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自2014年就職至今,象徵印度人民黨(BJP)的執政已經邁入第7個年頭,而早在其擔任地方邦政府首長期間,變曾與臺灣企業有過往來,似也建立日後執政與臺灣產業或外交關係上的基礎。另一方面,2016年蔡英文就職中華民國(臺灣)總統,並提出新南向政策,試圖強化臺灣與東南亞及南亞、紐、澳等國的伙伴關係,其中印度更是重點經營的國家。本文從印度學者的觀點出發,係屬臺、印這幾年來的發展與互動,並從中就雙方之間合作與發展的潛在可能性提出相關的建議。

著|魯普.納拉揚.達斯(Rup Narayan Das),印度人民院前聯合秘書,現任印度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研究員,並為2022年臺灣獎助學人
譯|林鑫佑,南亞觀察網站編輯
原|本文原文刊登於國立中興大學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網站
*本文內容謹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其他看法或意見交換,歡迎來信或投稿表達您的觀點

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莫迪(Narendra Modi)在2014年擔任總理後,印度政府對臺灣有著更較過往「微妙」的互動關係。鮮為人知的是,莫迪在1999年擔任印度人民黨總書記期間便曾訪問過臺灣,並在2011年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Chief Minister)時,接待來自臺灣的大型企業代表團,並參訪了古吉拉特邦,隔(2012)年古吉拉特邦政府更與臺灣鋼鐵龍頭中鋼集團簽署協議,斥資1.78億美元在當地布洛奇縣(Bharuch) 大黑吉(Dahej)設立電工鋼廠。

中鋼印度公司/中鋼印度CSCI

印度對臺政策受到「一個中國政策」的制約

印度因其「一個中國政策」限制,而未給予臺灣外交上的承認。這是印度自1949年10至12月期間,相繼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撤回對中華民國(臺灣)的承認後,一直以來所奉行的外交政策之一,僅與臺灣在「一個中國政策」的框架內進行貿易與非官方的交往、互動。直到1992年,隸屬臺灣經濟部的半官方機構,臺灣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在孟買設立了臺灣貿易中心,作為對印度貿易的聯絡處,主責業務推動臺灣與印度的貿易發展。

1995年,(臺灣駐印度)臺北經濟文化中心(TECC)在新德里成立,提供領事服務,並扮演著相當於大使館的腳色與功能,促進雙邊更為全面的發感關係;另一方面,印度政府也在臺北成立了印度-臺北協會(ITA)作為相對應的駐外單位。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在一開始便派遣職業外交官駐在印度,不過鑑於印度方面將與臺灣的關係定調為「非官方的」,因此駐印度的臺灣外交官與印度政府接觸的機會仍有所限制。儘管存在這些困難,臺北經濟文化中心一直是臺灣政府在印度的代表機關[1]

漸入佳境的雙邊趨同

印度正逐漸擺脫過去那種與臺灣接觸時的舉棋不定。2016年民主進步黨(DPP)重新取得政權,並以印度等夥伴國為對象,展開一系列名為「新南向政策」的互動與接觸,臺灣與印度間的距離越來越近。

2017年2月,由3名臺灣立委、學者、商業界人士組成的代表團訪問印度,這對臺、印關係無疑是一項重大的進展。訪印期間,代表團也表示「臺灣的獨立是國際現實」。沒有意外的,這次臺灣代表團的訪問,著實激怒中國。印度方面淡化了這次訪問的敏感性,並稱這次臺灣代表團的訪問為「非政治性的」,不過由印度外交部所發表的聲明也表示,這類訪問團並非首次,也未有不尋常的地方,因此不應被解讀為有特殊的政治意涵。

2017年6月發生的洞朗事件(Doklam standoff)[2],由國會議員夏希.塔魯爾博士(Dr. Shashi Tharoor)為首的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於2018年12月提出相關報告,當中表明:「…委員會所擔憂的是,縱使印度在處理臺灣或西藏議題總是抱持敏感、謹慎的態度,然而中國在處理涉及印度主權問題的時候,似乎並為表現出項對應的尊重,這些所涉的印度主權問題包含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巴基斯坦所佔領克什米爾(PoK)地區及中巴經濟走廊(CPEC)等。有鑑於中國邇來在處理與印度有關的依些問題中,採取了強硬的態度,本委員會對於印度政府對中國所持續採取的不對等外交政策感到不滿,印度必須以更為靈活的外交手段來與與中國進行外交上的互動,本委員會強烈認為政府應考量所有的外交選項,包含與臺灣的關係,以作為與中國靈活互動的方式[3]。」

