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季音/南亞文化研究者 & 印度古典舞者

【阿薩姆人最愛在四月跳著碧湖舞,慶祝春天的來臨 (圖片)】

阿薩姆邦 (Assam)位於印度東北方,緊鄰喜馬拉雅山,境內丘陵和山谷遍佈。號稱「梵天之子」的布拉馬普特拉河 ( Brahmaputra River)流遍其境,盛產著阿薩姆茶與阿薩馬絲,美麗的阿薩姆邦亦是豐饒女神卡馬基亞 ( Kamlakhya)的故鄉。「阿薩姆」之名源於梵語阿娑母(Asom),為「無以倫比」之意。阿薩姆歷史悠久,石器時代便有人類居住的遺跡紀錄;同時也是南亞和東南亞文化的匯流中心。因其地理環境而誕生出了豐富多樣的宗教、舞蹈、音樂等文化,特別是民間舞蹈,如知名的碧湖(Bihu)舞蹈等,不過可惜鮮為非本地人所廣知。即便如此,眾多文獻與雕刻銘文等紀錄,仍舊清楚記載了阿薩姆邦悠久且強盛的音樂和舞蹈傳統。

歷史

西元二世紀的古印度舞蹈聖經《樂舞論》便已提及到阿薩姆藝術傳統。《樂舞論》將全印度戲劇表演,根據語言、服裝、姿態手勢與專長進行四大地區的分類。古代的阿薩姆被分類於「東方地區(Odramagadhi)」,稱為「東方光之城」。除了《樂舞論》外,在其他古代梵語書籍,如Joginitantra,Kalikapurana,Abhinayadarpana等書中,也可以找到阿薩姆邦的舞蹈。

曾於西元前640年造訪阿薩姆的玄奘大師,也在回憶錄中提到:駐留於迦摩縷波(古阿薩姆)一個月間,當地國王每日不間斷以美妙的音樂與舞蹈表演盛情款待之。另外,於西元9世紀,紀念迦摩縷波國王的銅板銘文雕刻中,已有被稱作Varastri或Nati和Daluhangana女性舞者的記載。在東北邊的小鎮西布薩加爾(Sibsagar)亦出土了宇宙舞王納塔羅闍(Nataraja)以及舞蹈象神甘尼薩的雕像,現保存在阿薩姆博物館中;同時在阿薩姆文化之都的城鎮泰茲普爾(Tezpur)也發現了複雜的舞蹈音樂形式的雕刻遺跡。值得一提的是,在阿薩姆發現的舞王雕刻與南印度著名的版本姿勢不同。阿薩姆舞王有10臂,各持有不同的武器與樂器;而南印度盛行的舞王則是4臂,手打無畏印與手持象徵生滅的鼓與火。

【薩特里亞舞蹈以宣揚保存毗濕奴運動的奉愛信仰為其中心;強大的精神傳承連結容許舞蹈發展多樣性但信念不分歧 (圖片)】

阿薩姆是片古老且多彩的土地,孕育著各種豐富文化。一直到了15世紀,阿薩姆文化史上重要的改革家巽格爾代沃(Shrimanta Shankaradeva 1449-1568 C.E.),創立了以毗濕奴 運動為根本的新興宗教Ekasarana Dharma,以奉愛為主要精神;阿薩姆邦的古典藝術如薩特里亞舞蹈、安基亞納特戲劇(Ankia Naat)和一種名為波爾記特(Borgeet)的音樂形式因而由此誕生。

【圖1:Dakshinpat寺院位於布拉馬普特拉河的Majuli島上,是阿薩姆相當重要的薩特拉寺院之一 (圖片)/圖2:Namghar薩特拉寺院中的祈禱大廳南加爾,是進行薩特里亞舞蹈的主要場地、僧眾修持與神同在之處,亦是民眾集散進行法會之處。同時在文化意象上,具有保存文化根基的重要象徵意義 (圖片)/圖3:稱為『薩特拉』的寺院是阿薩姆重要的文化資產保存基地,亦是薩特里亞舞蹈起源地。 圖為著名的Barpeta kirtan ghar寺院 (圖片)】

