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壹、伊朗簡介
一、國旗與國徽
二、基本資料
貳、伊朗地理
一、伊朗地圖
二、地理及氣候
參、伊朗歷史
一、波斯時期
二、阿拉伯時期
三、巴勒維時期
四、伊朗革命後
肆、伊朗宗教
一、伊斯蘭教
二、什葉派
三、伊朗伊斯蘭
伍、伊朗政治
一、政體與國體
二、政治系統
三、元首與首腦
四、選舉制度-元首
五、選舉制度-總統
六、選舉制度-議會
七、伊朗政黨
陸、伊朗外交
一、與中華民國
二、與美國
三、與中國
柒、茉莉人生
一、影片簡介
二、劇情介紹
壹、伊朗簡介
一、國旗與國徽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國旗
伊朗國旗主要由三種顏色所組成,由上到下分別是:綠色、白色及紅色。
最上方的綠色是代表伊斯蘭的顏色,同時也象徵伊朗是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國家。
中間的白色代表和平;安寧與聖潔的意義。
下方的紅色則代表伊朗的建立是建築在革命烈士的鮮血之上,意味著勇氣。
中間的部份則鑲有著伊朗的國徽。
分別在綠色及紅色色塊的部份有著2道滾邊,是用阿拉伯文書寫的『真主至大』字樣,上下各11次,代表伊朗伊斯蘭革命發生於伊斯蘭例的11月22日。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國徽
關於伊朗國徽,在網路上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是,伊朗的國徽是真主阿拉的阿拉伯文異體字組成,代表伊斯蘭國家的神聖地位。
第二種是,伊朗國徽2道新月(左右最外圍)、2把彎刀(較內側交叉者)、1把寶劍(中間)以及古蘭經(上方)繪製而成。
這樣的形狀乍看之下像是一朵鬱金香,而這同時也來自伊朗的古老傳說,伊朗人相信,年輕的戰士在犧牲之後,它的墓前將會開出一朵鮮豔的鬱金香。
二、伊朗基本資料
國家 |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 |
國家格言 | 獨立,自由,伊斯蘭共和國(Esteqlāl, āzādi, jomhuri-ye eslāmi ) |
首都 | 德黑蘭(Tehran) |
官方語言 | 波斯語(Persian) |
面積 | 164萬8,195平方公里(世界第18名) |
人口 | 7,514萬9,669人(2012) |
宗教 | 伊斯蘭教什葉派:89%;、伊斯蘭教遜尼派:9%、其他宗教:2% |
幣制 | 伊朗里亞爾(IRR) |
GDP | 9902.19億美元(2011) |
政治體制 | 伊斯蘭共和國制-總統制(政教合一) |
伊朗人口金字塔
貳、伊朗地理
一、伊朗地圖
伊朗與周邊國家地圖
伊朗位於亞洲與歐洲的交匯要衝之處,因此成為了古代的陸上絲路的必經路線。
以順時鐘的方向,伊朗被以下國家與地區所包圍:裡海、土庫曼、阿富汗、巴基斯坦、波斯灣、伊拉克、土耳其、亞美尼亞、亞塞拜然。
因此可以發現伊朗周邊面臨著許多的國家,這點也造就了伊朗在過去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許多王朝的經營以及外患的侵略。
二、地理及氣候
伊朗國家地形圖
地貌大多是由高原、盆地或山脈所構成,只有在海邊的一小部分是平原,境內最大的高原為伊朗高原。人口較多的西部是多山地形,由高加索山脈、札格羅斯山脈和亞柏芝山脈等構成。亞柏芝山脈在北方沿著裡海盤據,狹長而高峻,最高點德馬峰,海拔5,671公尺,是伊朗第一高峰。札格羅斯山脈由西北向東南綿延約一千五百公里,寬三百多公里,是境內最大的高原山脈,有許多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峰,在中南區有五座超過四千公尺。
