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文 William A. Stanton / 國立清華大學 全球事務副校長兼亞洲政策中心主任
中文翻譯 / 陳宛郁
近年來,台灣的年輕學者開始對南亞議題產生興趣,象徵南亞區域研究正在本地學界萌芽。有鑑於此,國立中興大學「當代南亞與中東戰略研究中心」和國立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合作,於 2015 年 1 月共同出版學術論文集《南亞研究新視野》,集結嶄新視野與原創觀點,探討南亞各國在「國內政治與歷史」、「外交關係」與「社會和經濟發展」三大面向的重要議題。
This collection of 14 original essays by young Taiwan scholars offers a range of fresh and innovative perspectives on South Asia–hence its title, New Perspectives on South Asia. The essay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three principal areas of focus: domestic politics and history; foreign relation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本論文集共收錄十四篇由台灣年輕學者所撰寫的研究論文,集結了各種關於南亞地區的新穎與原創性觀點,與本書的標題「南亞研究的新視野」相互呼應。依據文章的性質,共劃分為三大部分,分別為「國內政治與歷史」、「外交關係」與「社會和經濟發展」。
本書的問世恰逢其時:印度人民黨候選人—納倫德拉 .莫迪(Narendra Modi)在今年 5 月的第十五屆印度總理選舉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利,象徵著印度正在走向新的改革之路,並將繼續帶領南亞朝向嶄新且充滿活力的方向發展。
新任總理莫迪曾為印度古吉拉特邦在位期間最長(長達13年之久)的邦長,其在古吉拉特邦締造的高經濟成長率使其獲得相當高的聲望,而這次印度大選的結果也清楚地顯示出人民期待莫迪能將其成功的經驗複製到全國,帶領印度重回1990年代改革帶來的超高經濟成長率。而莫迪所領導的印度人民黨也在國會掌握過半數席次,意味著未來執行政策時將能得到更全面的支持。
就區域上來說,莫迪的當選也象徵著未來印度與周邊鄰國之間的關係將有全新的發展,在就職典禮上莫迪首度邀請了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AARC)的七個國家 領導人共同參與,其中還包括巴基斯坦總理夏立夫(Nawaz Sharif)。
在外交上,莫迪的首次出訪同樣不落俗套,選擇以不丹作為第一站,接著在7月14-16日前往巴西參加第六屆金磚五國高峰會,與巴西、俄羅斯、中國和南非的領袖會面。就職後幾天,莫迪就先後接見了來自中國、法國和新加坡的外長,英國外交大臣和財政大臣、以及俄羅斯副總理。美國方面亦派遣副國務卿於7月10-11日 前往印度訪問,轉達歐巴馬總統的誠摯邀請;其後美國國務卿、商務部長和國防部長也接二連三拜會莫迪。同時莫迪也計畫於九月初前往日本以及美國進行正式訪問,並歡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來訪。
對台灣而言,對於這次莫迪總理的當選也同樣抱持深厚期待。和過去絕大多數領導人不同,莫迪對台灣並不陌生。1999年11月,他在擔任印度人民黨的秘書長期間曾造訪過台灣,之後也有報導說他又進行了幾次非正式訪問。此外,莫迪也在2011年間親自接待歷年來最大規模的台灣貿易代表團。
毫無疑問地,莫迪個人對於台灣的熟悉程度有助於正快速成長中的雙邊關係。舉例來說:台印雙邊貿易額從2000年的12億7,800萬美元攀升至2013年的61億7,400 萬美元,2011年還曾達到75億6,900萬美元的歷史新高。預估雙邊總貿易將在未來幾年達到百億美元。
台灣對於拓展台印雙邊關係同樣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外交部於2011年12月曾公開表示:印度是台灣積極發展雙邊關係的重要國家之一。台印雙方大小懸殊,但皆為民主國度,故在本質上多有相似之處。兩國同為科技重鎮,尤其是在資訊科技方面具領導地位,都擁有為數眾多且受過高等教育的菁英。雙方在貿易上都高度依賴中國,也都試圖分散市場,並同樣關切中國的戰略意圖。
為了培養更多華語和了解中華文化的專家,近年來印度也逐漸將注意力轉向台灣。台灣高等院校對印度學生而言具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特別是研究所。以國立清華大學為例,目前全校共有130名印度生在學;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台灣也已經在印度設立4所華語教育中心。
因此,國立中興大學「當代南亞與中東戰略研究中心」和國立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這兩個新成立的研究機構決定攜手合作,共同出版此學術論文集。期待透過嶄新視野來觀察印度以及其他南亞國家。
- 國內政治發展與歷史回顧 Domestic Political Developments and History
