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季音/南亞文化研究者 & 印度古典舞者

【天才藝術家-瑪麗卡薩拉巴伊 (Mallika Sarabhai) (圖片)】

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位於印度東南方,東鄰孟加灣,南與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為鄰;西邊是卡納塔克邦(Karnataka),北邊緊連馬哈斯特拉邦(Maharastra)。邦內有兩條重要河川,分別是哥達瓦里河與克里希那河。它們發源於馬哈斯特拉邦的高山,向東注入孟加拉灣,一路灌溉肥沃的土地。安德拉邦為世界貢獻了豐富的手工織品、進行染色的植物用油與原料,以及不同形式的表演藝術;世界著名的庫奇普迪舞蹈便誕生於此。

源於南印度的安德拉邦、克里希納區的庫奇普迪村莊,庫奇普迪舞蹈是印度唯一一個以發源地命名的古典舞蹈,也是安德拉邦最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作為舞蹈、戲劇和音樂的經典形式,庫奇普迪舞蹈在印度古典舞蹈詞彙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它具備十足的活力和高振幅的跳躍,展現出對空間和時間征服的積極追求。它熱情洋溢、閃爍著光芒,同時具有強烈的抒情能力。它的眼睛運動是所有古典舞中最大膽而感性;它的性靈精神不僅僅局限於愛與苦痛之間,二元性的情感模式。透過多重節奏與固定的旋律模式,加上細膩的手勢和面部表情來講述生活的詩意;庫奇普迪舞蹈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本質,締造出片刻為藝術的永恆,其內涵和背景不是歷史學家或評論家能輕易能夠描述的。

【庫奇普迪舞蹈的舞服和另一支古典舞蹈婆羅多舞蹈非常類似,但整體風格與部份設計不同。庫奇普迪舞蹈下半身的扇形長度通常到腳踝,且有側扇的設計。婆羅多舞蹈則無側扇;傳統上扇子長度到膝蓋左右。此外,庫奇普迪舞蹈的髮辮造型,除了顯出其俏麗活潑的舞蹈風格外,也是有些經典舞碼中的重要道具;舞者會攜著髮辮跳舞。 上圖為:台灣的庫奇普迪舞蹈藝術家,暨印夏異國舞團長羅凱綺 (圖片):羅凱綺提供。攝影師: 劉字軒】

庫奇普迪舞蹈的流行,起於毗濕奴教派的婆羅門祭司表演了這種舞蹈,並把舞蹈帶到農村。在每年為期一個月的農村慶典中,祭司為了娛樂和教育農村觀眾,將《博伽梵歌》等經典,以及相關史詩和眾神故事融入舞蹈表演中。同時,以此方式,人們相信庫奇普迪舞蹈是受到祝福的、吉祥的舞蹈,能夠保佑農村不受邪靈侵襲。為了擴大群眾的接受度與理解,安德拉地區的詩人也創作了舞蹈劇,使用當地的方言,讓藝術家用伴奏音樂表演。這些舞蹈劇被稱為Kuchipudi Bhagavatam,逐漸演化成現在的庫奇普迪舞蹈。

安德拉邦的舞蹈傳統可以追溯到各種來源。在西元前2世紀到西元後2世紀間的《樂舞論》裡,已經提到了南印度安德拉邦這個地區,以及此地的舞蹈風格。這部份《樂舞論》提到的是古典舞蹈中的優雅風格(Kaisikivritti);而名為安德瑞(Andheri)的特殊音樂拉格Raga據說也源於此。在當地出土的眾多古老寺廟與佛教遺址中,找到了舞蹈的蹤跡。位於印度中部的阿旃陀(Ajanta)石窟壁畫中也有舞蹈紀錄的證據,這些壁畫是安德拉邦古代統治者百乘王朝(Satvahanas)王國的一部分。在重要歷史遺跡,龍樹山古鎮(Nagarjunakonda)的雕刻中,可以見到各種樂器和舞蹈姿態,彷彿被凍結在石刻上。西元前2世紀的百乘王朝,其古代文本也提到舞者和精緻的舞蹈姿勢。此外,當地舞蹈的歷史,根據梵語語言的連續性和地區語言的發展,分為兩個時期:從西元前2世紀到西元9世紀為一個階段;從西元10世紀開始為另一個階段。這樣的分類與安德拉邦各種區域舞蹈風格的發展,以及庫奇普迪舞劇的傳統發展相吻合。10世紀的銅銘文中,以南印度的泰盧固語紀錄了與濕婆神教派的相關舞蹈表演藝術。到了西元13世紀,是泰盧固文學的黃金時代,在詩人文學家的作品中描述講述了大量的舞蹈為主題。中世紀的銅銘文顯示,庫奇普迪舞蹈得到了統治者的支持,舞蹈劇受到皇室成員的青睞。

