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毓 / 自由撰稿人

海拔4800公尺的Gokyo湖

五月底珠穆朗瑪峰的登山季剛結束,今年珠峰南北面共計有超過700位登山客成功登頂。除了眾人關心的登頂人數、死亡人數、事故與新紀錄等,登山客在珠峰造成的環境問題也再次得到關注。因為地形與環境限制,在高海拔製造的垃圾運送不易,垃圾處理一直是珠峰難解的問題。

登山客在登頂後旋即離開,留下氧氣瓶、瓦斯罐、帳篷、梯子、各種包裝紙,乃至塑膠製品和人類排泄物。據說從第二營*(Camp II)到南坳(South Col)之間散佈了成堆的人類排泄物包,根本找不到能夠好好紮營的地方。

2014年時尼泊爾政府祭出新政策,要每個攀登客繳交一筆不便宜的「垃圾保證金」,待遠征結束,向地方政府繳回每人8公斤的垃圾後便會退回保證金。但沒人知道這項政策的成效究竟有多大,因缺乏有效的管理,並盛傳登直接賄賂地方政府而不將垃圾帶下山的流言。2015年尼泊爾地震,更造成許多東西被遺留在第二營。

沒被帶下山的人造廢棄物積累多年,在近年氣候變遷造成氣溫上升的影響下,許多之前因冰封無法移除的垃圾逐漸露出,坤布的居民也開始擔心對下游生態的影響。畢竟珠峰乃至喜馬拉雅的生態系統,提供下游南亞大陸14億人的飲用及灌溉。科學家也表示,若高海拔的垃圾隨著冰河往下移動,未來恐怕會影響地下水流的水質。

根據Sagarmatha Pollution Control Committee(珠峰地區環境汙染控管組織,簡稱SPCC)的主席Ang Dorjee Sherpa,每年不到2個月的登山季,光在基地營,攀登客與嚮導廚工挑夫等工作人員就能製造5500公斤的垃圾。從最新的報導也可看到數字攀升的趨勢,SPCC表示這個季節(2018春季)光是在基地營,就清出了12995公斤的人類排泄物,與4100公斤的廚餘。以往處理這些排泄物的方式,是將其運送至最鄰近的小村Gorak Shep,棄置在非冰河的泥石土地上任其自然分解,但高海拔氣溫低難以自然分解外,人類排泄物還有滲漏到冰河,汙染水源的危機。近年,由外國攀登客發起的生質能計畫(Mount Everest Biogas Project),與SPCC合作,正在研究將這些生物排泄再利用的可能性,企圖在Gorak Shep建造分解槽,利用太陽能將人類排泄物分解成甲浣。若計畫順利,產生的甲浣可供Gorak Shep居民煮飯與照明,殘餘分解物還能供坤布居民用作施肥,解決基地營的汙染問題,一舉數得。

台灣極少有人參與聖母峰的遠征,絕大多數前往尼泊爾的登山客,以到達珠峰基地營為目標。在尼泊爾,特別是安納普納山區(Annapurna Area)與珠峰的坤布地區,由於觀光開發已久,健行顯得輕鬆愜意,在地的雪巴人經營旅店餐廳,提供登山客食宿,來自稍南側的其他尼泊爾人爭相成為登山客的挑夫,希望在登山旺季多一些收入。這裡有號稱海拔最高(4900公尺)的烘焙店;從海拔2700公尺的盧卡拉機場陸地開始,到基地營前最後一個5100公尺的小村,沿途不乏販售知名Elite咖啡與新鮮烘焙蛋糕的咖啡廳;不論在哪一間餐廳(姑且不論做起來口味如何)你都能點到披薩、薯餅、三明治、義大利麵這些西式餐點,上面灑滿你喜歡的鮪魚、蘑菇或起司。當然,從不滯銷的還有可樂和啤酒。雪巴人引進這些商品,迎合西方人為主的登山客胃口。誠然,外地人確實有對在地飲食適應不良的狀況。除了水質不同外,飲食也大相逕庭。尼泊爾文化與高海拔農耕條件影響下,在地雪巴以米飯及馬鈴薯為主食,並加入大量香料烹調成咖哩,由於肉類較貴也保存不易,大多以豆類作為蛋白質來源,其中作為常見的便是扁豆湯咖哩(Dhal)。熱騰騰的扁豆咖哩湯,搭配大量米飯一起食用,溫暖易消化,事實上是很適合高海拔環境的飲食。但對於外國遊客來說,花多一點錢就能吃自己熟悉的食物,在高海拔又偏遠寒冷的喜馬拉雅山上,享受和家鄉一般的舒適生活,又幫助當地經濟,何樂而不為。