首先,方天賜在「印度民主發展歷程及評價」一文中探討一個廣泛的議題:如何理解和評估印度這個全球最大民主國家的發展情形,特別是伴隨廣大領土而來的諸多問題,印度的民主卻仍然能繼續運作。陳牧民撰寫的「共產黨與納薩爾毛派游擊隊對印度民主發展之影響」一文中也同樣做了評估,他分析印度國內的合法共產黨和非法毛派納薩爾游擊隊,並解釋為何這些政治上的異例仍持續存在於當代的世界。該文最後分析了印度政府如何應付納薩爾游擊隊帶來的威脅。
在「英國殖民統治與印度穆斯林問題初探」一文中,游雅雯關注的是一個長期存在於印度內部,並對國家發展造成阻礙的問題:在一個以印度教徒為多數的社會中,為數眾多的穆斯林少數應該如何生存,以及兩者之間存在的緊張關係。她認為這個問題的根本源自於英國殖民時期,並嘗試從印度穆斯林的政治地位邊緣化、社會經濟地位低落,以及穆斯林與印度教徒的政治對立與宗教衝突等面向進行探討。
相較之下,巴基斯坦這個當初由印度穆斯林教徒所建立的國家,雖然不需面對宗教上的對立,但卻持續面臨治理上的挑戰。陳偉華在「漫長的轉型之路:巴基斯坦與南亞伊斯蘭民主」一文當中分析巴基斯坦透過哪些途徑試圖發展成為一個全面性的伊斯蘭民主發展。
張恩慈與Ravindra De Silva共同撰寫的「斯里蘭卡戰後重建與北方省土地侵占問題之研究」,談的是在長達26年的內戰期間斯里蘭卡北方省的私有土地一直遭到軍隊非法占用問題。透過與政府官員進行訪談,以及對媒體和非政府組織的歷史檔案進行整理,兩位作者對斯里蘭卡軍方非法占用私人土地的手段並拒絕將土地交還地主的情況進行分析。
- 外交關係 Foreign Relations
李思嫺在「冷戰後印度『大國地位』的想望:一種幻想、迷思與現實的建構」 一文中探討印度在蘇聯瓦解後對自我的戰略定位。她認為印度逐漸產生一種新的自信和企圖,希冀能在區域和全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像是推動聯合國安理會的改革並擔任常任理事國,就這一點而言,李思嫺也探討了印度在實現這個理想前可能面臨的障礙。
影響印度在亞洲扮演角色的其中一項關鍵因素是它與中國之間複雜的歷史關係。在1950年代,中印之間曾存在兄弟般的情誼,但這段關係卻因為中國的「背叛」並在1962年發動邊界戰爭而決裂。張棋炘的論文「印度東望政策的陸地戰略意涵分析─兼論印、緬關係之發展」檢視了印度東望政策的地緣戰略動機,尤其是中國的因素。從這個觀點來看,緬甸被視為一個具有指標性的戰略資產。
在「中印關係圖像:印度平面媒體內容分析」一文中,鍾語宸從印度發行量最大的兩份英文報紙來觀察中國是否仍被印度輿論視為「威脅」。她發現印度媒體對中國的觀點取決於議題的重要性,大多數的新聞來源仍對中國和中印關係採中立的態度。
黃麗文在「強權影響下的反恐戰爭─以巴基斯坦為例」一文中研究美國、中國和印度之間如何在反恐議題上與巴基斯坦發展不同的合作模式,並進一步評估美、中、印三國反恐策略的有效性與差異性。
相對於印度,尼泊爾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水力資源,但是正如鄭欣娓在「尼泊爾與印度在水力發電上的合作:發展與困境」一文所分析,尼泊爾政府因為受到 財政和技術能力的限制而無法充分運用這些資源,電力短缺已經成為一種無限期的危機,對尼泊爾整體發展造成影響。印度從1950年代就開始協助尼泊爾進行水力發電,但自1980年代起雙方的合作便無顯著進展。鄭欣娓發現追根究柢原因來自於尼泊爾內部的政治不穩定、管理水力發電上的制度缺陷、印度和尼泊爾之間的權力關係不對稱以及雙方之間的水資源爭議,未來兩國若要繼續合作,勢必得先克服上述這些主要的障礙。
- 社會與經濟發展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曾育慧在「孟加拉的除貧與健康,微額貸款是好策略嗎?」一文中,觀察孟加 拉的公立醫院和微貸醫院。她認為所謂的微貸醫院非但無法造福更多的窮人,甚至還比公立醫院收取更高額的費用,因為微額貸款本身就是一種商業產品,因此窮人受到排擠是可預見的結果。這種情形不僅對孟加拉帶來深遠的影響,也對其他使用微額貸款的發展中國家造成影響。
縱觀印度與鄰國之間的貿易關係,黃偉倫在「印度與南亞國家之經貿關係:網絡權力觀點」一文中,檢視印度是否能夠憑藉其人口數目、國內的市場規模和國內 生產毛額等條件,有效地在南亞區域扮演「貿易霸權」的角色。有趣的是,黃偉倫 認為除了不丹和尼泊爾這兩個內陸國家之外,大部分的南亞國家都傾向跟其他地區 的國家進行貿易。南亞國家之間缺乏互信、印度也無力影響這些國家是導致南亞區 域合作協會陷入僵局的主因,也是迫使印度積極向外尋找其他貿易機會的另一個原因。
董玉莉研究的是英國殖民主義在印度留下的另一項遺產,即英語的使用。她在「印度國小英語教育研析」一文中指出,正因印度有著語言多元的複雜特性,使得英語在印度社會中擁有一種特殊且無法取代的地位,相反地,印度語則經常淪為地方方言之外的第三種選擇。董玉莉對印度國小課程的觀察顯示出英語教育實踐與政策之間的相互影響。
最後,在「印度水資源危機和水資源政策之研究」一文中,顏綺嬅針對印度超抽地下水、水汙染,以及和政府對乾旱與洪患處理能力不足等問題進行探討,並對 印度政府應付水資源危機的改善計畫進行評析。
綜上所述,這些由年輕學者們提出的南亞研究新觀點,象徵著台灣學界已逐漸對這個區域產生研究興趣,我們期待這些文章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並喚起更多重視,為台灣在南亞區域的研究上帶來更多的影響力。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預計在2050年更將成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作為一個偉大古老文明但也越來越現代化的社會,印度未來勢必將在世界舞台上尋求其對應的角色。培養研究崛起強權印度及其周邊國家的專業人才,將是台灣首要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