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柏毅/群作築耕建築志工團隊共同發起人、成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孟加拉的國會大樓是舉世聞名的知名建築物,也是建築師Louis Kahn的遺作。如同建築師之子納撒尼爾的記憶,Kahn的身影對於在地人也是同等朦朧,但他留下的是昔日絕望中的希望萌生。本文為作者於2014年走訪孟加拉時寫下的文字記錄,為這座沉默的建築留下細膩的述說。

 


 

孟加拉國會大樓。圖片來源:http://cdn.feeyo.com/pic/20150115/20150115052116344.jpg
                  〈孟加拉國會大樓。圖片來源

 

在夜裡的達卡鬧區,我向她分享著曾經見過的片段。

那是納撒尼爾(Nathaniel)在2003年所拍攝的紀錄片,闡述著建築師路易·康(Louis Kahn)生前追尋生命與建築意涵的畢生旅程,而那也是納撒尼爾在渺茫記憶中尋找父親的過往足跡。身為私生子的納撒尼爾對父親的印象是零碎模糊,總是見著父親的身影在老家院前黯然離去,也不知何時能再次相會。反覆輾轉在漫長等待與短暫相聚之間,這即是他的童年。

而在世界的彼端是掙扎於貧瘠的新興國家,那是戰火後的孟加拉。在這頹靡的境地,人民正在首都達卡昂首盼著逐漸從地平線升起的希望,而Kahn就在這受世人忽略的僻壤默默耕耘著。在納撒尼爾十二歲的1974年,不知是第幾次往返穿梭於美國與南亞的旅程之後,正準備從紐約轉車返回費城的Kahn,因為積勞心臟病爆發而在賓州車站猝然離世。

如今,在達卡的人造湖,映照著強烈的幾何圖形,飄揚的塵土中也清晰勾勒出一席龐然構體。這是孟加拉的國會大樓。就如同納撒尼爾的記憶,Kahn的身影對於在地人也是同等朦朧,但他留下的是昔日絕望中的希望萌生。這是在紐約的生命殞落之後,彼端繼起的生命叢生。

 

達卡的彼端身影 (1)

 

在夜裡的達卡鬧區,烤肉店挨著車水馬龍的路邊。在喧鬧的車鳴中,我向孟加拉女孩分享著這曾經見過的片段,來自紀錄片「My Architect」,兒子追尋父親足跡的片段。

「這座建築是當年孟加拉人民的希望象徵,在資源匱乏的年代,領著我們遇見可能。」三十年後的納撒尼爾訪問父親曾經耕耘的貧困國家,曾經與Kahn共事的當地建築人在國會大樓內娓娓說著,最終蒼老的面孔潸然淚下,但穹頂灑下的日光依然細柔不變。

這或許是他的欣慰、也或是感念。

孟加拉女孩安靜聽著,微笑著,也泛起淚光。

白日,我徒步於河岸的貧民窟,見到那群貧瘠中的人民還是綻著不變的笑容。簡陋的風箏從垃圾堆隨風揚起,破舊,但高傲有力。也許他們心裡知道,此地播種著、也孕育著希望。返回賓州大學稀落冷清的建築資料庫,每回翻閱Kahn泛黃的手繪稿,總是不禁思考著他想著什麼、又遇見什麼。

 

 

達卡的彼端身影 達卡的彼端身影 (4)

 

 

 

 

 

 

 

 

 

 

 

 

 

 

 

 

 

這引著我回憶起在貧民窟的漫步。這或許也是Kahn在此地曾經見過的無序、曾經觸摸的粗糙、曾經聞到的刺鼻、曾經凝聽的吵雜,但有多少建築人猶記他曾經堅持的公共道德,又有多少建築人追尋他對建築本質的堅持?

我與年邁灰髮的萳西擁抱道別,感謝她長期在資料庫的協助,之後便轉往不遠處的海登樓(Hayden Hall),作為在費城生涯最後的告別。那是Kahn在學生時期的建築系館,也是他建築涵養的萌發之處。在這低調隱身的老樓內,已被分割為零散的辦公隔間,但高窗的柔光仍舊溫和地暈在斑駁白牆,似乎正落在Kahn埋首的身影,也似乎是他在納撒尼爾老家前的匆促身影。

 

達卡的彼端身影 (2)

 

「這座建築是當年孟加拉人民的希望象徵。」腦海又盪起這段話語。

注視著光影游離在單調白牆,徐緩拉出簡約的美麗,彷彿是追逐在國會大樓的光叢,襯托起那身壯麗線條。或許,那就是路易·Kahn在達卡的彼端身影。

 

(除首圖外,其他圖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