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育慧 & Mujibul Alam Khan

今年5月的印度大選,在野十年的印度人民黨(BJP)打敗國大黨(INC),獲得壓倒性的勝利,並在下議院贏得過去卅年來單一政黨得到的最多國會席次。為能更深入理解此次大選,及其對印度政治發展和外交政策帶來的影響,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與中興大學當代南亞與中東戰略研究中心於5月28日合辦這場座談會,邀請駐印度特派記者、印度籍學者與台灣的南亞專家探討大選結果。本文詳實報導當日精彩的內容。

今年5月的印度大選,在野十年的印度人民黨(BJP)打敗國大黨(INC),獲得壓倒性勝利,並在下議院贏得卅年來單一政黨得到的最多國會席次。為能更深入理解此次大選,及其對印度政治發展和外交政策帶來的影響,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與中興大學當代南亞與中東戰略研究中心於5月28日合辦這場座談會,邀請駐印度特派記者、印度籍學者與台灣的南亞專家探討大選結果。

  地表最大的選舉運動

 

座談會首先由中興大學當代南亞與中東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陳牧民開場,介紹印度的選舉制度和此次選舉結果代表的重大意義。印度是上下兩院制國會,共545席的下議院擁有組閣與執政權,其中543席由人民直接選舉,其餘2席由總統指派,任期五年。達到272席門檻的政黨才能成為國會多數,多數黨領袖即為總理。本屆是第16次選舉,共有8,215名候選人角逐543席,選舉期間從4月9日到5月12日分九階段,在16日當天計票,同日公佈結果。除了候選人數多、時間長,投票人數也非常龐大,共有5.5億人出門投票,總投票率為66%,號稱地球上規模最大的選舉運動。老牌的國大黨只拿到44席,是128年以來敗選最慘的一次。印度人民黨及其主導的國家民主聯盟(NDA)共贏得336席。

 

 

中年窮國轉型為年輕低所得的印度亟思改變

接著,中央社駐印度特派記者何宏儒,透過網路視訊從新德里與現場連線分享他的觀察。他認為這次選舉結果不令人意外,選前所有民調的預測與選後的結果相當一致,推測原因出在印度此時的人口結構。十年前,印度40歲的人口比例較高,國民所得600多美元,屬於中年窮國,中年選民通常偏好穩定、不希望有太多改變。如今30歲以下人口佔50-60%,所得約1000美元,成為年輕低所得國家,而現在18-25歲的年輕印度人即使學歷高也找不到工作。2013年9月莫迪被提名總理候選人時,就主張:「我要賣給你的是印度的未來!」成功吸引了多數渴望改變的選民。

從農業社會直接進入資訊社會的後遺症

另一位是鳳凰衛視駐印度特派記者尤芷薇的線上第一手分享。她認為BJP以單一人選來打選戰,使莫迪旋風成功地席捲228席,聯盟也攻下300多席。莫迪帶來改善經濟的承諾:「莫迪來了,好日子就來了。」這個口號之所以吸引選民,如同何宏儒說的,印度是年輕窮國,從農業社會跳過工業階段,直接進入資訊產業,產生了高達12億的失業人口。選民相信莫迪在古茶拉特邦的成績也會帶給全印度。他除了在選前塑造成有力領導人的形象之外,就職後也立即做出讓選民放心的動作,那就是立即與巴基斯坦對話,以印度利益為考量做出國內與外交政策。基本上他是一個商人,用經營公司的方式來執政,商人的目標很明確。既有很大的決定權,又有國會支持,預料將在決策與外交上展現強力領導,接下來與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係會很有趣,值得密切觀察。

台印關係新契機

莫迪當上總理之後,台灣與印度之間有望開展更友善的關係。何宏儒表示,台印從1995年各自設處至今近廿年,對台灣比較友善的還是BJP。根據何的經驗,台灣近年來在印度舉辦的活動,包括2007年馬英九競選總統前訪新德里,在這些場合都能看到 BJP黨主席Rajnath Singh(也是現任內政部長)。莫迪在1999年擔任BJP秘書長時也曾訪問過台灣,近兩任駐印代表也都與莫迪保持良好關係。台灣應把握契機進一步提升雙邊關係。

印度尚未進入成熟兩黨制

 

 

那瑞維(Raviprasad Narayanan)是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博士,目前是政大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他認為印度尚未真正進入兩黨制的階段,BJP勝選的主要原因主要還是人心思變。雖然BJP得到全國多數選民支持,在地方政府的席次也逐年增加,不過在各個地區,地方型政黨的影響力與選民支持依然相當可觀。他特別指出,莫迪的幾個動作引發泰米爾納度邦和德里的緊張關係,包括邀請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Mahinda Rajapaksa)出席就職典禮,以及指派退休的Vijay Kumar Singh將軍為外交部次長,同時擁有東北地區的獨立外交權。Vijay Kumar Singh將軍是印度史上首位擔任部長職的軍系官員,卻是一位爭議不斷的人物。

 

                                                                                                       

 

經濟改革非一蹴可及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馬道博士針對新總理上任必須面對的經濟挑戰逐一提出數據加以說明,包括經濟成長速度減緩、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基礎建設落後、失業率高等,因此應該鼓勵外資、加速民營化、加強公共建設的投資、創造就業機會,以及展開成長導向的結構改革,包括制定更有彈性的勞動法規以吸引外資、檢討政府補貼措施等等。這些挑戰環環相扣,而且結構性的問題需要時間處理,短時間難以立即改善。

 

 

 

 

印度新氣象對台灣利大於弊

曾經在印度服務的清華大學助理教授方天賜用生動的選舉海報與照片來評論印度大選。他觀察莫迪的宣傳海報,強調他白手起家、勤勉孝順(小時幫父親賣茶)、大無畏(徒手對抗鱷魚)、愛國(為軍人奉茶)的形象。由於他是少數敢自稱民族主義派的候選人,因此被稱為印度的李光耀、安倍、柴契爾…等強人。其次,方教授也分析印度與南亞、美、中、日、台的對外關係。由於印度在經濟外交方面採東望政策,較不受中國因素影響,因此對台灣來說是利大於弊,尚且過去幾乎沒有印度總理會來台灣,故此時正是台灣強化雙邊關係的良機。

 

在熱烈的問答之後,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主任司徒文在閉幕致詞中讚美印度的民主成就,暗示中國雖然經濟發展快速,但政治上的專制並不令人羨豔,也提到克里米亞軍事危機。相對於俄羅斯與中國兩大帝國積極擴張版圖,印度的非暴力與和平行動帶給我們一個實踐非暴力、和平世界的信心。最後他期盼印度與美國、台灣、日本的關係更上層樓。

(攝影/林鑫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