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禹瑄

 第一次認識羅家倫,是在國文課本的《運動家的風度》,還知道他靠著縱橫的才氣打動當時的校花。事實上,羅家倫還是一位優秀外交官。

羅家倫在1947年2月28日就任中華民國駐印度大使,也是最後一任。依據方天賜的考證,羅家倫在印巴兩國的獨立都具有關鍵性的意義。蔣介石在1942年訪問印度以後,中印聯合、中印合作、中印聯盟等概念開始成為官方政策。英國在允諾印度獨立後,這樣的輿論和風向持續發酵,尤其印度也是人口眾多、國土廣袤的國家。相較之下,巴基斯坦還是一個政治概念,因此蔣介石的南亞政策是重印輕巴,以印度為主的外交軸心。

依據在印度深造,也在當時擔任中央日報駐印度記者,後來在台灣大學教授印度歷史的吳俊才表示,羅家倫針對印度國旗的設計,向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 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 )提出建議,與其用設計精細、複雜又不一定普世皆懂的甘地紡織機,不如採用阿育王的法輪,因為法輪繪畫起來容易,其通俗易懂的程度又深入印度民間[1]。

除了對印度的獨立佔有一席之地,更鮮為人知的是羅與巴基斯坦獨立也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巴國甚至協助新疆親國府人士撤離至巴基斯坦[2]。

蔣介石對印巴分治沒有實際的想法或介入,但羅家倫當時對這個趨勢有密切的觀察。為了不影響當時的中印關係,羅家倫低調會見了全印穆斯林聯盟領袖穆罕默德.真納(محمد علی جناح‎‎ Muhammad Ali Jinnah),希望可以了解真納在印巴分治之中的態度。依據方天賜考證羅家倫的著作《真納會見記》,羅家倫對尼赫魯與真納的爭執並不認同,還表示「可憐的印度,現在任憑兩個老人在鬥法。」

1947年的7月11日,也就是超過70年以前的今天,羅家倫寫了一份報告給蔣介石,分析印巴分治的問題。報告提及巴基斯坦身為伊斯蘭大國,又和印度接壤,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甚至在沒有匯報蔣介石的狀況下,秘密會晤巴基斯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利亞格特.阿里.汗( لیاقت علی خان‎‎ Liaquat Ali Khan ),達成秘密交換資訊協定。他還大膽地向利亞格特表示,國府將承認巴基斯坦獨立後的國際地位。

羅家倫在1947年的7月10日,甘冒違反蔣介石命令的風險,向利亞格特.阿里.汗聯繫,理由是巴基斯坦獨立是趨勢,美國已經決定要承認巴國,國府這時候不跟進,將可能失去與巴基斯坦建立關係的先機。我們事後諸葛,羅當時做了正確的解讀[3]。

不論是蔣介石或羅家倫,對現代印度而言都是台印關係的過去。縱然中巴關係自始至終無法跳脫中印關係的角力和消長,但台灣與巴基斯坦的關係能否在不犧牲台印關係的前提達到最大的雙邊利益?被中國視為鐵桿盟友的巴基斯坦,會否排斥與台灣的合作?台巴兩國目前不太可能明白的發展軍事和官方關係,但是不代表其它音樂、教育、醫療和高科技軟體產業無法進行合作,事實上,這些已經在進行了。在歷史上的今天,透過回顧中巴關係,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在過去和現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作者: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研究生

註譯:

  1. 方天賜,〈羅家倫出使印度評析:1947~1949〉,《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頁115~116。
  2. 同上,頁118。
  3. 同上,頁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