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5877674_13d3a47e2f_z

 

  書名:微物之神(圖片來源

  英文:The God of Small Things

  作者:阿蘭達蒂・洛伊

  譯者:吳美真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023

 

 

黃翊銘 / 清華大學物理系

故事背景設定在阿耶門連(Ayemenem),一個位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Kerala State)西邊的小鎮,描述一個全家都是親英派的基督教家庭,因為一場意外最後家道中落,藉由「一場恐怖風暴導致的一個褪了色的貴族家庭、一段殞落的愛情以及一對被拆散的雙胞胎」的故事,來詮釋印度對於歷史千年來枷鎖的畏懼以及省思。

作者在背景的設定上經過精心挑選,捨棄了繁華的都市場景,讓故事發生在一個傳統且清幽的小鎮,一是因為鄉村較為保守,對於傳統的敬畏與遵從遠大於都市,二是鄉村少了現代文明的喧囂,卻多了一種人文與大自然的美,藉由作者對場景細緻的刻畫,當我們彷彿身歷其境地進入了那座美麗的小鎮,漫步於作者所建立的純樸村莊,感受到鄉村大自然的淡雅,搭配故事的淒婉,美麗而冷冽的故事就在眼前展開,而優美的景象會使悲劇更能讓人痛心與不捨。

 

09roy1-videoSixteenByNine1050-v2

(作者-阿蘭達蒂・洛伊。圖片來源

 

作者對於故事場景的設計縝密,則有如一個心思細膩的畫家,不會為了凸顯主題而模糊周遭的背景,卻也不致讓點綴的事物喧賓奪主,搶走主角的風采。而相對於畫面的構築,作者更擅於描寫人物的心境,因為情緒和心情相當難以刻畫,但作者藉由情節的鋪陳、大量的借喻以及抽象概念實體化的手法,讓人物的表現與內心的呈現更加生動。而在故事架構的安排上,也能看出作者的獨具匠心,作者安排的許多詞句,都能在後文中看見,就像是帕帕奇的蛾代表著一種失落、一種憂愁或是一種心煩意亂,這也是為了整個寫作風格而刻意安排,更賦予了為了交代劇情而引出一些過渡情節更深一層的意義。

為了凸顯一個家庭的沒落只消在短短兩週,作者利用插敘的方式,讓整本書的架構建立在從開始到結束一共半個月的時間,而中間時空的跳躍是為了完整的交代「恐怖」結束後的情節發展,作者刻意不用順敘的寫法,類似電影蒙太奇式的風格,閱讀故事如同拼圖一般,讓整起事件慢慢水落石出,而不流於只是講述一個流水帳式的家族史。但對於習慣速食主義、情節走向明確或是故事發展快速的人,可能會對於這樣跳躍式的手法感到混亂,所以建議第一次閱讀這類慢節奏、偏文學小說的人,可以有耐心地、慢慢地閱讀,才不至於因混亂而覺得煩燥與乏味。

因為是描述一場悲劇,故事整體呈現較為灰暗的色調,人物的對話與行為充斥著許多諷刺的敘述,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許會因這些情節而感到不適,但也正是因為這些不適才使得我們會對過去、對現狀有所省思,而且這些內容也是活生生的社會寫照,這些問題每天都有可能在印度的某個角落上演著,雖然我稱之為問題,但對於印度人來說卻已習以為常,習以為常卻又不代表印度人認同這些事情,故作者藉由這樣一段故事,來傳達對於歷史千年來枷鎖的恐懼、不滿與挑戰。

 

 

  • 故事內容概述

本書的主角是一對雙胞胎「艾斯沙與瑞海兒」以及他們的母親「阿慕」,故事的起源是來自雙胞胎的表姐「蘇菲默爾」與她的母親「瑪格麗特克加瑪」要從英國來到印度,因為瑪格麗特克加瑪的第二任丈夫,也就是蘇菲默爾的繼父「喬」因為車禍去世了,故悲傷的瑪格麗特克加瑪帶著蘇菲默爾回到印度去看看她的生父、瑪格麗特克加瑪的前夫「恰克」,想藉此轉換她與女兒的心情。

