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觀察導讀|2023年穆伊茲當選馬爾地夫總統,主張「印度滾出去」運動,使印馬關係一度緊張。印度選擇以戰略耐心回應,未採報復行動。2025年7月,印度總理莫迪訪問馬爾地夫並出席獨立日慶典,象徵雙邊關係回暖。雙方簽署多項合作協議,涵蓋貿易、基礎建設、氣象、數位轉型與醫療等領域。馬爾地夫面臨嚴重債務問題,印度提供金融援助與基建支持,鞏固其在印度洋的戰略地位。此次外交修復展現印度長遠外交智慧與區域影響力。
著|莊寰楠(Anand Chauhan),來自印度,目前為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之博士生。
譯|陳潔儒(Nikita),目前為國立中興大學研究所之碩士生。
2023年底,馬爾地夫出現重大政治轉變。穆伊茲(Mohamed Muizzu)當選總統,以強硬且具對抗性的議程上臺。他的一項重要舉措是發起「印度滾出去」(India Out)運動,要求駐紮在首都瑪累(Malé)的印度軍事人員撤離。他的外交政策方向似乎正逐漸疏遠新德里,轉而向中國、土耳其等大國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印度與馬爾地夫這2個在傳統上堅強的夥伴關係一度面臨岌岌可危的地步。但印度並未做出激烈反應,而是選擇了一條富具戰略性的耐心之路。新德里既沒有報復,也沒有讓緊張情勢升高,而是選擇靜觀其變,相信地緣政治的現實最終會讓馬爾地夫重回談判桌。
現在似乎已經來到一個關鍵的時刻。在一個被外交緊張與衝突所定義更勝於以往的世界裡—無論是長期存在的以巴矛盾、印巴對立,抑或是近期的泰柬動盪—7月25日南亞傳來一則難得且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消息。作為象徵性且意義重大的舉動,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造訪了瑪累,成為穆伊茲總統上任後首位造訪馬爾地夫的外國領袖。這也是莫迪就任第3任期以來首次對馬爾地夫進行國事訪問,並恰逢印、馬建交60週年1。
更引人注目的是,莫迪受邀成為馬爾地夫獨立日慶典的主要賓客。這一邀請代表著穆伊茲外交方針的重大轉變,也顯示兩國關係的回暖。同時也反映了印度與馬爾地夫之間長久以來的戰略與文化聯繫—不會因為暫時性的政治動盪輕易削弱兩國關係的扭帶,印度的耐心終於獲得回報。而當前的國際局勢正處在一種外交手段往往被置於讓侵略與強硬手段後的第2選擇之際,瑪累的這次「大轉彎」無疑是一場安靜卻有力的勝利,為區域穩定注入了新的希望。
這項邀請顯示出穆伊茲總統的一次重大轉向,而就在數月前,他才刻意拉開馬爾地夫與印度的距離。這一轉變凸顯了印度在此區域一以貫之的重要性,也展現了新德里耐心且長遠戰略的智慧。
馬爾地夫位於印度洋中部,是許多國際航運航線通過的重要樞紐。這一地理位置賦予它在地緣政治上巨大的重要性,尤其因為馬國位於印度西南方,其與印度的鄰接性,自然而然地強化了2國間的歷史與文化聯繫,而這2國也長期維持著緊密的合作關係。
發生了什麼變化?穆伊茲總統的崛起
問題源自於2023年馬爾地夫的總統大選。穆伊茲(Mohamed Muizzu)作為主要候選人之一,提出一個備受爭議性,名為「印度滾出去」(India Out)作為其參選政見。為此他帶來具有爭議性的演說,主張應完全排除印度在馬爾地夫帶來的影響。而在贏得總統大位後,他要求撤離駐紮在馬爾地夫的印度軍事人員。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曾贈送2架飛機給馬爾地夫,用於人道救援、醫療後送以及海上監測。然而,穆伊茲認為,負責操作這些飛機的印度軍事人員應該撤離。
緊張局勢在印度總理莫迪造訪拉克沙群島(Lakshadweep islands)期間進一步惡化,部分馬爾地夫部長在社群媒體上針對莫迪訪問拉克沙群島的舉措發表了具爭議性的評論。這使2國岌岌可危的緊張關係進一步升高,亦引發印度國內呼籲抵制馬爾地夫,並轉而將拉克沙群島發展為旅遊目的地的聲浪。
在地緣政治領域,沒有永遠的敵人
