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又瑄

電影名稱:《三個傻瓜》(3 idiots),台灣上映日期:2010年,導演:拉庫馬·希拉尼 (Rajkumar Hirani)


《三個傻瓜》影評及對印度高等教育觀察

文∕賴又瑄

三個傻瓜電影劇照
三個傻瓜電影劇照

2009年上映之《三個傻瓜》,是少數廣受所有觀看過的人一致好評的電影,尤其在教育界更是被大力推崇。原本認為這是一部陳腔濫調的春風化雨類型電影,因為其他多部電影早已多次陳述有關學歷的迷思,實際上《三個傻瓜》不只傳達了關於教育的省思,同時以幽默、讓觀眾難以預測又不讓人覺得刻意矯情劇情的手法討論友情與親情,也讓人重新思考成功的定義以及對於人生的追求。

 

各主角對於學習面臨的不同困境與態度

Rancho(主角)

天資聰穎,學習純粹只為了興趣與追求真理,不斷的挑戰與質疑權威;但受限於出生背景,真實身分僅為園丁的遺孤、無經濟能力求學,只可以偷偷頂替有錢卻不珍惜學習機會的少爺到學校上課,擠進競爭最激烈的首府大學僅為了挺替人取得學位。他認為學習工程為的是將所學服務於大眾,若學習的學問只是為了衡量未來自己可以賺多少錢或是得到怎樣的工作,那麼就失去了做學問的意義。Rancho代表是理想的學習者、近似烏托邦境界,秉持著為了學習而學習、服務大眾的理想,在現今競爭激烈的現實生活寥寥無幾。以醫療人員為例,邊鄉偏遠地區醫療資源至今仍遠不足於都市,越來越多人在擔心醫療糾紛的顧慮下轉職醫美;當初立志當醫師的人,有多少人在面臨工作壓力及經濟考量之下而持續抱持著服務人群的愛心?

Farhan(敘事者)

家人投注所有金錢,期望其成為出色的工程師,但真正的興趣在於攝影。面對興趣與家人期望的職業,Farhan始終很羨慕Rancho的無拘無束,最後終於勇敢向父母親坦白,表達自己必須違背父母期望的真正興趣。

Farhan面對的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面臨的困境:興趣與事業的選擇。興趣能不能當飯吃?到底該選擇擁有穩當的薪水、人人稱羨的工作,還是一份自己喜歡、願意投入的事業,這是在選擇就讀學系、或是大學畢業時時常會問自己的問題。因為劇情的安排最後Farhan勇敢的表達終於獲得父親的諒解與支持,不過現實生活並不是都可以如此畫下完美結局。可能遭遇的是父母的依然不諒解不接受,但好過於始終壓抑自己、未曾表達出主張而在日後懊悔不同選擇的人生。常在電影或戲劇可以聽到「不試試看,怎麼會知道?」的說法,我倒是覺得所謂的「試試看」不代表都會得到期望的結果,但至少你試了,即使未達成目的但也了無遺憾。

Raju

家境貧困,是全家唯一的支柱,背負著中風的父親生計與無豐厚嫁妝而無法出嫁的姊姊,承擔重大壓力下求助信仰到幾乎走火入魔卻無法發揮實力又缺乏自信,甚至為了追求好表現而曾寧願捨棄友情。直到為了堅守友誼而跳樓、從鬼門關走回來後才豁然開朗、脫胎換骨,人生觀就此變得超然;甚至在Rancho和Farhan用心良苦幫他取得試題時還是堅持要靠自己,與先前疑神疑鬼的他判若兩人。

從Raju的例子可以看到在巨大壓力之下(無論是經濟、名次與家人期望等),如果沒有體認到學習對自己本身的重要性,無法發揮真正的實力。

Chatur

標準的書呆子,死板的尊崇教授死讀書只為了得勝追求名與利,即使畢業了依然對競爭結果耿耿於懷;可說是功利主義、一切以數字定義個人的時代下產物。「盡信書不如無書」,Chatur反映的是缺乏獨立思考的人,或許這樣的人可以取得高分、人人渴望的學歷,但人際關係、將所學應用在職場上的能力卻不如學業成績漂亮。Chatur和Rancho是明顯的對比,分別代表了教育界之理想產物以及事實上大部分學生可能落入的窠臼。

 