東半部大多是人口稀少的沙漠盆地和鹽漠地形,間有零星鹽湖分佈。較大的平原位於裡海邊及波斯灣北端兩區;前者是狹長的海岸平原;後者呈三角形,隔阿拉伯河與伊拉克相鄰,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延伸。
伊朗氣候受地形影響較大,北部裡海邊平原地區,年降水量由東到西在680至1,700公釐以上,夏季很少超過攝氏29度,冬季約攝氏零度,屬亞熱帶氣候;中央及東部盆地區,年降雨量在200公釐以下,夏季均溫超過攝氏38度,屬大陸型乾燥或半乾燥氣候;札格羅斯山脈地區,冬季嚴寒,常下大雪,春秋季相對溫和,夏季乾熱;南部波斯灣北端及阿拉伯海沿海平原,年降雨量由東到西在135至355公釐,夏季濕熱,冬季溫和。
伊朗過去即是波斯,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帝國,從波斯第一帝國至近代的巴勒維王朝,前前後後至少經歷了33個王朝與帝國,因此如果要一一敘述波斯的歷史將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因此在這部份的描述上將伊朗歷史分成四個部分,即波斯時期、阿拉伯時期、巴勒維時期、伊斯蘭革命後。
一、波斯時期
波斯第一帝國建國者-居魯士大帝徽章
伊朗人的起源最早可追朔至三千多年前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的起源地位於黑海及高加索山一帶,是今日伊朗西北部一帶,因此伊朗一詞在語意上也有雅利安的發源地之意。
波斯的王國首先是起源於西元前728年的米底亞王國,嚴格說來米底亞王國是一個伊朗地區的部落聯合,各部落推舉出一個領袖擔任聯合的國王,是波斯帝國的前身。(時間約莫是中國的春秋時代)
到了西元前558年,波斯的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自此開始了波斯的紀元,其奠基者是居魯士二世。在阿契美尼德王朝中波斯也開始與西方的希臘文明有所交往,其中的君主薛西斯一世西爭希臘,使稱波西戰爭的故事成為了日後『三百壯士』的電影題材。當時的波斯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帝國之一。
阿契美尼德王朝約於西元前330年的時候被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或稱亞歷山大帝國)所征服,開啟伊朗地區的希臘化時期,波斯也成為了馬其頓帝國的一個行省。
亞歷山大在世期間征服並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然而這在亞歷山大英年早逝是成為最嚴重的問題。馬其頓帝國在亞歷山大死後便逐漸開始瓦解,各地區出現叛變帝國的運動。
在波斯地區,變由亞歷山大過去的手下塞琉古所稱霸,建立了塞琉古帝國,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了整個區域。塞琉古帝國約莫是中國的漢代,這時期的波斯成為東西的樞紐,是陸上絲的必經之地,中國便開始出現與波斯交往的紀錄,塞琉古王朝在中國古代也被稱作條支國。
塞琉古王朝的後期在公元前238年,東部的安息國(帕提亞)和大夏國(巴克特裡亞)獨立之後,東部被貴霜王朝所擾,西面又面臨羅馬帝國的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國瓜分。
安息國是中國對當時波斯-帕迪亞王朝的稱呼,其建立於西元前247年,帝國強盛,與當時中國的漢朝、東邊的貴霜王朝及西方的羅馬帝國並稱歐亞四大強國。
安息帝國最後被薩珊王朝(西元226年)取代,由於有效地統治並統一波斯地區,因此被稱為是波斯的第二帝國。同時薩珊王朝也是波斯在進入阿拉伯時期的最後一個波斯王朝。
二、阿拉伯時期
新月與星星是代表伊斯蘭的符號