【由Kalaimamani Sailaja女士領軍,來自清奈的舞蹈學校Saila Sudha dance Academy,於南印度每年一度的舞蹈盛宴Nrithyasangama中進行庫奇普迪舞蹈表演。台灣庫奇普迪舞蹈藝術家羅凱綺亦參與其中 (圖片:羅凱綺提供、攝影師:Kalai Arasan由Kalaimamani)】

庫奇普迪村的舞蹈源由,約莫發生於將近17世紀。篤信奎師那神與奉愛信仰的希德漢德拉瑜伽士(Siddhendra Yogi),被視為是庫奇普迪舞蹈戲劇的改革者、舞蹈整合創新者。相傳希德漢德拉瑜伽士原是個默默無名的孤兒,來自一個遺留許多佛教遺址的小鎮——斯里卡庫拉姆(Srikakulam)。童年時期受到善良鄰居收留且成婚後,他便跟隨了娑摩吠陀的追隨者,前往烏杜皮(Udipi)進行深入的吠陀研究。由於他的學識,在村內建立了好聲望,因此獲得希德漢德拉瑜伽士之名。在他返鄉之際,游泳渡河去探望妻子時,湍急的水流,將其卡在河中央,動彈不得。當下,他向神祈禱,並發願若能脫離險境,願意放棄世俗的一切,畢生實踐發揚奉愛信仰。最後,彷彿獲得神蹟,他順利脫困。

於是,希德漢德拉瑜伽士依照《樂舞論》的舞蹈原則,符合傳統古典美學和格式,結合了南印度的民間舞劇——藥叉默劇(Yakshagna),創作出嶄新的舞劇,並賦予它更加鮮明的風格與優雅。接著,他來到了現在的庫奇普迪村,招集了村內所有的婆羅門男孩,且要求他們進行以舞蹈戲劇作為供養奎師那神的訓練。希德漢德拉瑜伽士要求男孩們承諾,每年都要進行一次舞蹈供養,並且要將這種舞蹈信仰一代一代的傳承給他們的兒子,讓後代持續保留這個傳統。他將這種舞蹈合併了民間傳統和古典形式,且不贊成以此藝術形式訓練女性,主要原因在於他認為女性通常會誇大表情和情感,從而降低舞蹈形式的精神基調。

自此,庫奇普迪村的婆羅門家族後代便擔任起以庫奇普迪舞蹈藝術,來進行傳播奉愛信仰的神聖任務。也因此,庫奇普迪村舞蹈戲劇的表演者都是男性,其中女性的角色亦由男性反串扮演。於是,婆羅門男性成為庫奇普迪舞劇的監護人,並且過著嚴格的宗教生活。白天他們務農,晚上他們進行庫奇普迪舞蹈戲劇表演,教育農村民眾關於印度神話中的奉獻故事與信仰等。

此外,根據希德漢德拉瑜伽士的生平傳說,當他在河中央,誠心向奎師那神祈禱而獲救後,他在對奎師那神的讚揚中,創作出一個叫做Parijathapaharanam的舞蹈,據說這是已知最古老庫奇普迪的舞蹈劇。而現在普遍所見的庫奇普迪舞蹈風格,源於他所建立的舞蹈劇傳統,被稱為博伽梵歌舞劇(Bhagavata Mela Natakam)。

隨著時代演變,庫奇普迪舞蹈逐漸讓女性加入,甚至也有由女性反串男角。然而,以男性為主的傳統一直沒有中斷,即使在今天安德拉邦的一些沿海地區,庫奇普迪舞蹈仍然由全男性劇團演出。

【庫奇普迪舞蹈源自於空間開放的露天舞台,吸收了民間各種表演藝術的元素,戲劇上的表達彈性空間大 (圖片:羅凱綺提供、攝影師:Kalai Arasan)】

安德拉邦歷經伊斯蘭教的入侵、殖民時期英國政府與基督教對傳統舞蹈的禁令,庫奇普迪舞蹈藝術在動盪的大環境中,逐漸凋零隕落。直到20世紀,印度舞蹈復興改革運動興起,庫奇普迪舞蹈得以重生。其中Vedantam Lakshminarayana Sastri大師(1886-1956)是一位有影響力的人物,他領導了庫奇普迪舞蹈的重建和復興等工作。而他的學生,也是另一位著名的Vempati Chinna Satyam大師,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且獲得印度政府頒發的蓮花裝勳章。他是第一位將女性引入庫奇普迪舞蹈藝術的老師,也是第一位推出在保持戲劇主題傳統的同時,進行獨舞項目的老師。他的舞劇獨特之處,在於根據神話故事加上當代印度文學,精心編排而來的。1958年,印度最高國家音樂舞蹈學院(Sangeet Natak Akademi)正式認證庫奇普迪舞蹈為印度古典舞蹈,且將之推向國家舞台。