但正如人們所說,地緣政治中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儘管緊張局勢升溫,印度仍意識到馬爾地夫的戰略重要性,並透過外交管道持續互動。印度對中國在印度洋影響力的擴張保持警惕—無論是透過在斯里蘭卡或緬甸建立據點—因此新德里也不樂見馬爾地夫落入北京的掌控中。
2024年莫迪總理訪問:一次外交關係的重啟
這就是為什麼莫迪總理於2025年7月25、26日對馬爾地夫的訪問,被視為雙邊關係的一次重要重啟。他受邀成為馬爾地夫建國 60 週年獨立日慶典的主賓。在此訪問期間,馬爾地夫總統公開承認印度是該國「最親近且最可信賴的夥伴」2,這在外交上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在過去友中的背景下。穆伊茲讚揚印度的歷史性的支持,甚至指出印度一向無條件地提供馬國協助,而中國的援助往往伴隨附帶條件。穆伊茲同時強調2國是深厚的文化與外交夥伴關係,並指出2025年適逢2國建交60週年,這一里程碑不僅是對共同歷史的慶祝,也象徵著戰略深度的強化。
訪問期間的重要備忘錄與公告
- 向馬爾地夫提供價值48.50億印度盧比的信用額度(LoC)協議。
- 修訂有關減少馬爾地夫每年度償還由印度政府資助之信用額度協議。
- 啟動《印度-馬爾地夫自由貿易協定》(FTA)—已完成職權範圍文件(Terms of Reference)的最終確認。
- 關於漁業與水產養殖領域合作的合作備忘錄(MoU)。
- 印度地球科學部下屬的熱帶氣象研究所(IITM)與馬爾地夫旅遊與環境部下屬的馬爾地夫氣象局(MMS)之間的合作備忘錄。
- 印度電子與資訊科技部(MeitY)與馬爾地夫國土安全與科技部之間,關於在全國人口規模推行的成功數位解決方案之分享與數位轉型合作的合作備忘錄。
- 關於馬爾地夫承認《印度藥典》(IP)的合作備忘錄。
- 印度 國家支付公司(NPCI)所屬子公司 國際支付有限公司(NIPL)與馬爾地夫金融管理局(MMA)之間,關於在馬爾地夫推行統一支付介面(UPI) 的網路對網路協議。
公告聲明
共同發行紀念印度與馬爾地夫建交60週年的郵票
啟用與移交
- 在印度買方信貸(Buyers’ Credit)支持下,移交位於胡魯馬累(Hulhumale)的3,300戶社會住宅。
- 啟用阿杜市(Addu city)的道路與排水系統專案。
- 啟動馬爾地夫6項高影響力社區發展專案。
- 移交72輛車輛及其他設備。
- 移交2套(BHISHM, Bharat Health Initiative for Sahyog Hita & Maitri)健康檢測模組化醫療單位設備。
- 啟用位於馬累的國防部大樓。
為什麼重要?馬爾地夫的債務陷阱與印度所扮演的角色
馬爾地夫目前債務沉重,負債總額高達75億美元,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0%。這些債務大部分來自中國進出口銀行在「一帶一路」倡議(BRI)下提供的貸款。外界擔心該國可能陷入主權債務違約,而印度的援助為其提供了一條生存路線。
印度已向馬爾地夫提供:
- 價值4億美元的貨幣互換機制。
- 展期償還3,000億盧比的國庫券債務。
- 超過35億美元的綜合補助與優惠貸款。
印度同時也是馬爾地夫最大的發展合作夥伴,支持的建設計畫包含:
- 大馬累連接工程(Greater Malé Connectivity Project)。
- 哈尼馬杜國際機場(Hanimaadhoo International Airport)。
- 供水與污水處理系統。
- 住宅建設專案。
- 癌症醫院。
戰略與地緣經濟層面
在2013至2018年間,於亞明(Abdullah Yameen)總統任內,中國在馬爾地夫的影響力達到高峰,但在亞明總統因涉洗錢案入獄之後,正是這一時期,馬爾地夫對中國的債務急劇增加。
印度將馬爾地夫視為其「鄰國優先」(Neighborhood First)政策與區域安全與共同成長(SAGAR, Security and Growth for All in the Region)願景下的關鍵海上鄰國。加強雙邊關係,特別是透過以印度盧比結算貿易(如同印度已與斯里蘭卡及阿聯酋採取的作法),可進一步深化這一核心夥伴關係。印度與馬爾地夫這段重新修復的友誼,可能象徵著一次地緣政治上的轉折,因為新德里正致力於加強與周邊國家的聯繫,並抗衡中國等大國在海上影響力的日益擴張。