翻開餐廳的菜單,除了那些西式餐點外,肉類最常見的是牛肉與雞肉。為了滿足嗜肉的登山客,居民從Solukhumbu的低地或更南邊進口水牛肉,並在菜單上標註為氂牛肉,不僅滿足觀光客獵奇的心,高昂的價格也為居民帶來可觀收入。只可惜長途運送的牛肉即便製成肉乾,也不再新鮮。至於雞肉,因成本原因,大多不是在地養殖的雞肉,反而是由加德滿都空運來的冷凍雞肉。

一份番茄鮪魚義大利麵,少的可憐的番茄塊來自Namche市集,由挑夫一路從Solu的低地運上來;番茄醬與義大利麵來自加德滿都;零碎的鮪魚則是從國外進口的罐頭,由小飛機空運到坤布,同樣再經過挑夫辛苦挑上山。一杯奶茶所需的茶包、奶粉、糖,全都來自加德滿都。坤布之下的Solu,氣候條件較好,生產各種中低海拔農作物,包含玉米、小麥、牛奶、番茄、和各種綠色蔬菜,其實能供給部分坤布觀光客需求,也能支持在地農業發展,可惜因成本關係,大多競爭不過來自加德滿都的大量進口。

這些「不屬於」在地的食物,鮪魚罐頭、披薩皮、可樂啤酒…從加德滿都空運而來,送到盧卡拉機場,或是Namche之上的Syangboche機場,再由挑夫一箱箱背上山。消費過後的登山客,將垃圾留下,包裝紙、罐頭、寶特瓶、玻璃瓶…近年在SPCC的努力下,健行路線沿線設置垃圾桶,居民也開始進行部分分類,但即便經過分類,剩下的塑膠垃圾也只留在村莊,集中燃燒。在海拔4800公尺的Gokyo湖邊,寬廣的天空將燃燒的惡臭稀釋,逸散在天地間。

日落天寒時,山屋助手將一籮筐曝曬過的氂牛糞撥入飯廳正中的火爐,淋上一點煤油,點了火後,溫暖的熱度將全屋的登山客吸引而來。主人一邊熱情的招呼客人,一邊用獸馱上來的瓦斯,為登山客烹調各種食物。目前在Sagarmatha國家公園,林木砍伐是被禁止的,居民只能撿拾因自然原因傾倒的木材做燃料,因觀光客進入而驟升的燃料需求也被控制,不致對森林造成巨大破壞。可即便國家公園努力維持生態平衡,坤布也不免於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喜馬拉雅最長的冰河果宗巴(Ngozumpa glacier),發源於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Cho Oyu)之下,全段位在坤布之內,近年因氣溫上升,融化的水在冰河末端積聚成湖,若持續擴大,恐有潰堤風險,未來對下游雪巴村莊的影響難以預料。

佛塔與雲霧中的Thamserku山

 

坤布的居民抱怨,外國遊客來了便走,消費他們的環境,遺留的傷害卻得要他們這些「走不了」的雪巴人及其後代來承擔。我不認為外地人進入徒然帶來負面的改變與傷害,雪巴人因此而獲得的經濟改善是不爭的事實,外人進入更是改變坤布的主要力量。我見過隨地丟垃圾的挑夫嚮導,大啖雞肉牛肉,喝著啤酒,搭乘直升機往返加德滿都與Namche的雪巴人,也見過盡心盡力保育環境,參與各種保育議題,努力文化保存的雪巴人。或許重點不是探討誰該為坤布的環境改變負責,因為我們所有人都是其中一環,我們扮演的角色會有不同的影響與貢獻。對於我們這些慕名而來的登山客,或許能重新思考我們在山區消費的每一份餐點零食,每個我們遺留在山屋的垃圾,為當地居民與環境帶來的影響。

 

註1*:從尼泊爾側攀登珠峰的路途上,除了基地營外EBC,還會經過第1至4營,第2營的海拔高度約在6400公尺。


參考資料:

  1. Everest litter worries Khumbu folks
  2. Holy stink! Piles of pooh litter Mt Everest
  3. More than 32,000 kg waste collected from Everest
  4. Mount Everest Bioga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