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旅居南亞、尼泊爾一帶,並長期關注當地社會、環境發展,在這幾年的疫情摧殘之下,當地的產業、生態、氣候、地理、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而在牽一髮動全身的國際社會脈絡下,同時也連動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包含合作與競爭,而各方參與政策的制訂與實施或將成為這場氣候末世的救贖。而本文上架的今天(2021年11月26日)亦恰逢 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的最後一天,本次會議事一場(一系列)合併了3個國際公約締約國會議,這些國際公約包括:《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第26次締約國會議、《京都議定書》第16次締約國會議(CMP16)以及《巴黎協定》第三次締約國會議(CMA3),至於這般的氣候會議是形式上的大拜拜或將具有實質性影響,似乎也在往後的日子中自身力行並加以關注了。

著|林子毓,本站特約專欄,喜瑪拉雅地區健行嚮導。沒在山上的時候,就在喜馬拉雅泛藏文文化區神遊。

氣候變遷與後疫情的第三極

睽違一年半回到尼泊爾,迎接我的不是預期的10月涼爽、乾燥。豔陽與熱風交替,雲層時而厚重幾欲大雨,這幾年氣候改變明顯,譬如天堂的喜馬拉雅也不能置身事外。事實上,根據蘇格蘭喜馬拉雅研究中心的統整報告,在世界第三極[1],氣候變遷的幅度與影響甚至更加嚴重。

變暖變濕的第三極

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HKH, Hindu Kush-Himalayan Region)包含了興都庫什山脈(Hindu Kush)與喜馬拉雅山脈。橫跨3,500公里的HKH,從中亞阿富汗等地區,延伸到南亞與中國,遠至東南亞的緬甸。冰凍的高山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水塔」,是包含長江、黃河、恆河等亞洲數十條重要河流的源頭[2],估計約有2.25億人的生活完全仰賴HKH的水源,19億人的生活部分仰賴HKH,且輕易就能被任何HKH的水資源變化影響。若是考慮仰賴HKH的農業灌溉與糧食生產,則全球41億人口的食物供應都與HKH緊密相連。

ICIMOD's region covers the headwaters of the 10 major river basins of the HKH region; changes in the region also affect people living downstream. (Map by ICIMOD) 
由HKH發源的主要河流,深藍色為HKH地區,淺藍色為發源於HKH合流的下游流域/David James Molden、Eklabya Sharma

不過這影響全球半數以上人口的世界水塔,近年受氣候變遷影響,氣候逐漸變濕、變暖,此區高海拔地區氣溫升高的幅度是全球平均的2倍,且海拔越高幅度越大,在西藏東部的河流源頭甚至測量到4倍之多。另外,氣候變遷的模型都預測著降雨與降雪的型態改變,HKH的西側變乾,而西藏東與北將變得潮濕。氣溫升高與降雨型態改變正在也將影響冰河與永凍層,兩者的變化都對山區居民與下游環境產生巨大影響。

融化的冰河與凍土

和世界其他主要冰河區一般,HKH的冰河自1950年代就逐漸縮減,部分地區的冰河甚至減少了將近1/4。在保守的預測模型中,本世紀末此區的冰河將縮減45-63%,甚至更多。

這主要肇因於氣溫升高,以及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帶來的黑碳沉降(black carbon pollution deposits)[3]。當冰雪消融的速度跟不上累積的速度時,冰河便逐漸縮小,連帶影響下游的河水量。河流可能從全年供水變成季節有水,對某些以冰河融水作為唯一灌溉水源的地區造成巨大衝擊。

另外,氣溫升高也造成永凍層的融解,若持續目前的升溫幅度,預期大部分HKH的永凍層都將在本世紀末消失。當永凍層融解,不只釋放出的甲烷將加速溫室效應;使地下水位降低,改變鄰近植被與河流的化學組成;凍土融化釋放出的水也可能造成下游洪水;另外,土壤沉積型態改變,造成道路與建築的損壞(比如青藏鐵路),地區地貌也不再穩定,比如過去50年,在西藏東部就觀察到土石流活動系統性的增加[4]

尼泊爾境內的魚尾峰(Machapuchare),屬於HKH的一步,基於尊重當地信仰,並長年受當地政府管制,使得魚尾峰成為當今尚未有人登頂的山峰之一/Raimond KlavinsUnsplash

