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觀察導讀|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戰略佈局從過去10多年來一直是學者及相關領域觀察者具交關切的議題,尤其在佈局印度周邊國家的外交競合上,更是引發區域外大國的關注,因為這也意味著中、印兩國試圖在區域內爭取更多的支持聲量。過去中國在南亞各國的合作模式多以寬鬆的貸款條件為主要,也確實吸引著許多開發中國家的熱烈合作,然而多年的運行結果,這些國家的經濟環境未必得到妥適的改善,更可能造成了更深層的危機傷害。對此中國當前在南亞地區或印度洋地區的策略佈局似乎也再悄然轉變,以永續經營雙邊或多邊關係為其主要的區域戰略目的。
原|原文於2025年1月15日首刊登於印度觀察家基金會(ORF)網站經作者授權翻譯為正體中文,並無償刊登於本站,文章內容謹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尚請獲得原作者或本站同意。
著|阿迪亞·高達·希瓦穆爾蒂(Aditya Gowdara Shivamurthy),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計畫副研究員。
譯|李燁,文字工作者。
馬爾地夫總統穆伊祖(Mohamed Muizzu)於2024年1月選擇中國作為首次國是訪問目的地。與前任總統選擇印度作為訪問首站的作法大不相同,穆伊祖選擇北京顯示新政府對中國寄予厚望。然而這般期望於1年過後的今日卻尚未實現。這一情況並非單獨個案。斯里蘭卡2021年末爆發經濟危機後,中國同樣並未採取積極的作為。中國在南亞地區,尤其在馬爾地夫及斯里蘭卡擴大影響力的作法,看似有所改變。當今的中國已不太願意使用過去的策略,像是提供金融援助及支持大型基礎設施計畫等措施,反而增加高層互動、雙邊交流及小型發展計畫。
中國前所未見的影響力擴張及新消極態度
由於南亞及印度洋區域的地緣政治重要性與日俱增,中國於本世紀初,透過施放貸款、進行投資及發展援助等手段,在該區域的利益及影響力都有顯著地擴大。過去,隨著斯里蘭卡內戰日益激烈,中國成為斯里蘭卡的重要捐助國及發展夥伴。與此同時,中國在馬爾地夫的影響力也是逐步提升。
隨著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制度化及啟動,中國在斯里蘭卡及馬爾地夫的影響力更急劇增加。該倡議要求合作對象國家進行改革的程度最低,以及貸款快速發放,促成中國成為斯、馬2國國首選的合作夥伴。至2020年,中國在斯里蘭卡的基礎設施投資預計達約120億美元。
中國透過解決這些國家基礎設施不足問題,在當地建立起顯著的影響力及互賴關係。中國在斯里蘭卡關注其道路、機場、海港、能源、電信領域及供水等相關基礎建設;在馬爾地夫則主要集中於道路升級、機場升級、大型橋樑、集合式住宅、電力及海水淡化等設施。這些計畫大部分透過施放貸款的形式進行,但斯里蘭卡的部分戰略性標的則改以直間接投資的形式,馬爾地夫部分項目則以贈款及主權擔保形式進行。表1及表2分別列出中國在斯里蘭卡及馬爾地夫的投資計畫。
表1:中國在斯里蘭卡的重點投資計畫
重點投資 | 援助形式 | 總額(美元) |
首都可倫坡(Colombo)至卡圖納亞克(Katunayake)高速公路 | 貸款 | 2.48億 |
南部高速公路 | 貸款 | 15億 |
外環公路 | 貸款 | 4.94億 |
赫班托特(Hambantota)馬特拉·拉賈帕克薩國際機場 | 貸款 | 1.9億 |
諾羅霍萊發電站(Norocholai)發電廠 | 貸款 | 13億 |
可倫坡港口城 | 投資 | 13億 |
可倫坡國際貨櫃碼頭 | 投資 | 5億 |
蓮花塔(Lotus Tower) | 貸款 | 8,800萬 |
赫班托特港 | 貸款 | 13億 |
供水設施 | 貸款 | 4億 |
馬塔拉(Matara)至卡塔拉伽馬(Kataragama)鐵路線 | 貸款 | 2.78億 |
表2:中國在馬爾地夫的重點投資計畫
重點投資 | 援助形式 | 總額(美元) |
錫納瑪萊大橋(Sinamale Bridge) | 贈款 | 1.08億 |
貸款 | 7,200萬 | |
機場道路升級 | 主權擔保 | 3,100萬 |
住宅設施 | 主權擔保 | 5.48億 |
維拉納(Velana)機場水上飛機設施 | 主權擔保 | 4,700萬 |
電力設施 | 主權擔保 | 1.81億 |
住宅設施 | 貸款 | 2.19億 |
維拉納機場升級 | 貸款 | 3.74億 |
環礁聯絡道路 | 贈款 | 不適用 |
海水淡化廠 | 贈款 | 不適用 |
例如,中國最後一次向斯里蘭卡提供金援可追溯至2021年,形式是以15億美元額度的貨幣互換,條件則要求斯里蘭卡擁有相當於3個月進口額的外匯儲備才可動用;2022年斯里蘭卡經濟危機加劇時,中國僅提供7,600萬美元人道援助,更持續忽視斯里蘭卡提出40億美元(10億美元新貸款、15億美元信用額度及15億美元貨幣互換)的援助請求。即使於斯里蘭卡債務重組時期,中國亦未加入官方債權人委員會,並且是最後一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出擔保的國家。總值25億美元的中國商業貸款直到2024年12月才完成重組。除了位於赫班托特港價值45億美元的煉油廠外,中國在斯里蘭卡未再投資其他大型基礎設施計畫。
