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季音/南亞文化研究者 & 印度古典舞者

【喀拉拉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出美麗風光與獨特的藝文風情 (圖片)】

位於印度最南端的喀拉拉邦,西有高止山脈,沿海為阿拉伯海,其隔絕又開放的天然地理環境注定了喀拉拉邦複雜且非凡的歷史與文化成就。千年來,阿拉伯海為喀拉拉邦帶來了多元的異國文化;西邊山脈同時將其與印度南部的其他省邦隔開,使其形成一個孕育出無數獨特且珍貴的藝術文化資料庫。喀拉拉散發著令人難以忘懷的異國情調,同時保有本土精神;有如神話中美麗迷人的摩希尼女巫,善巧魅惑地舞動著幻相,鼓動著人心,本質上從未屈服。古典舞蹈之一的摩希尼亞坦舞蹈就在這充滿神秘魅力的文化搖籃中,孕育而生;是印度八大古典舞蹈中最具有女性魅力、充滿色彩且精緻的舞蹈。

摩希尼亞坦舞蹈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古典舞蹈形式,其根源可追溯到《樂舞論》。摩希尼亞坦舞蹈一詞最早紀錄於16世紀在Vyavaharamala一書中提到,但舞蹈根源相信是更早。傳統上由女性舞者獨舞,通過舞蹈和歌唱來表達戲劇,近代以來才開始出現分組群舞的形式演出。舞蹈音樂曲目以南印度的卡納蒂克(Carnatic)音樂風格為主,可由舞者本身或歌者進行唱誦。

不同於其他古典舞蹈,摩希尼亞坦舞特別專注著墨於舞蹈理論中的拉斯亞(Lasya)力量,即為女性、陰性力量的風格。這使得摩希尼亞坦舞蹈「舞同其名」,不但特別充滿了女性魅力、極具優雅與感性於一身,也極具神話中摩希尼女巫、幻相舞者的魅惑力。摩希尼(Mohini) 一詞為梵語,意為女巫,是印度神話中保護神毗濕奴為了維持三界和平而幻化出的幻相舞者,男神女相。摩希尼在神話中的表達,於情緒情感中是最典型的女性化,可歸類為9種拉莎美感經驗中最根本的愛欲(Shringara)能量。摩希尼女巫意象的化現是為了讓高貴且神聖的女性特質更加極具魅力。

【舞台上的服裝設計一般避免無法聚焦的白色。然而白色為舞衣基底色的摩希尼亞坦舞蹈,不但忠實呈現喀拉拉人喜愛白色的傳統;其別出心裁的圓弧金邊設計,幫助白色舞衣聚焦、增添女性優雅魅力,且具體反映出摩希尼亞坦舞蹈圓弧狀的結構。舞者頭上俏麗的小包頭,來自喀拉拉婦女日常的裝扮,極具美感,因而運用到古典舞蹈上 (圖片)】

在《往世書》中有許多關於摩希尼跳著舞蹈拯救世界的傳說故事。舉凡當修羅的力量佔上風、三界失去平衡之際,保護神毗濕奴便幻化成摩希尼,以女性魅力與近乎魔法詐術的方式,讓最後勝利屬於正義的一方。《往世書》文獻中生動的描述了摩希尼:「她在青春中綻放、熠熠生輝,四肢佈滿了芬芳的花朵。她完美比例的耳朵,裝飾著鮮花,有著月亮般迷人的臉龐,與極度圓潤的懷抱。她的嘴裡充滿了芒果嫩芽的甜美氣息、魅惑與澎湃的情緒徘徊在眼中;長髮用茉莉花編織、垂綴而下。精緻小巧的脖子、手鐲在她的手臂上晃動;腳鐲在她的腳上叮噹作響,腰帶環繞著她性感的臀部。她頑皮地拱起眉毛,嘴唇上露出羞澀的笑容。」摩希尼的意象是理想女性化魅力的具體展現。

由於摩希尼亞坦舞蹈屬於柔和優雅的拉斯亞傳統,相傳是源自於天女體系的(Devastris)舞蹈。摩希尼亞坦舞蹈中摩希尼的角色在許多戲劇形式中都很突出,其中兩個著名的神話故事顯現出摩希尼女性的詼諧、靈巧特質。