以上兩者不只影響地區水文,也攸關廣大下游的用水。

一般而言,冰河在冬季的低溫中累積冰雪,並在春夏融化緩緩融化,供應全年用水。但在近期的暖化狀態下,在夏季增加了洪水氾濫的機會,並在冬季造成乾旱,這對在沒有海洋調節的內陸地區影響特別明顯(比如印度拉達克與中國新疆)。而有限的水資源,也勢必影響人口的遷徙與分布,造成區域用水的紛爭,甚至牽動了更為緊張的國際情勢 [5]

疫情衝擊帶來的新契機

自去(2020)年疫情開始,各國為阻斷病毒傳播而對外關閉邊界,境內則實施嚴格的社交安全守則,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國家也在去年3月底開始實施一系列的境內封鎖(lock down),民生經濟停擺。

疫情政策對於原本就受氣候變遷衝擊,且以農業、觀光業、外地打工匯款為主要經濟命脈的HKH山區居民影響尤甚。其中觀光產業在HKH尤其重要,它帶動了地區「中小、微型」企業的發展,HKH山區有95%的私營部門便是從事與觀光相關的產業,這提供當地居民大量的工作機會。這些企業發展對地區舉足輕重,卻無一例外地在這次疫情中損失慘重。

在尼泊爾,觀光業占了國家GDP的8%,逾百萬人從事與觀光產業相關的職務、工作。但根據尼泊爾官方報告,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災害,例如土石流、雪崩等,每年對其觀光產業造成2.4億美元的損失。疫情之後,旅遊業更迎來雪崩式的下滑,尼泊爾2020年的遊客人數減少80%,仰賴登山季節收入的挑夫、嚮導、旅館、旅行社等遭受經濟重創。疫情危機凸顯了自然環境的變化與旅遊、經濟、社會的密切互動,氣候變遷議題的嚴重性也再度浮上檯面。畢竟,當習慣的謀生方式不再可靠,也不得不思考其他的收入來源,以及未來如何能在災變下永續經營。

一向關注HKH發展的「國際整合山域發展中心」(ICIMOD,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Facebook)也抓緊了這波在疫情後「由下而上」的改變契機,瞄準「中小、微型企業」為輔導重點,倡議「負責任的恢復」(#ResponsibleRecovery)與「重建的更好」(#BuildBackBetter),希望將「再生能源」、「節能」、「低碳排」、「永續發展」等概念整合成新的商業模式,提升旅遊產業應對氣候變遷的彈性與韌性。

ICMOD也與其他組織合作在尼泊爾成立了Tourovation Hub(旅遊+創新)。自去年開始,舉辨多次小型工作坊,並挑選出8個民間大小企業進行為期7個月的訓練,提供種子資金,供其實驗新的商業模式。並預計將在尼泊爾舉辦綠色旅遊博覽會(Green Tourism Expo),藉此交流與推廣永續與節能在旅遊產業的應用。

這些轉型才剛起步,因此也需要時間的醞釀。不過旅遊業停滯累積的經濟壓力已至爆發邊緣。今(2021)年9月底,在民間組織的積極遊說下,尼泊爾政府在觀光業者的遊說下放鬆了入境政策,凡是接種過2劑疫苗14天以上的遊客,皆能以PCR證明,落地簽入境且免隔離。此政策使尼泊爾成為南亞首個疫情後移除邊境限制的國家,縱使有人覺得這麼做太過於草率,但也有人認為經濟的復甦不能再等。

不論如何,觀光客回流多少都能改善停滯一年半的經濟與收入,但尼泊爾的觀光業是否準備好「重建的更好」?雖然感染人數下降,但事實上疫情尚未結束,氣候變遷對山域環境的威脅也未曾減退,情況稍為好轉便遺忘了疼痛、故步自封其實是人之常情。或許作為遊客的我們,也能盡一份心力,透過選擇較為「永續」的旅行方案以及將「永續發展」納入政策的旅遊業者,減少個人的碳足跡,在HKH山區旅遊時正視與保護脆弱的環境等,持續地維持這股改變的能量。