西元610年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開始於阿拉伯半島上傳教,同時也利用軍事實力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的各部落,在先知離世後,其後由4位伊斯蘭正統哈理發繼任其位並持續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西元651年,哈里發奧斯曼徹底征服伊朗,並且從661年─867年,整個伊朗由哈里發統治,在這之後阿拉伯語成了伊朗的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或稱作拜火教、祆教,是波斯帝國時期的主要宗教信仰),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西元661年後敘利亞總督穆阿威葉取代了第四任正統哈理發的位置,建立倭馬亞王朝,結束了阿拉伯帝國的哈理發統治時期
直到西元1256年的伊兒罕國建立前,伊朗都由阿拉伯及伊朗的伊斯蘭政權所統治。
伊兒罕國是鐵木真的孫子旭兀烈統治,原本是屬於蒙古帝國的一部分,並承認大元帝國忽必烈的可汗地位,由於伊爾罕國的早先的統治者是蒙古人,因此在最初的主要宗教信仰是薩滿教以及藏傳佛教,後來受到波斯文化影響才逐漸皈依伊斯蘭教。
到了西元1501年,薩非王朝取代了由蒙古人及突厥人所統治的帖木兒王朝及後續帝國,在這之前波斯地區主要是由來自東方的鐵騎民族所統治(蒙古人)。
薩非王朝是源自於亞塞拜然一帶的伊斯蘭蘇菲派教團,1447年教團的領袖朱耐德將教團改變成一個試圖獲取伊朗統治權的什葉派運動,而且稱教團是十二伊瑪目派。
在伊朗西方的土耳其由於信仰的是遜尼派,因此許多什葉派教徒受到迫害,這些受到迫害的什葉派教徒聯合了薩非教團佔領了大不里士,推翻了當地白羊王朝土庫曼遜尼派君主。
薩非王朝的建立也為日後伊朗的什葉派統治奠定了基礎。然而薩非王朝的統治後期受到許多外患的影響,來自北方的俄羅斯公國、東方的蒙兀兒帝國、西方的鄂圖曼帝國皆對齊有侵略的行動,導致帝國逐漸的衰弱。其後有阿夫殺爾王朝、桑德王朝及卡扎爾王朝。
三、巴勒維時期
伊朗帝國(巴勒維王朝)國旗與國徽
巴勒維王朝創立者禮薩.汗(Reza Shah Pahlavi)與其子禮薩.巴勒維(Mohammad Reza Pahlavi)
西元1921年卡扎爾王朝的哥薩克軍官 薩禮.汗發動軍事政變,佔據德黑蘭,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巴勒維王朝,於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並期許建立一個像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後世俗化、現代化的伊斯蘭國家。
1941年伊朗因為在二戰期間宣布中立,但仍與納粹政府維持貿易關係,導致英蘇等國的介入,致使薩禮.汗遜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勒維繼位。
巴勒維執政時期,由於美國為了獲得伊朗的石油與在中東利益大力扶持巴勒維王朝,伊朗軍力強大儼然成為波斯灣地區的警察。
1953年時任伊朗首相的摩薩台提出伊朗石油收歸國有的政策,使得英國石油利益受損,於是英國的軍情六處變聯合美國中情局發動對摩薩台政府的政變,稱為阿賈克行動。
阿賈克行動使得伊朗石油國有化的政策失敗,使得民眾加深對巴勒維王室以及美國的不滿。1963年巴勒維所推行的白色革命運動(伊朗現代化與土地分配政策)造成國內土地、資源的分配不均,為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種下了種子。
四、伊斯蘭革命後
後:伊朗革命精神領袖霍梅尼;前:巴勒維王朝第二任君主禮薩.巴勒維
由於巴勒維時期的政策使的伊朗一般民眾的土地分配不均,資源普遍聚集於政府高層、皇室以及西方財團手中,國民生活困苦,此時宗教信仰與古蘭經成為了民眾精神上的寄託,為此巴勒維也開始大規模地逮捕反政府、共產黨份子以及伊斯蘭教士。
