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音樂的歷史與發展如同該文明一般古老而長遠,在現代,不論是寶萊塢式活潑生動的歌舞演出,或是用來作為靜坐冥想及瑜珈運動常聽見的西塔琴(Sitar)音樂,都可說是來自相同的脈絡、醞底。本文透過歷史學者杜貝的筆觸,引領讀者穿越歷史,沒有魁地奇,而是富具層次的音樂之旅,前半段將對印度的音樂發展進行概略的介紹,後半段則透過年代與時期的分割,以「耳聞」不同階段的印度音樂之美。

著|杜貝(Anamica Dubey),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巴爾德夫研究所」(Shri Baldev PG College)歷史助 理教授
譯|李燁,文字工作者

史前時代:當代印度音樂潮流的歷史,根據已發現的證據,可追溯到哈拉帕文明(Harappa,約公元前3300年-前1300年)。從青銅舞女像到詩琴等來源,並可明顯地發現哈拉帕文明對音樂具強烈音樂認識與感受,他們也具有高度藝術視野。

吠陀時期(約公元前1500年-前500年)

《吠陀》是印度教傳統最古老經典,同時也被認為是印度古典音樂的起源,其基礎受印度民間音樂影響。印度古典音樂旋律通常基於塔拉(Tala)拉格,這些有節奏的拍子由不同印度傳統樂器演奏,像是維納琴、長笛、馬利當甘鼓(Mridangam)薩朗琴(Sarangi)等。

薩朗琴的演奏

雅利安人非常喜歡音樂,以至於他們只為了唱歌就創作出《娑摩吠陀》,此外,他們也創作副吠陀(Upveda)《乾闥婆吠陀》(Gandharva Veda)[1]

佛教時期

此時出現許多新的聲音及歌唱風格,並多使用馬利當甘鼓、達浦鼓(Dhap)、維納琴及天鼓等樂器。為公眾跳舞的未婚年輕婦女們在當時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她們如同任何一位國王依樣受到高度尊敬[2],古典音樂在《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成書時期獲得進一步發展。

佛陀據信是在此時期左右(西元前566年)誕生,這個時期的佛教文學,以本生(jataka)[3]、藏經(pitaka)及譬喻(avadana)等形式向我們告知此時期情況。當時的歌唱只在維納琴伴奏下才進行,古典音樂則處在發展初期盛行階段。

大詩(Mahakavya)時期

此時期的音樂雖有使用維納琴及長笛等樂器,但歌唱的發展遠甚於樂器的使用,此外,在大詩時期,聲樂、器樂及舞蹈等都經歷長足進步。[4]

羅摩(Rama)兒子羅婆(Luv)及俱舍(Kush)即在蟻垤(Valmiki)的修行處接受音樂教育;羅波那(Ravana)及他的妻子曼度陀哩(Mandodari)對音樂也相當嫻熟;拉斯里拉(Raas Leela)舞蹈形式是在摩訶婆羅多大詩時期所創造。另外,阿周那(Arjuna)也是位偉大音樂家,他隱姓埋名生活1年時易名巨葦(Brihannala)並教導毗羅吒(Virata)國王女兒至上公主(Uttara)音樂。阿周那作為偉大戰士也為摩訶婆羅多時期音樂做出非凡貢獻。

往世書(Purana)時期

印度音樂源頭古老,以至於其誕生歷史甚難追溯。往事書是印度教宗教文本的統稱,因此在往事書中發現音樂的相關描述後,便可明確地證實印度教將音樂與宗教聯繫在一起。

雅利安人的原始神是梵天、毗濕奴及濕婆,在這3位神明中,梵天被稱為創世者;毗濕奴被稱為世界培育者;濕婆則被稱為世界毀滅者。毗濕奴手持海螺殼(根據往事書,毗濕奴在乳海翻騰時得到海螺殼)。

據信濕婆發明的毗那迦(弓,Pinaka)被稱為坦陀羅樂器之父。另外濕婆摧毀邪惡三連城(Tripura)後高興地開始跳舞,為了給濕婆的舞蹈提供節拍,梵天創造名叫達嘛如鼓的節拍樂器並交給濕婆兒子象神(Ganesha)。

孔雀(Maurya)時期

孔雀王朝開國君主旃陀羅笈多.孔雀(Chandragupta)是一位音樂愛好者,這點從古希臘使節麥加斯梯尼(Megasthenes,古希臘塞琉古一世的伊奧尼亞使節,曾幾次前往印度孔雀王朝旃陀羅笈多一世國王的宮廷。他所著的四卷本《印度史》中,談論旅印期間有關當地地理、種族、城市、政府、宗教、歷史和神話傳說的記載。)在在其著作《印度史》中的描述可茲佐證。

根據麥加斯梯尼的描述,旃陀羅笈多是位熱愛音樂的君主,而且在這時期的城市裡,存在著音樂廳及戲院的建築。此外,旃陀羅笈多在宮廷也供養許多年輕的女性,她們的工作主要提供宮廷內歌舞等娛樂,因此宮廷也會不定期地舉辦音樂會,讓各類音樂家能夠自由參加。

