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全球矚目的2013年大選是巴基斯坦首次有民選政府作滿任期後進行的選舉,也象徵巴基斯坦1947年獨立後,經過60多年的獨裁與民主政府相互交替,在民主化進程上顯著的進步。選舉結果最終由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夏里夫派(PML-N)順利取回自1999年被軍事政變後失去的執政權。本文作者詳細地介紹夏里夫的生平,藉此分析這位人稱「旁遮普之獅」的新任總理夏里夫究竟如何從地方走向中央,三度重返動盪的巴基斯政壇。


旁遮普之獅:夏里夫三度執政之路

文/李燁

↑ 巴基斯坦現任總理─夏里夫(Nawaz Sharif)
↑ 巴基斯坦現任總理─夏里夫(Nawaz Sharif)

2013年5月11日巴基斯坦舉行國會選舉,改選全部342席議員。巴基斯坦的政治體制為西敏制(Westminster System),因此掌握國會多數席次就等於取得國家執政權。巴基斯坦儘管自立國之初國家政治體制就效法英國以議會制為主,但在立國以來多次由強人擔任總統,也使得總統權力藉由強人在位期間擴大,總統制實際上在巴基斯坦政治扮演實質運作的制度。直到2010年第18次憲法修正案將總統權力再次限縮,巴基斯坦才重返議會制。

此次選舉是巴基斯坦首次有民選政府作滿任期後進行改選輪替,也象徵巴基斯坦1947年獨立後,經過60多年的獨裁與民主政府相互交替,在民主化進程上顯著的進步。此次大選最受注目的政黨包括曾經擔任兩次總理的夏里夫(Nawaz Sharif)率領的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 – 夏里夫派(Pakistan Muslim League – Nawaz,PML-N),挑戰現任執政黨,也是現今總統札爾達里(Asif Ali Zardari)為領導的巴基斯坦人民黨(Pakistan People’s Party,PPP)。另外備受關注還有前巴基斯坦板球明星伊姆蘭‧汗(Imran Khan)建立的巴基斯坦正義運動(PTI),以改革與反貪腐為號召。

國會選舉果與選前普遍預期相較不遠。由於巴基斯坦在2008年穆夏拉夫(Pervez Musharraf)下台後國家安全動盪不安、經濟發展遲緩、能源(特別是電力)供給匱乏、政府行政效率不彰,導致PPP選情陷入困境。最終由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 – 夏里夫派(PML-N)獲得166席,順利取回自1999年被軍事政變後失去的執政權。究竟這位旁遮普之獅──夏里夫如何從地方走向中央,又三次重返動盪的巴基斯政壇執政,本文將介紹其生平,了解其如何重返總理大位。

 

初露鋒芒

夏里夫全名Mian Muhammad Nawaz Sharif,在1949年於旁遮普的拉合爾(Lahore)出生,其家族緣起自今天印度的阿姆利澤(Amritsar)。夏里夫家族在1947年印巴分治後從印度遷徙至巴基斯坦。其父穆罕默德‧夏里夫(Mohammad Sharif)是一名企業家,家族擁有鋼鐵相關產業的Ittefaq集團,以及農業、運輸、製糖為主的Sharif集團。由於1970年代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擔任總理時在經濟上採取社會主義路線,國有化政策使夏里夫家族的鋼鐵產業受到傷害,促使夏里夫在1976年獲得旁遮普大學的法學學位後,加入反對布托經濟政策的PML,並在追討自家企業損失的同時發展政治事業,因此夏里夫的政治立場偏向經濟自由化與私有化,也是他未來執政時經濟政策方向。

夏里夫的企業背景與學歷形象受到時任旁遮普省長(Governor)Ghulam Jilani Khan的青睞,提拔他成為旁遮普的財政部長,並在1981年成為齊亞‧哈克(Zia ul-Haq)總統的旁遮普諮詢委員會成員之一,躋身進入中央政治階層。在擔任省級財政部長時期,他積極推動該省的國營企業私有化與自由化,並獲得齊亞‧哈克的支持,使得旁遮普投資發展遠超過其他省分,成為巴基斯坦最富裕以及生活條件最好的地區。

