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禹瑄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印度海軍巡邏範圍高度重疊(8)

 「軍事強、經濟弱」6個字可以簡略概述今天印度和越南的問題。

印度過去尚未發展核武的時期,國內有反對核武派以及支持研發核武派,反對者包含前總理尼赫魯、尼赫魯的國安顧問梅農;支持者包含印度國大黨議員潘特、印度核武專家巴柏哈。但不論是擁核武派或者反核武派,兩派都主張要強化印度軍力,因應不斷變化的國際局勢,以及印度在印度洋區域和南亞區域的霸權。除此外還有印度在南亞地區的宿敵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雖然三次印巴戰爭都打輸,但在東巴基斯坦(孟加拉)獨立戰爭中,巴基斯坦一度成功侵略印度西部領土。印度支持孟加拉獨立的主要原因,在於孟加拉獨立可減少被巴基斯坦兩面作戰的壓力。但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印度反核武派的聲音驟降,主張透過軍事嚇阻的核武派聲音大增(1)。

印度核武專家巴柏哈主張,如果透過不斷採購美國與蘇聯的軍火,以及研發和改造各種軍武,成本昂貴且不符合印度的實際狀況。核武殺傷力大,研發完成可讓印度對外有長期的嚇阻能力,成本相對低廉。從尼赫魯的女兒英及拉.甘地第一次試爆核武,到絕對信奉攻勢現實主義的印度人民黨瓦傑帕依執政,不但公開印度的核武存在,也出具第一份印度海軍戰略報告,可見得印度建立區域和國際影響力的手段上,軍事力量是主軸(2)。

印度金德爾大學的修里亞教授提出印度在制衡中國的不對稱策略「以軍制經」。對印度而言,東南亞是抵擋中國帶路經濟進入南亞地區的緩衝。雖說中國透過廣大的經貿市場與與財力雄厚的投資進入東協的經濟脈動,但印度可以建立更緊密的軍事連結(3)。印度海軍的確增加印尼和越南海域的巡邏,似乎在宣告:「中國在我的地盤上發展經濟,我就把軍艦開到你家門口。」

越南和中國在印度支那的角力,起源於1975年越南統一,寮共建政以後,寮國切斷了和中國頻繁的經濟關係與貿易,並讓越南駐紮了大量陸軍,簽訂軍事合作。越南第一階段的勝利止於1990年越、中關係和解,而寮國為了發展經濟,亦由親中派職掌大權。但越南在2002年雙邊友好條約到期後,仍舊和寮國簽訂新的軍事合作條約,內容包括每五年重新檢討雙邊國防合作計畫,每年舉行防務合作對話、越南人民軍可以在寮國自由行動(4)。

對越南而言,帶路經濟進入寮國等同危害越南傳統地盤(7)

越南無法在經濟實力、市場規模大小和中國抗衡,區域軍事投射是越南唯一的優勢,因為越南和寮國本來就有正式的防務合作,從地緣政治上來看,將越南與寮國結合成一個軍事同盟,對中國可以產生一個嚇阻作用(5)。

1979年越南與中國爆發戰爭前夕的7月,中國為改革開放進行準備,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設立經濟特區,吸引外資進入中國,但越南在寮國與柬埔寨集結16個師、並在越南北部的河內、海防和老街佈署薩姆6.9型防空飛彈。雖然這款飛彈主要用來應對空中攻擊,仍舊對南方經濟特區造成了壓力(6)。

中國對東南亞北部的五個國家地理位置接壤,多國邊境貿易往來頻繁。越南統一後,和中國開始出現嫌隙,中國逐漸崛起的經濟實力,讓越南對寮國的動向越來越重視,這點是越南和寮國關係史的延續,越南唯有不斷與寮國強化軍力,才可以對中國的經濟特區造成壓力。

這也是為何印度和越南會加強合作的原因,將陸路與海陸防衛圈擴大,同時嚇阻21世紀海上絲路的南進,增加該經濟帶整合成本,維護兩國在自身傳統地盤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林宗達,《印度的核武策略與軍備》,(精彩文化事業出版社,2014)
  2. 許勛、謝爾.霍羅威茨編著,《亞洲衝突–南北韓、台海、印巴》,《中華民國國防部》,2008年10月
  3. Sreeram Sundar Chaulia〈Acting East on R-Day: Why India now needs to extend its conception of neighbourhood from Saarc to Asean〉(Times of India, 2018/01/25)
  4. Prashanth Parameswaran,〈What’s Next for Vietnam-Laos Military Ties in 2018?〉,《The Diplomat》,2018年3月28日
    5.阮氏清金,〈在越南和中國之間拉扯的近代寮國》,《六都春秋》,2018年10月29日
    6.《匪越作戰之研究》,中華民國國防部,1984年1月31日
  5. 京塚環,〈寮國新領導層要在中越間搞平衡?〉,《日經中文網》,2016年1月26日 
  6. 粟井康夫,〈東盟峰會為何不再熱衷南海問題?〉,《日經中文網》,2017年11月15日

本文作者為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