為了迎接蘇菲默爾的到來,雙胞胎全家無不歡欣鼓舞地準備著,恰克還在蘇菲默爾到來的前一天,帶著阿慕、雙胞胎與他們的姑婆「寶寶克加瑪」前往克洛拉一家名叫「阿布希拉許」的戲院看當時上映的電影「真善美」,在去戲院的路上,他們遇見了共產黨的遊行,還看到了他們家的一個工匠「維魯沙」身在其中,他是一名帕拉凡,一個採椰子種姓的賤民,此時,善妒又高傲的寶寶克加瑪受到其他參加遊行的共產黨黨工無情的羞辱,就此在寶寶克加瑪心中埋下了報復的種子。看完電影後他們在科沁住上一晚,以便隔天前往科沁機場替蘇菲默爾和瑪格麗特克加瑪接機。

阿慕在懷了雙胞胎後離了婚,回到印度的故鄉阿耶門連,見到從小一起長大的維魯沙,慢慢地與青梅竹馬產生感情,而維魯沙在從小沒有爸爸的雙胞胎心中,佔有著等同於父親的地位,維魯沙也對雙胞胎展現了充足的父愛,但賤民不但無法與非賤民通婚,甚至還被要求不能與非賤民階級有任何肢體上的接觸,所以想當然,阿慕與維魯沙之間的戀情不會有結果,而維魯沙也不可能成為雙胞胎的父親。

家裡因為蘇菲默爾的到來而雀躍,但這喜悅並沒有維持很久,在一場下著暴雨的夜晚中,蘇菲默爾溺死在米那夏爾河,被漁夫發現,同時,阿慕與維魯沙之間的戀情曝光,警察找到維魯沙並將其毆打重傷,當天維魯沙就在警察局、在艾斯沙面前斷了氣,而寶寶克加瑪要求雙胞胎只能有一人留在阿耶門連,所以艾斯沙被送到他的生父的家庭生活,而阿慕也為她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在阿耶門連如同過街老鼠,最後在一家廉價旅館中過世,當時的她只有三十一歲,在這之後,被分開的雙胞胎過著悲慘的童年,直到在阿慕過世的年紀,才再次重逢。

 

 

  • 故事前述與結局

阿慕的父親是為大英帝國的昆蟲學家,卻也是一名家暴慣犯,因嫉妒阿慕的母親經營的果菜醃製廠生意起色而自己的成功地發現了新品種的蛾卻無任何回報,所以時常對她施暴,直至一天恰克阻止了他父親的暴行,而他父親也確實不再毆打母親,但無從發洩的他只好將怒氣宣洩在阿慕上,迫使阿慕急著想逃離家,遇上的丈夫卻想將犧牲阿慕作為保住工作的代價,心灰意冷的阿慕離婚後,生下了雙胞胎並回到家鄉,遇見了維魯沙並慢慢對他打開心房。

維魯沙的父親發現了她與阿慕的戀情後,心生畏懼的他來到阿慕的母親瑪瑪奇面前自首,此時,即便維魯沙沒有做對不起她的事,討厭共產黨與帕拉凡的寶寶克加瑪終於找到機會想報復維魯沙,她在瑪瑪奇耳邊加油添醋,又跑到警察局誣告維魯沙意圖強暴她的姪女阿慕,而後,將阿慕鎖在房間,心煩的阿慕對前來關心的雙胞胎說著氣話,受挫的雙胞胎決定離家出走,帶著蘇菲默爾,想越過米那夏爾河到對岸的歷史之屋「黑薩伊」,在渡河的途中他們的船翻了,蘇菲默爾消失,最後在河的下游被漁夫發現。

 

 

  • 微物之神,何為微物?

