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到印度的華人社群,常常聯想到的是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的客家人、農曆新年,或是賈坎德邦的國軍蘭伽公墓等,而阿薩姆的華人聚落或較少為人所知悉。本文所介紹書籍 -《中國城歲月》(Chinatown Days) ,內容談述的是一個有關阿薩姆邦中國移工、茶工、苦力的故事,原書作者芮妲.邱德利(Rita Chowdhury) 將這段橫跨3個世紀的歷史故事,轉化成一部精采、動人、扣人心弦的小說,希望印度人或是全世界的人,都能了解到這段或許隱晦、不堪回首,但卻待人發掘的歷史真相。
著|李桂蜜,語言與文化工作者,現居住於印度阿薩姆邦
延 伸 閱 讀
【南亞書田】《中國城歲月》:阿薩姆的茶園與華工(上)
【南亞書田】《中國城歲月》:阿薩姆的茶園與華工(中)
迪歐利拘留營
小說的第三部分開始於被逮捕的華裔印度人在迪歐利拘留營(The Deoliwallahs)的生活。將近3,000在拘留營惶惶終日地生活,想念被拆散的家人,不知何時才能與家人團聚。幾個月後,中國要派船來接他們「回去」的消息,在拘留營中投下了震撼彈,眾人的第一反應是「好奇怪!實在太奇怪了!」他們不由得回顧自己的過去、社會、同胞,質問自己的身分認同:
他們的靈魂紮根在哪塊土地上?他們的心又繫在哪個國家?……沒錯,他們的根是連結在那塊土地上(中國〕。但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那是一塊他們當中許多人未曾見過的土地。他們打開眼睛看到的第一個地方,是這個國家(印度)。
「我們在中國有什麼親人?我們根本不認識那塊土地。我們打從一出生就只認識阿薩姆。媽媽是阿薩姆人、太太是阿薩姆人,就連奶奶也是阿薩姆人。我根本不會說中國話。我們要在中國做什麼?我們要怎麼生活?」
然而,回想到中印戰爭爆發以來,在印度被視為仇敵的處境,一些人在掙扎之後仍決定搭上前往中國的船隻:
這個國家沒有他們的容身之地!(從拘留營)回去以後他們要做什麼?他們的家在哪裡?戰火已經將一切燒成灰燼了。它已經摧毀了愛、信任與友誼的聖壇。戰爭將他們深植在這塊土地上的身分認同連根拔起。回去(阿薩姆)有什麼意義呢?
美玲在非自願的情況下被遣送至中國,跟眾人一樣,「身後留下的是被分裂的靈魂的一部份。被分裂的心與被分裂的身分認同的一部份!」
延 伸 閱 讀
《迪歐利悲歌—1962華裔印人拘留營真實故事》
二戰時期臺灣人印度集中營拘留記
在中印衝突躺著中槍:印度華人社區的沒落
華僑農場與勞改營
被遣送至中國的美玲與其他華裔印度人被安置在雲南的華僑農場,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大躍進[1]失敗後的大饑荒時期,這些從印度來的「歸國華僑」受到當地人的排擠,被視為外國人,甚至被稱為「黑鬼」,而中國下層官僚視他們為被敵國驅逐的無價值歸僑。
到了接下來的文革時期,由於這些人來自資本主義的印度,經歷過自由民主的體制,所以也不受中國共產政府信任。當中一些被視為是共產主義的敵人而遭到嚴格監控,甚至被貼上反動份子的標籤,送到勞改營。這群人不管在印度或中國,都被視為是外人,被懷疑為間諜。
「恐懼、挫折、不確定、悲傷擄獲了他們。他們似乎又回到待在馬金最後的那一段日子。」
美玲在華僑農場裡生下萊琳,並教導她阿薩姆語。在中國辛苦生活了幾年之後,許多人紛紛透過各式管道到他國去,美玲便是透過假結婚來到香港,萊琳則是在閱讀亞魯納的小說之後,才得知自己的身世,原來,那個每個月來粗暴要錢的「父親」並非她的生父。
全書的倒數第二章再次回到亞魯納的第一人稱敘事,講述他寫作此書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從加拿大回來後造訪馬金的經過,他探視了一些當事人,並找尋後來消失的幾名人物,包括美玲的印度夫婿普洛克。
延 伸 閱 讀
陳建德 • 中興大學睿茶計畫 : 印度阿薩姆邦之茶葉產業考察
茶葉新南向:中興大學與印度阿薩姆的茶產業合作
海峽兩岸推展僑務政策之比較研究:兼論僑教之比較(第四章:中共推展僑務之歷史發展)
重逢
小說的最後一章場景是香港的印度華人年度聚會,這一天也是亞魯納這本新書的中文版發表會,亞魯納從阿薩姆來參加這場盛會,並帶來了神秘來賓,行蹤不明的普洛克,原來普洛克在美玲被帶走後,從此一蹶不振,過著行屍走肉、隱姓埋名的日子。
整部小說結束在男女主角分離幾十年後的重逢,敘事者亞魯納也在此時與自己的父親相認,原來他的父親並未死去,也是當年被遣送至中國的華人之一。雖然小說結局有點通俗劇的味道,卻驚人地接近現實生活中的情節,因為作者邱德利的確安排了一位名為Lingi Leyong(梁林芝)的阿薩姆女士與被拆散50多年的父母相見。
作者芮妲.邱德利花了4年時間蒐集資料,採訪100多位當事人,甚至遠赴中國及香港進行採訪,接著將收集到的眾多故事用歷史小說的方式呈現出來,讓讀者對於阿薩姆茶園的華工歷史有了宏觀的了解,也對書中人物在1962中印戰爭之後的心理折磨有細膩、深刻的描寫。
關於這些華裔印度人被遣送至中國後的生活記敘尤其珍貴,因為這方面的相關史料非常稀少,而當事人擔心中國政府的言論控制,更是絕口不提。作者花費心力取得當事人信任,才獲得可靠的口述及文字資料,根據她自己的說法,她是第一個在這些人被遣送45年後,開始尋找他們的非華裔人士。
不讓悲劇重演
在這本跨越200年歷史的小說中,作者透過書寫印度歷史中相當隱晦的一章,探討了在種族眾多的印度始終切題的身分認同、公民權、根、歸屬感等相關的議題。作者認為讓世人知道這段印度極少數族群的遭遇是她的責任,她同情這群人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當中,始終面對著認同危機,覺得有責任讓這些人不再感到恐懼。
透過這部作品,一段未被充分認識的歷史得到較完整的敘述,一群人的冤曲也獲得某種形式的伸張。在今日公民權爭議尤烈的阿薩姆,本書更是不要讓悲劇重演的重要提醒。
編按
[1] 約1958至1961年間。
本文圖片來源: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