HKH成員國的高峰會

不論民間企業是否準備好,但至少我們已能見到各國合作的跡象。

ICIMOD耗時5年,集結科學研究與學者意見,在2019年版了第一本HKH的專書— 《興都庫什喜馬拉雅評估:山、氣候變遷、永續與人》(The Hindu Kush Himalaya Assessment: Mountains,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ility and People),本書不只集結眾多科學研究,也試圖回答許多有關政策面的問題,希望能作為政策決策者的參考書,為HKH的未來超前部署。在這本專書出版後,ICIMOD隨即倡議多場座談,最終在2020年10月促成了HKH包含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中國、緬甸等8個成員國的部長級高峰會。

疫情肆虐也阻擋不了,史上第一次,HKH跨區各國派出部長級代表參與這場線上會議,並聯合簽署了一份聲明,正視HKH環境永續問題的急迫性,也承諾未來HKH的跨區域合作與2年一次的部長級會議[6]

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

這份力量隨著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的到來也逐漸顯現,HKH各成員國代表與COP26的主席團代表在2021年7月參與一場協商會議。成員國認為,HKH的發展不只關乎地區,也會對世界半數以上人口的生活至關重要,永續發展議題迫在眉睫,卻缺乏轉型與永續發展所需的大量資金。會後並發起#HKH2Glasgow的倡議,希望在即將到來的COP26中為山域發聲,擴大HKH的聲音與訴求。

不只關乎水資源

HKH的冰河退縮與氣候改變不只是水資源的問題,乾旱與洪水在短期造成生命與財產的損失是一,農業用水不足可能造成的減產與飢荒是二,但在HKH為相對資源弱勢的山區,衝擊也將被放大。

人口相對稀少的狀況下,政治影響力低,所分配到的資源也相對較少;以農牧為主的傳統產業也缺乏彈性,在轉型遲滯跟不上環境轉變及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最先被犧牲的可能是婦女與兒童等弱勢族群的權益。在下游廣大平原,受影響的人口更多,水資源衍伸的遷徙與移居,小至區域衝突,大至國家間的紛爭,都是HKH近在眼前的未來。

由上而下的國家級的政策與投資,與由下而上民間企業的投入與轉型,以及兩者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對HKH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而COP26及其後續的發展則可能是帶動相關進程的重要契機,是HKH一次不能錯過的機會。雖然成員國間對於HKH區域問題的肇因時有分歧且隱含政治考量,彼此間的戰略與合作也使此一議題更趨複雜,但至少目前成員國間對此議題有一致的重視,且建立起合作的平台為HKH的未來努力。


作者按/編按

[1] 指喜馬拉雅山脈或珠穆朗瑪峰。

[2] 10條重要的亞洲河流包含:中亞最長的內流河阿姆河(Amu Darya),南亞文化的搖籃印度河(Indus)與恆河(Ganges),源於雅隆藏布、滋養印度大片平原布拉馬普特河(Brahmaputra),東南亞的伊洛瓦帝江(Irrawaddy)、湄公河(Mekong)與薩爾溫江(Salween),乃至中國的長江、黃河與塔里木河。

[3] 人類活動產生的黑碳(Black carbon)沉降在冰雪表面,使得冰雪反射陽光的能力降低,因而冰雪消融的更多。

[4] 永凍層原本區隔了其上的活動層((active layer)),與其下的不凍層((Unfrozen  bedrock))。當永凍層融化,活動層的水可能滲入不凍層,改變地區水文,也可能造成部分水源中斷的地區沙漠化。

[5] 水資源緊張的亞洲已見國際衝突,比如中國築壩攔水引發中南半島國家乾旱,湄公河下游出現「過去50年來最低的水平面」。

[6] 會議同時,ICIMOD也釋出一份「HKH Call to Action」的文件,這份文件根據《興都庫什喜馬拉雅評估:山、氣候變遷、永續與人》評估結果所撰寫的計劃書。這份計畫書也被列入下次部級會議的檢驗項目。


參考資料

Building back better: Resilient tourism enterprises for responsible recovery in the Hindu Kush Himalaya

Climate Change on the Third Pole: Causes, Processes and Consequences

1.61 Percent Loss in GDP due to 1 Degree Rise in Temperature

The Hindu Kush Himalaya Ministerial Mountain Summit 2020

HKH2Glasgow: Hindu Kush Himalaya countries to raise a unified voice for mountains at COP26


本文圖片來源:David James Molden、Eklabya SharmaUnsplashBig G MediaRaimond KlavinsUnsplashCO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