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張棋炘 / 國立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助理研究員
中國在 1975 年承認並與孟加拉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隨後雙方關係的發展開始逐步升溫,特別是經貿關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的資料顯示, 1983 年 11 月起,兩國就已經成立了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聯合委員會,並輪流在兩國首都開會,促進經貿領域的關係發展。綜合來說,中國與孟加拉的關係發展,既可以放在歷史、地緣的脈絡加以檢視,更可以放大到放在中國推動周邊外交、實現一帶一路戰略脈絡裡檢驗。中國推動與孟加拉的關係,既符合本身經濟發展利益,如今更可以擴大到符合本身大戰略架構的目標。也因此,中國勢將會繼續推動與孟加拉之間的各項關係,甚至可以預期為了對抗其他的競爭者,中國將會不計成本。
壹、 對台灣的政策建議
如果仔細考量中國與孟加拉的關係,那麼《自由時報》在 2009 年 2 月 17 日的報導,從 2004 年在孟加拉所設的台灣代表處因為「未能達成當初設立的目的,功能不彰,連最起碼的行使簽證功能都有困難,且駐在國未尊重台灣是個主權國家」,最終被迫撤館的新聞就不值得訝異。
在孟加拉與中國關係發展密切的情況下,對於未來孟加拉與台灣未來的關係,筆者有以下幾項觀察:
- 中國的打壓並沒有因為「活路外交」而鬆懈
中國與孟加拉關係的發展截至今年為止,剛好滿 40 週年(1975 – 2015)。這 40 年以來雙方上至政治、軍事、下至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的交流自然不是僅設處 4 年的台灣所能夠追趕得上,更不用說中國在孟加拉的投資和經濟援助有多麼地龐大。孟加拉同意台灣在首都達卡設立代表處的決定當然是一個大膽、對台灣而言絕對是加分的決定,但可惜的是,中國駐孟加拉當地的大使與相關外交人員卻將此事視為是中國外交(與個人政治生涯)的失分,以致於不斷施壓孟加拉。根據當地台商的轉述,代表處辦公室前不僅經常有孟加拉當地人士前往示威抗議,甚至連辦事處招牌都無法順利掛上(不斷被拆除)。從這一細節來看,政府高唱「活路外交」可行、有具體成果的說法恐怕值得商榷,或者說得更進一步,恐怕是中了中國「兩面手法」的愚弄。
- 台商仍將是台灣、孟加拉關係得以維持的重要支柱
根據達卡台灣貿易中心的資料及外交部統計數據顯示,台灣目前仍有超過 40 餘家廠商在孟加拉進行設廠、投資,經營產業以傳統勞力密集產業為主,例如:成衣紡織(布料)、製鞋、皮革、自行車製造等。從與台商的訪談(特別是台商會長--華韋紡織--蘇清榮董事長、正敏機械張依擷營運長、保弘(寶成關係企業)工業 Peter Tsai 執行協理、張麗華協理、富利龍實業趙炳正先生等人的訪談過程中,其實台灣有沒有在當地設立辦事處對於這些台商企業的經營與運作影響並不大。特別以台商會長蘇清榮董事長在當地經營的方式、管理的手段以及願意將營運利潤與員工分享的作為等等早就擄獲當地人心,也獲得極高的愛戴。
筆者前往當地過程中,也觀察到孟加拉人對於台灣人(特別是 Taiwan 這個名詞)要比對中國人(China、Chinese)來得更為友善。這些台商在當地的經營普遍都要比中國企業(特別是那些經營觀光、餐飲的企業)來得更為深入當地社會,也更具有生根茁壯的企圖。這樣的台商企業不僅對台灣本土的經濟是重要的支柱,某種程度更是台灣走出去的重要象徵。即便台商普遍不願談論政治或牽涉到政治事務當中,但毫無疑問,這些台商已經在孟加拉當地社會當中成為推動「國民外交」的先鋒!