在此時期,君主對音樂的好惡也連帶影響民間音樂發展,所以民間音樂及舞蹈在孔雀時期也有蓬勃的發展,人民在各大節慶期間也能見到許多相關的音樂演出,而一些庶民的樂器,例如馬利當甘鼓、曼吉拉鈸、拓爾鼓(dhol)、長笛、達浦鼓(一種沒有金屬鈴鐺的印度鈴鼓)在一般市井小民中也都相當受歡迎。

拓爾鼓的SOLO演出

在阿育王(Ashoka)時期,阿育王妻子帝舍羅叉(Tishyarakshita)的侍女查魯米特拉(Charumitra)是偉大的音樂家,她擅長演奏維納琴。維納琴的使用在旃陀羅笈多時期雖有發展上的疲勢,但在阿育王時期卻再次復甦,成為為人熟知、演奏的樂器之一。

孟加拉化派開創者,阿巴寧德拉納特.泰戈爾所繪的帝舍羅叉,現存於英國溫莎堡的皇家收藏室中/Wiki

延 伸 閱 讀
【特約專欄】印度藝文:從德里國家現代美術館看見當代藝術簡史(上)


巽伽(Shunga)時期

在巽伽王朝期間,國之邊界已略有縮減,自孔雀王朝以來的古典音樂的榮光也有些許黯淡,先前佛教時期及孔雀時期印度音樂可見的金色光環及神聖榮耀在此時已不復存在[5]。不過這不代表音樂本身在這個時期中因此失去其榮耀般的地位,反而更創作出許多的音樂劇及舞蹈劇。劇院及音樂廳紛紛建立,一些傑出的文本也討論並描述了舞臺技術及演技。在此時期,印度音樂在海外也很流行。

貴霜(Kushan)時期

印度音樂發展速度在貴霜王朝時令人讚嘆!原因是君主迦膩色伽一世(Kanishka)即是一位偉大音樂愛好者,並且相當敬重音樂家。而偉大哲學家、學者暨音樂家馬鳴(Ashvaghosha)在此時期誕生,他憑藉音樂力量讓許多印度教徒皈依佛門[6]

File:Kanishka I with Nana.jpg
迦膩色伽一世的金幣/Wiki

此時期間,以地方為基礎分類的音樂再次擺脫階級的區分,因此許多舞廳及舞蹈學校也都會不時地舉辦音樂會、活動,而得使人民親近。有時國家舉辦的音樂會也有來自克什米爾、阿富汗及中國的外國藝術家參與,這在印度是首次類似「跨國演奏會」的嘗試。

維納琴在此時期再次受到歡迎,在婚禮等場合所演唱的歌曲、Bhava-nritya(表達情感的舞蹈)及Kalpana-nritya(基於想像主題的舞蹈)也都更加流行。此時期音樂潮流在全印度具一致性,並沒有像南印度「卡納提克」(Carnatic)音樂或北印度「印度斯坦(Hindustani)」音樂的區別。

笈多(Gupta)時期

西元6世紀朱羅(Chola)王朝國王喀沙里(Raj Kesari)統治期間,歌唱及舞蹈進入寺廟與宮廷,音樂及舞蹈在朱羅及遮婁其(Chalukya)王朝時期非常流行。

戒日王(Harshavardhana)時期在印度音樂史上具極重要地位。在戒日王時期創造的戲劇中,《龍喜記》(Nagananda)、《妙容傳》(Priyadarshika)及《瓔珞記》(Ratnavali)最為著名。此時期另一位學者波那跋吒(Banabhatta)則創作富詩意的小說迦丹波利(Kadambari),文字中可發現音樂的青春歲月[7]

在此時期,中國旅行者玄奘的於西元620年至643遊歷印度。他描述當時印度表示,舞蹈及音樂在戒日王統治期間發展傑出[8]。印度音樂透過戲劇創作的過程中加以發揮,因此在此一時期的戲劇中,可發現傑出的古典音樂,而一般黎民百姓也對歌唱及舞蹈產生濃厚興趣。

後笈多時期,特別是昌德拉(Chandela)王朝,拉吉普特人( Rajput)熱愛音樂程度如同他們的勇猛善戰的精神。他們給予音樂家應有尊重,許多音樂家及藝術家也獲得拉吉普特人的資助,讓此時期的新興藝術家因為獲得王室資助能夠有著進步的發展。

歌唱及舞蹈在此時受到女性社群的歡迎,她們接受良好的教育,並積極參與相關的社交生活。

昌德拉王朝時期精緻的音樂文化在視覺藝術中得到體現[9]。如今可明顯地發現,古典舞蹈藝術對雕塑同樣深具影響。雕塑作品描述舞者劇目中特定的主題,這些作品潛在韻律的與現實中舞者的舞步、節奏基本上相似,人體從頭到腳的各部位運動都在所雕刻的石頭中呈現。