相傳在開天闢地之初,向來勢不兩立的天人與阿修羅為了獲得乳海中的長生不老甘露,決定攜手合作攪動乳海。以須彌山作為攪海的杵、保護神毗濕奴化為巨龜俱利摩沉入海底為攪杵的支點。以巨蛇納迦的身體為攪繩,由92個阿修羅持蛇頭、88個天人持蛇尾,輪流拉動巨蛇,攪拌乳海。

經過千年的攪拌,在乳海翻騰的過程中,各種新的生命和寶物隨之誕生。最後,甘露終於浮現了,卻是靠近蛇頭的一端。近在咫尺的阿修羅意圖獨占,率先搶走。眼看天性好妒、好於生事的阿修羅就要將甘露一飲而盡,毗濕奴瞬間由巨龜變成美麗妖嬈的天女摩希尼,成功吸引阿修羅的目光。摩希尼身穿著華服、有著曼妙的姿態;她赤裸著上身,赤腳跳著誘人的舞蹈。阿修羅們看得魂不守舍,天人們趁機奪回甘露,一一服用,獲得了長生不老,讓三界繼續維持著巧妙的平衡。

另外,在《毗濕奴往世書》(Vishnu Purana)中也對摩希尼利用美色與機智擊敗強大惡魔有著生動的描述。修羅王(Bhasmasura)因對濕婆神虔敬,精進苦行,感動了濕婆,因而允賜他一個恩典。修羅王於是祈求一種神力:當他的手觸碰到三界中任何的存在,都能使其化成灰燼。基於神恩,濕婆神不可背信,無力收回這巨大的破壞力量。此時,保護神毗濕奴再度化身為摩希尼,以嬌媚的姿態、完美的容顏,誘惑著修羅王,邀請他一同共舞。在互相嘻笑調情、一來一往的激烈舞蹈競賽中,男神女相的摩希尼,使計迷惑修羅王,引誘他用手觸碰自己的頭;接著修羅王在摩希尼陣陣的嘻笑聲中,化為灰燼、消失殆盡。這場足以讓世界毀滅的危機,竟在摩希尼妖嬈的一顰一笑間,輕鬆幽默的化解了。幻相舞者摩希尼一旦完成任務,就會離開這個世界。幻相最終回歸幻相,摩希尼極致柔軟的女性魅力,也顯現出幻相力量的強大以及無常與究竟的相對特質。

【摩希尼女神與修羅王鬥智,進行舞蹈競賽的故事,至今仍是表演藝術中著名精彩的喬段之一。印度當代的神話電影、電視劇中,仍經常能看到這段有趣的故事 (圖片)】

在《樂舞論》中提到各種古典風格(Vrittis),摩希尼亞坦舞蹈最接近優雅風格(Kaisiki vritti)。優雅風格包含女性化、溫柔優雅的動作,最適合表達愛欲情緒的美感經驗(Shringara rasa)。 摩希尼亞坦舞蹈以表達奉愛為主軸,大多講述保護神毗濕奴與其化身奎師那神的故事。在所有經典的南印度舞蹈中,摩希尼亞坦舞蹈透過其精緻的腳步、卓越的肢體動作、軀幹優美的搖擺,以及微妙而尖銳的面部表情,呈現出令人稱奇的特色。其透過40種不同的基本動作Adavukal以及搭配手印的使用來傳達故事。以柔和舞動模式,由軀幹隨著圓周線條搖擺;從身體的中心開始,接著移動到周圍。搖曳的軀幹,腰部,肩部,肘部和手腕等以精確且保有彈性靈活方式舞動。摩希尼亞坦舞蹈類似海洋不間斷的波浪,時而湧進、時而溫和,如浪正在上升;以及椰子樹般輕巧搖曳的肢體動作。這種循環旋轉、蛇形般的舞動方式呼應了喀拉拉邦寺廟普遍的圓形建築結構,與同源於南印度婆羅多舞蹈和庫奇普迪舞蹈的線性形式明顯不同。

