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觀察導讀|2009上映的印度喜劇電影,《三個傻瓜》(3 Idiots)應該是許多臺灣人初識印度寶萊塢的電影之一,而對於剛踏入大學校園的自己來說,由於正好擺脫了高中時期的升學壓力,電影中所傳達有關教育思維的臺詞更是極具共鳴,至今仍是深刻不已。電影推出後,另一位與故事中主角藍丘(Ranchoddas Shamaldas Chanchad)背景頗為相似的人物被指認為電影的原型人物,他與《三個傻瓜》的三位主角一樣具有工程背景、在印度的偏遠地區興辦教育,更將科學應用於生活中;這位真實人物他不只切實地參與了教育理念的實踐,更為其故里及社會發展做出了非同凡響的改變。

著|李桂蜜,語言與文化工作者,現居住於印度阿薩姆邦

我不是馮蘇王杜(Phunsukh Wangdu),
我是索南旺秋(Sonam Wangchuk),
我不是虛構人物,
我活在現實世界……

《三個傻瓜》主角的原型?

寶萊塢賣座電影《三個傻瓜》講述3名印度理工學院的學生法罕(Farhan Qureshi)、拉加(Raju Rastogi)與藍丘的故事。其中由阿米爾.汗(Aamir Khan)所飾演的藍丘是個天資聰穎卻不喜歡死讀書的大學生,屢屢用聰明機智挑戰墨守成規的教育傳統。他與追求考試成績第一的模範生查托(Chatur Ramalingam)剛好是兩種相反的學生典型。但查托的名次偏偏次於第1名的藍丘,再加上查托在教師節時的印地語演講稿被藍丘篡改,讓他在教育部長官與全校師生面前出糗,對藍丘嫉恨不已的查托因此向他下戰帖,約定比較10年後誰的成就較高。然而畢業時藍丘卻突然不告而別,從此音訊全無。

10年後,事業有成的查托找來藍丘當年的好友法罕和拉加,一同踏上尋找藍丘的旅程,循著線索,他們最後來到位於遙遠喜馬拉雅山區的拉達克在一所被群山環繞的學校裡,學生快樂地做著各式科學實驗,而這所充滿創新精神的學校創辦人正是本名為馮蘇王杜的藍丘。

電影《三個傻瓜》中的最後一幕場景,位於拉達克的班公錯,現場擺設電影中出現過的道具供遊客拍照/本文作者提供

雖然這部電影是根據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小說《5分生》(Five Point Someone[1]自由改編而來,但電影一上映後,觀眾馬上不約而同地將劇中主角對號入座,因為在拉達克的確就有一名教育理念與做法跟電影主角馮蘇王杜相近的教育改革者兼發明家:索南旺秋。

姑且撇開索南旺秋是否就是馮蘇王杜原型的爭議,索南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實踐與貢獻也如同電影一般鼓舞人心。

勵志電影情節般的人生

索南旺秋出生在拉達克一個只有5戶人家的偏僻小鎮,9歲之前都是跟在母親身邊學習傳統知識與拉達克語言,後來因為從政的父親升任邦政府部長、職務調動,他去到了當時同屬查謨喀什米爾邦的大城斯利納加(Srinagar)小學就讀。

索南因為不諳當地的官方語言烏爾都語,而被師長及同學視為愚鈍。此外當時教育機構中的打罵及填鴨式教育方式,也再再讓幼小的索南覺得上學宛如是夢魘。

這樣的情況一直到他12歲隻身前往德里一所專門收容來自邊境地區學童的學校,要求校長讓他入學,才獲得改善。這所學校裡充滿愛心與耐心的教師讓年幼的索南重拾自信。

後來,他在大學時選擇就讀自己熱愛的機械工程,而非父親認為對就業有利的土木工程,為此索南的父親拒絕資助他的學業,他因而必須仰賴為中學生補習來賺取學費,卻也在教導這些考試失敗的學生時,清楚看到當地教育體系的缺失,再加上他個人早年在偏鄉求學過程中所經歷的痛苦經驗,讓他深刻體會到拉達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索南旺秋傳達有關教育改革的理念,以及如何將這些理念實踐於社課模課程之中/本文作者提供