昌德拉王朝在卡修拉荷(Khajuraho)建造的寺廟牆上佈滿許多音樂演出者人物圖像[10],展現敲鈸、跟著鼓拍跳舞及吹奏長笛的藝術家們。壁畫與音樂表演有著高度的相似,顯示這些形式的藝術在昌德拉王朝時的重要性,也表明音樂不僅是藝術描述社會的題材,也是王室贊助的對象,凸顯昌德拉王朝統治者是音樂及表演藝術的真正愛好者。

印度卡修拉荷神廟被稱為性廟太委屈,其實在眾多神像中,性愛的場景只是展示生活百態中的一小部分。中央社記者康世人卡修拉荷攝 108年2月8日
印度卡修拉荷神廟被稱為性廟太委屈,其實在眾多神像中,性愛的場景只是展示生活百態中的一小部分/中央社

延 伸 閱 讀
印度小鎮因眾多性廟聞名 當地人:外國人大驚小怪[影]
印度「性廟」帶來的視覺震撼



卡修拉荷寺廟的壁畫展現當地作為音樂多樣性及其他生活其他面向重要中心,也是當地音樂文化的生動證明,壁畫顯示當時的人們熟悉這些樂器的使用,而部分的雕刻圖像則顯示聲樂的演出,揭示卡修拉荷寺廟所展現的音樂藝術形式,及其深度與複雜性。

中世紀

在西元15至16世紀,遮曇若(Chaitanya)創作聖名唱誦(nama-kirtana)。在遮曇若之後,那若塔摩達薩(Thakur Narottamdasa)發明純古典形式的里拉(Lila)或拉莎唱誦(rasa kirtan)。印度古典音樂在蒙兀兒(Mughal)王朝進入極富生產力階段。阿布.法茲爾(Abul Fazal)曾記錄蒙兀兒阿克巴大帝(Akbar)贊助的36名聲樂及器樂音樂家,其中包括偉大的彈仙(Tansen)在內。多魯帕德(Dhrupad)是當時非常流行的聲樂演唱形式,到16世紀初期卡雅(Khayal)聲樂演唱形式也獲得發展。另外舞蹈似乎於中世紀達到典雅水準。

現代

印度音樂潮流自外國入侵印度以來面臨許多挑戰,但印度音樂如同文化仍通過創新以保持興盛。此時期最流行使用樂器包括印度手風琴(Harmonium)、塔布拉鼓(Tabla)拓拉科鼓(Dholak)西塔琴(Sitar)沙洛琴(Sarod)塔姆布拉琴(Tanpura)、長笛及印度木片響板(Kartal)等。聲樂則流行達德拉(Dadra)、土木裡(Tumari)、甘扎爾(Gazal)、卡瓦力(Qawalli)及拜讚(Bhajan)等形式。

印度擁有許多世界著名音樂家,包括西塔琴大師拉維.香卡(Ravi Shanker)、卡薩克舞(Kathak)大師比竹.瑪哈拉吉(Birju Maharaj)及塔布拉鼓手扎基爾.胡笙(Zakir Hussain)等人。

While touring the US, Ravi Shankar left a gentle footprint on jazz
世界著名的西塔琴大師拉維.香卡於1973年11月在巴黎的 皮勒耶音樂廳舉行的獨奏會/法新社

延 伸 閱 讀
While touring the US, Ravi Shankar left a gentle footprint on jazz

西塔琴大師拉維.香卡的演奏

Listen: Talib Hussain and Zakir Hussain play the rare Jai taal

塔布拉鼓手扎基爾.胡笙的演奏

最初北印印度斯坦及南印卡納提克2種音樂形式非常流行,但快節拍且響亮音樂相較古典形式音樂最終更受歡迎。古典形式音樂知識在社會上正逐漸衰退,僅集中在具古典形式音樂知識的音樂家之間流行。

印度音樂自遠古到現代經歷了漫長旅程,潮流從史前時代到現代受不同時期影響及形塑。印度音樂未來仍將根據其性質以同樣的精神日益興盛,因為它將在不同時期與不斷變化的社會活動中持續自我充實。


作者按/編按

[1] Indian Music by B.A. Pingley
[2] The History of internal facts of Indian Music by Waltair
[3] 佛陀前世故事稱作本生,佛陀的弟子的前世故事則稱作本事。
[4] The civilization of Dravidian period by Pramusgeil
[5] The Oriental Music by Troreau
[6] Indian Music by B.A.Pinglay
[7] The Deep Glance on Oriental Music by Secno Jestavo
[8] The history of Bhartiya Music by Swami Pragyanand
[9] Chandella Art by S.K. Sullerey
[10] 當地這些寺廟較為人所知的是,除了音樂與舞蹈的雕刻之外,也有許多性愛的雕刻,包含男女、同性戀者,甚至人獸與多人的交歡圖像。


本文圖片來源:WikipediaYoutuber法新社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