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張棋炘 /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亞洲政策中心助理研究員
2015 年 4 月 20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帶著近 460 億的伴手禮出訪巴基斯坦,這也是習今年度的首次出訪,給巴基斯坦做足了面子和裡子。中巴關係如此密實,根據作者的觀察,顯示從制衡印度朝向以中國戰略出發的轉變,同時彌補印度不加入中國大力推動「一帶一路」的缺口。中國在中印巴的三角關係當中主動出擊,也許將成為贏家,至少不會是輸家,更有可能順利推動自己的戰略,避開競爭者(特別是印度)的阻撓,同時還為競爭者埋下「詭雷」,讓競爭者不得不對下一步更加謹慎。
2015 年 4 月 20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展開今年的第一次出訪,目的地是巴基斯坦。做為中國友邦之一,巴基斯坦自然是異常高興,因為習近平此行不僅具有象徵意義,更帶來將近 460 億的大禮,投資遠超過美國。也就是說這趟出訪,中國同時做足了面子和裡子給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怎能不雀躍?
- 習近平出訪的基本意涵
就「象徵性」而言,每一年強國領袖的第一次出訪,一定會有相當程度的象徵性,要出訪哪些國家必然是經過一番計算下產出的結果。中國的出訪,顯然象徵著中巴關係的重要。然而相較於去(2014)年 9 月習近平的訪印,中國很清楚,巴基斯坦必然會藉此機會進行比較。中國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更何況中國跟巴基斯坦的關係素來深厚,而且其深厚的程度幾乎已經超脫了純然的戰略利益考量。如果把中、巴關係以及中、印關係拿來比較,更可以看得出前者顯然要比後者來得密實。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表示拜訪巴國如同拜訪兄弟一般。圖片來源)
年份 | 中、巴關係大事紀 |
1951 | 中國、巴基斯坦建交,巴基斯坦是中國首次建交的伊斯蘭國家 |
1962 | 中印戰爭爆發,巴基斯坦與中國的關係更加密切 |
1963 | 中、巴簽署第一份正式貿易協議和邊境協議 |
1965 | 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國全力軍援巴基斯坦 |
1971 | 巴基斯坦牽線,促成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 Kissinger)訪中,打破過去僵持已久關係。同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中國強烈譴責印度促成東巴基斯坦獨立 |
1972 | 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中首次動用否決權,否決孟加拉(原東巴基斯坦)加入聯合國 |
1978 | 中巴之間長達 1,200 公里的中巴公路(又名「喀喇崑崙公路」)正式通車 |
1979 | 蘇聯入侵阿富汗,中國強力支持巴基斯坦與美國聯手支援阿富汗反抗軍抵抗蘇聯 |
1986 | 中國與巴基斯坦簽訂核子合作協議 |
1989 | 中國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巴基斯坦是除古巴之外,所有聯合國會員國中唯一支持中國政府的國家 |
1996 | 中國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巴 |
1998 | 中國協助巴基斯坦成功試爆核彈 |
1999 | 中國援助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核電廠正式開始運作 |
2001 | 中、巴合作製造坦克 MBT2000 正式量產 |
2004 | 中、巴首次合作進行反恐演習 |
2006 | 中國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巴基斯坦 |
2007 | 中、巴合作研發製造的「梟龍」戰機正式亮相 |
2008 | 中國汶川發生大地震,巴基斯坦將戰略儲備 20,000 頂帳棚全數捐給中國,並派人協助救難;同年,中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
2013 | 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巴基斯坦 |
2015.04 |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巴基斯坦,預計提供 460 億美元援助 |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再從「制度性」的角度分析,2013 年 10 月,習近平在北京召開了首次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重申中國有必要營造總體有利的周邊環境,因此必須更加重視「周邊外交」,以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等作為基本方針,強化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基此,習近平出訪巴基斯坦其實只是中國推展周邊外交、睦鄰外交的其中一環,再平常不過。不過,中巴往來是否真的如此單純?這是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 觀察一:中巴關係新起點:從以制衡為主轉為以中國戰略出發的雙邊關係
主流媒體與學者一面倒地直指中國的考量是為了要落實「一帶一路」。往前追溯中國近年來的諸般積極動作,確實也是如此。所謂的「一帶」主要是循著過去「絲路」的軌跡,貫穿自然資源豐富的中亞地區,建構起從中國一直連結到歐洲地區的「絲綢之路經濟帶」。
(圖片來源)
至於「一路」,則是中國準備透過海上航路,連結南海與印度洋,連起整個亞洲大陸邊緣及中東地區、歐洲與非洲謂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思。如果說「一帶」是戰略規劃中的陸地要素,那麼「一路」顯然就是海洋要素,「海、陸」分進合擊方式讓歐、亞、非大陸得以透過「經貿連通」方式緊密的融合在一起。
相較於美國從2004年起主動為中國冠上的「珍珠鍊戰略」(String- of-Pearl Strategy),這「一帶一路」的戰略縱深更加遼闊、所提出用以說服其他國加入的理由更顯崇高、對沿線國家的承諾更為全面,也替未來中國綜合國力的大幅擴張取得更強正當性。巴基斯坦剛好位在一帶一路的交會點,無論通海或向陸,巴基斯坦的重要性都無法忽視,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會把這裡列為是一帶一路的「旗艦專案」!
