於印度東北方曼尼普爾邦,具備傳統舞蹈、武術和瑜珈的訓練。江譚佳彥取得印度新德里國立戲劇學院(National School of Drama) 戲劇碩士,主修表演,曾受聘為印度國家級演員。編導演之外亦在印度和台灣的大學教授表演、亞洲各地主持戲劇工作坊。在台創作無數,曾獲得2013年第九屆台新藝術獎。2006年時於來自苗栗的林浿安女士共同創立EX-亞洲劇團(EX-Theatre Asia),於台灣苗栗深耕,以多元文化的創意形式,放眼國際,成為曼尼普爾藝術文化在台灣扎根的代表。

EX-亞洲劇團座落在苗栗市區的為公路上   圖文:EX-亞洲劇團

作者劉季音為南亞文化研究者暨印度古典舞蹈家

推薦影片:

Manipuri dance by Bimbavati Devi Radha Roop Varnan

6:04起能明顯看出舞者腳部細緻的動作:腳趾不同方位的觸地、深蹲等動作,形成花瓣形狀的腳步。加上波浪般的手部動作,同時結合了陰性拉斯亞風格與陽性宇宙之舞風格,讓曼尼普爾舞蹈呈現優美柔和且有力的特色。

Ritual dance of Manipuri priestesses – Maibi Dance

賴哈羅巴節慶上的梅泰族女祭司舞蹈

Manipuri Raas Lila Commonwealth Delhi 2010

2010年在印度德里舉辦的大英國協運動會開幕儀式中,曼尼普爾的拉斯里拉舞蹈演出片段。

本文作者為南亞文化研究者 & 印度古典舞者

參考文章

【印度古典舞系列一】印度表演藝術聖經:《樂舞論》Natya Shastra

【印度古典舞系列二】阿薩姆的靈性瑰寶:薩特里亞舞蹈Sattriya

【印度古典舞系列三】嬌媚的幻相女神:摩希尼亞坦舞蹈 Mohiniattam

【印度古典舞系列四】聖潔的野台戲藝術:庫奇普迪舞蹈 Kuchipudi

【印度古典舞系列五】美和恩典的雕像:奧迪西舞蹈 Odissi

【印度古典舞系列六】新興之秀:喀拉拉納塔南舞蹈 Kerala Natan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