微物之神,何為微物?微物,意味著渺小之物,但在此書中,其所要傳達的意念應是人的情感,其中包括喜悅、失落、恐懼、情慾、嫉妒···等各式各樣的情感,作者擅於描寫人的內心,更在各個情節中用心刻畫每個人的情感,而為什麼這會是微物呢?因為相較於整個印度社會、相較於印度千年來的歷史,人的情感本身就是相當渺小的,但這樣渺小的事,卻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嚴重地令人無法想像,就有如有個掌管這些微小事物的神,會藉由這些微小的事物,來引導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社會並影響其走向與發展。

微小的事,卻會影響龐大的事物。往往我們會認為他們微小而忽略這些情感的影響力,就像阿慕告訴瑞海兒:「當你傷害人的時候,他們開始不再那麼愛你,那就是無心之話導致的結果,那些話使人少愛你一些」,往往人都是在做著這樣的事,總是在說著這些無心之話,甚至,人們還會因為起因是那微小的情感,導致他們誤認為接著發生的龐大的後果只是為微小的情感,所付出的微小的代價,但真的是微小的嗎?就像結尾中阿慕與維魯沙浪漫的邂逅展開了整個故事,這個龐大到他們無法掌控的故事,但寶寶克加瑪只會說這是個小小的代價,這個諷刺是作者刻意的安排,卻也生動地描繪出人類面對已發生的結果會做出自我安慰,藉由催眠自己:「事情並不嚴重」來逃避,久了,也許也就真的這樣認為。

 

12244527_f520

「去愛、被愛,永遠別忘記自己有多微渺,永遠不要慣從於無法言喻的暴力,以及你週遭對生命之不平等對待;在最悲哀的地方尋找歡樂,追求美的最深本質;永遠不要簡化複雜的事物,或是將簡單的事物複雜化;尊敬人的力量,而非權勢,最重要的是去觀察、去嘗試、去了解,永遠不要視而不見。還有,永遠、永遠不要忘記。」-阿蘭達蒂・洛伊。圖片來源

 

人的情感雖然微小,但整本書卻始終圍繞著它,作者用來作為書名,其貫穿了整個故事,最後尾聲也是用這微小的情感作結。寶寶克加瑪對她這一生的愛人「慕利岡神父」的愛慕,相較於基督教的教義是微小的;恰克與瑪格麗特克加瑪之間的情感,相對於國家的距離以及種族的優劣是微小的;阿慕與維魯沙之間的愛情,相對印度的種姓制度更是如此的渺小,他們的愛不會有結果,只能在最後盼望明天的到來,就如同被分開的雙胞胎,「他們知道,他們必須將信心放在脆弱之上,必須抓住渺小的事物。在每次分開時,他們只能從對方得到一個小小的應許。」

對雙胞胎而言,事情也許可以在一日之內改變,就如同蘇菲默爾改變了他們的家一樣,分離二十三年的隔閡,可以慢慢修復,但對阿慕與維魯沙而言,面對龐大的種姓,面對硬不可撼的賤民與非賤民身份上的差別,他們的愛是多麽的渺小,他們唯一能抓住的渺小的事物,就是冀望明天還能再見,這是他們在種姓這個枷鎖、這個在自己身陷的囹圄中唯一能抓住的微小的希望。

印度一直以來,就為種姓制度這個殖民者留下的遺毒所困。當印度獨立時,印度的法律便廢止了賤民制度,當我們試著問一些住在比較都市或是比較高種姓的印度人,也許他們會說種姓這個制度正在慢慢瓦解,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賤民的意識依然根深於大多數人的心中,尤其是在鄉村地區,他們口耳代代相傳,而且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印度鄉下,有鑑於此,作者透過一個鄉村地區的貴族家庭,一個種姓意識濃厚地方上的高種姓家族,只因為違反種姓制度、觸犯賤民禁忌,而導致家道中落的這樣一個故事,來讓讀者有所省思,也許不期待在十年二十年內改變,但藉由對種姓制度漸漸地不再那麼重視,也許可以一步一步地解開這個千年以來,一直套在印度人脖子上的石磨。

 

 

 


首頁封面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