但主流媒體所沒有提到的一個重點是,相較於中巴從建交以來的關係,這一次的出訪其實正意味著雙方的關係已經從以往單純的「制衡(印度)」,發展為「滿足中國戰略發展需求」。
翻開中巴簽訂的聯合聲明來檢驗,上述的想法可以被進一步證實。習近平和巴國總理夏立夫(Nawaz Sharif)在聯合聲明中除了開宗明義界定中巴關係將提升為「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第二條)」、「將中巴經濟走廊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重大項目所取得的進展」之外,「巴基斯坦堅定並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第六條)」,並將「進一步加強海上合作…就海上問題加強政策對話和戰略溝通」。
中國在巴基斯坦送出的 460 億美元大禮,內容更是清楚地說明其核心是「由中國建造的鐵路和公路工程網絡,將鄰近阿拉伯海的瓜達爾港(Gwadar)和中國西部的新疆地區連接起來」,另外「很大一部份資金─高達370億美元─將用於修理巴基斯坦破舊的能源基礎設施…」。
這樣的投資除了可以進一步帶動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外;未來鐵、公路網一旦建成,中國更可大幅節省從非洲與中東進口能源的距離,一併達成讓中國的西部成為中亞中心的目的。另外,從軍事層面來看,中國在瓜達爾港的海軍基地則無疑地對印度洋的軍事活動─包括印度、美國等在此地的活動─能夠更進一步掌控與監視。
- 觀察二:以「中巴經濟走廊」彌補印度不加入「一帶一路」的缺口
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關係原本密切,中國大張旗鼓地在巴基斯坦投資興建鐵公路與能源基礎設施,推動所謂「中巴經濟走廊」對印度而言並不是什麼好兆頭。去年習近平訪印,也同樣是希望跟印度發展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巴基斯坦跟印度之間關係卻又充滿矛盾與衝突,那麼為什麼中國還選擇跟巴基斯坦跳「黏巴達」?
其實說穿了,中國更想利用與巴基斯坦的這一層關係,給予印度壓力,要不就讓印度加入成為「一帶一路」的一員,要不就是以「中巴經濟走廊」彌補印度不加入「一帶一路」造成的缺口。換言之,中巴之間的發展還有著「項莊舞劍」的意味。
不論是「珍珠鍊戰略」或是「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印度的角色和地位都非常關鍵。印度如果願意配合、甚至積極參與建構,對中國或對中、印兩國而言,都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最起碼在對外宣傳上,更能夠證明中國的「一帶一路」對亞洲其他鄰國而言,是一種經濟的承諾,而非戰略的利用(或剝削)。
但是實際上,印度就是一直不肯買帳,不但態度曖昧不明,不肯清楚表明支持立場,甚至暗中運作,從競爭性的角度推出所謂的「季節」(Mausam)計畫,試圖抵銷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部分效用。但不論印度是否真有意對抗,這也讓「一帶一路」(或最起碼「一路」)的規劃出現難以彌補的巨大缺口。
中印之間自 1962 年爆發戰爭以來,就一直存在著諸多猜忌。如果中國有可能藉由「一帶一路」在亞洲-特別是在印度洋方面-取得極大優勢時,印度更不可能支持中國。印度自己當然也需要充分而順暢的對外聯繫,但絕不是透過中國去取得。支持了中國,某種程度象徵印度向中國「叩頭」,中國萬一真的藉由這個策略取得在印度洋的優勢,更可能減損印度在印度洋的優勢;從反面來說,就算不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印度也不會因此而受重傷,反而還有其他機會透過多重「後路」選項(美國、日本及其他)來達成自己的目標,更何況這些國家幾乎都比印度還更積極想尋求印度的合作。
