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2)年下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逝世,而後英國也選出了史上第一位印度裔的首相-蘇納克,二事均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在英國,「倫敦橋垮了」(London Bridge is down)用來代指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逝世,以及執行喪禮的相關事宜「倫敦橋行動」(Operation London Bridge);在今年的排燈節,印度總理莫迪則稱英國首相蘇納克是旅英印度人之中的「活橋」(living bridge),盼共同把印英之間的歷史連結,轉化為現代夥伴關係。伊莉莎白二世這座倫敦橋象徵印度殖民歷史的結束,而蘇納克這座活橋則可望成為英國與印度關係的新時代,本文作者阿南德,藉由下半年的兩大事件以及印度國內的社會反應為題,並期盼印英關係能開創新局。
著|阿南德.喬漢(Anand Chauhan),國立中興大學永續發展項目暨教育部臺灣體驗教育計劃(TEEP)實習生,研究專長包含永續發展目標及比較ESG(Enviornment, Social, Governance)投資。
英國近期發生2起重大事件,吸引了全球媒體的關注。第一件事震撼全球,第二件事則令全世界,尤其令印度人感到驚訝。
首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於今(111)年9月8日逝世,消息公布後引起一連串的反應,英國、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紛紛哀悼。那麼印度呢?女王逝世對印度有什麼樣的意義?印度當局為了紀念已故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宣布9月11日星期日為哀悼日,並降半旗致哀。
伊麗莎白二世於1926年出生時,印度還是英國殖民地,不過在她25歲(1952年2月)登基成為英國女王時,已經是印度獨立後5年的事了。伊麗莎白二世於約70年前25歲時登上王座,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印度也經歷改變且已是獨立自治國家。伊麗莎白二世知曉她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是如何維持英國王室與印度的密切關係,她必須確保印度這個曾是王冠上最耀眼的寶石仍然是英國合作夥伴。
伊麗莎白二世曾3度訪問印度,稱讚印度的「豐富性及多樣性」(richness and diversity)。然而,她在1997年第3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到訪,經常被視為最重要也是最具爭議性的訪問。
1997年伊莉莎白二世到訪印度,以紀念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並獨立建國50周年。女王的行程包括在阿姆利則(Amritsar)停留並訪問札連瓦拉園(Jallianwala Bagh);1919年英軍指揮官曾在當地下令射殺數百名非暴力抗議的群眾,成為英國殖民當局在印度犯下其中一項最惡劣的事蹟。許多人希望女王到訪最終能為英國殖民暴行帶來等待已久的救贖,然而道歉從未到來。
「我們過去經歷過一些艱難的事件,這不是什麼秘密。」女王訪問札連瓦拉園前夕如此表示,「我明天將訪問的札連瓦拉園就是令人痛心的事件,但歷史無法改寫,無論有時我們多麼希望事實並非如此。」
在女王逝世聲明發布後,印度宣布全國哀悼並降半旗致哀。巧合的是,就在伊麗莎白二世逝世前幾小時,印度總理才主持完德里「國王大道」(Rajpath)的重建啟用儀式。這條經過重建的中央景觀大道(Central Vista Avenue)連接印度總統府(Rashtrapati Bhavan)及「印度門」(India Gate),由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親自主持開通並更名為「責任大道」(Kartavya Path)。
「國王大道」的原文為“Rajpath”,其中的“Raj”是統治之意(governance),最初該路段被命名為“Kingsway”,以紀念伊麗莎白二世的祖父喬治五世(George V)。莫迪表示:「奴隸制的象徵,包括Kingsway 或Rajpath,從今日起已走入歷史並被永遠消滅。」
當日稍晚,伊麗莎白二世逝世消息發布後,莫迪提及與女王相處較為愉快的時光。他在聲明中回憶他拜訪伊麗莎白二世時,女王向他展示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於她結婚時贈送的手帕。