1978年伊朗開始大規模的罷工行動,是1979年釀成革命的前夕。1979年,反對派(反對巴勒維政府)兼末代首相(雖然身為反對派但仍受到巴勒維政府對反對派的號招而擔任首相)芭赫蔕亞爾批准了流亡海外的宗教及反政府的精神領袖霍梅尼回國,同年3樂舉行了公投,以高達98%的比例贊成伊朗從君主立憲改為伊斯蘭共和制。
肆、伊朗宗教
一、伊斯蘭教
伊斯蘭信仰禁止崇拜偶像,此為真主阿拉的阿拉伯文字
伊斯蘭教或回教,舊稱清真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回回教,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論宗教;古蘭經被伊斯蘭教信徒視為創造主阿拉命天使佳百列給先知穆罕默德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
在先知穆罕默德時期,阿拉伯半島依舊處於混亂、征戰以及部落割據的時代,當時後阿拉伯半島上並沒有主要的宗教信仰,部落間仍然信仰著原始的宗教。因此一神論的伊斯蘭教的出現正好穩定了當時的設混狀況。
西元610年,先知穆罕默德宣稱在麥加的希拉山洞裡徹夜沉思。他宣稱在沉思時聽到一個聲音對他說:「你是真主的使者﹐祝你平安。」,這聲音是真主的使者,吉卜利里(即基督信仰中的大天使佳百列)。吉卜利里(加百列)的出現使穆罕默德非常害怕,但他的妻子海迪徹讓他放心。從約613年起他開始公開佈道。他很快就獲得了許多追隨者,包括麥加富家子弟中的人。真主稱祂的宗教為伊斯蘭(「順從」、「和平」和「安寧」),而穆斯林意為「順從者」。
二、什葉派
在伊斯蘭教信仰中根據教義解釋的差異,而有許多的門派產生,其中主要的門派是什葉派以及遜尼派。
什葉派與遜尼派的差異主要來自於,先知穆罕默德在逝世前並沒有指定繼承人,因此在解釋上有信徒認為先知透過古蘭經將眾人引導向真主,而這樣的先知角色將隨著先知的逝世而離去,因此在繼承人的人選上必須由推舉、選舉產生,這派的穆斯林變成為日後的遜尼派。
而部分的穆斯林則認為先知的繼承人必須是具有聖裔的血統才可以繼承,因此繼承人必須具有穆罕默德家族的血脈才行,而這派的穆斯林成為日後的什葉派。
此外在教義的解釋上以及日行的規範中,兩派之間也有細微的差異。當今社會遜尼派穆斯林佔大多數,是伊斯蘭社會中的主要派別。
三、伊朗伊斯蘭
在伊朗的伊斯蘭信仰中,什葉派佔了伊斯蘭信仰人口的98%,是伊朗主要的伊斯蘭派別,國家的元首、總統以及國會議員都必須是穆斯林。
在伊朗的什葉派中,則以十二伊瑪目為主要的派別,這奠基於薩非王朝。十二伊瑪目派除了崇尚真主阿拉以及先知穆罕默德的神聖性之外,同時也擁護阿里(穆罕默德女婿兼堂弟)及其後代等十二位伊瑪目(伊斯蘭教長、禮拜的導師之意)。十二位伊瑪目分別是阿里、哈桑、海珊、宰因.阿比丁、巴基爾、薩達姆、卡齊姆、里達、賈瓦德、哈迪、阿斯卡里、瑪赫迪,最後一名伊瑪目瑪赫迪於941年後隱遁,據稱他是不死之身,而再次降臨俗世時則是伊斯蘭審判日的那天。
伍、伊朗政治
一、政體與國體
根據Andrew Heywood在『政治學新論』一書中對於國家政體的五大分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政體屬於伊斯蘭政體。
伊斯蘭除了是宗教信仰,它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在伊斯蘭政體的定義下,古蘭經及聖訓凌駕於了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之上,同時也界定了人民與國家之間的關係與道德規範。
二、政治系統
伊朗政治系統與制度
三、元首與首腦
左:伊朗國家元首賽義德阿里.霍梅尼;中:伊朗前總統艾哈邁內賈德;
下:2013後伊朗新任總統哈桑·魯哈尼
由於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因此在制度分配上有著國家元首以及政府首腦(總統)的職位。
國家元首即國家領袖,是伊朗政治、軍事、法律的最高象徵,並掌握相關權威,同時在伊斯蘭世界及什葉派中具有高度的神聖性及影響力。現任的國家領袖是賽義德阿里.霍梅尼。
