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毓 / 自由撰稿人
如果問起尼泊爾,你會想起什麼?你或許也想起了發生在數個月前的大地震,或許想著怎麼透過管道捐點錢、幫助重建,但這個主要收入靠觀光的國家,目前最缺的或許就是「你」。
本文作者就其較為熟悉的登山領域撰文,實際上不只登山,尼泊爾還有各式各樣吸引人的活動,比如說世界知名的泛舟路線、豐厚的印度教文化和質樸永續的農村生活、佛陀的出生地倫比尼(Lumbini)和不遠處,聞名世界的奇旺國家公園(Chitwan National Park)、山區特別獨特與虔誠的藏傳佛教文化…對於以觀光為主要收入的尼泊爾人民與政府,「你在這裡」才是最能夠幫助他們重建的方式。
(地震前的 Langtang。圖片來源)
- 如果我問起尼泊爾,你會想起什麼?
是否是身穿艷紅莎麗,頂著陶壺身姿婀娜,有著深邃面容的美麗少女?是否是人群手中一盞盞油燈或鮮花,成列在河邊的聞名世界的印度教寺廟進獻的畫面?是你忘不了的尼式香料奶茶,滋味豐富的尼式咖哩飯(Dhal Bhat),道地濃醇的酸奶飲料(Lasi)?還是那橫越著西藏與尼泊爾邊境的喜馬拉雅山脈,那你或許只見過圖片的雪山與高山湖泊,和最近熱門的電影《聖母峰》?
你或許也想起了發生在數個月前的大地震。所以你對此地懷著擔憂,腳步遲疑,不再想起那些吸引你到此地的理由。你或許想著怎麼透過管道捐點錢、幫助重建,但這個主要收入靠觀光的國家,目前最缺的或許就是「你」。
根據 2015 年世界旅遊與觀光理事會(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 on Nepal)對尼泊爾的報告,光是去年 2014,觀光產業對尼泊爾的 GDP 就貢獻了 837 億尼泊爾盧比(約 8.37 億美元),直接影響了的高達 487500 個工作機會。間接支持的產業更是不可勝數。地震之後,尼泊爾政府與人民針對觀光地區積極重建,希望觀光客能夠回流。這將會是尼泊爾人民能自力更生重新開始的關鍵。
- 登山旅遊是尼泊爾重要的觀光命脈
尼泊爾的山很有名,綿延邊境的喜馬拉雅山脈,讓世界唯一 14 座八千公尺以上的高峰有 8 座都坐落在尼泊爾。當然也包括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得天獨厚的優勢,讓世界各地的遊客爭相前往尼泊爾,有以登上世界巔峰為目的的世界頂尖攀登家;有以著名高山的基地營為目的地的運動愛好者,以健行的方式沿途瞻仰高山風采;也有住著高級旅店,享受著奢華假期的遊客…欸?他們跟山有什麼關係呢?
(可展群峰的納加闊特。圖片來源)
你知道或許也不知道,許多尼泊爾的景點,都以其「展望」著名,比如看的到聖母峰方向群峰的納加闊特(Nargakot),比如看的見安納普娜(Annapurna)群峰的城市波卡拉(Pokhara),而這些汽車能到的地方,通常都蓋著舒適高級飯店,即便遊客完全不徒步也能欣賞美麗的高山景緻。
聖母峰所在的薩加瑪法國家公園(Sagarmatha National park),2014 年的遊客數就高達 37124 人,單單是每人 34 美金的門票,對於經濟與生產力疲弱的尼泊爾政府就已是一大收入。對那些在龐大登山體系下工作的旅遊公司、嚮導、挑夫、沿途民宿飲食業者,登山用品店,觀光飛航公司(許多山區都得從首都轉搭小型客機才能進入)等,登山旅遊客對尼泊爾的興趣,通常是他們唯一且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而你正好想起的,或是我剛剛提到的今年 4 月的大地震,對這樣龐大的經濟命脈造成巨大衝擊。
- 藍塘國家公園( Langtang National Park)
