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庭榜(中興大學國政所碩士生)
印度太空計畫的濫觴始於1962年,但是與一般人認知不同的是,其計畫之初並非要與西方先進國家或任何太空科技領先的國家競爭,而是帶有非常濃厚的民用色彩。然而,儘管印度太空計畫具備如此低廉的成本與高度的效率,仍舊無法免於遭受批評。批評者認為印度國內應該優先處理國內高達四億人口的貧窮問題,支持者則認為科學技術發展成熟,對印度社會帶來的反饋將超過付出的成本,然而作者在本文指出印度與中國在該領域上的競爭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主要因素。
印度發展太空計畫:有其必要性? (下篇)
文/許庭榜
参、中印太空競賽
印度積極發展太空計畫的原因,除了上述的民用背景以及科學研究之外,其與中國在該領域上的競爭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主要因素。印度目前與中國的關係被認為是一種暨合作又競爭的情況,印度觀察者智庫(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 ORF)研究員賴潔希(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指出,印度因為中國日益完備的民用及軍用太空科技,因而加快其太空計畫的腳步。目前來看,中國在太空計畫上的幾乎每一個面向都領先印度,中國火箭的載重量是印度火箭的4倍;大陸在2003年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太空船,而印度的目標是在2016年進行相同的任務;大陸2007年完成探測月球任務,比印度的2008年還要早一年;大陸2007年成功進行反衛星能力測試[1]。
中國長征三號火箭(Long March 3),最大載重量為5500公斤,是印度PSLV火箭的4倍。
(圖片來源:http://www.cnsa.gov.cn/n1081/index.html)
在上述這些面向中,尤其以中國2007年的反衛星測試對印度的影響最為顯著,為其敲響了警鐘。中國的反衛星能力的建構促使印度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反衛星能力政策,雖然說這一重新評估的過程尚未完成,簡單得來說,印度政府在外交政策立場對此一議題還沒有很大程度的變更,然而,印度的學界、科學界與軍方則開始積極的討論印度需要發展自身的反衛星能力,用以抗衡中國在這方面的能力。在印度最初的幾個對中國反衛星能力提出的回應中,ISRO的主席奈爾(G. Madhavan Nair)指出:「印度有一系列的火箭可以取得與中國一樣的能力,然而,印度致力於將對太空的運用限制在和平使用的範圍內,並且不準備進行類似中國的反衛星能力測試(ASAT)。[2]」相同地,印度國防研究暨發展組織(DRDO)主席兼國防部長科學顧問薩拉斯瓦特(V. K. Saraswat)在印度第97屆科學大會上表示,印度已經展開反衛星能力的發展,並說到:「印度正在組建一系列可以用於將敵方衛星癱瘓的技術…確保太空領域的安全以及保護我們的衛星。同時,我們也在發展如何阻斷敵人使用自己太空設施的技術。[3]」2010年,薩拉斯瓦特在Agni-III飛彈測試後的記者會上指出:「Agni-III飛彈的成功證明了我們也具備了反衛星能力,我們取得推進系統方面的技術,足以搭載及導航反衛星武器進入衛星軌道。4]」
印度烈火三型(Agni-III)彈道飛彈。
(圖片來源:http://drdo.gov.in/drdo/English/index.jsp?pg=homebody.jsp)
雖然印度的太空計畫大致上是為了和平發展等目的,但在中國的反衛星能力測試之後,印度便日漸了解到發展自身太空嚇阻能力的重要性。事實上,在印度的國防考量中,來自中國的威脅不斷的逼近,而中國2007年的反衛星測試是一導致印度重新思考自身太空政策的一個主要因素;此外,中國在2010年的飛彈防禦測試證明即使有來自國際社會的批評聲浪,北京並不打算在其太空軍事計畫上收手。而若中國繼續此一計畫,則印度在太空計畫發展方向上的改變將很有可能變得更為明顯。[5]前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主席卡斯杜里蘭根(K. Kasturirangan)便說:「很明顯的我們開始擔憂,我們無法忽略這一件事。印度一直以來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與資金在建構太空科技上,並將許多太空資產(衛星)放入太空,因此,保護這些太空資產對我們來說變得相當重要,我們必須想盡辦法來確保這些太空資產的安全。」[6]這代表印度科學界開始反思其太空政策的傳統立場─和平使用外太空,並重新考慮建構自身反衛星能力的可能。卡斯杜里蘭根說道:「中國幾年前展示的反衛星能力是在向全世界宣示中國也可以做到這樣的技術,表達中國可以做任何它想做的事,而且還可以做得更多…以超越世界最強的國家—美國。」此外,印度空軍司令奈克(P. V. Naik)在2010年2月說到:「我們的鄰居—中國,擁有反衛星能力,這樣的情況讓我們的衛星相形之下受到非常大的威脅,也是我們未來在戰爭中的一大挑戰。[7]」更甚者,國家高級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NIAS)研究員錢德拉賽卡(S. Chandrasekhar)指出:「科學家只需要微調現有的飛彈與火箭發射技術就可以開發出一套反衛星系統,有效地反制中國的反衛星能力。」[8]這樣一個觀點在印度的許多決策者和分析家眼中受到很大的支持,事實上他們認為,中國擁有這樣的能力代表印度也應該要有這樣的能力。[9]而印度若錯失機會發展反衛星能力,學術界、科學界與軍方的批評將會對印度決策者造成極大的壓力。[10]
