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1

(象徵光明與美好未來的點燈儀式 / 堯嘉寧攝)

紀凱容 / 中興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

楊恩誠 /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20171 18 日開始為期三天的聯合會議,在台灣與斯里蘭卡兩國國歌聲及螢幕上國旗飄揚的畫面中揭開序幕。在佩拉德尼亞大學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台灣團隊代表陳牧民教授、以及活動主辦人致詞後,兩國教授們輪流來到以雄雞為頂的立式油燈座前,點燃一盞盞象徵光明的燈火。在斯里蘭卡的傳統中,節慶活動都以點燈儀式作為開場,合作雙方共同點燈也預示美好的未來。

 

下-2

(楊正澤教授帶領學生進行校園昆蟲採集觀察 / 堯嘉寧攝)

 

頭兩天的工作坊主題由生物多樣性的探討與實作(楊正澤教授)展開,接著是動物系規劃的蚊類(S.H.P.P. Karunaratne、Priyanka de Silva 教授)與蜂類(J.P. Edirisinghe、Inoka Karunaratne 教授)的分類與鑑定操作,最後由整合性害蟲管理應用實務(卡雷那教授)與神經行為學技術操作與應用(楊恩誠教授)作結。

 

兩國學者教學主題與方式的差異,在此表露無遺:斯里蘭卡的分類學課程著重細微形態的觀察與比較,而台灣教授們則強調以實作啟發興趣。例如楊正澤教授帶學生在校園中採集昆蟲並觀察微棲地,楊恩誠教授則藉由餵食制約實驗讓學生習得如何馴化蜜蜂。如此深入淺出的課程安排讓不具或略具基礎昆蟲學訓練的多數學員拓展學習視野,雙方課程領域互補,兼具基礎與實務應用。

 

下-3

(楊恩誠教授在設備完善的大實習教室,介紹蜜蜂的磁場感應 / 紀凱容攝)

 

五場工作坊課程,在主辦單位悉心支援實作材料,與安排設備完善的動物系大實習教室之下,得以順利進行。我們與斯里蘭卡學員互動的經驗是,他們在實驗操作或分組討論時都非常認真,但比較害羞、慢熱、且群性高於個體性。這些觀察在介紹台灣高教的場次中進一步被驗證:簡報後的問答時段一度冷場,但在分組競賽搶答後,學生們紛紛表現出熱情和對赴台留學的興趣。

 

連續兩天的知性互動後,我們被引領到動物系館頂樓平台參與晚宴。日間可以俯視整座校園的系館頂樓,在夜裡別有風情。迎賓酒以及由主辦單位師生輪番上場的傳統歌舞表演讓台灣代表們受寵若驚,文化分享更拉近彼此的距離。

 

最後一天的研討會由台斯雙方展現各自研究領域的舞台。十八場口頭報告以兩國提供的專題演講 — S.H.P.P. Karunaratne 教授綜述斯里蘭卡病媒蚊研究,與李奇峰博士關於台灣金花蟲的分類學研究—作為開場與終結。在研究課題上,斯國研究生多與指導教授的領域緊密結合,且集中於探討在地的農業問題或基礎生物學課題;相較之下,我方五位研究生所發表的論文主題較為多元,自由度也高些。此外,紀凱容教授的生物力學研究報告提供斯國學生新的跨領域研究思維。

 

在生物學領域中,南亞是我國相對陌生且交流甚少的區域,以錫蘭命名的物種透露在歷史中交流的痕跡。而今,對我們既陌生且遙遠的斯里蘭卡,依舊是值得探索的國度。由於斯國開發緩慢且人民愛好自然,生物資源豐富且保存良好,相信以動物學、植物學等基礎生物學,與農業技術相關領域進行交流,將能衍生出許多合作研究的議題。以此次會議交流經驗顯示,斯國在昆蟲學領域的研究能量尚屬開發階段,仍沿用舊制系統與技術,未來或可依憑雙方共同興趣來擬定進一步合作的方向與策略。

 

下-4

(陳牧民教授簡介台灣高等教育制度 / 堯嘉寧攝)

 

除了學術交流,主辦單位也安排時段讓陳牧民教授介紹台灣的高等教育制度。要讓對台灣陌生的學生們在短時間內燃起來台深造的動機,相當具有挑戰。因此,除了簡報和現場問答,宣傳影片與可攜的摺頁也非常重要。可惜的是教育部提供的宣傳影片多著墨在台灣的風土人情,若能更具體強調留學生最重視的赴台優勢與領域競爭力,並提供完整一致的獎學金資訊,將更具說服性和吸引力。

 

歷經一年數次互訪與對話,台斯首度正式學術交流在雙方昆蟲學家們的努力下畫上美好的句點,也開展繼續交流的契機。然而,這只是 ANTS 走過的第一里路。會議期間,我們與 PGIS Priyantha 院長洽談未來合作模式,除了透過  ANTS 交換資訊外,也將依共同興趣輪流主辦台斯聯合會議,進而了解彼此的需求及優勢,使未來雙邊合作的方向更為聚焦務實。

 

藉由籌辦各領域主題會議,ANTS 日後將有機會逐步擴展兩國的學術交流網絡。期待在 ANTS 的穿針引線下,各領域專家能分流建立更長遠的學術合作關係,並擔任 ANTS 的專家顧問群。雖然兩國的學術交流選擇從科學領域出發,但無論是太平洋或印度洋的島國,均面臨需要跨界對談尋求解方的難題,因此未來也將邀請人文社會科學家共同參與,讓台斯學術合作更全面完整。

 

 

 


【延伸閱讀】:【ANTS Bridge】台斯聯合學術會議紀實(上):揭開合作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