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shwati Talukdar (夏雪莉) / 紀錄片導演

編按:性別是牽涉甚廣的複雜議題,很難只用幾項指標一言以蔽之,在幅員廣大的印度更是如此。2014年,印度籍紀錄片導演夏雪莉(Shashwati Talukdar)與社會學家迪迪提.米特(Diditi Mitra)的北印度旁遮普邦之旅,用不帶批判的眼光,記錄旅程當中,從教育、婚姻、移民、生育、就業等不同面向觀察性別,並提出問題。

 

我們的研究主題之一是以移民為背景的旁遮普男性與女性。剛好在友人家認識了蕾努(Renu[1])。蕾努大學畢業,但只能在家幫忙家事,等著家人為她尋找合適的結婚對象。很顯然,她很聰明卻也很悶,希望能和我們保持聯繫,也熱切邀請我們去她家作客,我們欣然答應了。

蕾努的家位於郊區的中低階層的新街區裡。我們到時,她的母親抱著懷疑的神情現身,要求我們的談話不要錄音,就怕不利女兒的婚姻。蕾努在家的表現更加壓抑。我們問她如果移民到美國,想在那裡做什麼?她的美國夢就跟她移民海外的友人一樣,是開間美容院。婚姻被視為遠走他方的機會,但對於想嫁什麼樣的人,她卻沒有多說。

我們邀請她一同前往錫克教宗教聖地,她爽快地答應,最後卻沒有來公車站赴約。接待我們的友人並不意外,他們認為一般年輕未婚女性不會接受陌生人的邀約,即使邀約者是兩位中產階級的中年女性。

然而,若因此斷定旁遮普女性沒有自主行動權,這就錯了。蕾努缺席的那趟公車上有幾位沒有親戚(不管是男性或女性)陪同的年輕女性。原來她們要去上學,學校叫「布他村聯合學院」(Bhutta Group of Colleges),位置看來偏僻,校園廣大,建築很現代化。這些穿著體面的女性下了車,走進校門。這所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的學校激起我們的好奇心。這所大學的網站資料是這麼寫的:

「布他村聯合學院以科技教育為主,供旁遮普農村子女深造。根據1996年的旁遮普科技大學法,此學院建於1997年,為旁遮普科技大學(Punjab Technical University,簡稱PTU)的附屬機構。因此,布他村聯合學院的宗旨是發展科技教育以促進旁遮普的發展。」

布他村聯合學院,盧迪亞納市 (圖/Diditi Mitra)

 

根據印度政府2011年公布的人口普查數據,布他村的識字率十分高。此外,布他村的表列種姓(scheduled caste[2])背景人口比例相當高(約38%),性別比為865(每千位男性有865個女性),這比旁遮普邦的平均895低。孩童性別比例甚至更低,只有765,旁遮普邦的平均則是846。這樣女少於男的性別比,引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布他村的女胎墮胎、謀殺女嬰的惡習,是否比旁遮普邦其它地區還要嚴重?

旁遮普的性別議題相當複雜。雖然性別比例的嚴重失衡足以證明旁遮普人重男輕女的偏見,但仍有許多讓人出乎意料的數據。以識字率為例:旁遮普邦高於印度。旁遮普男性識字率只稍低於平均,而女性識字率卻相對高出平均許多。據說,女性的教育水平通常比男性來得高。我們還認識了像卡邁勒·考爾(Kamal Kaur)這樣的女性,她留在印度,與移民美國的丈夫分居長達十八年,她本身教育程度不高,實際上卻是一家之主。與她類似的案例為數不少。卡邁勒·考爾雖然內斂,但她的堅韌毋庸置疑。顯然她不管丈夫的要求,拒絕跟隨他移民美國。這無疑是自主權的表現。

公車一出盧迪亞納公車站,就可以看到林立的大型看板,上頭寫著「性的力量」還有「別怕結婚」。整個北印度充斥著(亦真亦假的)性專家服務的廣告。多年前,我在北方邦(Uttar Pradesh)訪問過幾位性專家,他們表示大部分的客人為男性,一般的需求是基礎性知識,不然就是想要為家裡添男丁。這種重男輕女的觀念造成了旁遮普性別比失衡的問題,失衡的程度非常高,是印度三十五邦中排名第二十七(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雖然近十年來,旁遮普這方面似乎有所改善,但情形還是令人擔憂。這次我們沒有拜訪性專家,不知道一般人的觀念與習慣有無改善,也不知道當地人是否選擇墮掉女胎,或找所謂的「醫生」幫忙,讓他們懷上夢寐以求的男胎。性別篩選的科技越來越普及,照道理會越來越便宜,雖然是非法,但只要有錢行賄,就可逃過法律制裁。

「性的力量」和「別怕結婚」的廣告標語,盧迪亞納市  (圖/Diditi Mitra)

生男孩似乎還不夠,男生也要長得夠高。那些大型廣告看板當中還有不少增高廣告,大部分是針對男性。這種男性要高的社會需要或許與旁遮普邦尚武形象有關。這形象有些歷史背景:錫克教的最後一名謁師成立卡爾沙(Khalsa),卡爾沙後來成為武力十足的隊伍,英國殖民者把錫克人與廓爾喀人(Gurkha)封為「尚武種族」(martial races),偏好將其徵入英屬印度陸軍,旁遮普人對軍隊的貢獻匪淺。

超過一個半世紀的徵兵史使得為數不少的旁遮普少男夢想成為職業軍人,但1980年代旁遮普邦發生一系列暴力事件,使這個美夢成了惡夢。1984年,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遭到暗殺[3],政府因此規定減少旁遮普男子入役的人數,許多年輕旁遮普男子因此無法從軍,職業選項受到限制,「這是旁遮普毒品問題氾濫的開始,」有人這樣告訴我們。我們聽聞旁遮普的毒品問題,但把毒品問題牽扯到此地年輕男性失業還是頭一次,顯然這是另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議題。


[1]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蕾努為化名,非真名。

[2] 表列種姓指的是傳統上在印度階層制度中被視為賤民,受歧視的人群。

[3] 1970年代末印度興起獨立錫克教國家「卡利斯坦」的分離主義運動,運動持續擴大,暴力傾向越趨明顯,印度政府採取強硬措施,最後入侵哈爾曼迪爾·薩希卜,殺死幾個分離主義者,這場流血衝突以及所帶來的創傷的後果是甘地夫人遭其旁遮普錫克教教徒護衛刺殺。北印度則爆發反錫克的大屠殺,造成錫克教徒深遠的心理傷害,這些創傷經驗至今還屬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