莫迪在推特(Twitter)表示:「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將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中流砥柱而受人緬懷。她為她的國家及人民提供了激勵人心的領導。她在公眾生活中是尊貴及高雅的化身。我為她的逝世感到哀痛。我心於此悲傷時刻與她的家人及英國人民同在。」
印度與英國長期共享的歷史並非總是正面,這解釋了為何在女王逝世消息出現之前,「光之山」(Koh-i-noor)在印度是熱門趨勢標籤。印度人希望英國歸還這枚鑲嵌在英王后冠上的鑽石。如今,印度雖哀悼女王逝世,但對王冠仍持相同態度。
印度國會人民院議員暨作家沙魯爾(Shashi Tharoor)指出,鑽石「強烈提醒著前帝國犯下的不公不義行為」。外界認為鑲嵌「光之山」的王后冠將由國王查爾斯三世(Charles III)的妻子卡蜜拉王后(Camilla, Queen Consort)佩戴。沙魯爾表示:「鑽石直到至少作為贖罪的象徵性舉動被歸還前,仍然是搶劫、掠奪及侵吞等殖民主義真正意涵的證據。」
來自孟買被稱作「飯盒人」或「達巴瓦拉」(Dabbawala)的午餐遞送員們對女王逝世由衷致哀。他們於2005年受邀參加查爾斯王子與卡蜜拉的婚禮,並與女王共用2次早餐,因此與女王家族擁有良好關係。但伊麗莎白二世逝世作為一個時代的結束,印度在為女王哀悼同時,未對大英帝國或王室表示悲痛,印度仍希望英國為札連瓦拉園事件道歉,許多人也希望英國補償帝國掠奪及公平正義,尤其是歸還印度「光之山」。
另一方面,印度人對第2件事,也就是蘇納克(Rishi Sunak)獲任英國首相感到欣喜若狂。
印度人為何對蘇納克出任英國首相感到如此高興?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 蘇納克在北倫敦曾展開一場主要由印度裔英國人參與的競選活動,且經常寒暄問候印度裔社群,建立印度裔社群中的正面印象。
- 他曾使用印地語發表演說,表示他若當選,將致力加強與印度關係。蘇納克也在國會以印度教備受尊崇的經典《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宣誓就職。
- 他最近向一頭牛祈禱(展現其印度教之信仰)。
- 他在唐寧街(Downing Street)官邸懸掛排燈節(Diwali)燈飾。
- 他聲稱熱愛板球,這是印度人熱愛的運動項目之一,甚至是一種「信仰」。
上述行為足以令他打動印度民眾。
「蘇納克的勝利可能更為重要,因為他在一個擁有複雜殖民背景,且文化上持續對付種族主義的國家拜相。」蘇納克2015年接受印度媒體《商業標準報》(Business Standard)訪問時表示:「我們人口普查中有印度裔英國人這個分類,這是我勾選的選項。我完全是英國人,這裡是我的家鄉及我的國家,但我的宗教及文化遺產來自印度,我的妻子是印度人。我對成為印度教徒持開放態度。[1]」
當有些印度人對此事感到高興時,印度在野黨及執政黨卻為此引發爭論,在野黨領導人就指出蘇納克雖是少數族群成員,但仍獲得認可。印度國會下議院議員暨前財政部長齊丹巴蘭(P. Chidambaram)在推特表示:「先是賀錦麗(Kamala Harris),現在是蘇納克。英國及美國人民已接納他們國內的非多數族裔公民,選出他們出任國家要職。」齊丹巴蘭進一步強調:「我認為印度及推行多數主義的政黨要記取此經驗。」
沙魯爾也指出:「這件事如果確實發生,我認為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承認,英國人做到一項舉世罕見的成就,讓一名可見少數族裔(visible minority)成員出任最具權力的職務。當我們印度人慶祝蘇納克榮升英國首相的同時,我們要真誠自省:『這件事在印度會發生嗎?』[2]」
「好消息。」德里首席部長克里瓦爾(Arvind Kejriwal)在推特表示:「印度人在全球留下自己的印記。我向蘇納克致上最高的祝福,願他以智慧及力量成功領導英國[3]。」
印度政黨「全印度穆斯林聯合委員會」(All India Majlis-E-Ittehadul Muslimeen, AIMIM)主席歐維希(Asaduddin Owaisi)表示「希望一名穿戴頭巾(hijab)的女孩未來能成為印度總理[4]。」他這番話同時也在暗指印度一名穆斯林女學生於今年稍早時,在教育機構內穿戴頭巾而爆發的爭議,當時部分思想激進的印度教徒試圖在路上阻止她上課。
英國這2起重大事件在印度雖引起正反不同反應,如今將加快強化2個民族之間聯繫,也將加強2國雙邊關係。莫迪於「20國峰會」(G20)期間即會晤蘇納克,商討雙方於貿易、國防及安全方面的合作;蘇納克於會後不久則批准了每年提供給印度專業青年的3,000份工作簽證;莫迪也贈送蘇納克“Mata Ni Pachedi”,這是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一種手工織布,在祀奉母神的寺廟用作供品。Mata在古吉拉特語的意思是「母神」,Ni的意思是「屬於」,Pachedi意思則是「背景」,意味著織布具有宗教象徵性。
本文圖片來源:Stanley Dai、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