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作者:山下博司

譯者:劉愛夌

2012 年初,有機會到印度德里某智庫擔任兩個月的訪問學者,某日受另一研究機構的邀請去參加一個重要座談會。自認為在德里已經住了幾個星期,對這個城市的情況已經瞭若指掌。三點的活動,提前一個半小時搭計程車過去應該綽綽有餘。司機是一個年輕小伙子,英文不太通,但誇口說德里的路他很熟,想說應該沒問題就上路吧。

等到上路之後,才發現這位仁兄只知大概方向,其餘什麼都不知道,只是開著車在路上繞,等他開始繞第二圈時,我覺得不對勁,讓他下車找人問路。結果他每次問路都跟對方聊了十來分鐘,因為語言不通,也不知道到底問對沒有。氣的問他到底懂不懂怎麼走,他才說上星期剛到德里開計程車,所以很多地方沒去過,不過還是陪著笑臉說一定找得到。我們就一直開著車繞啊繞、找人問了又問,眼見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變得愈來愈不耐煩,感覺就是誤上了賊船卻束手無策。就在已經感到萬念俱灰、已經開始在想遲到時要怎麼跟主辦單位道歉的時候,小伙子在一個路口停下來等紅綠燈,我不經意往車窗外一看,正好是那個研究機構的門牌。剛好三點整,準時到達!

當時這小伙子是用什麼方式找到目的地,是一個永遠無法知道的謎,但是相信很多去過印度的朋友都有類似的經驗:在當地去哪裏、做什麼事都要預先計畫,但是等到出了門,所有的計畫都趕不上變化、只能看情況隨機應變。但最不可思議的是,無論危機有多糟多絕望,每次到了最後一刻總是能逢凶化吉、圓滿完成任務。Incredible India ! (神奇的印度!印度政府的觀光行銷口號)

對多數台灣人而言,印度是一個充滿機會、但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國家。此地的文化、語言、生活習慣等和台灣差距太大,但我們對其了解的又太少。這個飽含人口紅利(十三億人口、平均年齡只有 26 歲)的全球第六大經濟體,對台灣企業而言,更是一個看得到卻吃不到的市場。舉例來說:目前台灣和印度之間的貿易量(每年五十億美元)只有兩岸貿易量(約一千八百億美元)百分之三不到,也只有中國和印度雙邊貿易量(七百億美元)的十四分之一;台商在印度的投資量和其他國家相比只排到三十八名;2015 年年到台灣訪問旅遊的印度人首次突破三萬人次,但每年去新加坡旅遊的印度觀光客卻高達一百萬人。

日本學者山下博司這本書的中文版問世,正好彌補了台灣社會對印度缺乏瞭解的缺憾。作者山下教授是日本少數留學印度並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是日本最負盛名的南亞專家,本書用詼諧風趣的方式,介紹了當代印度人在數理、語言、溝通、管理等不同層面的特性。一方面破除外界對印度的一些迷思,例如都是數學天才、外國企業無法進入印度發展等,另一方面也從文化角度來說明印度人為何會呈現出某些特質,例如不夠誠實、好辯論等等。此外,本書也喜歡將日本與印度做比較,用實例來說明兩個社會的差異。對於處事方式和社會文化和日本有些相似的台灣而言,山下教授這本書更像是專為台灣人所寫的印度文化指南。

相信這本著作不僅會讓已經去過印度的朋友有種「恍然大悟」的體會,也是計畫前往印度者的最佳「教戰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