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ia-muslims-terrorism-2009-1-31-11-5-19

圖片來源

陳牧民 /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副教授

印度是一個由不同族群所組成的社會,各族群之間的差異具體表現在語言、宗教、種族等多方面。根據 2001 年的普查統計資料,印度約有 80.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13.4%信奉伊斯蘭教;2.3%為基督徒;1.9%信奉錫克教;另有 0.8%的居民為佛教徒,0.4%信奉耆那教。由於印度教信徒佔總人口的八成以上,非印度教信徒普遍被認為是少數族群。本文將討論印度穆斯林的基本情況,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衝突的情況,以及印度政府為了保障穆斯林地位的相關作為。

 


 

  • 前言

印度是一個由不同族群所組成的社會,各族群之間的差異具體表現在語言、宗教、種族等多方面。印度人在界定「少數族群」(minority groups)時,一般是以宗教信仰為標準,以 2001 年的普查統計資料為準,印度約有 80.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Hinduism);13.4%信奉伊斯蘭教;2.3%為基督徒;1.9%信奉錫克教(Sikhism);另有 0.8%的居民為佛教徒,0.4%信奉耆那教(Jainism)。由於印度教信徒佔總人口的八成以上,印度教規範對社會的各層面影響極大。非印度教信徒普遍被認為是少數族群。本文將討論印度穆斯林的基本情況,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衝突的情況,以及印度政府為了保障穆斯林地位的相關作為。

 

 

  • 印度穆斯林現況與層出不窮的社群暴力

印度歷史上,信奉印度教與信奉伊斯蘭教的統治者相互征戰不斷,但處於社會階級底層的信徒雙方關係卻相當融洽,甚至兩個宗教內部上下階層之間的矛盾還大於不同宗教之間的矛盾。因宗教引起的暴亂到近代才轉趨嚴重。印度學者 Omar Khalidi 指出:歷史記載最早的宗教衝突是在 1707 年,當年篤信伊斯蘭教的蒙兀兒帝國皇帝奧朗則布(Aurangzeb)過世,由於他在位期間下令建造的許多清真寺是蓋在原來印度教寺院之上,因此在他過世後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就時常爆發衝突。

在英國直接統治印度的 1858 年 之前,大規模的宗教衝突曾出現在 1714 年、1719 年、1729 年、1786 年、1809 年發生,但在英國殖民期間受到激化,衝突的頻率與強度逐漸增加。其中一個著名的案例是 19 世紀末出現的印度教牛隻保護運動。印度教社群藉著保護牛隻運動建立自我認同,但在此過程中與伊斯蘭社群爆發嚴重衝突。此一事件對印度後來的政治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因為大部分穆斯林領袖自此認定唯有以保護穆斯林利益為唯一目的的組織才能真正保護他們的利益,而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卻認為該運動激發出印度教徒應有的驕傲,並扭轉過去印度教徒給人被動且無為的印象。

 

↑蒙兀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迦罕為了紀念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興建的陵墓─泰姬瑪哈陵

(蒙兀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迦罕為了紀念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興建的陵墓─泰姬瑪哈陵)

 

在印度與巴基斯坦分治之前,穆斯林約佔全印度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四。雖然多數的穆斯林集中在東部與西部(也就是今日的孟加拉與巴基斯坦),但仍有為數眾多的穆斯林居住在喀什米爾(Kashmir)及恆河平原等地區。為了避免被印度教社會同化,穆斯林在獨立前一直要求在政治上擁有高度的自治權。然而在印度爭取獨立期間,代表穆斯林的穆斯林聯盟(Muslim League)領袖真納(Muhammad Ali Jinnah)主張穆斯林與印度教徒在獨立後的政府中應該擁有等比例的代表權(equal representation),遭國大黨拒絕後決定與印度教徒分家,另外建立巴基斯坦國。

在印巴分治之後,許多原本居住在印度的穆斯林移居到巴基斯坦,但是選擇到巴基斯坦定居者多為經濟社會地位較高、曾受高等教育、且具有強烈政治意識的穆斯林,特別是原本居住在孟買地區從事商業活動的中產階級。留在印度而沒有移民的穆斯林多半原屬中下階層,根本沒有能力移民。