舞蹈源由                                           

其中薩特里亞舞蹈在西元2000年,經印度最高國家音樂舞蹈學院(Sangeet Natak Akademi)認證為印度官方八大古典舞蹈之一,並設有薩特里亞舞蹈研究中心,正式成為阿薩姆邦主要藝術展現的代表。有別於其他民間舞蹈,薩特里亞舞蹈因宗教而誕生,起源於寺院;薩特里亞一詞來自薩特拉(Sattra)意為寺院、修道院,因此而為名。薩特里亞舞蹈強調以奎師那神為中心的奉愛信仰,是當地薩特拉寺院僧眾祈禱修行的方式;傳統上,他們齊聚於寺院中的祈禱大殿南加爾(Namghar)透過舞蹈與神同行。薩特里亞舞蹈有一套嚴謹的系統,卻同時符合了創始人巽格爾代沃提倡多元和諧的精神,巧妙地融合了阿薩姆當地本土信仰的儀式、藝術風格,以及多方語言的混合使用。如,使用了主要盛行於印度比哈爾邦  (Bihar)和尼泊爾東部的邁蒂利語(Maithili),另外還有阿薩姆語、印地語以及其它元素的使用,這讓薩特里亞舞蹈更容易被人們廣為接受。此外,在薩特里亞舞蹈興起前,阿薩姆主要流行兩大類舞蹈形式:以崇拜蛇神女神瑪納莎信仰的歐加帕力傳統民間舞蹈(Ojapali)以及印度傳統神廟德瓦達西(Devadasi)的舞蹈。傳統的歐加帕力民間舞蹈不但邊唱歌邊跳舞,且透過手勢與獨具風格的動作來敘述故事。其中的Vyahar geet曲目,改編於阿薩姆語版的《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以及部份的《往世書》;這部份被薩特里亞舞蹈所吸收,且納入成為僧侶每日在薩特拉寺院中進行的日常修持儀軌。至今,Vyahar geet仍舊是薩特拉寺院舞蹈儀軌的一部分。

【薩特里亞舞蹈起源於薩特拉寺院,至今仍是院內僧眾每日修持的舞蹈儀式 (圖片)】

另一個當時風行於阿薩姆的德瓦達西神廟舞蹈,隨著腳步移動,伴有大量的節奏與相應的舞蹈姿態,這樣的表達形式無疑地對後來興起的薩特里亞舞蹈產生了影響。此外,阿薩姆其他精彩的民間舞蹈,如碧湖舞,自然地融入了薩特里亞舞蹈,搖身一變,演化成為阿薩姆邦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舞蹈藝術。

【碧湖舞蹈在阿薩姆影視中不可或缺,沒有看過碧湖舞蹈無法說服你聽聞過阿薩姆或看過阿薩姆電影 (圖片) Nagaon(Assam), April 13, 2018: Youths perform the Bihu danceon the ocassion of Rongali Bihu festival at Diphalu village in Nagaon district of Assam on Friday. / Photo by Diganta Talukdar】

舞蹈與戲劇的形式

與印度其他古典舞蹈形式相同,薩特里亞舞蹈亦是從大量的戲劇中提取出來的。前述提到阿薩姆的安基亞納特戲劇,擁有非常大數量的舞蹈曲目,適合各種情境、角色和排列,大致分為戲劇與非戲劇舞蹈兩大類。傳統上,這些舞蹈曲目皆在薩特拉寺院中進行,有些是僧眾日常修煉,有些則因應節慶或不同需求的舞蹈儀式等。薩特拉寺院無疑的扮演了主要呈現薩特里亞舞蹈與安基亞納特戲劇的主要場地,也是傳播毗濕奴運動、奉愛理念與整體宗教的中心。原始形式上,薩特里亞舞蹈是一種男性的舞蹈傳統,只有男性僧侶(Bhokot)才被允許在寺院中跳;女性則被排除在外,無法進入舞蹈的祈禱大廳。之後,薩特里亞舞蹈接受了女性的加入,但仍必須在寺院外,且不能與僧眾同台共舞,必須分組進行。然而,由於女性舞者的加入,使得薩特里亞舞蹈變得更加精緻、有如花朵般的綻放。除此之外,薩特拉寺院傳統擁有嚴格的紀律,除了舞蹈者身份界線清楚分明外,像是:獨身的僧眾、已婚的男性奉愛者和女性舞者等;舞蹈傳承的部份則是透過縝密的教學系統,採古魯上師與弟子制度,以口傳方式傳承下去。多年來,薩特里亞舞蹈經由各個大師、奉愛實踐者等積極投入,為戲劇、儀式和祈禱傳統的曲目增添加了不少新的作品。

