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觀察導讀|不丹電影《紅色慾望》透過少女桑潔的悲劇人生,揭開「幸福國度」下的陰影。桑潔因父親職業遭霸凌,又遭父權社會與性暴力壓迫,最終殺死男友並自盡。片中陽具象徵暴力與父權,批判崇拜與文化下的人性墮落。導演塔西.格增以灰濛長焦段鏡頭凸顯被美景困住的壓抑,挑戰外界對不丹的浪漫想像。實際上,不丹面臨憂鬱、自殺、性別暴力與青年失業等問題,遠非單純的「世上最幸福國家」。
著|李桂蜜,語言與文化工作者,現居住於印度阿薩姆邦。
「我懷疑有人走得出這座天堂嗎?」
16歲女孩桑潔與父親住在不丹中部恬靜秀麗的柏吉卡(Phobjika)山谷。桑潔不喜歡上學,留級了4次,並與有婦之夫交往。桑潔總是悶悶不樂,甚至企圖開瓦斯自殺。她喜歡睡在床底下,常常無端地摔東西,平日沉默寡言,但一開口,便是在嘶吼,或是尖叫。在故事的盡頭,她殺了男友,也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是獲得2018年釜山國際影展國際影評人獎(FIPRESCI award)、也在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柏林影展新世代單元、亞太影展中等得到提名的不丹電影《紅色慾望》 (Red Phallus,直譯為《紅色陽具》)的主要劇情。
電影中使用大量的遠景以及以大遠景構圖呈現廣闊地景中的渺小人物,而總是灰濛的天空讓原本美麗的田園風光顯得抑鬱,劇中腳色甚至說出:「這地方有被太陽照耀過嗎?」片中的對話極少,長焦段鏡頭及空鏡頭的使用讓電影節奏顯得緩慢,似乎呼應著劇中人物覺得自己的生命被困在這片美景中、停滯不前的苦悶。
在不丹相對年輕的電影史中,導演塔西.格增(Tashi Gyeltshen)所拍攝的《紅色慾望》顯得很不典型,這樣的題材與風格不太符合一般觀眾對不丹以及不丹電影有限的印象。不丹這個被稱為世上最幸福的國家也有不幸福的人?桑潔又為什麼不快樂?
阿查拉
桑潔的父親是在不丹社會備受尊敬的傳統藝師阿查拉(Atsara),也是製作專門用來賜福避邪的陽具雕刻師。但電影的一開始便是桑潔在學校裡因為父親的職業受到同儕恥笑。她的同學在黑板上畫了一根陽具,並寫上她父親的名字。這或許也是她不喜歡上學的一個原因。
在稍後一個霧濛的魔幻場景中,走路回家的桑潔身後跟著一群身穿紅衣的阿查拉,他們拍擊手中木製陽具,發出隱隱帶著威脅的聲音。在後來桑潔與男友巴薩的對話中,觀眾得知桑潔經常出現這樣的幻覺,也從巴薩口中得知,在去年的策秋節1慶典中 ,桑潔曾經被戴著面具的阿查拉性侵。
誰是阿查拉?阿查拉是不丹傳統節慶中的靈魂人物,他們通常頭戴紅色面具,身著色彩繽紛的服裝,前額垂下一根辮子狀的紅色陽具,手上也會拿著木製的紅色陽具。他們穿梭在整場表演當中,與舞者及觀眾互動,插科打諢,動作誇張,舉止滑稽,使用低俗、淫穢的語言,並不時擺弄木頭陽具,讓觀眾覺得既尷尬又有趣。他們也用手中陽具為觀眾賜福,據說這麼做可以驅邪迎福。近年來,阿查拉也會在他們的表演中加入一些宣導安全性行為的訊息。
阿查拉雖然扮演小丑的腳色,卻是個受人尊重的職業。Atsara一字來自梵文Acharya,意謂聖師。他們被認為是大成就者,是領悟輪迴真理的開悟者。而慶典裡的阿查拉可說集小丑、典禮主持人、說書者、精神導師等身分於一身。他們既神聖又世俗,他們的惡作劇一方面是要讓觀眾暫時忘掉煩惱,同時也是要讓他們克服妄自尊大、偽善及虛假禮儀。阿查拉透過協助眾人移除尷尬的感覺,讓他們進行內省,設法超越人類有限的二分法,包括喜惡、痛苦與樂趣、偏見與執念,以清除邪惡的思想,達到淨化。
延伸閱讀
Atsara: the Bhutanese clowns who are not just clowns
陽具崇拜
至於陽具象徵,在不丹則是無所不在,它除了是傳統慶典中的靈魂物件外,也經常與其他代表吉祥的圖案,一起出現在建物的外牆上。居民喬遷時,也會有一個在房屋四角掛上陽具的儀式(在另一部不丹電影《旅行者與魔術師》(Travellers and Magicians,2003)中呈現過這樣的場景),據說這麼做可以鎮宅避邪,阻擋流言蜚語,保護屋主一家。許多不丹人家的門口、田地裡也會擺上各種大小不一的木製陽具作為保護,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陽具造型護身符被掛在人、畜身上。