- 孟加拉本身政策上的僵化仍將無解
在筆者前往當地就孟加拉與台灣關係的問題進行訪談時,可以看出,即便是民間人士(例如智庫人員)在面對孟加拉與台灣關係的可能發展時,都顯現出難以解釋的僵化。以 BIPSS 主席 Muniruzzaman 來說,在我問及台灣議題時,竟以類似官方代表的語氣「重複」告訴我:「孟加拉堅守『一個中國』的政策!」
當然我並沒有因為他的回答而感到氣餒,因為他顯然也不是我聽到過有這種答案的第一個人。我繼續追問,很多國家也都跟中國交往,但也同樣在面對台灣時採取彈性的方式進一步發展關係,為什麼孟加拉不可以?不過 Muniruzzaman 主席顯然並沒有接受我的看法,他的語氣中透露出類似「孟加拉對中國有所虧欠,且珍惜中國友誼」的意涵。當我再更進一步追問,那孟加拉不在乎因為堅守「一個中國」而犧牲與台灣發展關係嗎?所得到的答案卻是非常肯定的:「不在乎」。
以此類推,孟加拉官方當然肯定會持續「自願」接受中國壓力而不敢在政治上對台灣採取更寬鬆、彈性的應對態度,但孟加拉號稱「追求平衡」的外交政策卻也因此在台灣問題上出現了明顯的缺陷。台灣企業在孟加拉已經被證實確實能夠對孟加拉的整體經濟環境、社會等做出貢獻,但如果孟加拉政府或民間無法突破自己在內心裡所設定的瓶頸限制,那麼未來台灣想與孟加拉進一步發展關係的可能性也就會變得非常低。
貳、 綜合結論
綜合來說,中國與孟加拉的關係發展,既可以放在歷史、地緣的脈絡加以檢視,更可以放大到放在中國推動周邊外交、實現一帶一路戰略脈絡裡檢驗。中國推動與孟加拉的關係,既符合本身經濟發展利益,如今更可以擴大到符合本身大戰略架構的目標。也因此,中國勢將會繼續推動與孟加拉之間的各項關係,甚至可以預期為了對抗其他的競爭者,中國將會不計成本。
當然,這並不意味中國仍然可以像從前一般地施展其手腕無虞。當前中國經濟成長率已經跌破 7%,甚至還可能繼續下探。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是證明自己是夠資格的強權,對內更是用以繼續維持本身長期經濟成長的一帖「強心劑」。但,在資源受到限制、經濟發展力道減弱的情況下,中國未來究竟能否繼續藉由與孟加拉等國之類的緊密關係來實現這套戰略、以及其他亞洲國家又會(或能不能)在過程中扮演適當的角色就成為非常值得關注的課題。一旦中國執行此套戰略的作法有如其處理股匯市漲跌那般的糟糕,未來中國政治會不會因此而遭受嚴重挑戰、並出現動盪等等,這些問題也是包括台灣在內的國家應該謹慎關注的。
但在注意中國內部的經濟發展與戰略推動之餘,台灣自身也應該繼續進行產業的升級以及向外(特別是亞洲東南亞、南亞地區)拓展市場、找到能夠類似像中國藉由推展「一帶一路」一般可以持續本身成長的一套方法,否則台灣未來的困境(邊緣化)勢將更為明顯。而要想改變上述的困境,台灣─不論官方或是民間─應該盡可能拋棄自己形塑的「視覺缺陷」,放棄歧視或忽視其他鄰近亞洲國家的心態,正視包括南亞在內的重要性與其背後隱藏的無限商機,藉由同時結合政府力量與民間力量共同開發南亞市場,包括以軟性方式(教育、文化等)強化南亞地區對台灣的認識與瞭解。如此,台灣與南亞地區國家之間的關係或有一絲可能得以繼續強化,台灣也將有可能藉由在南亞開拓市場、強化關係的過程中獲得繼續發展的動力,同時也找到脫離困境的方法。
【延伸閱讀】 Sino – Bangladesh Relation 習近平周邊外交下的中孟關係(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