與印度其它古典舞蹈相同,根據《樂舞論》,庫奇普迪舞蹈分為純舞蹈、舞蹈敘述以及戲劇等項目。雖然其主要為獨舞演出,庫奇普迪舞蹈與舞蹈劇傳統仍有很強的連結。它結合了語言、啞劇和純舞蹈的元素,具有詮釋性又具有抒情性,以及抽象舞蹈的排序。庫奇普迪舞蹈融合了奧迪西舞蹈的感性與流線性,與婆羅多舞蹈的幾何條線結構。其快節奏的腳步,和有如雕像般的姿態、具有獨特風格的啞劇、使用手印與微妙的臉部表情敘說故事,加上非凡的演技與舞者的口白對話,為庫奇普迪舞蹈增添了極大的魅力。它同時仍保有虔誠的精神、強調戲劇性的表達,在嚴謹中帶有活潑、不失彈性的風格,受到廣大的歡迎。

除此之外,庫奇普迪舞蹈另一個亮點是Tarangam。在此舞目中,舞者腳踩黃銅盤,腳抓盤邊緣,跟著極複雜快速的節奏,靈巧地舞動。同時頭頂著一壺水,手拿著燈火,腳踩盤滑行中,仍保持水不灑、燈不滅。據說,頭頂水壺的特技靈感來自於創世紀神話中,宇宙乳海的故事;若灑出水壺中小小一滴水,人間可是一場大災難呢。這看似極具娛樂效果的雜耍特技,實為藉由舞者高度專注力,以身體極度的平衡,來達到一種寧靜忘我的境界。雖然在現代許多庫奇普迪舞蹈藝術家認為這類的表演,來自於過往表演者不得已的謀生打賞文化,有損於其古典藝術的形象,但不能否定的是,舞者其高超的技巧時常讓觀眾驚嘆不已、極具吸引力。到了現代,透過先進的舞台技術與藝術家本身的創意,過去讓人質疑的雜耍元素,搖身一變,成為庫奇普迪舞蹈極具魅力、獨樹一格的亮點。如:印度知名的婆羅多舞蹈暨庫奇普迪舞蹈天才藝術家瑪麗卡薩拉巴伊(Mallika Sarabhai),甚至能以庫奇普迪舞蹈的腳步技巧,和著音樂節奏,在舞台的沙堆中,用舞步畫出一幅幅令人驚豔的大象和孔雀沙畫。明顯的,除了庫奇普迪舞蹈,絕無僅有。

傳統上,庫奇普迪舞蹈結合了舞蹈技巧、手印、語言和歌曲;因此舞者必須同時精通音樂舞蹈等表演技巧,以及各種語言和文本,是非常嚴格的訓練。

另外,庫奇普迪舞劇像現代影集一樣,有單集故事或一系列的劇集。獨舞敘述部份,包括常見的曲目有Sabdam、Bhama kalapam、Padams 以及 Tarangams。舞劇本身具備廣大的戲劇視野,舞者能多方詮釋一個舞劇中的各種角色。庫奇普迪舞劇同時亦強調拉莎美感經驗,透過一連串獨具風格的戲劇表達,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達到心靈上極美的意境。最初庫奇普迪舞劇在露天臨時搭建的舞台上進行,舞蹈全由男性獨占;至今,隨著庫奇普迪舞劇從鄉村舞台進入藝術舞台,女性舞者的加入,也讓庫奇普迪舞蹈更加明亮活潑、充滿美麗優雅。

【Tarangam 至今仍是庫奇普迪舞蹈中令人驚豔的亮點。舞者隨著越來越快速的音樂節奏,舞動盤子,往往挑動觀眾的感官刺激 (圖片:羅凱綺提供)】

印度古典舞蹈舞者對於關乎舞蹈的一切皆帶著臣服的心。庫奇普迪舞蹈舞者在進行Tarangam 踩盤前後,亦會恭敬地手捧銅盤做為對神的禮敬 (圖片)

音樂

庫奇普迪舞蹈音樂多伴隨著南印度卡納蒂克音樂,語言部份大多為泰盧固語為主,有時亦會使用梵語。使用的樂器多為叮響、手擊鼓Mridangam、小提琴、弦樂器Tambura以及長笛等。