基於旁遮普財政部長任內的成功,Ghulam Jilani Khan在1985年提名夏里夫擔任旁遮普首席部長(Chief Minister),獲得壓倒性勝利。在他治理旁遮普的五年任期中,持續發展旁遮普的經濟以及人民福利、維護這個全國人口最稠密省份的秩序。夏里夫在任期間獲得巨大成功,並且獲得當時軍事政府的強力支持。由於在旁遮普獲得的人氣,他也得到了「旁遮普之獅」的稱號。儘管1985年齊亞‧哈克準備推動巴基斯坦的民主化,解散各地省政府並舉行1977年政變以來首次大選,但夏里夫在齊亞‧哈克政府保護下仍坐穩旁遮普行政首長座位。

1988年齊亞‧哈克及其一干將領因飛機失事而喪命,使得巴基斯坦政壇出現權力真空。齊亞‧哈克生前解散的國會也預定在11月舉行大選。原先支持齊亞‧哈克的PML分裂成許多不同派系,夏里夫此時已取得PML大部分派系的支持,並聯合許多保守政黨組成伊斯蘭民主聯盟(Islami Jamhoori Ittehad,IJI)以對抗布托女兒碧娜芝‧布托(Benazir Bhutto)[1]領導的PPP。大選結果PPP取得相對多數,碧娜芝成為新一任總理。夏里夫雖然落敗,但其領導的IJI成為最大反對黨,90年代的巴基斯坦政治也形成夏里夫帶領的PML-N與碧娜芝領導的PPP互相競爭的局面。

 

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和女兒碧娜芝‧布托(Benazir Bhutto)
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和女兒碧娜芝‧布托(Benazir Bhutto)

猛虎出閘:首登大位

1990年碧娜芝政府陷入貪腐醜聞以及與總統Ghulam Ishaq Khan的對立加劇,使Ishaq Khan解散碧娜芝政府並改選國會。1990年大選IJI獲得保守派以及前總統齊亞勢力的支持,一舉擊敗PPP成為第一大黨,夏里夫成為新一任總理。在1990到1993年第一次執政時間,夏里夫推動基礎建設以及國營事業私有化,以改善巴基斯坦疲弱的經濟。夏里夫也繼承齊亞‧哈克的伊斯蘭化運動,加深伊斯蘭對巴基斯坦的影響。

夏里夫在上任後發表「國家經濟重建計畫」,以資本主義為核心。一反70年代布托的國有化政策,夏里夫認為巴基斯坦的疲弱經濟與高失業率必須藉由私有化與工業化改善,在其任內包括運輸、電力、航空、電信等過去國有化的企業都開放私營。夏里夫也啟動許多大規模基礎建設,包括高速公路以及水電設施。此外,夏里夫也積極發展核能科學,在其任內開啟許多核能相關研究計畫,儘管夏里夫最初強調巴基斯坦的核能計畫是基於民生用途,為了解決國家缺乏能源的問題,但夏里夫仍在其第二任期間成功試爆核武,印巴關係此後加入核武威脅這一不穩定因素。

夏里夫的經濟改革雖然締造亮眼的經濟成長,但經濟發展並不均衡。開發主要集中在旁遮普地區,相較之下其他省分受惠的程度不高,導致以信德省為根據的反對黨諸如PPP以及統一民族運動黨(Muttahida Qaumi Movement,MQM)[2]等對政府偏袒大加批評。經濟發展也未使一般大眾受惠,利益主要集中在少數藉由私有化受惠的商人手中。私有化以及大規模基礎建設也給予執政者貪污的機會,反對勢力抨擊夏里夫與其企業藉此從中獲利。經濟成長分配不均、貪污與行政失當醜聞不斷、地區發展不平衡都傷害了大眾對夏里夫與政府的支持。

如同前任總理碧娜芝,貪腐醜聞以及1993年夏里夫與總統Ghulam Ishaq Khan發生衝突,使Ishaq Khan再次解散國會並任命新看守內閣總理。但夏里夫拒絕接受並上訴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最終裁定總統違憲,不得以政府貪污或失能為解散國會的理由。經過此一風波,總理與總統之間的關係已無法改善,於是在軍方協調下,夏里夫與Ghulam Ishaq Khan同時宣布辭職並在10月舉行國會改選。PPP這次擊敗PML-N,碧娜芝再度取回總理寶座。