其中最嚴重的問題是學校教學所使用的語言是烏爾都語,與學生在家使用的母語拉達克語不同,語言障礙導致學生學習成效不佳,而國中及高中畢業升學考的語言—英文—在8年級時才開始教授,使得多數學生即使知道答案,卻因無法用英文流暢作答,導致考試表現不佳。在當時,拉達克年年都有95%的學生無法通過10年級畢業時的升學會考[2],也因此無法再繼續接受高等教育。

此外由中央政府及邦政府所編撰的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脫節,如課本中提到季風、椰子、海洋等讓拉達克學生覺得相當陌生的元素,卻不談與當地生活息息相關的氂牛、大麥或冰川。偏鄉學生在這種「文化殖民」的情況下,處於相對劣勢且不平等的處境。

索南旺秋從斯利納加地區工程學院(The Regional Engineering College)機械工程系畢業[3]後,並沒有朝專業工程師的職涯邁進,而是與理念相同的友人成立了「社課模—拉達克學生教育與文化運動協會」 (SECMOL,Students’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Movement of Ladakh),旨在協助面對教育及文化認同困難的拉達克兒童與青年。

1994年,該協會與公部門合作,推動新希望工程(Operation New Hope),結合政府、社區及公民團體3方來實踐公立學校體系改革。他們重新編寫,並出版在地化的教材、加強教師訓練、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甚至透過村民組成的村莊教育委員會來監督教學品質。這樣的方法顯然是奏效了,因為當地10年級學生的升學考試通過率從1996年的5%上升到2015年的75%。

「社課模」另類學校:索南旺秋教育理念的實踐

雖說升學考試的通過率上升到75%,這也表示尚有少部分的學生仍是處於教育體系中的弱勢地位。因此1998年,索南旺秋在拉達克首府列城附近的費村(Phey)設立了「社課模」另類學校,入學資格必須是沒有通過10年級升學會考的落榜生。

在為期1年的時間裡,在充滿支持與創意的教學環境下,學生補強基本學科知識、加強訓練英文(升學考試語言),並學習拉達克傳統知識、語言與生活技能。此外,「社課模」另類學校亦安排種種訓練自我表達,與領導能力的課程來協助學生提升自信,加上輔助教學的行政機制,如學生自主管理校園、經營福利社、飼養牲畜、植樹種菜、輪流煮飯,並讓學生參與校舍、溫室的建造以及太陽能設計。這些原本被歸類為「人生失敗組」的學生,有許多後來在各個領域都有傑出表現,並大放異彩,有人成為部長、企業家、導演、教育家等。

「社課模」不僅在教學方法與內容上與傳統學校不同,甚至在校園的建築及電力設計等硬體設施上,都讓它成為一所碳中和、零能耗、電力自足的先驅學校。

校內建物皆以隨手可得的在地低成本建材—生土—蓋成,運用具有吸熱保溫的傳統夯土技術。在拉達克的寒冬裡,即使戶外溫度降到攝氏零下15度,室內溫度仍能保持在15度以上,師生學以致用,將中學裡的基礎科學知識(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充分應用在實際生活上。

在這裡,回收及廢物利用是生活的一部份,所有的物資都被利用到極致,例如:建築過程中的廢木料被使用在屋頂隔熱上,牆壁使用的隔熱材料有木屑、紙、塑膠瓶、塑膠袋、牛糞、稻草黏土磚;地板下方則利用層層堆疊、由不同大小的石子所形成的氣孔製造隔熱效果。

在被動式太陽能的運用上,另類學校的建築皆朝南以吸收拉達克充裕且免費的陽光,而且整座校園幾乎都是由低成本的被動式太陽能所發電,包括太陽能熱水器、幫浦、爐子、溫室、牛棚等,完全不依賴公共電力,也不使用會造成碳排放的化石燃料。不過索南旺秋自己最得意的太陽能設計,則是他所謂的「社課模時間」[4],亦即校內時間比印度標準時間早1個小時,主要是要讓學生隨著日光的節奏作息,達到日光節約的目的。

種種巧思讓社課模另類學校獲得2016年法國全球最佳生土建築大獎(The Terra Award 2016 for World’s best Earth Buildings),以及2017年的巴黎永續建築環球獎(Global Award for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拉達克水文新地景—冰佛塔