【薩特里亞舞者穿著阿薩姆絲綢所製成的舞衣上,有代表當地自然風光與人文美學的象徵圖案。女性加入薩特里亞舞蹈的演繹後,使其增添了精緻感與多樣性。《左圖》為知名的舞蹈藝術家Mridusmita Das女士,因其對薩特里亞舞蹈的特殊貢獻,榮獲印度最高音樂舞蹈學院獎項。現為尼赫魯大學博士生,ICCR合作藝術家 (圖片)/《右圖》為Ramkrishna Talukdar是近代最重要的薩特里亞舞蹈藝術家之一、舞蹈博士;亦是培訓、保存和推廣薩特里亞舞蹈的重要推手。其著作成為舞蹈教科書;於2017年獲得印度最高音樂舞蹈學院總統獎。培育出許多知名的藝術家,如Mridusmita Das女士 (圖片)】

薩特里亞舞蹈的基礎結構,稱為瑪蒂阿哥拉(Mati-Akhora),是薩特里亞舞蹈技巧的根基。瑪蒂阿哥拉是組成各種舞蹈姿勢的基本動作,亦是舞碼編排的基本元素。在阿薩姆語中,瑪蒂阿哥拉一語意為「著於地的鍛鍊」,只有在嚴格完成所有基本練習後,舞者才能被傳授學習單獨的舞曲項目。瑪蒂阿哥拉動作的鍛鍊,主要功能在於幫助練習者打造出健康強健的身心靈,以此作為成為薩特里亞舞蹈者的強力基底。其中一些練習類似瑜伽動作,讓練習者維持身體與心理平衡的紀律。薩特里亞舞蹈共有64種瑪蒂阿哥拉基本動作,大致分為兩部份:純粹的運動與基本舞蹈動作。純粹的運動類似需要高度專注力的雜耍姿勢,雖然有些許例外,但基本上這部份的動作不會用於舞蹈上。瑪蒂阿哥基本動作囊括了薩特里亞舞蹈所有的特徵,如:基本的身體姿勢、身體彎曲、身體擺動;腳步姿態、腳部動作,各種跳躍旋轉、步態,手印、頭部動作、頸部動作和眼球運動等等。

薩特里亞舞蹈整體性的理論和架構仍根基於《樂舞論》,包含了印度古典劇場的準則;如:精緻和象徵性的呈現、Tandav陽剛風格與Laysa拉斯亞女性風格、純舞蹈與搭配情感表達的敘述性舞蹈等。奉愛情感是薩特里亞舞蹈主要傳達的拉莎美感經驗;因此在薩特里亞舞蹈中,不同於其他古典舞蹈,較少情慾與性感的表達。對薩特里亞舞者來說,奎師那不是一位僕人或情人,而比較像一個孩子。人們對孩子的愛是如此純潔,就像對神的愛一樣。這樣的奉愛精神,在薩特拉寺院特定時期時,僧侶在空無一人的祈禱大廳,不斷跳著舞蹈儀式上可以看得出。根據阿薩姆曆,當每年的第五個月到來時,僧侶便專注虔敬進行舞蹈儀式,除了僧侶本身,幾乎其他人沒有在場。這說明了薩特里亞舞蹈最根本的靈性修行的特質。

【經由奉獻者的努力,薩特里亞舞蹈與戲劇累積了大量的曲目,這讓演出者有足夠的資源與空間詮釋演繹。圖為舞者演繹保護神毗濕奴,為薩特里亞舞蹈最常出現的經典畫面 (圖片)】