兩黨輪替:再次執政

在1993到1997年間,碧娜芝的政府經濟政策失敗導致巴基斯坦經濟陷入困境,碧娜芝與其親信的醜聞不斷。1997年的大選夏里夫復仇成功,以重整國家經濟與建立穩定為號召,大勝失去民心的PPP。夏里夫在就任後於1998年修改憲法,將總統原先能夠解散國會與內閣的權力除去,並獲得原本屬於總統任命三軍參謀長的權力,使夏里夫成為繼布托之後最有權力的總理。1998年5月印度試爆核武成功後,巴基斯坦也不甘示弱,成功在月底進行兩次核武試爆計畫:Chagai I與Chagai II,使巴基斯坦成為全球第七個,也是穆斯林世界第一個擁有核武的國家。成功試爆核武將夏里夫的個人威望推至最高點,對巴基斯坦而言,核武的存在使他們在面對大敵印度時,能有足夠籌碼。

夏里夫雖然鞏固權力並且藉由核武獲得支持,但是大權在握的他越來越集權,將總理全力擴大的結果就是產生與總統、司法、軍方的衝突。儘管過去夏里夫擊敗PPP的其中一項因素是因為PPP的貪污嚴重,但其任內的貪腐問題也不遑多讓。無法記取第一次因貪腐而導致失敗的教訓、加上與司法部門和軍隊將領的政治鬥爭,終使夏里夫第二次任期狼狽結束。

然而,促使夏里夫第二次下台的關鍵在於其與軍方的關係生變。巴基斯坦軍方自獨立以來便對政治極具影響力,文人政府必須與軍方密切合作才能執政,軍人影響巴基斯坦政局走向也常見於其政治發展。但在處理印巴問題上,夏里夫的務實主義與軍方的強硬態度有所差異,使政府與軍方互不信任:文人政府認為軍方的鷹派態度導致印巴關係無法改善,軍方則認為改善與印度之關係是示弱的行為。夏里夫任內因印巴雙方都擁有核武,不敢輕舉妄動使用武力,因此雙方高層開始進行對話以求關係改善。夏里夫與印度時任總理維傑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於1999年2月在拉合爾簽署宣言,宣言著重在避免引發衝突導致核戰爭,兩國將共同解決長期以來的邊界問題,並且發展經貿關係。

拉合爾宣言被認為是印巴和平關係的重大發展,但相對政界與民間對此宣言的贊同,軍方極力反對此一宣言。5月印巴在喀什米爾的卡吉爾(Kargil)爆發武裝衝突,使拉合爾宣言的計畫中止。這次衝突普遍被認為是巴基斯坦軍方主導並且挑起,夏里夫在衝突後接受美國調停讓軍方感到不滿與被背叛,使政府和軍方之間關係更為嚴峻。在內憂外患下,夏里夫想撤換與他對立的軍方首要領導人:陸軍參謀長穆夏拉夫,穆夏拉夫當時被認為是巴基斯坦軍方最有實力的將領。夏里夫趁穆夏拉夫出國期間下手,解除陸軍參謀長穆夏拉夫的職位,並禁止穆夏拉夫搭乘的飛機降落在巴基斯坦任何一座機場。穆夏拉夫強行返回巴基斯坦發動軍事政變,並獲得其他軍種的支持;其搭乘的班機在只剩下七分鐘的油量時成功降落在被軍方拿下的喀拉蚩機場,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憲法中止運作、國會與省議會解散、並撤除夏里夫的職務。

夏里夫被逮捕後進行軍事審判,其罪名包括謀殺、綁架、貪污、從事恐怖活動等。儘管夏里夫一開始極可能被判處死刑,但在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勸說下,夏里夫最終在2000年4月被判處無期徒刑,並在年底經由穆夏拉夫赦免,以不再重返巴基斯坦為條件,流亡沙烏地阿拉伯。同樣遭遇軍事政變,夏里夫避免遭遇同前總理布托一樣被軍方處死的命運,也讓他的政治生涯保有一絲翻身的機會。

↑ 穆夏拉夫(Pervez Musharraf)
↑ 穆夏拉夫(Pervez Musharraf)