面對審判,友情與利益的抉擇

劇中當Virus教授要Raju拱出朋友、並以他畢生最在意的學歷為脅時,短短幾分鐘的天人交戰Raju演繹得淋漓盡致,在友誼與自己利益的抉擇也讓我聯想到另一部於1992年上映之經典電影《女人香》。品學兼優辦家境清寒的主角查理因為偶然撞見喬治以及其2位惡整舍監的同夥,舍監在約談查理與喬治後希望從老實的查理身上得知線索,並用代查理申請名校為條件誘使查理供出這些學生,要查理好好考慮,計畫在假期結束召開公聽會揪出兇手。最終查理在公聽會上始終保密並被舍監建議評議會直接開除。但在假期間受查理照顧之退役中校法蘭克代理其監護人為查理的辯解,諷刺其學校對外宣稱領袖的搖籃,竟是如此黑白不分。一位不受利誘不受威脅的男孩只因不出賣朋友得遭開除的處罰,而為了利益全盤托出的同學卻被學校視為優秀的學生。最後評議會宣布查理無須為此事負責。同樣是以友情和利益為脅,《女人香》的法蘭克點破了設此困境者的謬思:設下這種抉擇的人,終究是為了自己的方便利益,而犧牲了抉擇者以及其關係人。出賣同學,傷了自己的友誼與信用;正直保密卻讓自己承擔揹黑鍋。學校要培養的是公正不受利誘的學生,還是為了利益出賣別人的投機者?其實Virus教授也知道一定是Raju最好的2位朋友搞的鬼,但卻希望由Raju自己親口說出來出賣朋友。此外,我相信逼Raju跳樓不是Virus教授的期望,但在相繼自己的兒子和學生先後因為學歷而自殺後還無法得到教訓,這部份讓我覺得有些偏離事實。

 

印度高等教育觀察

這部電影也讓我們看到印度高等教育出現的問題:名校的迷思。電影中的ICE反映了現實中的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IT),為了獲得宛如工作保障的畢業證書大家搶破頭要擠進的名校。印度目前擁有超過500所大學(包含254所州立大學)及約3萬所學院(資料來源:World Bank),除了印度理工大學外另有名校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以學生人數而言,印度高等教育規模是全球第三大,僅次於中國和美國,但該國的高等教育粗在學率僅11%,將較於中國的20%、美國83%,代表正在就讀大學的人數相對較少。

印度中學生畢業後面對升學有四種可能:第一,升學競爭之激烈使僅有表現極為頂尖、成績優異的學生可以成功選到理想中的學科;例如,只有前百分之一的學生可以進入曾獲「今日印度」周刊評選為印度最佳商學院的德里大學芮姆商學院。第二,如果要進入醫學或工程學系,必須在考試取得最佳成績才能進入名校如德里大學。在2012年約有50萬名學生都在競爭德里大學的1萬名招生名額。而其他一般學校與名校品質落差太大,對學生來說喪失進入名校的機會可能代表缺乏了未來競爭力。第三個選擇是就讀私立機構或學院,然而私校的學費相對更為昂貴,對學生及其家長的負擔更大,且部分新興私校仍未經過評鑑。根據印度評估與評鑑中心(National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Council, NAAC)所公布的研究,90%的印度學院和70%的大學被該機構評鑑為品質差強人意或很差。印度的大專院校並未強制規定一定要接受評鑑,儘管印度評估與評鑑中心、印度評鑑委員會(National Board of Accreditation, NBA)等機構分別對大專院校進行評鑑,但僅有30%的大學、16%的學院和10%的管理研究所接受評鑑。教育資源分配之極度不公是明顯的問題,85%的中央政府經費都集中於極少數的菁英院校,而其學生人數僅佔總學生之2%。也因此為了擠進這些學校,學生間的競爭萬分激烈,尤其是醫學、理工科技等熱門科系,常常僅一分之差就決定未來不同的命運,壓力之大致使因落榜、羞於見人、自殺尋短的報導時有所聞,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同時導致其他未獲補助之普通學校在教學設備、資源管控與投資不佳,師資短缺,各校教學品質良莠不齊成為印度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另一個問題。高教品質未獲保證也導致多數學生被迫轉往最後一個選擇:出國留學。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統計報告,2011年至國外追求高等教育之印度學生人數僅次中國,占全球之留學生人數5.5%,2010年約有20萬名學生於國外就讀,是全球第二大高等教育國際留學生地主國。印度學生前往的國家依人數依序為美國、英國與澳洲。高達86%取得美國大學學位的印度理工科系學生,畢業後留在美國;30%就讀印度理工科系的學生,最後轉讀MBA,以取得更高的薪水。

面對印度高等教育所出現的問題,致力提升國際生人數的臺灣實際上值得好好把握這塊市場;台灣高等教育受教育部常規性的評鑑,教學研究品質相較於印度獲得較妥善的把關。2010年國立清華大學獲教育部核准成立「印度新德里臺灣教育中心」,除了向印度學生推廣台灣升學資訊,主要業務也包括推廣華語文教育及開辦華語文測驗。在印度與中國敏感的關係下,臺灣的繁體華語教育在印度發展具相當優勢,但自2012年教育部對於各臺灣教育中心經費大幅縮減,縮編臺灣教育中心數量;中國更在2013年7月在孟買設立首座孔子學院,臺灣已錯失可以獨佔印度華語市場的先機。對於印度這塊高等教育市場,台灣教育部未來政策走向值得關注,也期望不要再落入喊口號、只求立竿見影的窠臼。

 

資料來源:Asian Scientist、Project Atlas、亞洲新聞網與台灣立報(2010)、金融時報(2005)、印度臺灣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