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觀察導讀|隨著臺灣近年來嘗試對外拓展與理念相近國家的互動關係,中國對臺政策也日趨攻勢,造就了臺海關係的緊張態勢。位於南亞印度洋地區的印度,雖距離臺灣海峽尚遠,但考量到印度與中國之間仍存在喜馬拉雅山區邊界的衝突,因此在臺海衝突中,印度並不能完全置身於事外。本文的兩位作者認為不論是在臺、中爆發衝突期間,印度應提供臺灣伙伴國相當的協助,甚至在衝突爆發之前,協助臺灣提升政治、經濟及社會等各方面的能力,對此印度也將在臺海衝突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原|原文於2023年3月27日首刊登於印度印刷報(The Print),並轉登載於印度觀察家基金會(ORF)網頁,經作者授權翻譯並刊登於南亞觀察網站,文章內容謹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尚請獲得原作者或本站同意。
著|哈希.潘特(Harsh V. Pant),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研究及外交政策副會長;蘇亞什.德賽(Suyash Desai)是前印度塔克夏許拉研究所(Takshashila Institution)中國研究計畫副研究員,目前正於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學習中文。
譯|李燁,文字工作者。
解放軍頻繁地進行軍事演習及侵入臺灣周邊地區,包括於2022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問臺北後越過臺海中線,增加臺海情勢升級的風險。美國政策界及部份學術界日漸形成共識,認為中國在習近平的領導下正發展其軍事能力,尋求於2027年-即解放軍成立100周年-前武力統一兩岸。
為實現武力統一,中國官方書刊,包括《軍事戰略學》、《聯合作戰學》、《戰役學》、《二炮戰役學》、《聯合戰役指揮教程》及《聯合作戰司令部工作》等建議,北京可發動多起單獨或混合作戰。作戰行動可能包含聯合火力突擊作戰(JFSC)、聯合封鎖作戰(JBC)及聯合登島作戰(JILC)等。
聯合火力突擊作戰是一項進攻作戰,包括利用長程精準打擊威嚇對手領導階層及民眾;聯合封鎖作戰是長時間作戰,試圖造成敵人經濟情況惡化並引誘其投降;聯合登島作戰則是大規模聯合進攻的登陸作戰,可為後續軍事行動塑造有利形勢。
無論北京尋求臺灣與中國大陸重新統一時採取何種作戰,印度與其他國家都同樣將受此影響。
印度經過南海水域的貿易─占印度與印太區域貿易總額近55%─將受到前述軍事行動的干擾與影響。另外,印度與臺灣(雙邊貿易過去幾年持續上升)、中國(印度第2大貿易夥伴)、東亞及部分東南亞國家的貿易也可能受到嚴重影響,而這樣的事件(編按:一旦印度的利益受到影響)應能作為印度的「宣戰理由」(casus belli)。
新德里作為「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因此需要作出認真回應。由於對印度而言,處理兩岸衝突的風險頗高,這樣的情境值得印度對國家軍事、外交及經濟回應進行熱切的討論,而這在印度的政策論述卻一直欠缺。
印度可能的回應
在實際層面上,印度軍事反應可能僅限於協助美國在內的夥伴國家;這些國家可能於臺海衝突期間進行干預並協助臺灣。印度於2022年12月在阿魯納恰爾邦達旺地區與中國發生衝突,成為最近唯一與解放軍陸軍交手的國家。中國若選擇展開聯合登島作戰,則解放軍陸軍將於登陸作戰與解放軍海軍一同發揮重要作用。儘管解放軍與印度及臺灣交手的作戰戰區及軍種組合並不相同,印度因應解放軍「一體化聯合作戰」的經驗及情報仍將有益上述這些夥伴國家。
如果美、中為臺灣開戰,印度可如同1991年波灣戰爭所做,向美國提供其本土為飛機加油。不同於菲律賓及西太平洋的美軍基地可能直接捲入臺海衝突,在印度本土為相關飛行器進行燃料補給或將是更安全的選項。另外,通過允許美軍進出安達曼及尼科巴群島,印度可封鎖中國通過麻六甲海峽的能源供應。印度一旦採取以上措施,都可能造成緊張情勢升級,因此需要印度重新且認真地評估自身針對此類議題的傳統思維。這樣的作法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可能造成中國最終對兩國在喜馬拉雅山區的邊界爭議做出回應。
然而謹慎行事不能保證可以阻止解放軍在未來進一步改變喜馬拉雅山區沿線現狀的可能,印、中軍事對峙自2020年加萬谷(Galwan)衝突持續至今就是證明。印度不能完全置身於任何臺灣軍事緊張之外,即使這樣意味中國會沿實際控制線(LAC)升級情勢。
中國與印度都同樣面臨兩線作戰挑戰。中國2009年出版的《聯合作戰學》強調,「中國的敵人將利用(中國的)困難…服務他們(中國的敵人自己)的利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2012年發布的文件同樣針對「連鎖反應」提出警告,即「中國高海拔高原邊境地區的另一侵略者可能利用中國弱點,發動不利中國利益的進攻。」,然而主動利用中國捲入臺海衝突而改變喜馬拉雅邊界既有現狀,或者在多個戰區與中國作戰,是印度軍事規劃者應該開始思考的可能選項。
制裁不是解答
除了間接協助夥伴國家的有限軍事措施外,印度也可以選擇性地參與外交及經濟行動。例如,印度可加入聯合國大會決議,譴責中國侵略並要求中國立即停止臺海攻勢。印度過去一直避免批評北京行為,裴洛西訪問臺北期間,印度外交部曾表示「敦促雙方克制,避免採取單方面行動改變現狀,緩和緊張情勢,以及致力維持和平及區域穩定。」印度雖然希望類似的謹慎作法可以改變中國的行為,不過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對印、中邊界的態勢帶來積極或正面的動向。
在經濟方面,期望印度加入願意對中國實施針對性制裁的聯盟仍然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原因是在印、中當前貿易逆差的背景下實施對中國實施制裁,將對印度造成更大傷害。
另外,印、中軍事對峙仍在持續,雖讓印度有機會以邊境戰爭行為由援引「世界貿易組織」(WTO)國安條款制裁中國,印度卻未對北京實施任何具體貿易制裁。揆諸印度在中國喜馬拉雅軍事侵略期間克制實施大型貿易制裁,想讓新德里在臺海爆發衝突的情況下對中國實施制裁似乎並不符合現實。
儘管兩岸發生衝突的情況下,印度在形塑戰場方面將面臨嚴峻挑戰,但新德里於衝突開始前可以扮演積極作用以加強臺灣能力。範圍可能包括資訊共享、秘密訓練臺灣武裝部隊人員,以及與臺北、東京及華府建立多方諮詢機制,以商討新德里屆時可以如何協助嚇阻中國的攻擊。印度也需要加緊努力,以協助臺灣在貿易及經濟事務上多樣化並遠離中國,因為印度是唯一能提供臺灣擺脫對北京依賴所需規模的國家。
以上措施雖然不是毫無代價,但無所作為同樣要承擔其成本。新德里越早開始對不可避免的事情做出計畫,將可更妥善處理印太遲早將發生的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本文圖片來源:Photo by Liam Read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