捲土重來:三度掌舵

夏里夫在2000年12月至2007年8月這段期間流亡至沙烏地阿拉伯。流亡期間PML-N內部支持穆夏拉夫的部分成員在2002年另組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 – 領導派(PML-Q)。黨內的分裂使得PML-N元氣大傷,在2002年10月進行的國會改選僅獲得近一成得票率,淪為第四大黨。在夏里夫、其妻與其弟皆流亡海外後,繼任的黨主席Javed Hashmi又在2003年10月被逮捕,使得PML-N在巴基斯坦的勢力大幅衰弱,領導階層主要轉移到英國繼續運作。

夏里夫一直希望能夠回到巴基斯坦。2004年10月其父穆罕默德‧夏里夫逝世時,夏里夫向巴基斯坦政府提出要求讓他回國參加父親的喪禮,但法院並未同意。直到2007年最高法院才裁定夏里夫與其被放逐的親屬能夠返國,但2007年9月夏里夫返回巴基斯坦後,飛機一抵達首都伊斯蘭瑪巴德便被穆夏拉夫禁止下機,並遣返回沙烏地阿拉伯。

2007年穆夏拉夫在經歷一連串不得民心的事件後聲望驟降。核武擴散的質疑、攻擊紅色清真寺(Lal Masjid)事件、在西北地區反恐戰事的不順遂、與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政治衝突都使穆夏拉夫的形象惡化,同時也賜予包括夏里夫等反對黨人士攻擊的機會。在2007年底穆夏拉夫因為擔任總統身兼軍職的爭議引起政治混亂,在與最高法院對立後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這給予隔年初即將進行國會選舉的反對黨人士運作空間。夏里夫緊接著碧娜芝回到巴基斯坦準備隔年的大選,雙方共同反對穆夏拉夫。夏里夫雖然返回巴基斯坦,但法院因為夏里夫仍有指控尚未判決,否決其參選資格,因此夏里夫無緣進入國會。

2008年1月的大選前夕碧娜芝遭到刺殺身亡,使得民眾將對布托家族的同情投射在PPP的選票上。最終PPP獲得最大席位,PML-N也成為第二大黨,雙方共同組成聯合政府。PPP與PML-N夥同軍方逼迫穆夏拉夫辭職,成功使巴基斯坦再度進入文人政府時期。由於對穆夏拉夫任內被解職法官是否恢復職權意見不同,PPP與PML-N的聯盟分裂:PPP成為巴基斯坦執政黨,PML-N則成為最大反對黨。

2009年5月最高法院裁定夏里夫擁有參選及擔任公職的資格,並在7月撤銷他挾持班機的指控(1999年政變前夏里夫禁止穆夏拉夫飛機降落巴基斯坦),使夏里夫在下屆選舉重返國會的道路平坦無礙。2010年巴基斯坦修改憲法,國會一致通過將總統權力限制並交給總理,並且總理任期不受兩任限制,為夏里夫爭奪第三度總理寶座打開綠燈。PPP在後穆夏拉夫時期執政成績不彰使得巴基斯坦民眾又一次希望換黨做做看,國家經濟沒有起色、能源嚴重缺乏以及恐怖攻擊威脅都使得巴基斯坦民眾希望能有更強力的領導人出面,夏里夫過去的執政經歷是民眾較能信服的人選。

2013年巴基斯坦舉行首次國會完成任期的改選,PML-N獲得議會近半數席次,獲得新一任組閣權。這是巴基斯坦第一次和平穩定的政黨輪替,也是夏里夫第三次登上總理大位。夏里夫上台後面對國家諸多問題,包括改善經濟、國土安全、恐怖主義、印巴關係等急需處理的問題。夏里夫這位帶著選民希望的旁遮普之獅,是否能夠記取前兩次失敗的教訓,成功帶領這個危機四伏的國家走出困境,如同其個人政治生涯曾經歷諸多失敗又絕處逢生,將是巴基斯坦未來發展的關鍵

 



[1] Benazir Bhutto中文音譯名繁多,另有翻譯為布托夫人。本文統一音譯為碧娜芝‧布托。

[2] MQM全名Muttahida Qaumi Movement,成立於1984年,是代表印巴分治時自印度遷徙至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族群:穆哈吉爾人的世俗政黨。穆哈吉爾人在分治時主要定居在今天的信德省,特別是全國最大城喀拉蚩(Karachi),使MQM至今在信德省仍具一定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