音樂

音樂方面,薩特里亞舞蹈具有獨特的拉格(Raga)和塔拉(Tala)系統,和其他南北印度的古典音樂系統並不相容。經常被使用到的塔拉就至少超過42種,塔拉多變且多重組合的運用,形成了複雜多樣的節奏模式,可多方用於不同的情境和目的。在舞蹈中,有些塔拉特別營造的旋律,來對應角色在特殊場景時的情緒,目的在於激發人們深刻的情感,融入奉獻者的奉愛情操。有些是內容具宗教信念,傳達奉愛理念,讚揚聖人。也有專門用於戲劇中的歌曲,通常在節慶慶祝活動時演奏。節慶的塔拉,伴有明顯節拍的節奏;歌詞方面特別以戲劇性的寫作方式,跟一般傳唱使用的歌詞不同。

樂器方面,最初在薩特拉寺院中使用的主要樂器是Khol(鼓)和叮響,但日後逐漸加入其他樂器,如風琴、傳統弦樂器Tanpura等。小提琴和長笛的使用,為戲劇增添了渲染效果。此外,還有使用於靈修歌曲的打擊樂器納迦拉Nagara;巨大的水壺鼓——達把鼓Daba則是每個薩特拉寺院中,擺放在南加爾大殿中的基本配備。達把鼓通常用於宣告法會祈禱或社區服務。另外,一種稱為Kaliya的管狀樂器,至今已經相當罕見,只有極少薩特拉寺院特殊儀式才會見到。海螺的吹奏用於宣佈重要人物的進場,以及演繹戰爭故事中獲得光榮勝利的橋段。類似西塔琴的弦樂器Sarinda則一度被廣泛用於阿薩姆邦,薩特里亞舞蹈文獻中則稱之為拉巴布Rabab樂器。

服飾

薩特里亞舞蹈有其獨特的服裝形式,各種豐富的顏色和諧的串連在一起;服飾、飾品和化妝品皆散發著阿薩姆當地的文化特色和風格。薩特里亞舞蹈每一個曲目皆有著裝要求,嚴格遵循薩特拉寺院的規定。舞者身穿當地盛產的阿薩姆絲,以精緻的絲線編織而成,呈現細膩的光澤,構成了精緻的設計與圖案;亦有阿薩姆邦的動植物圖案。服裝大致分成兩種類型:男性服裝呈現單個褶皺布的Dhoti和Chadar以及女性服裝Ghuriand chadar。不論男女皆繫著稱為Kanchi的腰布。舞者額頭上紅色的第三眼,深色的眼線伸展形成戲劇性的眼部裝容,紅色或珊瑚色的嘴唇和鮮花裝飾頭髮是一些基本的裝飾。此外,男性舞者穿戴金色蜥蜴般的耳飾、長狀耳環、銀制手鐲與腰帶等;女性舞者則身戴蜥蜴裝飾的飾品、手環、金銀鼻針與各種指環等等。與印度其它古典舞蹈不同,薩特里亞舞蹈不須穿戴舞蹈腳鈴。

【上圖為阿薩姆當地風光,薩特里亞舞蹈為阿薩姆的文化驕傲 (圖片)】

結論

位於阿薩姆邦安靜偏遠山區的薩特拉寺院,無疑是薩特里亞舞蹈戲劇文化最大的保存基地。薩特里亞舞蹈如同河流波浪般,時而抽象、時而具象的背後,是持續且穩健的精神能量基底。透過舞蹈與寺院的連結,人們同時在身體與心靈層面裡感受神;也彷彿無時無刻與阿薩姆的自然風光相連在一起,領受其滋養。隨著薩特里亞舞蹈的藝術地位與價值逐漸水漲船高,讓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看到了阿薩姆的精神文化;但誠心奉獻的薩特里亞舞者清楚地知曉,不論他們到了世界多遠的角落,當跳著薩特里亞舞蹈,他們的靈魂就能馬上回到孕育其身心的原鄉。薩特里亞舞蹈是阿薩姆靈魂的一部分,亦是其精神的美麗具體的化現;如今世界大眾能夠透過薩特里亞舞蹈,充分感受阿薩姆的寧靜與美麗。