今日印度的穆斯林人數為一億三千八百萬人,佔總人口的 13.4%。這個數字已經超越巴基斯坦或孟加拉的總人口數,使印度成為僅次於印尼的第二大穆斯林人口國。但印度的穆斯林經濟地位普遍低落、文盲比例高、就業率低,在社會上備受歧視。印度人口普查顯示穆斯林的平均識字率為 59.1%,就業率(work participation rate)更只有 31.3%,比其他宗教信徒為低。加上印度獨立後與巴基斯坦之間爆發多次戰爭,印度教徒動輒遷怒國內的穆斯林,質疑其忠誠度,以致雙方衝突不斷,這種不同宗教團體之間的衝突稱之為社群暴力(communal violence)。

近年來發生的社群暴力以 1992 年的阿育陀事件(Ayodhya)事件與 2002 年的古吉拉特(Gujarat)事件最為著名,共造成三千餘人死亡。2008 7 月間,喀什米爾首府斯里那加(Srinagar)爆發的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的衝突造成多人死亡,聯邦政府援引憲法 356 條解散喀什米爾地方政府,由中央接管以平息暴亂。20138 月下旬,北方邦的 Muzaffarnagar 地區發生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的衝突,造成 43 人死亡,近百人受傷,當地政府宣佈實施宵禁並進駐軍隊才平息紛爭,但已經造成萬人居民流離失所。

 

↑ 1992年阿育陀遭印度教徒拆毀的Babri清真寺 (資料來源:《印度斯坦時報》http://www.hindustantimes.com/photos-news/Photos-India/ayodhyathenandnow/Article4-606427.aspx)

1992 年阿育陀遭印度教徒拆毀的 Babri 清真寺。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時事評論】Muslim Minorities in India:An Introduction 印度穆斯林現況(下)

 


 

[1]:資料來源為印度政府戶口普查網站

[2]:2011 年印度政府普查資料並沒有包括宗教信仰人口的數據,因此目前外界所有關於印度宗教人口的數字都來自於2001 年的普查結果。

[3]:南亞的穆斯林依其出身背景可分為 AshrafAjlaf 兩個階級,前者主要是由阿拉伯半島的移民後裔及蒙兀兒統治者後代所組成,後者主要為印度教改宗者。Ashraf 的社會地位高於 Ajlaf,因此被認為具有種性制度的特徵。見:Zafar Amhed, Future of Islam in South Asia (Delhi, India: Authors Press, 2003), p.112; Laura D. Jenkins, “Caste, Class and Islam: Boundaries of Backwardness in India,” in Nadeem Hasnain ed., Islam and Muslim Communities in South Asia (Delhi, India: Serials Publishing, 2006), pp.1-15.

[4]:Omar Khalidi, Indian Muslims Since Independence (Delhi, India: Vikas Publishing House, 1995), pp.2-3.

[5]:芭芭拉麥卡夫與湯瑪斯.麥卡夫著,陳琦郁譯,《劍橋印度簡史》(2005),頁 191-193

[6]:1992 12 月,大批印度教徒宣稱位在阿育陀、已有三百餘年歷史的 Babri 清真寺是蓋在印度教神話人物羅摩(Rama)的出生地上,竟然以徒手方式將整座清真寺拆毀。此舉引起伊斯蘭社群強烈反彈,雙方衝突結果造成一千二百餘人死亡;2002 年在古吉拉特邦的 Godhra,一列載有從聖地阿育陀回來的印度教朝聖者火車遭伊斯蘭暴徒劫持縱火,造成 59 人死亡。印度教徒在該省大舉報復,攻擊穆斯林,最也造成兩千多人死亡,數萬人無家可歸 。

[7]:喀什米爾暴動的原因是喀什米爾邦政府決定將印度教聖地阿馬爾那特(Amarnath)的部份土地管理權移交給印度教徒組織,以便讓其建設讓印度教徒至該地朝聖的設施。此舉印發穆斯林大規模示威。Altaf Hussain, “Land protest shut down Kashmir,” BBC News, June 26, 2008,

[8]:本起事件的起因是兩個村落居民之間的交通事故糾紛(也有一說是穆斯林教徒意圖性侵鄰村的印度教女性),幾天內升高為兩個族群之間的大規模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