政府首腦即國家總統,是通過民選產生的,象徵伊朗的行政部門,政策的執行者,但在實際上是伊朗的第二號人物,目前(2005年8月-2013年6月14日選舉前)總統是建築師出生的艾哈邁內賈德。
2013年伊朗總統大選中,由哈桑.魯哈尼在第一輪的選舉中以50.71%的得票率獲勝,伊朗是採取兩輪決選制的國家,在伊朗革命後被採用,而前任的艾哈邁內賈德也是進入第二輪選舉後才獲勝,同時對於同樣採取兩輪決選的法國第五共和來說,在第一輪投票而勝出候選人是前所未見的。
四、選舉制度-國家元首
左:伊朗第一任國家元首 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右:伊朗現任國家元首 賽義德阿里·霍梅尼
伊朗的國家領袖是透過間接選舉產生,其間接選舉的單位是『伊朗專家會議』,伊朗專家會議由86名來自各省份依照人口比例選出的伊斯蘭宗教與伊斯蘭法學者專家,專家會議可以任命甚至罷黜國家元首,然而國家元首也可以透過制度上的設計來制衡專家會議。(專家會議的成員必須通過宗教考試,而宗教考試的審查委員即由國家元首任命之)
國家元首任期是終身制。
五、選舉制度-政府首腦
伊朗政府首腦即國家總統,職掌國家政策的執行,總統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伊朗總統的選舉類似法國的兩輪投票制,屬於全民直選的選舉制度,首先候選人必須向內政部登記參選,後經由憲法監督委員會(憲監會)審查通過後方能進行選舉活動,憲監會可以無條件的否決候選人名單,禁止其參選。憲監會的主要功能是在於維護伊斯蘭律法以及伊朗革命的精神,因此其審查機制主要是以候選人的生活背景為相關。
在兩輪投票制中,候選人會先進行一輪全國的投票,在第一輪投票中只要有其中一位候選人德票超過總數的50%,則該候選人當選。如果第一輪的投票當中並沒有候選人獲得這樣的票數,則由第一輪中獲得最高票的前兩名候選人進入第二輪投票,在第二輪投票中最高票者當選。
根據法國政治學者杜瓦杰提出的法則,兩輪決選制的國家容易出現多個政黨聯盟的現象,又因為政黨對伊朗而言是相對較新的概念,因此只有少數的政黨聯盟得以存在。
伊朗總統候選人除了通過憲監會的審查,同時也必須符合以下條件:具有伊朗國籍、18歲以上、信仰伊斯蘭教、具有公共管理經驗、無犯罪記錄、。而16歲的伊朗公民始有投票權。
這樣的選舉制度根據杜瓦杰法則,造就了伊朗成為一個多黨結盟的國家。
2013年伊朗總統大選中,由哈桑.魯哈尼在第一輪的選舉中以50.71%的得票率獲勝。
六、選舉制度-國會
伊朗在革命後採取一院制的國會制度,名為伊朗伊斯蘭議會,議會席次共有290個席次,由各省份依照人口比例產生。
在290個席次中,有5席保障給非穆斯林族群的席次,包含猶太教、祆教、基督教等。
國會議員任期4年,其選舉方式跟總統類似,皆必須通過憲監會的資格審查。
七、伊朗政黨
對伊朗而言,政黨是一個相對新的概念,政治力的行使往往透過壓力團體或是政黨聯盟(保守派&改革派),政黨往往在選舉前組織,選後不久解散。
左:伊朗建設者聯盟;中:伊斯蘭聯合黨;右:參戰教士聯盟
在保守派部分主要有伊朗建設者聯盟、伊斯蘭聯合黨、參戰教士聯盟等政黨聯盟。
左:伊斯蘭參與陣線;中:參戰教士協會;右:建設者公僕黨
在改革派部分主要有伊斯蘭參與陣線、參戰教士協會、建設者公僕黨等。
政黨的概念對伊朗而言是較為新的概念,政治力通常是通過壓力團體或是政黨聯盟來運作,因此大多數的伊朗政黨在選舉前被組織,選舉後解散。這點與韓國的政黨狀態十分類似。
陸、伊朗外交
一、與中華民國
右:巴勒維國王參訪台灣時雨蔣介石總統合照 (黨時記錄之影片)
民國31年起,中華民國開始向伊朗派駐公使,第一任公使是 李鐵錚先生,民國34年升格為大使。直到民國60年,中伊斷交,前後經歷了6任大使,分別是李鐵錚先生(民國31-34)、鄭亦同先生(民國35-38)、吳南如(民國45-53)、沈覲鼎(民國53-56)、劉藎章(民國56-59)、吳世英(民國59-60)。
