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道不能出國?讓駐印度副代表陳牧民引你觀覽位於印度德里市區的國家現代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Modern Art),揭開印度當代藝術發展的面紗。從英殖時期的歐洲與本土畫家,到近代的孟加拉畫派,再到印度的當代藝術,國家現代美術館的館藏也宛若一條時光長廊。本文將介紹另外四位同樣著名印度畫家,有的藝術家師徒傳承,但各自成一山之斗;有些藝術家活躍的年代短暫,但卻揚名立世,但所有人的共同點都使本身即已多元的印度更加斑爛、絢麗。

另外,本文發布的同時,印度再度陷入武漢肺炎(COVID-19或新冠肺炎)的嚴峻疫情中,台灣駐印度代表處亦有堅守外交崗位的外交人員因而染疫,期盼全球疫情平息,願亡者安息,生者平安。

著|陳牧民,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教授,目前借調至駐印度代表處服務

20世紀的印度畫壇正式告別英國人所制訂出的學院派規則,走出了屬於印度自己的路。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仍不時可以看到畫家們在「接受歐洲文明」和「擁抱本土價值」間游移,許多人發展出自己的創作風格,也讓印度美術正式進入屬於自己的現代主義時期。

流星劃過,短暫卻永恆:阿姆麗塔.謝吉爾(Amrita Sher-Gil, 1913-1941)

阿姆麗塔·謝吉爾/Wikimedia

阿姆麗塔.謝吉爾是1930年代印度美術界最閃耀的一顆星,並且受到印度及歐洲畫壇的矚目。在布達佩斯出生的她,父親是來自旁遮普的錫克學者,母親則是匈牙利猶太裔的歌劇演唱家。阿姆麗塔8歲時全家搬回印度西姆拉(Simla[1])居住,但不久後她又回到歐洲學畫,先後在義大利、巴黎等地居住。

18歲時阿姆麗塔以一幅名為《Young Girls》的油畫驚艷各界,讓她獲選成為巴黎沙龍有史以來最年輕、也是唯一一位亞洲來的畫家,而這幅畫為德里國家現代美術所藏。此後她開始大量作畫,主題除了歐洲各地的人物、景色之外,也以自己為主題畫了許多幅的自畫像。

畫風上,她的作品與後期印象派的塞尚(Paul Cezanne)、高更(Paul Gauguin)近似,很明顯地受到二人的影響。21歲時她決定搬回印度,覺得那裡才是她期待的歸宿。在印度期間,阿姆麗塔大量的以當地主題入畫,畫風與在歐洲時期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1935年在旁遮普的阿姆利則(Amritsar),畫出她至今最有名的作品《Three Girls》:三個衣著顏色不同卻且神色各異的年輕女孩靜靜地坐在一起,隱約可以感受三人到對於無法改變自己命運的無奈。這幅作品獲得1937年孟買藝術協會年度畫展的首獎,如今也是德里國家現代美術館最受矚目的藏品。

天妒英才。令人惋惜的是阿姆麗塔在28歲時突然過世,死因至今不明,有傳說是因墮胎失敗,也有傳說是她被丈夫謀殺致死。她過世的時候仍留下大量未完成的作品,首次個展也即將舉行,因此可以確定的是她沒有任何自殺的動機。雖然英年早逝,但阿姆麗塔對於後來印度畫壇產生很大的影響,很多新一代的女性畫家更視她為典範。

後學院派的童趣的畫風:傑米尼.羅伊(Jamini Roy, 1887-1972)

傑米尼.羅伊/Dag World

傑米尼.羅伊是20世紀最具有個人風格的畫家。同樣出生在畫風鼎盛的西孟加拉邦,並且就讀英國所建立的加爾各答藝術學院(當時副校長就是孟加拉畫派創始人阿巴寧德拉納特.泰戈爾[2]),受到正統的西方學院派訓練。

畢業後他成為一位商業畫家,專門為人畫肖像,不過並不是非常成功。1920年代之後,羅伊開始轉換繪畫路線,大量從傳統孟加拉民間藝術中汲取靈感,以簡單的線條和濃厚的色彩呈現各種人與動物的臨摹,從此建立自己在印度藝壇的地位。據說他的產量極大,有時一天可以畫上10幅作品,據此估算羅伊一路走來至少畫了2萬幅畫作。

傑米尼.羅伊,《Cat and Lobster》/德里國家現代美術館

延 伸 閱 讀
傑米尼.羅伊另一幅以「貓」為主角的畫作及其在佳士得拍賣介紹


目前在德里國家現代美術館中,可以同時看到羅伊早年充滿學院派畫風的作品,也可以看到後期具有濃厚個人色彩的繪畫,包括著名的《Cat and Lobster》。貓叼蝦或魚本來就是印度卡利壇(Kalighat,加爾各答市區周邊的一個區域名稱) 地區風俗畫的主題,羅伊以此為題材創作了許多作品,但以《Cat and Lobster》最為有名: 藍色背景下一隻白色大眼貓叼著一隻龍蝦,幾乎要從畫框中蹦出來,背景、貓、以及龍蝦之間產生強烈的顏色對比,是一構圖簡單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佛教石窟的醍醐灌頂:南達拉爾.鮑斯(Nandalal Bose, 1882-1966)