加德滿都北方一百多公里遠的藍塘國家公園,是尼泊爾第三受歡迎的健行山區,比起聖母峰基地營路線(EBC),它在難度與花費上更加平易近人,風景以外的文化深度也更加豐厚。由於靠近西藏邊界,聚居的藏族與塔芒族(Tamang)傳承了藏傳文化風俗,一路的佛塔瑪尼石牆,和維持放牧生活、熱情樸實的居民,一向是來此地的旅人最深的感受。沿途從海拔稍低的谷地,一路走到四、五千公尺的壯麗雪山中,豐富的動植物、多林相的森林,標誌著和 EBC 完全不同的景色。但同樣的,有一群依靠著觀光與農作放牧維持收入的人們安居在此處。
(藍塘國家公園。圖片來源)
4 月底是尼泊爾的登山旺季,正是高山杜鵑群起爭艷、藍塘谷地充滿生機的時候,時也尚未進入雨季,山區有較高的機率晴朗無雲。於是在紅的、白的、紫的、粉的杜鵑林裡,你看見遠方巍峨不動的雪山,在陽光照耀下映著金黃的光,你或許會有一瞬間超越眼前景色的感動。但在這樣好的時節,芮氏規模達 7.9 的地震卻發生了。
距離震央很近的藍塘首當其衝。傳統健行路線上最大、也最古老的村莊─藍塘村(Langtang Village),坐落在寬闊的谷地邊緣,村子旁的山壁近乎垂直,其上延伸的是近七千公尺的高峰,山峰上積著終年不化美麗白雪。卻不曾想,地震震下了部分的冰河,冰雪從數千呎以上直落而下,在極短的時間內掩埋了整個藍塘村。藍塘村有 400 個居民,據信地震當時還有 100 名左右的觀光客待在那裡。地震後少數人被救出,卻有許多人失蹤。直到現在,沒有人確定實際上有多少人失蹤。而受災的當然也不只是藍塘村,整個藍塘谷地的村莊或多或少都遭受重創,整條藍塘路線算是災情慘重。
(大地震後的藍塘村嚴重受創。圖片來源)
上個月初(2015 年 10 月),尼泊爾政府宣布藍塘國家公園重新對外開放。加德滿都往藍塘的公路開通,尼泊爾政府也將傳統的谷地健行路徑修復至藍塘村以下。附近居民試著回到故地重新開始,小型的登山隊和獨身的探險家也開始試著進入,但藍塘村及其以上的村莊的重建與開放還遙遙無期。不過同樣位於藍塘國家公園的塔芒古道(Tamang Heritage Trail)和聖湖戈薩伊窟答(Gosaikunda Lake)路況都仍良好,即便地震造成些許損傷,數個月的修復後,目前已有足夠的食宿與設備支持觀光客的進入。
- 聖母峰基地營(EBC)
聖母峰基地營所在的坤布山區(Khumbu)距震央稍遠,除了基地營以上的雪崩導致 18 人死亡外,基地營以下的區域災情並不多。地震剛過不久我透過在當地的嚮導和居民朋友得知,路線上僅有些道路橋樑、老舊民居或建築地點不佳的旅館損傷。專長工程與營建管理的國際組織 Miyamoto International 曾在八月發表對坤布地區的評估,該報告指出,基地營以上攀登聖母峰頂峰的主要路線並沒有遭受致命的損害,僅有部分區域發生土石流。至於基地營以下,從山地機場盧卡拉(Lukla)乃至聖母峰基地營的健行路線,除了部分民居倒塌外,在海拔較低的河谷處有約 1 公里左右的路段受損。83% 的昆布地區都沒有受到地震影響。
(高基歐湖。圖片來源)
另外,幾年前曾有報導指出,區域內最富盛名的景點高基歐湖(Gokyo Lake)之下路線的潛在危機。那條路線沿著恆河的上游支流之一往北上行,越往高處的高基歐湖走,洶湧的河流成為的寂靜的冰河,但科學家近年卻在冰河末梢處發現因暖化融成的堰塞湖,並警告若任其繼續發展,未來有可能導致冰河前端潰堤,禍及下游村莊。那篇報導說的「未來」是 20、30 年後的事,但地震之後,一切都得重新評估。我在地震後去信報導中的科學家,她認為影響應不大:「相較其他案例,這個冰磧堰塞湖還在發展的非常早期。地震後它或許會有一些變化,但並不會到達對該區域帶來任何顯著的風險的程度。」
震後居民快速投入重建,房屋倒塌或道路修復對於他們都不是問題。他們謙卑地接受災難,準備重新開始。但真正讓他們憂慮的是,觀光客從此不敢再來。地震到現在,我尚未有機會親身到 EBC,不過來源不同的消息回報都很一致:「如今的 EBC 一切正常。路況良好。沿途的餐廳與住店都正常營業。除天候不佳停飛外,往返盧卡拉和加德滿都的小飛機班次也都照常。」一切似乎和往常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少了非常非常多的觀光客。