根據學者研究,不丹的陽具崇拜受到苯教,以及圖博、印度、中國等文化的影響。但大多數人仍會將它歸源於一名15世紀由圖博來到不丹的傳奇僧人竹巴袞列(Drukpa Kunley,1455-1570),而不丹隨處可見的陽具圖騰即是竹巴袞列被稱為「火焰智慧雷霆」(Thunderbolt of Flaming Wisdom)的陰莖。據說他曾經用他的陰莖降伏了眾多妖魔,其中包括多楚拉女妖,後來他的表親在他降伏女妖的地點蓋了一座名為奇美.拉康(Chimi Lakhang)的寺廟,這間遠近馳名的求子廟每年都有許多來自不丹國內外的婦女前來求子,想要生子的婦女必須背負廟內一座數公斤重的陽具繞廟行走3圈。
竹巴袞列被稱為瘋狂聖僧(Divine Madman),出生於圖博,年輕時接受的是藏傳佛教的正統教育,後來因對寺院組織與僧侶權威反感,而以另類的方式傳播佛法,挑戰正統、學究的傳道方式,以及宗教的偽善。
竹巴袞列的修行方式看似離經叛道,以酒與性為主要傳道途徑,滿口淫言穢語,經典名句是「好酒沉在甕底、幸福直下肚臍」。他不守佛門戒律,到處與女性發生性行為、甚至在唐卡上灑尿,但他的瘋癲行徑及粗俗言行被認為具有醒世目的,是希望世人通過破除執念,從傲慢與羞恥的感覺中超脫出來,挑戰人類的自我中心,並看到真實自我。
竹巴袞列至今仍是不丹以及藏傳佛教界相當受到敬重的宗教人物,例如受信徒景仰的嘉旺竹巴法王(Gyalwang Drukpa)便如此描述竹巴袞列:「我們或許會因其不守陳規的行為感到困惑,即便是以今日的標準來看仍舊會被視為是荒誕、粗俗、無禮與不被允許的行為,所以這也是終究為什麼我們會用『瘋』這個字。但事實上,出自一名證悟瑜伽士意料之外的舉動,經常是一場絕妙的教示、一記令我們重新深思何者為重的當頭棒喝。因此,與其將焦點放在肢體行為上,我們應從大師誠實坦率的態度、對清淨佛法的了悟,以及不受世間八法影響而堅定地走在修道上的態度所啓發。我們大部份的人容易被外在的表相與呈現所吸引,而未能去檢視他人內心真正的意圖。」(《藏傳佛法最受歡迎的聖者──瘋聖竹巴袞列傳奇生平與道歌》中文版序,橡樹林出版社)
「你我之間有9命之差」
讓桑潔不快樂的還有她與屠夫之子巴薩之間不對等的性別關係。在不丹這個不鼓勵殺生的佛教國家,屠夫是較為低階的職業類別,但即使如此,巴薩與桑潔互動時,還是充滿男性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他時時把男子漢掛在口中,說出像是:「我是男人,不是像妳這樣沒種的女人」、「妳們女人不如我們男人,」這樣的話語,還說:「妳我之間有9命之差。女人要經歷9世重生才能變成像我這樣的男人」。(根據不丹國家婦女及兒童委員會2024年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有38.3%的不丹婦女仍相信這種傳統說法)。與桑潔爭吵後,巴薩還對她約會強暴。巴薩屢屢對桑潔施加言語及身體上的暴力,桑潔最後則是用最極致的暴力報復了巴薩的男性暴力,然後說出:「誰說我不夠堅強。」
但造成桑潔不快樂的更近期也更深沉的原因,是她在去年節慶時被阿查拉性侵的經驗。而根據巴薩在爭吵時的暗示,性侵她的阿查拉正是她的父親。當她在家中發現性侵她的人所戴的面具時,激動地將家中所有的木製陽具砸毀,影片的最後,鮮血流過這些陽具碎片,也暗示著她選擇了自殺,道盡了她是陽具/父權文化的受害者,不管是在象徵或是現實的層次上。
「它是大男人主義和人類墮落的象徵」
在不丹,陽具崇拜以最直白的方式無諱地展現。而《紅色慾望》可說是對於陽具崇拜及父權社會暴力最直白的控訴。導演在不同的訪談中表示,在這部影片裡,陽具象徵了暴力,以及人性的墮落:「我們生活在一個迷戀於陽具象徵的世界。在影片中,陽具作為一種象徵,嚴峻地提醒人們在沉默和靜止之下潛藏著暴力。它是大男人主義和人類墮落的象徵。」「我的電影的核心是人性的喪失,當然還有羞恥。陽具象徵人性的墮落,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父權社會和正在毀滅世界的思維方式。」
在片中,桑潔的生命由兩個男人主導,一個是陽具崇拜文化的代表性人物阿查拉師傅(同時其中一位也是她的父親),另一個則是粗魯的大男人主義男友。父親平日在生活上控制她、指使她,男友在言語上羞辱她,而兩者都對她施加了性暴力,桑潔終究只能用極端暴力來回應,以證明自己的存在與力量,就像她對男友說的:「別以為我沉默就把我當空氣。」
幸福還是被幸福?