索南旺秋關懷的議題並不限於教育改革。

近年來,為了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危機,他從前輩奇旺諾費勒(Chewang Norphel)的人工冰河吸收靈感,發明了被稱為冰佛塔的人工冰錐,為拉達克農民解決缺水問題。

拉達克隨處可見的佛塔/本文作者提供

他利用簡單的重力原理,無須複雜機具,便將冬天時未被使用的河水以冰錐的形式儲存起來,等到春天農民用水孔急時,這些冰錐也剛好融化,及時提供灌溉用水。這些冰錐因為狀似拉達克遍地可見的佛塔,故被稱為冰佛塔。

冰佛塔/Ciril Jazbec攝影,並授權本站使用,本照片也獲得了2021年年度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第2名,並刊登於《國家地理雜誌》2020年7月號(第224期)之中。

索南旺秋以這項發明在2016年獲得了勞力士的雄才偉略獎(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自2019年起,索南旺秋每年也會舉辦冰佛塔比賽。2022年度拉達克有14個村莊製造了27座冰佛塔,總共儲存上千萬公升的水,自製冰佛塔正在成為拉達克的全民運動。

索南旺秋及冰佛塔/取自勞力士的youtube

延 伸 閱 讀
灌溉喜馬拉雅山的「冰佛塔」
自己動手蓋冰河(中,需登入始可閱讀)
自己動手蓋冰河(英,免登入即可閱讀)


喜瑪拉雅另類學院: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冰佛塔的成功讓索南旺秋更確定,像這樣使用在地方法解決切身環境的問題,是每個當地年輕人都該學習的知識,這才是高等教育應有的內容。

他認為冰佛塔所綠化的土地的最佳用途,應該是在上面蓋一座學院,專門研究與當地生活切身相關的實務問題,因而有了建立喜馬拉雅另類學院HIAL, Himalayan Institute of Alternatives的想法。索南旺秋將勞力士的獎金捐獻出來做為創校的種子資金,2018年,位在列城附近的琵揚村(Phyang)校地開始動工。

我們不僅是語言及文化的少數,也是科技少數。
沒有人為拉達克創新。

為了脫離這樣的困境,喜瑪拉雅另類學院致力於培育問題解決者與創新者。這是一所「實作者」的大學 (A doer’s university),學生在做中學,理論課程只佔30%,其他的70%則是在現場親身實作。在教育核心上,學校用3H (Bright Head, Kind Heart, and Skilled Hands,聰明的頭腦、善良的心、靈巧的雙手)來取代傳統偏重腦力的3RReading, Writing, Arithmetic,讀、寫、算)。

喜馬拉雅另類學院所在地景色,屬高緯度沙漠地形/本文作者提供

學校的願景是各學院的學生在就學時,便馬上學以致用,實際經營相關領域的公司,而公司的收入可以用來支撐學校的運作,學生則不用繳學費,或者說學生是用自己的汗水與創意來支付學費。例如,學校已有自己的新創公司,承攬政府機關(如軍方)及私人單位的太陽能設計、夯土建築等工程。

從學院目前所開設的課程,便可以一瞥索南旺秋是如何將上述理念落實在課程設計上,目前該校設有環保建築學院、能源研究學院、高緯度沙漠生態研究學院[5]、負責任觀光學院、體驗式教育學院、運動暨表演藝術學院,以及各式短期課程如生態及冰佛塔課程、體驗式領導力訓練課程、負責任野外健行課程。2021年共有66名學員完成了環保建築、負責任觀光、有機食品加工、冰佛塔建造等課程。

All is Well?拉達克沒有一切都好All is “not” well in Ladakh[6]:從印度憲法第6附表、拉達克自治,以及氣候禁食運動談起

根據岩石壁畫顯示,公元前1,500年左右,現今的拉達克地區便有人類居住,公元10世紀時,拉達克出現自己的第1個王國。1834年,查謨的多格拉人(Dogras)摧毀拉達克王國,並將之併入查謨和克什米爾邦,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屬地。1947年印巴分治後,拉達克成為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一部份,由於鄰近中國與巴基斯坦,地理位置敏感,跟2國邊界都存在領土爭議。

1979年拉達克被分成卡吉爾和列城兩個行政區。1989年,佛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爆發衝突,拉達克就此要求從查謨克什米爾邦獨立出來,最後在1993年成立了自治委員會。2019年,查謨克什米爾邦分割成查謨克什米爾中央直轄區和拉達克中央直轄區,但不同於查謨克什米爾中央直轄區的是,拉達克中央直轄區並沒有立法權[7]

