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朗 / 台北印度愛樂中心

印度的建築根植於它飽受外族入侵,政權更替的歷史。隨著不同時空的推移,引進不同的宗教文化下折衷相互吸收、歷經千年的衝撞、同化融為一體。深入探究印度建築方法及風格,不難去辨别傳統印度建築和外来文化在建築工法、式樣的不同及相互交流的結果,特别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和蒙兀兒王朝的建築尤其明顯。歷經英國殖民政府统治,1947年獨立後,印度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民主國家。這個文明古國的東方傳統勢必也納入現代建築價值觀。二十世纪末印度經濟改革開放後,印度的城市建築與世界經濟接軌,更加國際化。但傳統的印度建築經典「毗羅書扎(Vastu Shastra 印度建築風水經典)」在當今印度建築中亦保持影響力。

 


 

印度建築的黎明 – 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發生於青銅時代(公元前 2700 至 1700 年),位於印度次大陸西北地區,主要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考古學家 John H Marshall(1870-1958)在 1920 年於印度河流域中發掘「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n Civilization)兩個古代城市遺址,迄至 1999 年為止,已有超過 1052 個城市和定居點被發現:沿著印度河和旁遮普地區為中心,延伸到恒河流域及亞穆納河,其面積廣達 1,260,000 平方公里,這兩大遺址己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文明遺址。估計當時的總人口應在 9 萬以上。

 

02 印度河文明Mohenjo-daro Photo credit Wiki(1)

(摩亨佐-達羅遺址,位於今日巴基斯坦境內。圖片來源

印度河文明建築己會使用木頭在窯裡製造的泥火磚。磚長 11 英寸,寬 5 點 5 英寸,厚 2.75 英寸,歷千年不酥鬆。兩個城市的中心各有人工堆成的土墩,可能用作衛城,在土墩上還建有通風、防洪和防蟲功能的大穀倉。在精確的網狀城市道路佈局規劃下,設有完善公共建築、學校、公署、市場、會所,工作坊、儲存區、一般民居和富豪人家及神廟。「摩亨佐-達羅」有一條寬约十公尺的大街,數千間房子座落全城;完善排水系統塗上瀝青,也有公共大浴池和私人浴池。每座民居都擁有如四合院的居所,院中有幾個房間、廁所和一口水井。這城市建設的規模,超越其他文明許多個世紀。上述之城市規劃的遺址,提供古代先進建築的證據,公認印度河文明是古代中為先進文明典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980 年己將「摩亨佐-達羅」列入世界遺產,從當時建築規劃及出土的文物,堪稱印度建築的始祖。

 

 

放諸四海的佛教建築

04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作者拍攝)

 

談到佛教建築一定不能不認識窣堵波(Stupa),窣堵波(sū dǔ bō)中文源自於唐玄奘 《大唐西域記》,窣堵波稱為浮屠,實為古代印度之墳墓,佛教徒用以供奉佛陀舍利塔(又稱 Stupa Dagoba),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放置舍利子的窣堵波也可以説是墳塚的意思。桑奇是印度現存最早的大佛塔,有兩千年以上歷史。至於緬甸、中國和日本之佛塔(Pagoda stupa)即是印度窣堵波因適應中國社會的發展演,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演繹,與中式閣樓結合後,逐漸演變而成。

印度的窣堵波與中式閣樓結合後,窣堵波建築藝術對東南亞、中國乃至整個東方建築的影響,絕對超越對印度本土的影響──整個東南亞和中亞的佛塔,没有不受窣堵波影響的。例如位於緬甸仰光的窣堵波佛塔,高 98 公尺,佛塔全身用真金覆蓋,金碧輝煌,塔中供奉了四位佛陀的遺物,是緬甸最神聖的佛塔。「古代東方四大奇蹟」柬埔寨吳哥窟(建於 12 世紀),和位於印尼中爪哇省的婆羅浮屠大乘佛教佛塔遺跡,亦被金氏世界紀錄確認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佛寺。這些印度播種,牆外生根發芽茁壯的佛教窣堵波建築規模都媲美印度本土的佛教建築。

 

05 阿旃陀石窟内窣堵波(佛塔)

(阿旃陀石窟內部。作者拍攝)

窣堵波的起源:相傳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信徒在菩提樹下朝拜,菩提樹越長越大,釋迦牟尼圓寂後就轉成了窣堵波的原形,後成為盛放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子塔。

隨著佛教蓬勃發展,時興奉佛舍利子,各地方風行興建窣堵波塔,在印度孔雀王朝時期達到頂峰。如今孔雀王朝所在地,今之奧利亞邦,仍然留下許多窣堵波塔。印度早期佛塔的造型簡單,後來受到印度教寺廟複雜的雕飾影响,逐漸演變成豐富的裝飾雕飾,鑲有充滿神和魔鬼的雕塑。有時,他們被雕塑成明亮生動的感覺。窣堵波充满了哲學寓意,圓形的穹頂象徵曼陀羅,是宇宙中心。圓形也意味輪迴與生後的極樂世界,充满了佛教教悔。

今天在瓦拉那西鹿野苑,仍然可以看到軸承花卉裝飾佛塔的遺址。印度亦是岩石切割寺廟最偉大的國家,如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和埃洛拉石窟(Ellora Caves)。二座石窟相距不遠。石窟包括多種宗教的聖地,佛教徒、印度教徒和耆那教徒這三大本土宗教都有涉及。最早的是阿旃陀,在幾乎垂直的懸崖的天然岩洞中林立雕刻成的窣堵波和佛像,大約從公元前 1 世紀到公元 8 世紀,歷經 800 年才完成。

本文簡约介紹窣堵波的背景與發展,但它對於整個佛教世界來說,有十分重要的意涵。如今窣堵波塔已成了佛教不可分割的印記,綜觀佛教建築充分展現建築的普遍性外,人們更值得细心品味它的宗教文化特質與信仰情感的獨特性與地區性的本質。

 

 

*備註:印度佛教建築世界遺産登錄年份

1983 年-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
1989 年-桑吉佛教古跡(Buddhist Monuments at Sanchi)
2002 年-菩提迦耶(Bodhgaya)

 


【延伸閱讀】

Architecture in india【認識印度的建築】系列之(二)

Architecture in india【認識印度的建築】系列之(三)

Architecture in india【認識印度的建築】系列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