因此,這次的火星任務若能成功,將使得印度在星際探索的任務上領先中國,在兩國之間的太空競賽上扳回一城,對找回印度的民族驕傲將是一大助力,而印度也將與俄羅斯、美國和歐盟太空總署並駕齊驅,成為全球第四個成功發射探測器抵達火星的國家。印度知名科學評論員巴格拉(Pallava Bagla)說:「上個世紀的太空競賽是美國對抗蘇聯。在21世紀是印度對抗中國…而其中很大程度涉及民族驕傲。」[11]這一情況反映出亞洲國家在太空此一領域不斷上升的競爭態勢[12]。儘管ISRO主席拉達克里希南(K. Radhakrishnan)否認印度與中國的太空競賽,聲稱:「送太空船到火星將帶給印度龐大的聲望,但是我們這麼做是為了自己。」然而,印度觀察者智庫學者賴潔希(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指出:「事實上,亞洲確實存在競爭的情形,而太空競賽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肆、印度火星任務的主要目的
綜上所述,印度這次的火星任務具體來說,除了充分展示印度的科技實力,也反映出亞洲地區太空競賽的氛圍正日益升高。歸納印度進行火星任務的理由,可以分為以下三點:
一、科學發展與其實用性
儘管印度有許多關於貧窮與民生發展上的問題待解決,但是他仍舊必須發展科學及科技基礎,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等到所有的民生與經濟問題都解決之後,才開始發展科學、科技與技術等先進產業的。進行高科技產業的實驗,不僅有助於科技發展,更可以有效激勵整個科學社群與國內民眾的士氣。再者,太空科技對於處理多種開發中國家面臨的社會問題有非常巨大的潛力,特別是在通訊、教育、醫療、土地與水資源管理、災害處理和天氣預測等領域上。因此,沒有國家,特別是開發中國家可以忽略它的重要性。對印度來說,要發展這些科技不能不同時發展其總體太空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印度的火星任務有其重要性可言。
二、太空科技對印度的國防安全至關重要
現今,太空科技對於國防安全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舉凡通訊、偵察、監視、導航、情報等,都與現代軍事活動有高度的連結。尤其,印度又非位處安全友善的地理環境,其周圍鄰國(尤指中國)又具備強大的經濟、政治與軍事力量,因此,太空科技對於印度的國防安全來說是一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因此,印度無法忽視太空科技在軍事層面上的應用。[13]
有鑑於各國在印度洋地區對於地緣政治與軍事上的競爭日益嚴重,印度於2013年8月30日發射第一顆軍事衛星,預計將提升印度海軍的作戰能力。[14]因此,發展太空科技對於印度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考量,因為太空科技連帶影響著印度其他層面的國防安全,也因此,發展太空科技等同於幫助發展印度其他層面的國防能力。
三、躋身世界強權的舞台
印度在核武方面曾經有一段不好的經驗,1960年代,印度當時已經具備核武能力,但並沒有進行所謂的核子試爆,因此不被國際社會重視,這使得印度被排除在當時的核不擴散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NPT)及其相關建制的談判之外。基於這一段經驗,印度了解到他必須要跨過一定的技術門檻,才能被大國承認,並且在建立相關建制的談判時取得一定的發言權。[15]
目前,世界強權正在就「管制外太空活動的相關事項」進行討論,為了不讓印度被排除在任何太空建制的討論之外,印度必須向世界展示他在太空科技上的研究與實力,這也成為了印度近年來積極發展火星計畫的最大動力。
伍、結論
不可否認的,目前印度確實面臨極大的國內發展問題,而這些問題也的確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與極大的關注與努力;然而,印度周圍存在許多安全上的顧慮也是不爭的事實,隨著亞洲地區競爭的態勢越來越明顯,未來中印兩國在太空領域上的競爭將會日趨白熱化。面對麵包與大砲的爭論[16],未來印度要如何平衡國內發展與國家安全兩者的需求,考驗著印度政府的智慧。再者,隨著2008年的月球任務與2013年的火星任務,印度太空計畫的初衷已經獲得拓展與延伸,隨著亞洲地區競爭的態勢越來越明顯,若國際上無法就「外太空的使用」(the use of outer space)一事達成共識或建構出一個相關的國際建制,那麼中印兩國在太空領域上的競爭將會日趨白熱化。
Rediff News, Feb. 9, 2010.
2011/space,-science,-and-security-the-role-of-regional-expert-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