自從不丹第4任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於1974年提出用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來取代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後,不丹便經常被世人與幸福畫上等號。甚至聯合國也從不丹汲取靈感,發展出世界幸福報告,弔詭的是,在這份排行榜中,不丹從未名列前茅,反而落在中後段,以2018年為例,在全球156個國家中,不丹排名97。近幾年,不丹已不再參加調查。長久以來,大眾的刻板印象將不丹香格里拉化,被蒙上幸福濾鏡的不丹是否也失真了,不丹人所面對的種種生命困境似乎也被忽略了,世人期待他們對於「你幸福嗎?」的提問是永遠的肯定。
根據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在不丹大約有2萬人患憂鬱症。這樣的數字與其他國家相較,或許不是特別高,但在一個不斷被吹捧為世上最幸福的國家,卻值得注意。不丹自從1999年開放電視和網路後,社會劇烈變動,隨之而來的城鄉差距、家庭與社群凝聚力逐漸瓦解、失業、家暴、藥物濫用、酗酒等問題,都是造成憂鬱症人數增加的原因。
此外不丹自殺率也逐漸攀升。2014年時,不丹首度進行自殺普查,結果自殺率在全球排名第20,讓世人大為震驚。自殺在不丹人10大非正常死亡中排第6,也是年輕人死亡原因的第1名。
而高達29%的青年失業率亦是一大隱憂,尤其是新冠疫情嚴重打擊了以觀光業為重要經濟收入的不丹,這幾年有大批不丹青年申請工作簽證到以澳洲為主的國家。另一部2019年的不丹電影《不丹是教室》中的男主角正屬於這樣想要離開不丹的年輕人。
至於性侵問題,在民風淳樸的不丹雖然發生比率較其他國家低,相關數據也較難取得,但對於婦女及未成年人的性侵案件亦是時有所聞。2017年時,不丹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的方法,首次進行了具有全國代表性的針對婦女暴力行為(VAW)的家庭調查,訪談了2,184名15至64歲的女性,直到今日,這份調查結果仍被視為是關於性別暴力最具權威性的資料來源。調查結果發現在不丹,每5名婦女中就有2名(44.6%)曾經遭受過親密伴侶不同形式的暴力,包括身體上、性自主、心理或經濟上,而6.9%表示曾經遭遇過兒童性虐待。
另一份關於兒童及年輕人所受暴力的全國研究發現,13-17歲的青少中,每十人就有超過一人(12.8%)一生中至少經歷過一次性暴力。
不丹再如何被理想化為幸福之境,仍然是塵世中的一個國家,也有所有人類社會所遭遇的問題,特別是變動中的社會所衍生的難題,不丹人面對人類共通的問題,也需要處理自身社會的特殊課題。而《紅色慾望》的導演大膽地處理了充滿禁忌的題材,(不丹電影協會要求剪去12分鐘的片段才能讓此片在不丹上映,導演拒絕了,因此本片並未在不丹公開播放),呈現被幸福濾鏡過濾掉的灰暗色彩,擴大了我們對這個被香格里拉化的國度的認識與想像,而導演想要叩問的,終究還是最基本的人性,在不丹的脈絡下,是這個戴著宗教面具下的人性。
「這個人是誰?這個人能夠獲得開悟,但同時也能夠犯下不人道的可怕行為。這個擁有最深邃高尚思想的男人,內心怎麼會藏著一隻惡魔般的野獸?」
作者按
文章標題靈感來自2024年的紀錄片《不丹是幸福》(Agent of Happiness),導演跟隨兩名不丹幸福調查員的腳步,記錄了不丹的幸福指數是如何被估算、受訪者又是如何評估自己的幸福感。對於幸福這種極度主觀的感受如何被統一的標準量化的指標,引發許多耐人尋味的思考。
- Tshechu,是藏傳佛教中的宗教節慶,字面意思是「第10天」,各地區舉辦的月份不同。慶典中有各式舞蹈的表演,並會展示有蓮花生大師法相的唐卡。 ↩︎
本文圖片來源|亞太電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