目前中華民國並未在伊朗設立辦事處,相關事務由中華民國駐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商務辦事處代理。2010年時傳聞伊朗因為商務採購事宜有意願在台灣設立商務辦事處,然而因為考慮到台灣與美國的關係,中華民國外交部否認此事。
目前台灣進口自伊朗的主要商品為能源、化學原料以及堅果類食品。
在早期,巴勒維王朝時代,因為中華民國以及伊朗王國與美國的關係甚好,皆屬於反共陣營,因此巴勒維國王曾經於1958年拜訪過台灣,由當時總統蔣介石與副總統陳誠負責接待。
二、與美國
美國為了維護在伊朗的石油利益,一直與巴勒維皇室維持良好的關係。甚至計畫過推翻支持伊朗石油國有化的摩薩台政府。
直到1979年革命後,因為保守的伊斯蘭勢力的興起取代原有的巴勒維王朝,使得美伊交惡,甚至在小布希總統時期把伊朗視為邪惡軸心國家。
2006年後,伊朗成功提煉出3.5%的低濃度濃縮鈾,使得美國更加緊張。2006-2010年間,安理會通過了6項針對伊朗核議題的制裁決議案。
三、與中國
在面對與美國交惡以及經濟制裁的國際情勢下,中國顯然成為了伊朗最主要的貿易夥伴。
然而在上述的安理會對伊朗制裁的決議案中中國多次頭了贊成票,這點野史的伊朗與中國的關係有些微妙。
除了在經貿上的夥伴關係,在軍事上中共、俄羅斯也成了伊朗在革命後的主要軍事技術及武器的提供國。
目前中國與伊朗並無戰略夥伴的相關協議,但不排除在這次2013總統大選後會有這樣的發展。
柒、茉莉人生
一、影片簡介
|
二、劇情介紹
莎瑪琪從小是一位異想天開的9歲少女,喜愛西方文化,酷愛偶像李小龍,上帝是她的密友,成天愛幻想,夢想是成為全宇宙最後一位先知。
雙親和祖母有時對她感到頭痛,週遭的人也認為她是怪孩子,保守的伊朗婦女認為她是西方腐敗的象徵。
她喜愛西方的一切不被保守的祖國所接受,她只能偷偷地去買黑膠唱片和所有喜愛的東西。
原本以為日子可以如此幻想地過下去,直到一連串的保守革命和戰火開始蔓延時,雙親不得不把她送到歐洲。
在成長的歲月中不斷地發生苦難,在被愛情刺得遍體鱗傷後,開始懷念家鄉和雙親,還有祖母和她身上的茉莉香。
她選擇回到家鄉,大家一起尋找快樂彌補過去失去的時光,但當自由的真諦出現在眼前時,她又不得不離鄉去追夢……
故事的背景跨越了1970年代巴勒維時期、1980年代的伊斯蘭共和時期,故事用小孩的口吻來記錄伊朗的環境背景,看似輕鬆,但實際上卻有種沈重的感覺。
雖然故事的主軸是描述莎瑪琪在國外的挫折經歷,但同時也反映出伊朗的改革前後困境與矛盾。
茉莉花主要的生產地在於伊朗與巴基斯坦的交界處,影片的翻譯藉由茉莉花來象徵伊朗,而同時莎瑪琪的祖母習慣在早晨時把茉莉花瓣放在內衣中,使得身上有著茉莉花香,這味道總是令莎瑪琪懷念著。
資料參考:
-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mofa.gov.tw/
- 康莊旅行社:http://www.convoy.com.tw
- 伊朗:東西方文明的匯合點: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28522
- 我在伊朗長大: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6322
- 中華民國文化部台灣大百科: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 聖戰與文明:伊斯蘭與西方的永恆衝突: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42946
- 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14824
- 半島電視台:http://www.aljazeera.com/
- 伊朗選舉觀察網:http://iranelectionwat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