馬爾地夫的情況相似。穆伊祖在訪問中國期間簽署20多份合作備忘錄(MoU),並提出財政援助及債務重組請求。中國至今已向馬爾地夫提供1.3億美元贈款,用於升級馬累(Malé)及維利瑪萊(Vilimalé)道路,以及免費維護錫納瑪萊大橋。然而穆伊祖訪中1年後,即使馬爾地夫經濟困境日益加劇,中國仍未履行5年寬限期承諾。中國對提供新貸款態度猶豫,更堅持債務重組將進一步限縮馬爾地夫借貸新款的可能性。中國於10月向馬爾地夫再融資7,500萬美元新貸款,以便馬爾地夫償還積欠中國進出口銀行(China EXIM)的部分貸款。儘管中國對馬爾地夫農業區、住宅設施及卡德杜(Kadhdhoo)機場升級表現出興趣,但形式都是投資而非援助。
解讀中國被動政策
中國缺乏積極性的態度可歸於下列因素:
這一態度可能符合中國優先考慮「小而美」而非大型基礎設施計畫的總體政策。中國於經濟成長於新冠疫情後仍持續掙扎之際推出這項政策。在經濟放緩、製造業成長緩慢、高房價、高失業率、消費者信心下降及債務負擔不斷加重的情況下,北京被迫重新思考其對外承諾,以及投資及協助高風險及高成本項目的必要性,尤其是負債國家正面臨債務償還的困境。
對債務陷阱的擔憂亦促使北京重新思考其行事方式。中國近10年來通過運用其經濟實力及貸款力量,在發展中國家取得顯著影響力。由於貸款幾乎不設條件及對受援助國的改革要求,日益增加的債務負擔造成借款國結構性經濟問題惡化,並且放大對中共及其借貸策略的批評。中國於斯里蘭卡難以償還貸款之際決定接管赫班托特港,以及斯里蘭卡2022年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對(斯里蘭卡本身或國際社會)中國債務陷阱的擔憂,可能促使中國重新思考其策略。
儘管中國在解決基礎設施不足方面擁有顯著優勢,但南亞政治及地緣政治動盪令人質疑中國策略是否具可持續性。
如今,隨著印度加強其經濟治略及對中國債務的擔憂加劇,南亞各國已開始行使自主權並平衡與印度及中國的關係。較小的國家持續要求中國在提供及重組貸款方面更加放寬,有時甚至取消中國項目,以此取悅印度或避免損及印度利益。斯里蘭卡取消中國混合能源項目、其經濟危機,以及馬爾地夫前總統索里(Ibrahim Mohamed Solih)政府對多項中國的計畫設限,似乎促使中國重新思考區域施放貸款的必要性,以及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可持續性。
最後,斯里蘭卡及馬爾地夫處在中國連結性考量的邊陲。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印度洋有3條主要走廊-中巴經濟走廊(CPEC)、中緬經濟走廊(CMEC)及孟中印緬經濟合作論壇(BCIM)。3項倡議旨在為中國產品尋找新市場,以及提供替代陸路避開麻六甲海峽咽喉點。中國曾熱衷於建立通往印度洋的道路連結,進而連接區域更遙遠的島國。在這一方面,斯里蘭卡及馬爾地夫被視作北京市場擴張的補充地點。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及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在各地取得進展,斯里蘭卡及馬爾地夫亦同樣不落人後。然而由於BCIM未能實施,以及CPEC 及CMEC因巴基斯坦及緬甸安全、經濟及政治局勢而進度嚴重耽誤,現在建立與斯里蘭卡及馬爾地夫的延伸連結不具太大價值。
影響力持續擴張
中國雖然已放緩其發展援助及大型基礎設施計畫的策略,卻仍擁有充足經濟聯繫及影響力推進其利益。中國持續在中國-印度洋地區論壇(China-Indian Ocean Region Forum)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與斯里蘭卡及馬爾地夫交流。中國亦邀請2國參與新倡議,如全球安全倡議(GSI)、全球發展倡議(GDI)及全球文明倡議(GCI)。
中國同樣持續推動擴大貿易關係。馬爾地夫與中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近期於2025年1月1日生效,中國亦正與斯里蘭卡協商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通過「小而美」的計畫,中國正加強與各國在社區發展項目(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jects)、贈款及人道援助方面的合作,並參與能力建設、獎學金及交流計畫。另外中國亦持續與斯里蘭卡及馬爾地夫的政界人士及公務員舉行高層互訪及培訓計畫。
隨著印度洋重要性增加,中國不會冒險切斷在斯里蘭卡及馬爾地夫的既有影響力。儘管中國在提供大型基礎設施貸款及支持方面面臨壓力,卻通過其他交流及互動方式加以彌補。因此,中國將持續利用這些方式提升其影響力、制衡印度,並進一步增強其在區域的利益及存在。
本文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