但也就因為這種印度這種不明講反對、卻也不公開支持的曖昧態度讓中國感覺惱火,有中國學者就對中印關係的未來極度悲觀,對莫迪(Narendra Modi)就任總理後的中印關係直指「連蜜月期都不會有」,更表示「中國『一帶一路』計畫的最大阻力之一正是印度」。
不過,「一帶一路」的推動不能延遲,也不能因為印度的因素而中斷,因此中國自然得想出法子來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軟」;一種是「硬」。軟手段不在少數,但也只能從印度所需要的方面去著手。例如中國用讓利、調控經濟發展的方式,讓自己不再扮演世界工廠角色時(也許不完全能隨心所欲),讓外資企業轉而選擇印度作為下一個落腳的地方;又比如說,透過主導建立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的籌設,並對印度招手,使印度成為出資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創始會員國,使印度在未來興建基礎建設為下一波經濟起飛打底的過程中,能夠順利籌募到龐大的籌建資金(而且可以藉由出資額度的比例來確保其中一半必然是中國所出借)。
硬的部分也不是太難,中國古代智慧中的強項-「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等伎倆-就成為中國可以利用的使手段。中巴關係的加速、擴大投資於基礎建設,甚至在此前後出售柴電潛艇給巴基斯坦,使南亞權力平衡狀態出現傾斜,這些無疑地都製造了印度的壓力,也為今(2015)年 5 月印度總理莫迪訪中埋下伏筆。換言之,中國政府透過上述手法釋出訊息,即屆時莫迪來訪,若仍然不願意支持「一帶一路」,那麼中國將有充裕本錢跳過印度、繼續推動其戰略,中巴關係更密切的發展也就能用來彌補印度所造成的缺口。
- 不是「板上釘釘」
不過中巴之間的超友誼關係不是完全沒有問題。舉例來說,打從 2014 年底,就一直傳出習近平將出訪巴基斯坦的消息,但是每一次都是「假警報」,直到 2015 年 4 月 20 日為止。中國為什麼這麼不乾脆?其中一個可能性就是因為中國顯然把習近平訪問印度的事當成了優先,在不想製造額外風波的情況下,習近平訪巴這件事的重要性就相對調低,直到習近平完成訪印為止。換言之,至少到去年底為止,中國仍然認為印度的重要性是高於巴基斯坦的。也就是說中國並沒有完全排除繼續鼓勵與誘惑印度加入「一帶一路」的可能,更何況印度內部也還是有力量在鼓吹印度應該要把握契機加入中國的行列,在此情況下,中國跟印度的往來也有可能轉向。
其次,國際媒體也指出,中巴經濟走廊實際上將經過安全情勢動盪、分離主義叛亂份活躍的俾路支省(Balochistan),甚至就在習近平前往巴基斯坦議會發表談話前,分離主義者就在瓜達爾港附近策劃了一次襲擊活動。未來巴基斯坦如果無法穩定此一地區情勢,讓此一地區充滿暴力衝突或戰火,則中巴經濟走廊的效益將大打折扣,對於原先中國所試圖達成的諸多目標都會造成負面影響。
- 中國會是最大贏家嗎?
眼前來看,只能說中國不會是輸家。就跟 1880 年代德國首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精巧操控德奧、德俄關係一般,當時的俾斯麥不願促成俄、奧的和解,反而讓俄、奧之間的舊傷口「繼續流膿」,從而確保德國能夠在這個三角關係當中繼續扮演樞紐。中國現在的策略也隱約透露出這種類似性,而且中國當前的情況顯然要比過去的德國更為有利,因為一方面印、巴和解可能性極低,而另一方面兩者又對中國極為依賴,其程度甚至要遠高於過去俄、奧對德國的倚賴。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更有可能順利推動自己的戰略,避開競爭者(特別是印度)的阻撓,同時還為競爭者埋下了「詭雷」,讓競爭者不得不對下一步更加謹慎。
【參考資料】
[1]:2014 年筆者往訪中國四川大學,與四川大學學者訪談所得。從媒體報導也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習近平:首次訪巴就像到兄弟家〉,京華時報,A04,2015 年 4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