九月秋季的登山旺季開始後,觀光客逐漸回流,不過相較去年同個時間,少了將近一半的遊客,比如十月每日進入國家公園的遊客數大約是 250 人,去年同時期則高達 500 人。對於喜歡安靜,討厭登山塞車的遊客或許是很棒的時機,但對於居住在此賴觀光為生的尼泊爾人就不是這樣了。多年來在此地討生活的嚮導跟挑夫們這段日子過得有些艱苦,尼泊爾的工作機會並不多,來自鄰近山區的還能回家務農,其他就只能自己想辦法度過這個缺少收入的寒冬。
- 安納普納山區(Annapurna Region)
至於最熱門的安納普納,地震剛發生時就零災情,鄰近最大的旅遊城市波卡拉(Pokhara)也幾乎毫髮無損。在 Miyamoto International 團隊報告中,地震並未為安納普納健行路線帶來傷害。你仍舊可以在波卡拉湖邊吃個咖哩飯,欣賞倒映在湖面的魚尾峰(Mt. Machhapuchchhre),仍舊可以從湖對面的世界和平塔挑戰飛行傘,仍舊能參與短程、卻能讓你一飽眾多高山眼福的普恩山健行(Poon Hill Trek),也能挑戰較長的安納普納基地營路線(ABC Trek)。
(從波卡拉展望安納普娜,左方尖峰即為魚尾峰。圖片來源)
- 「回到尼泊爾是最直接,也最能幫助當地的方式」
藍塘國家公園暫時還不推薦前往,若有對重建有興趣的專業人士,或許能考慮幫助這個區域。對於有意願來尼泊爾登山的遊客,聖母峰基地營和安納普納一切狀況良好。這幾個月來,尼泊爾人的生活逐漸恢復如「地震前」。至於最近印度政府關閉邊境導致尼泊爾國內燃油瓦斯短缺的問題,日前中國政府答應也開始由北方輸入尼泊爾解燃眉之急,預計會在幾個月內紓解困境。最近聯合國秘書長也要求印度重新開放邊境,這部份我們靜候佳音。至於在山區登山,許多餐館旅宿原本就是以柴火作燃料,使用瓦斯的也盡量改用柴火,瓦斯需求量少,因之目前還過得去。套句尼泊爾朋友的話:「現在唯一的問題是得了創傷壓力症候群的遊客。」
本文僅就我較為熟悉的登山領域撰文,實際上不只登山,尼泊爾還有各式各樣吸引人的活動,比如說世界知名的泛舟路線、豐厚的印度教文化和質樸永續的農村生活、佛陀的出生地倫比尼(Lumbini)和不遠處聞名世界的奇旺國家公園(Chitwan National Park)、山區特別獨特與虔誠的藏傳佛教文化…對於以觀光為主要收入的尼泊爾人民與政府,「你在這裡」才是最能夠幫助他們重建的方式。從明年開始回到尼泊爾吧,就差你們了。
(奇旺國家公園。圖片來源)
雖然目前資料顯示,今年在尼泊爾的地震並不會影響在山區的健行,我還是必須提醒大家,任何的登山活動都有需承擔的風險,即便今年沒有發生地震,也未知可能的意外狀況,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安全負責。另外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僅就登山路線闡述數個區域內的災情與旅遊的安全性。
並不代表這些山區裡的居民都已經從地震的的傷害中復原。比如說在坤布這樣仰賴觀光維生的地區,EBC 路線的重建是居民與政府首要達成的目標。以遊客的角度而言,路線的安全性以及沿途所需的食宿設備之供給都沒有問題。但我不希望大家以這樣的資訊推論到所有山區,過度樂觀看待尼泊爾的現況,或停止對這些山區重建的關注與幫助。觀光路線以外的村莊,房屋受損、資源不足的問題很顯然並不會在短時間內並解決。觀光客的回流,卻能帶動重建的推展。
最後,對於藍塘,我想藍塘村並不會就此從地圖上消失的(雖然很多新聞都以「地圖上消失的村莊來報導藍塘」)。如今倖存的居民暫時被安置在加德滿都等地,但相信他們總有一天會回來的。他們身上流著來自西藏高原、在艱困環境中求生存的祖輩的血液,我相信他們絕對有重新開始的能力,再次回到祖祖輩輩傳下的土地。
【參考資料】
[1]:miyamotointernational [2]: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 on Nepal 2015 Imp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