南達拉爾.鮑斯是20世紀孟加拉畫派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外界也將其視為阿巴寧德拉納特.泰戈爾最重要的弟子。他出生在孟加拉地區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但是一開始父母親並不同意他從事美術,因此直到20多歲之後才進入加爾各答藝術學院學習。

南達拉爾.鮑斯/the Print

鮑斯在畫風上受到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旃」音同「沾」)壁畫很大的影響。阿旃陀是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的大型石窟遺址,內有從阿育王時期到公元7世紀之間所留下的大量佛教藝術,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也有記載。後來佛教式微,這些石窟藝術也為人所遺忘,直到19世紀初英國人到此地打獵,追捕一頭老虎的過程中才發現此處。

鮑斯的繪畫中大量引用阿旃陀石窟藝術的元素,使其作品看起來有點復古版的敦煌壁畫。《Rati with her Bow》就是一幅具有阿旃陀風格的油畫。 羅蒂是印度神話中的女愛神,現代印度多將其描繪成嬌媚柔美的形象,但鮑斯的這幅畫卻將她畫成披頭散髮,頗有男子氣概的模樣。粗獷的筆觸,簡單的線條,描繪出羅蒂拉弓射箭的動作,反而讓畫作呈現出奇妙的視覺協調效果。

鮑斯後來出任泰戈爾國際大學(Visva Bharati University)美術學院院長,在印度獨立後還接受了一個奇特的任務:為印度憲法畫插圖。直到今天,印度或許是全世界唯一憲法有畫插圖的國家了。

印度壁畫藝術之父:貝諾德.貝哈里.穆克吉(Benode Behari Mukherjee, 1904-1980)

貝諾德.貝哈里.穆克吉是出身孟加拉畫派的另一位健將,也是第一位用壁畫形式創作的現代印度畫家。他早年就讀於泰戈爾國際大學美術學院(老師就是南達拉爾·鮑斯),後來在1937-8年間前往日本觀摩,成為第一位在日本開畫展的印度人,此後常在作品中使用日本及中國繪畫的淡彩技法。

貝諾德.貝哈里.穆克吉/Dag World

1950年代初穆克吉又去了尼泊爾,為其規劃、建立國家博物館,不過之後還是回到印度,並在泰戈爾國際大學任教,他所創作的大型壁畫《Medieval Saints》[3]至今仍是該校最醒目的地標;德里國家現代美術館所藏穆克吉的一幅風景畫《Laughter》則是他早年的作品。比較特別的是:他其實天生是半個盲人,隨著年齡增加視力逐漸衰退,後來在52歲的時候,因眼部手術失敗而全盲,不過仍然持續雕塑和拼貼作品類的創作。穆克吉曾教過的一位學生薩雅吉(Satyajit Ray)以他為主題拍了一部紀錄片《內心之眼》(The Inner Eye),該片在1972年獲得印度國家電影獎最佳紀錄片,薩雅吉後來成為印度最著名的電影導演(曾獲得1992年奧斯卡終身成就獎[4])。穆克吉的一生也因為學生的這部影片而留下完整的影像紀錄。

貝諾德.貝哈里.穆克吉,《Laughter》/德里國家現代美術館

德里國家現代美術館從1954年落成啟用迄今已經67年,目前共有1萬7千多件藏品,展覽的空間不算大,但從一樓開始,循著動線逐漸往上層參觀,等於走過三百年印度美術發展的時光隧道。在喧鬧的德里市區中,這裏是一片安靜的美地,更是古老文明典藏美術瑰寶的聖殿。


延 伸 閱 讀
德里國家現代美術館網站:阿姆麗塔·謝吉爾
德里國家現代美術館網站:傑米尼.羅伊
德里國家現代美術館網站:南達拉爾.鮑斯
德里國家現代美術館網站:貝諾德.貝哈里.穆克吉


編按

[1] 喜馬偕爾邦的首府,同時印度電影《三個傻瓜》也曾在此取景。

[2] 有關阿巴寧德拉納特.泰戈爾也是該校校友,有關阿巴寧德拉納特的介紹可參閱作者的上一篇專欄文章《印度藝文:從印度國家現代美術館看見當代藝術簡史(上)》

[3] 此處指的是印度的中世紀,通常被認為是在公元6世紀笈多王朝解體到1526年蒙兀兒帝國開始之間的年代。而該幅壁畫作品中繪畫出許多印度傳統宗教的聖人、修行者,如拉曼紐亞(Ramanuja)、卡比爾(Kabir)、塔爾西達斯(Tulsidas)、蘇爾達斯(Surdas)等人。

[4]日本導演宮崎駿與黑澤明,及中國演員成龍,也是曾獲此項殊榮的少數亞裔人士。


本文圖片來源:作者自攝、德里國家現代美術館Wiki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