另一個案例是,2020年5月,印度人民黨的兩名資深議員萊希(Meenakshi Lekhi)[4]及卡斯旺(Rahul Kaswan)透過遠端視訊參加了蔡英文總統第2任期的就職典禮,並表達印度的祝賀之意,賀電中也強調「印度與臺灣共享民主的價值觀」。

時任印度國會議員兼印度人民黨發言人的萊希出席107年由駐印度代表處所舉辦的國慶酒會活動/臺北經濟文化中心

臺印外交關係的新契機

2021年4月,臺灣鐵路管理局(TRA)所屬的太魯閣號列車發生嚴重的交通意外,並造成51人死亡的悲慘事件,第一時間印度外交部便向臺灣表示哀悼,並同時在社群媒體推特上表示:「我們對在臺灣發生的火車事故失去許多生命深表悲哀,對死者家屬致上深深的哀悼,並且祈禱傷者早日康復。」,作為回覆印度的關切,臺灣外交部也對此表示由衷感謝,「印度政府所表慰的情感與支持,所展現的友好與真誠觸動臺灣人民,使臺灣與印度的友誼將來能夠真摯且持久,並更加的緊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的一項Covid-19疫苗外交的案例中,印度向巴拉圭伸出援手。巴拉圭是臺灣少數的邦交國之一,為了必要的防疫目的,印度提供了巴國100,000劑國產的Covaxin疫苗。對此臺灣也對印度體貼其友邦的舉動表示感謝。

2021年4月,是Covid-19流行的高峰期,臺灣仍向印度提供許多必要的醫療用品,已幫助緩解印度的疫情危機。對此,印度各方媒體,不論是電子或紙本,都大力讚揚並支持臺灣的作為。作為印度發行量最大的英文報紙-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中,便有一篇社論懇盼新德里應加強與臺北的關係,除了用以抗拒來自中國的威脅,更能從這段雙變關係中獲得的實質雙向助益。

同時,印度與臺灣的教育合作也在持續增加中。印度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ICSSR)是由政府支持的頂尖社會科學研究機構,2021年與臺灣科技部簽署了一項備忘錄,其目的試圖促進臺灣與印度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雙邊合作與聯合計畫。

靜待雙邊合作的果實

在印度製造、研發半導體領域的合作計畫,或是臺印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將可望成為臺灣與印度關係更進一步的關鍵。據悉臺印雙邊在2021年成立了4個小組,其目標包含在打造半導體製造中心、專注半導體產業高級專業人才之培訓、雙邊投資協議及自由貿易協定等工作項目。

雖然這些目標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夠實踐,不過臺灣的鴻海集團已經斥資3.5億美元在印度設立一家子公司(Foxconn Hon Hai Technology India MegaDevelopment Private Limited),現階段則將投入Apple公司最新型手機iPhone13系列的生產,並以此作為在印度長期發展計畫的一部份。

結論

印度方面始終不願意公開談論與臺灣的接觸,然而這種情況進來似乎有轉變的趨勢。然而印度目前最迫切的應該是擴大,並重新審視與臺灣的關係,而非僅是廢棄「一個中國政策」(India, however, needs to scale up its engagements with Taiwan and revisit, not abrogate its ‘One China Policy’.)。印度仍應持續並允許其國會議員與臺灣高級官員接觸,此外,印度可望建立的半導體產業鏈亦需要仰賴雙邊關係的進展與合作。


參考文獻/編按

[1] Mu-Min Chen, “Political Relations” in Research Report on Taiwan-India Relations, Taipei-Asia Exchange Foundation, February 2029, p.52.

[2] 指2017年中印軍隊洞朗對峙事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度共和國的邊防部隊於2017年6月18日至8月28日在洞朗進行的軍事對峙。

[3] Twenty-Second Report, Committee on External Affairs (2017-18), Lok Sabha Secretariat, New Delhi,p.8, http://164.100.47.193/lsscommittee/External%20Affairs/16_External_Affairs_22.pdf.

[4] 該議員現為印度外交部次長(國務部長)。


本文圖片來源:中鋼印度CSCI臺北經濟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