參考文獻

1. “Assam and Its Dance Forms.” Assam Portal Online since 1997. https://assam.org/node/2349
2. Centre for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raining. Sattriya dance (set of 24 images and 2 booklets). New Delhi: Centre for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raining, 2015.
3. Devi, Jyotima. “An Introduction to Ojapali of Darrang District of Assam: Suknani And Biyahar Ojapali.” Basic, Applied & Social Sciences, Volume II, July, 2012.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01e0/f37ec781113ac6f286c10ed4e6f88496c75f.pdf
4. Harss, Marina. “The Indian Monks’ Dance, Flowering With the Aid of Women.”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18/04/17/arts/dance/sattriya-the-dancing-monks-of-assam.html?fbclid=IwAR1MqJK7UtIoztLdJ2pNHPJQU2Ex686WMsW5BLyyivK-cPnaBQ_XcRZOIq8 (Retrieved 17 April, 2018)
5. Kandali, Mallika. “Sattriya: The living dance tradition of Assam.” NEZINE: Bridging the Gap. https://www.nezine.com/info/Sattriya:%20The%20living%20dance%20tradition%20of%20Assam (Retrieved 08 July, 2015)
6. Kothari, Sunil. Sattriya: Classical Dance of Assam. Mumbai: Marg Foundation, 2013.
7. “Sattriya Dance.” PaperAp.com, 7 Dec 2017, https://paperap.com/paper-on-sattriya-dance-381/

推薦影片

1. 薩特拉寺院祈禱大廳中的吟唱與儀式舞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ZFW37NfZKo
2. 影片中示範的Mati Akhara基本動作,對修持者來是種每日身心靈鍛鍊的暖身動作,類似瑜伽的練習,跟隨著吟唱進行每日鍛鍊。舞者從伏地(象徵臣服)按摩鬆開脊柱開始,進行祈福,而後進行一連串固定的練習。這裡的Mati Akhara主要為地板動作,是為了訓練舞者身心靈的強健,為薩特里亞舞蹈表演作準備,只有極少數動作才會用於舞蹈表演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n0C37BBHTM&t=6s
3. 由知名藝術家Ramakrishna Talukdar 與Mridusmita Das 演繹的”Guru and Vishnu Vandana” (讚揚上師與毗濕奴神,由 Ramakrishna Talukdar編舞),內含敘述性故事與純舞蹈。此曲演繹特別能彰顯abhinaya情感的表達,以此展現奉愛精神。影片畫素較低,但因拍攝取鏡使得舞者奉愛的表情清楚,且背景為薩特拉寺院,更能顯出薩特里亞舞蹈與寺院精神不可分的意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H1_u7f9fE 從寺院到舞台,同一首舞碼的清楚影片版:Ramakrishna Talukdar 與Krishnakshi Kashya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SN0GKvP2qE
4. In the Land of Satra – Majuli 此為較長的紀錄片,介紹阿薩姆薩特拉寺院環境,從4:30起吟唱儀式,呈現不同形式的薩特里亞舞蹈,包括了鼓舞儀式、奎師那神舞劇、僧眾儀式舞蹈等。10:00 為舞蹈練習者每日於寺院中進行,類似瑜伽的身心靈修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4uIhzVmB-U

參考文章

【印度古典舞系列一】印度表演藝術聖經:《樂舞論》Natya Shastra

【印度古典舞系列三】嬌媚的幻相女神:摩希尼亞坦舞蹈 Mohiniattam

【印度古典舞系列四】聖潔的野台戲藝術:庫奇普迪舞蹈 Kuchipudi

【印度古典舞系列五】美和恩典的雕像:奧迪西舞蹈 Odissi

【印度古典舞系列六】新興之秀:喀拉拉納塔南舞蹈 Kerala Natanam

【印度古典舞系列七】神秘古老儀式的藝術:曼尼普里舞蹈Manipuri D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