新德里也將馬爾地夫視為印度洋中的戰略夥伴。印度與馬爾地夫之間的關係,堪稱多面向發展夥伴關係的典範,且並不僅限於基礎建設專案。印度除了積極協助馬爾地夫各地修建道路、污水系統、學校與醫院之外,其合作方式更是超越了單純的硬體建設,例如印度參與相關建設的一大特色是致力於推動小規模、高影響力的社區發展專案,根本性地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
同樣值得重視的是,印度也著重於當地人力資源與技能培訓。透過對教育、培訓與技能提升的投資,印度協助馬爾地夫勞動力賦能,並建立長期的國家韌性。真正使印度有別於其他國際行為者(尤其是中國)的是其協商性與包容性的合作方式。印度不會將援助或理念強加於受援國,尤其不會對馬爾地夫如此行事。相反地,每一項倡議都必須藉由積極對話才能成形。印度官員會定期與馬爾地夫的對口單位協商,瞭解該國真正的需求,確保援助符合需求、具有回應性,並尊重其國家的優先事項。
此外,印度提供的發展援助,其條件往往被視為對被援助國是有利且周到的。近期的一個案例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特點:當馬爾地夫在償還早前債務時面臨困難,印度毫不猶豫地調整條款,以減輕其負擔。相比之下,中國等國在類似情況下的彈性則相對有限。因此,印度對馬爾地夫的援助之所以如此寶貴且受歡迎,關鍵不在數量,而在品質。這種對公平與相互尊重的承諾,也在近幾年幫助改善了大眾觀感。印、馬關係中最具發展潛力的事項,是日益增長人員之間的交流。目前有數百名馬爾地夫學生在印度就讀,且其遍布印度全國各個頂尖大學。這些教育交流不僅有助於能力建設,也促進了2國之間長久的善意與文化理解。
旅遊業是另一項重要的合作領域。印度長期位居馬爾地夫主要旅客來源國之列,甚至一度排名第1。這股訪客交流的熱潮,凸顯了2國之間純粹的親近感與連結性。而雖雙方關係看似緊密,但在媒體、學術與文化交流方面仍存有許多近一步發展的潛力。印度媒體雖不時報到有關於馬爾地夫的訊息,但整體關注仍有限。在數位連結與全球意識日益增強的時代,更應積極拓展與深化這方面的交流。
印、馬雙方應該「打鐵趁熱」,延續這撥國家政治高層互訪所激發的動能以及相關討論熱度,而非等到下一場地緣政治危機或重大外交事件,才重新喚起對這段重要雙邊關係的關注。反之,雙方應持續互動並進行長期規劃。印度的智庫與媒體在其中也扮演著關鍵角色,其應更頻繁且深入地報導或研究馬爾地夫不斷演變的對外關係—不僅是印度,還包含其與中國、日本、西方國家及其他區域參與者的互動。對印度公眾、學者與決策者而言,理解馬爾地夫如何在全球舞台上崛起,進而成為南亞重要行為者,至關重要。
透過擴展教育、旅遊、媒體與戰略對話等領域的合作,印度與馬爾地夫可以持續建立一個根植於共同利益與相互尊重,堅韌且具有前瞻性的夥伴關係。
結論
現今馬爾地夫與印度之間的互動已重回正軌,雙邊關係邁入了一個充滿前程的新階段。雙方正共同探索前所未有的新領域,也在各個部門拓展合作。這段重新建立的互動,不僅為馬爾地夫的發展帶來希望,也體現了印度對其鄰國的堅定承諾。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參與已不再僅侷限於雙邊關係,而是反映出一個更廣闊的區域願景,旨在打造一個團結且一體化的南亞。隨著印度持續崛起,它致力於讓自身的發展惠及整個區域,而馬爾地夫是這條共同前行道路上的重要夥伴。
作者按
- The President’s Office of the Republic of Maldives. (2025, July 26). Indian Prime Minister concludes state visit to the Maldives. https://presidency.gov.mv/Press/Article/34419 ↩︎
- The President’s Office of the Republic of Maldives. (2025, July 25). President Dr Muizzu holds official talks with the Prime Minister of India. https://presidency.gov.mv/Press/Article/34407 ↩︎
本文圖片來源|Photo by Rayyu Maldives on 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