摩希尼亞坦舞蹈流動是優美、慵懶和刻意的;舞者需要持續舞動,逐漸釋放能量,而非以劇烈的運動爆發能量。腰部以上,慵懶地移動,身體的下半部分保持力道控制。舞蹈過程中完全沒有重力沖壓或強力節奏腳步,整體律動是溫和、輕鬆、柔軟的滑動。這讓摩希尼亞坦舞蹈呈現出一種內斂、穩健、自然散發出高貴氣息。此外,此舞採用的眼神,姿勢和步態特別能喚起女性魅力,如用腳趾觸地板,不像婆羅多舞蹈以腳跟踏地。手部動作則呈現圓形和半圓形,不似婆羅多舞蹈充滿角度。此外,在摩希尼亞坦舞蹈中,舞者能感受到優雅和愛是最重要的;優雅是一種存在的狀態,幾乎無法被教導,只能靠舞者自己去體驗。摩希尼亞坦舞蹈技巧也呼應了摩希尼欺幻的特性;舞蹈本身有足夠的自發性和易用性,看似簡單,其實複雜足以讓舞者面臨挑戰。

相對於喀拉拉邦另一支古典舞卡塔卡利舞蹈,十足誇大複雜的戲劇性表達,摩希尼亞坦舞蹈的阿比那亞(Abhinaya)即情感表達與姿態是微妙的,輕輕一個手勢和眼神即可表達出。然而,摩希尼亞坦舞蹈的情感強烈,目的在於創造出拉莎美感經驗,其主要情緒是Shringara rasa美與愛的結合。如,最常訴說的《牧童讚歌》(Gita Govinda),舞者傳達著奎師那神和愛人拉達之間的神聖之愛,以及其結合是靈魂救贖的隱喻。奎師那神同時代表了摯愛,亦是拉莎美感經驗的化現。

【摩希尼亞坦舞蹈具象地傳達摩希尼女神魅惑力。摩希尼為幻相舞者,毗濕奴男神的女身化現;男神女相,更顯出宇宙幻相的奧妙和變化莫測 (圖片)】

音樂

音樂部份,歷經千年,摩希尼亞坦舞蹈曲目有部份流失。經由近代的舞蹈復興後,目前已經成功收集了一些傳統曲目,包括Cholkettu,幾個Padams,一些Varnams,Jatiswaram和Tillanas等等。大部分歌詞都是由梵語、泰米爾語以及混合其兩者的Manipravalam語和馬拉雅拉姆語等等,多種語言混合著使用。音樂節奏是螺旋式的,漸進增強,表現出精神和審美體驗的強化。主要搭配的主要打擊樂器是Edakka,是唯一可以製作音符的打擊樂器。其他搭配使用的樂器有雙頭鼓Mridangam、維那琴Veena、長笛和叮響Manjira等。摩希尼亞坦舞蹈與音樂全然合一,既不像卡塔卡利舞蹈的戲劇音樂那麼漫無邊際,也不像穆迪耶圖儀式舞蹈劇(Mudiyettu)其傳統風格的儀式音樂令人敬畏。摩希尼亞坦舞蹈的音樂貫穿了摩希尼誘人的靈魂,它的律動反映出喀拉拉邦迷人風情的圖像。椰子葉片在微風中搖曳,船在晃動,水中泛起同心圓的漣漪圖案等意象,彷彿隨著音樂舞蹈的律動中逐一浮現出。