拉達克及喜馬拉雅山區向來被視為是地球的第3極,是僅次於南北極的淡水冰庫,20億人直接或間接地依賴這片水域,但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的緣故,此地的極端氣候問題變得愈來愈嚴重。拉達克人節約資源的傳統生活方式所製造的碳足跡微不足道,但卻是氣候變遷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為了可以更自主地管理並保護他們的家園,近年來拉達克人民不斷訴求拉達克也應該享有印度憲法第244條第6附表中的少數族群保護措施,以避免大型企業購買土地、把持觀光業與基礎建設,或是進行採礦。索南旺秋也是這股訴求的代言人之一,他除了以自身和平禁食的[8]方式向印度中央政府提出籲請之外,也呼籲所有人應該過著(節能減碳的)簡單生活,好讓拉達克人可以活下去(簡單生活網站,Please live simply so that we may simply live.)。

索南旺秋於2023年6月18日起所進行為期9天的氣候禁食運動,傳達其有關簡單生活、保護環境、倡導地方治理等相關理念的影片,同時也告訴世人「拉達克沒有一切都好All is “not” well in Ladakh」/本文作者提供

對社會的貢獻讓他獲得許多國內外獎項的肯定,包括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獎的麥格塞塞大獎(Ramon Magsaysay Award),獲獎的原因是「在偏遠的北印度,他用有系統、互相合作、由社群驅動的獨特方式改革教育體系,因而改善拉達克青年的人生機會,而且他用建設性的方法,讓當地社會各領域的民眾參與,充滿創意地利用科學與文化以帶來經濟進展,為世界各地的少數族群樹立典範。」

這位來自喜馬拉雅偏鄉的奇才,憑著想要改善社會的傻勁、運用不因循守舊的創新思維,不斷突破限制,創造出許多令人驚豔的成果,也為無數人帶來啟發,而驅動他前進的,並不是他「自己需要什麼,而是什麼需要他」的利他精神。

如同他在一次回答是否是《三個傻瓜》主角原型人物的演說中所說的:「我不是馮蘇王杜,我是索南旺秋,我不是虛構人物,我活在現實世界……」,寶萊塢電影向來傾向於為觀眾創造世界沒有問題,或是問題已經被電影英雄完美解決的假象,但索南旺秋是一位踏踏實實活在螢幕之外、時刻想著如何解決現實世界問題的天才傻瓜。

本文作者(右)與索南旺秋(左)合影/本文作者提供

作者按/編按

 [1] 印度理工大學的「學業成績平均點數」(GPA,Grade Point Average)介於0-10之間。得到5分的學生屬於學業表現普通的學生。

[2] 印度在高等教育階段以前,以12年的中小學教育為主,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小學(5年)、中學(3年)、初級高等學校(2年)及上級高等學校(2年)。在10年級及12年級結束時,學生必須參加由中央中等教育委員會(簡稱CBSE, Central Board of Secondary Education)或是邦級教育委員會所舉辦的聯合會考,通過會考,學生才可以繼續升學。

 [3] 該校於2003年升格為斯利納加公立技術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rinagar)

[4] 編按:社克模時間即是一般所稱的夏令時間,而根據SECMOL網站的說法,SECMOL是印度唯一使用夏令時間作息的地方。

[5] 拉達克所在的地區就是屬於高緯度沙漠。全區位在海拔2,550-7,742公尺之間。

[6] All is well (一切都好)是電影《三個傻瓜》中主角藍丘的口頭禪。索南旺秋將這句口頭禪改成否定句,以說明拉達克目前面臨的挑戰。

[7] 顯示地方自治權限尚有不足。

[8] 索南旺秋於2023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日(Republic Day)開始進行為期5天的氣候禁食(climate fast),他原本計畫在海拔5,300公尺、溫度可降至攝氏零下40度的卡東拉山口(Khadungla)進行禁食,但因警方介入,而改於住家附近進行。2023年6月18日起,索南旺秋進行第2次為期9天的氣候禁食,籲請印度政府為此刻正在新德里與拉達克代表團舉行的會談做出正面回應。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Ciril Jazb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