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觀察導讀|2025年金磚峰會在巴西舉行,雖中國與俄羅斯領導人缺席,仍通過涵蓋中東、氣候、AI等議題的聯合聲明,並迎來印尼等5新成員及10夥伴國。美國總統川普警告金磚推動「去美元化」,揚言加徵關稅,引發各國反擊,但未有統一貨幣突破。儘管挑戰仍在,金磚已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替代平臺。
著|古拉姆.阿里博士(Dr. Ghulam Ali),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博士,並在北京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目前為駐臺灣的學者,2011年曾為臺灣獎助學人(Taiwan Fellow)。可聯繫信箱:ghulamali74@yahoo.com。
譯|南亞觀察網站。
第17屆金磚國家(BRICS,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與南非)峰會於2025年7月6至7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然而在會前的一些事態發展引發了外界對於峰會能否成功召開的擔憂。
例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自2013年上任以來首次缺席峰會,官方給出的理由是「行程衝突」,並由國務院總理李強代為出席;俄羅斯總統普丁並未出席而是透過視訊連線致辭,據稱是因為國際刑事法院(ICC,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對其發出逮捕令,而本次峰會舉辦國巴西為《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締約國之一。不過前普丁公關發言人謝爾蓋.馬爾科夫(Sergey Markov)則批評這只是種對外宣稱的說法,並表示普丁缺席是出於安全考量;沙烏地阿拉伯在2023年首次獲邀成為金磚正式成員,但至今仍未決定是否加入,因此如同2024年的金磚峰會,這次也只是以受邀嘉賓的身分出席峰會,而非永久會員;最後一項引發外界對金磚峰會成果存疑的發展,是其與會的各國外長們在2025年4月於里約熱內盧召開會前會議後,其未能發表聯合聲明。
儘管如此,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仍成功將各方齊聚一堂。除了5個創始成員國外,本次峰會還迎來了5個新成員—埃及、衣索比亞、伊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以及印尼(自2025年1月加入金磚國家成員國以來首次出席)—同時還有10個夥伴國參與,包括白俄羅斯、玻利維亞、哈薩克、古巴、馬來西亞、奈及利亞、泰國、烏干達、烏茲別克以及越南。魯拉成功推動成員國發表了一份長達32頁的聯合聲明。他在熱情洋溢的開幕致辭中,將金磚描述為「不結盟力量」,批評北約增加國防預算,同時譴責以色列在加薩的侵略行為。
聯合聲明涵蓋了廣泛議題,包括美國關稅、中東局勢、氣候變遷、人工智慧的責任性發展、糧食安全、聯合國改革以及全球治理。整體而言,聲明採取了謹慎的語調;例如,各國對以色列侵略行為表達「嚴重關切」,並在聲明中16次提及巴勒斯坦或巴勒斯坦人,但並未使用「種族滅絕」一詞。同樣地,聲明雖譴責單邊制裁、關稅,以及對金磚永久成員伊朗的攻擊,但並未直接提及美國或總統川普。
印度則將這份聯合聲明視為一項成功的外交舉措,因為其中包含譴責2025年4月發生在印控喀什米爾帕哈爾甘(Pahalgam)的恐怖攻擊事件。印度將責任歸咎於巴基斯坦軍方,但後者否認涉案。
川普對金磚「去美元化」的擔憂
此次峰會的一個重要後果,更準確地說是反應,便是重新引發美國總統川普對金磚國家意圖推動措施、最終取代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擔憂。川普在峰會期間透過社群媒體警告:「任何國家若與金磚國家的反美政策結盟,將被加徵額外10%關稅。本政策不會有例外。感謝各位關注!」這並非他首次對金磚國家的活動作出反應。稍早前川普就曾發出類似警告:「金磚國家試圖脫離美元,而我們卻袖手旁觀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這反映出川普對美元在全球貿易中長期主導地位所面臨挑戰的日益擔憂。
部分金磚領導人很快地便對川普的言論作出回應。魯拉稱川普是不受歡迎的「皇帝(Emperor)」,並批評其言論「不負責任」,是在威脅主權國家。他還補充說,在降低對美元依賴、逐步尋找替代方案這條路上,已經「沒有回頭路」。魯拉進一步指出:『沒有人決定美元就是貨幣標準。』
其他金磚領導人也回應了川普的言辭。南非總統西里爾.拉馬佛薩(Cyril Ramaphosa)強調,金磚並不尋求與其他大國對抗,並指出對話比脅迫更重要,關稅不應成為施壓工具;中國外交部同樣呼應,強調金磚倡導「雙贏合作」,並非針對任何國家;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則重申,俄羅斯在金磚的合作是基於共同世界觀,「永遠不會針對第三國」;至於印度,迄今尚未對川普的評論發表官方回應。
川普的擔憂似乎更多源自於預期心理,體現了其強硬、交易式的世界觀,以及對任何被視為挑戰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高度敏感。實際上,此次峰會並未在統一金磚貨幣方面取得進展,該構想仍停留在技術討論階段。鑑於缺乏實際突破,彭博社稱其為一次「錯失的機會」,並指出美元正面臨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最嚴重的下跌。世界各國無論是美國盟友抑或是對手,都對川普僵硬的關稅與難以預期的政策感到沮喪無力。這為金磚國家在峰會上推動替代貨幣提供了強烈動機,但最終未能實現。
金磚提出替代美元貨幣的構想最早出現在2015年的合作平臺上。美國對伊朗和俄羅斯的制裁進一步凸顯了此類機制的必要性。自那以來,不僅在金磚國家間,亦在上海合作組織(SCO)中出現了相類似的多項提案。許多國家也在雙邊層面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例如,中國已與40多個國家簽署總額約4.16兆人民幣(約586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印度、印尼與海灣國家也安排部分貿易以本幣結算。雖然這一趨勢逐漸擴大,但美元仍是全球貿易的主導貨幣。例如於2024年約54%的全球貿易仍以美元結算。
而金磚國家占全球GDP近40%,人口也高達全球的50%,在彼此競爭的地緣政治敘事與持續的全球緊張局勢中,面臨挑戰的同時也蘊含著機遇。新成員的擴張帶來凝聚共識的挑戰,也有偏離其最初作為「全球南方代表」宗旨的風險。缺乏正式規章制度與常設秘書處則凸顯了其制度上的弱點與行政缺陷。最值得注意的是,如同第17(本)屆峰會所顯示,美國將持續關注金磚國家的動向,若認為其可能挑戰美國霸權地位,將不會坐視不管。
雖然金磚國家面臨著上述的挑戰,但其能持續運作超過15年;擴展至10個正式成員國、10個夥伴國家,另外還有30個國家表達加入意願;且創立的資本金額達1,000億美元的新開發銀行(NDB, New Development Bank),都顯示其作為新興經濟體的動態平臺取得了成功,也日益吸引作為既有全球治理架構的替代方案。 里約峰會再次確認了金磚國家的重要性與抱負,但也顯現出其若要轉型為西方主導機構的替代者,仍有重大挑戰必須克服。下一屆主席國印度將在2026年金磚峰會當中扮演制定議程的關鍵角色。
本文圖片來源|Photo by Raphael Nogueira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