服裝

摩希尼亞坦舞蹈的傳統服飾為純白色鑲金色邊框,優雅又莊嚴。喀拉拉邦的日常與儀式穿著皆以白色為主,人們認為帶金色邊框的白色服裝散發著聖潔、飄逸且誘人的魅力。白色象徵著純潔,是所有顏色的王,亦是藝術女神薩拉斯瓦蒂(Saraswati)的顏色。最重要的是,舞者身著白色服裝並不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使其無法體驗原始美感和優雅。摩希尼亞坦舞蹈服裝上有些許圓形的褶皺設計,這帶給舞者極大的優雅,並突出舞蹈基本的架構形式和精神。舞者穿戴黃金飾品,象徵了太陽、光、純潔、真理和不朽;其裝扮與傳說中天女的形象呼應。此外還有大量稱為Toda的圓形耳環、傳統蛇蓮花造型的項鍊;腰帶、手鐲皆由金製而成,腳戴黃銅鈴鐺。摩希尼亞坦舞蹈的髮型與其他古典舞蹈截然不同;頭髮打為一個俏麗髮結。這原是喀拉拉婦女因應當地氣候衍生而出的特殊妝髮,構成了當地女性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深受古代王室成員喜愛。最終,這種髮型與摩希尼亞坦舞蹈的古典舞蹈風格聯繫在一起,且與其他古典舞蹈有明顯的區隔,賦予了異乎尋常的優雅和吸引力。加上圍繞著髮髻的一串茉莉花,更加增強其誘人的美感。自古以來,喀拉拉邦就崇拜著納迦蛇;摩希尼亞坦舞蹈整體的造型,極具圓形循環性與誘人魅力,巧妙地呼應蛇為不朽的自然象徵元素。

【喀拉拉邦的卡拉曼達拉姆(Kalamandalam) 是印度政府認證重要的藝術與文化大學之一,也是培育復興喀拉拉邦傳統古典藝術的基地。印度歷代總理陸續到此訪問。第一任造訪此地的是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負責喀拉拉邦卡拉曼達拉姆的銀禧年。建築內的花崗岩柱上因其上刻有108個karanas古典舞蹈基本姿勢而聞名 (圖片)】

結論

摩希尼風情萬種的舞蹈,開啟了印度神話的美妙意境。修羅王的異想天開、天人和阿修羅的爭鬥,以及摩希尼女神一顰一笑間的智慧,彷彿都還真實地發生在現今的喀拉拉。當乳海翻騰起的片刻,摩希尼的乍現,以及毗濕奴神寧靜地安睡於納迦蛇床上,悠遊於宇宙之海中。這些神話意象的靈思,如草船屋行走在迴水地帶,輕風徐徐、椰葉婆娑,緩慢優雅地浮現在人們心中。摩希尼亞坦舞蹈不僅是魅惑之舞,加深了人與地方的連結和認同,亦是深厚文化意涵的感動。


參考文獻
1. Department of Tourism, Government of Kerala. “Kerala at a Glance.” Kerala: God’s Own Country. https://www.keralatourism.org/kerala-at-a-glance/ (Retrieved 2017.)
2. Panicker, Kavalam Narayana. “Mohiniyattam.” Indian Dance: The Ultimate Metaphor. Chicago: Art Media Resources Ltd, 2000.
3. Pattanaik, Devdutt. Vishnu An Introduction. Mumbai: Vakils,Feffer and Simons Pvt Ltd, 1998.
4. Shivaji, Bharati. Mohiniyattam. New York: Wisdom Tree, 2009.
5. Venkataraman, Leela. “Mohiniyattam.” Indian Classical Dance: Tradition in Transition. Delhi: Roli Books, 2004.

推薦影片
1. Mohiniattam Through the Ages 影片中呈現摩希尼亞坦舞蹈藝術在喀拉拉的孕育養成,以及相關傳統的訓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ZU2XsHKWdo
2. 近代重要的摩希尼亞坦舞蹈藝術家Bharati Shivaji示範腳步動作,可清楚看到摩希尼亞坦舞蹈如椰子樹般自然搖曳的身段、優美的女性拉斯亞風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VlewvB3mFk
3. 摩希尼亞坦舞蹈載在著名的南印度電影Pavithram中的運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u-eefmz1Q

參考文章

【印度古典舞系列一】印度表演藝術聖經:《樂舞論》Natya Shastra

【印度古典舞系列二】阿薩姆的靈性瑰寶:薩特里亞舞蹈 Sattriya

【印度古典舞系列四】聖潔的野台戲藝術:庫奇普迪舞蹈 Kuchipudi

【印度古典舞系列五】美和恩典的雕像:奧迪西舞蹈 Odissi

【印度古典舞系列六】新興之秀:喀拉拉納塔南舞蹈 Kerala Natanam

【印度古典舞系列七】神秘古老儀式的藝術:曼尼普里舞蹈Manipuri D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