服飾

服裝方面,男性舞者多半身著腰部垂下的單個褶皺布Dhoti,若反串為女角者,則著裝舞蹈紗麗。女性舞者的服裝非常鮮艷精緻,與婆羅多舞蹈紗麗非常相近,前面縫有褶皺扇,來突顯腳部動作。鑲有珠寶和鮮花的長髮辮造型是庫奇普迪舞蹈的特色,與婆羅多舞蹈相比,顯示出區域風格的不同。但兩者都有類似的髮飾和臉部飾品,皆具有象徵性;例如:太陽和月亮的飾品為靈魂和自然物質的二元象徵。珠寶包括頭飾、耳環、鼻環、臂環、項鍊等,以及帶有小鈴鐺(Ghungroo)的腳鈴。其他戲劇服裝道具,包括了特殊造型的孔雀羽毛頭冠、頭頂平衡的圓底水壺、黃銅盤等等。

【庫奇普迪舞蹈的發源村:庫奇普迪村入口處 (圖片)】

結論

庫奇普迪舞蹈誕生於農村和開放性露天舞台的起源,注定了其吸收各種世俗生活的創意元素、以及以人們務實的基層生活模式、與神交融的特質。相較於其他源自於神廟,按照儀式,在神聖空間舞動的神聖舞蹈,如婆羅多舞蹈;庫奇普迪舞蹈的簡樸和聖潔,隱藏在其開放性且多樣化、活潑的外表之下。庫奇普迪舞蹈因此相較其他古典舞蹈,結合了更多的民間舞蹈元素、雜耍元素;在強調神性的信念中,也同樣突顯出人味的精神。人們實際生活的精神,無聲無息的融入這美麗的舞蹈;人們在表達對神的信仰的同時,也藉由從生活中得來的靈感創意,為自己的生命發聲,這也是庫奇普迪舞蹈獨特、可愛之處。近代以來,庫奇普迪舞蹈逐漸以古典舞蹈的身份走向國際舞台,亦吸引了外國學生前來學習。例如:國際著名的美籍印度舞蹈家Ragini Devi的女兒Indrani Bajpai,亦是位知名優秀的庫奇普迪舞蹈家。而庫奇普迪舞蹈掀起的文藝浪潮,也讓安德拉邦在地的有志之士,在2015年發起將庫奇普迪舞蹈的出生地、克里西納區的庫奇普迪村,設為「智慧遺產村」。庫奇普迪舞蹈無疑地成為安德拉邦的驕傲、最閃耀的代言人。


相關影片

  1. 印度知名的庫奇普迪舞蹈明星Sandhya Raju,是內文中所述當代大師Vempati Chinna Satyam的學生。這三分鐘的影片裡,演繹了踩銅盤的純舞蹈Tarangam、敘述舞蹈奎師那的故事,以及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擲骰子賭博的場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zEN21owtBw
  2. 頭頂水壺、腳踩銅盤的Tarangam舞碼,庫奇普迪雙人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5sKNuSLbs

參考文獻

  1. “Andhra Pradesh.” Map of India. https://www.mapsofindia.com/andhra-pradesh/ Goyal, Anuradha. “Kuchipudi Village – Dance Village Of Andhra Pradesh.” Inditales: Travel Blog from India. https://www.inditales.com/kuchipudi-village-andhra-pradesh/ (Retrieved March 2, 2017. )
  2. Kothari, Sunil. “Kuchipudi.” Indian Dance: The Ultimate Metaphor. Chicago: Art Media Resources Ltd, 2000.
  3. “Kuchipudi.” Center for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raining. http://ccrtindia.gov.in/kuchipudi.php
  4. Reddy, Raja. Kuchipudi. New Delhi: Wisdom Tree Publishers, 2015. Sarabhai, Milika. Understanding Kuchipudi. New Delhi: 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Art, 1992.
  5. Venkataraman, Leela. “Kuchipudi.” Indian Classical Dance: Tradition in Transition. Delhi: Roli Books, 2004.

參考文章

【印度古典舞系列一】印度表演藝術聖經:《樂舞論》Natya Shastra

【印度古典舞系列二】阿薩姆的靈性瑰寶:薩特里亞舞蹈Sattriya

【印度古典舞系列三】嬌媚的幻相女神:摩希尼亞坦舞蹈 Mohiniattam

【印度古典舞系列五】美和恩典的雕像:奧迪西舞蹈 Odissi

【印度古典舞系列六】新興之秀:喀拉拉納塔南舞蹈 Kerala Natanam

【印度古典舞系列七】神秘古老儀式的藝術:曼尼普里舞蹈Manipuri D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