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有一尊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人偶」,不論穿著中式服裝,坐在遙遙椅上打針現的老公、老奶奶,或是日式女兒節(雛祭)的和服娃娃,或是美國電影中殺人不眨眼的惡魔人偶,又或是哥德風的蘿莉塔人偶。今天所介紹的印度木偶是一項乘載千年傳統的藝術與文化遺產,它們透過操偶師的巧手,可以生動地表演出喜、怒、哀、樂,甚至感染觀眾們的情緒,至其身於情境之中。然而人類對於娛樂定義的轉變,似乎也讓這項傳統技藝面臨了傳承的挑戰。
著|阿吉特.巴提(Ajit Bhat),印度 卡拉巴茲木偶戲團(Kalabaaz)團長;辛妮娜(Naina Singh) ,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譯|林鑫佑,南亞觀察主編
隨著虛擬、數位世界的興起與發展,相關技術重新定義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休閒娛樂的管道,世界也逐漸將原本所擁有的傳統工藝封存在博物館、展覽館等檔案室的玻璃展示櫃中。印度的木偶戲被認為是一項與印度河流域文明一樣古老的技藝。在人類社會追逐現代化及殘酷的商業競賽中,木偶戲曲等有趣的藝術形式正努力地爭取被各界看見的機會。
在桑帕(Sampa Ghosh)和烏特帕爾(Utpal Kumar Banerjee)的著作《印度木偶》(Indian Puppets)中回顧了印度木偶戲的歷史發展,早在印度河流域文明(約西元前3,300年至前1,300年)及摩亨約達羅文明(約西元前2,600年至前1,800年)的遺址中便曾發現過印度木偶戲的相關遺物。此外,在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和《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的記載中,也見證了有關的表演描述,且反覆地提到木偶,甚至將神祉比喻為操縱木偶者。
木偶是印度民間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表演形式之一,常見於一些地區並用以傳達、述說當地的民間故事、節慶,因此木偶戲在表演的過程中也反映出印度不同地區的藝術、文化元素,包含雕刻、古文學、神話與傳說等等。多年來,這類型的草根藝術反映了當地社會的獨特性及其風情特色,各方的木偶戲曲也各領風騷,呈現不同的表演形式,例如拉線魁儡木偶、掌中木偶(類似臺灣的布袋戲)、皮影木偶、棒木偶(在木偶的頭、手、腳等部位裝上細棍,由舞臺下方的操偶師操控人偶表演類型,臺灣較為精緻的布袋戲人偶操演亦使用過相類形的操偶方式)。 現今在印度的一些省邦仍可以看見具有發展規模或特色的木偶戲曲,其中包含安德拉邦、阿薩姆邦、卡納塔克邦、喀拉拉邦、馬哈拉斯特拉邦、曼尼普爾邦等地區,但其中較為值得關注,同時也是本文所提到的是來自拉賈斯坦邦,具豐富多彩、由團長巴提(Ajit Bhat)所帶領的卡拉巴茲木偶戲團(Kalabaaz)。
延 伸 閱 讀
「偶」有「影」響之一(世界木偶日與世界戲偶文化介紹)
History of Rajasthani Puppets
拉賈斯坦的木偶戲曲
拉賈斯坦的木偶戲被稱作「Kathputli」「Kathputli」的「Kath」是指木頭,而「Putli」則是指假人,合起來的意思就表示「用木頭雕刻而成的人形玩偶」,其發展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這樣悠久的歷史讓這項傳統技藝成為豐富印度多元文化的關鍵。。
拉線木偶一般穿戴著拉賈斯坦當地充滿活力與豐富色彩的服裝,其面容五官突出,各自帶有表情、特色。在演出的時候,操偶師會在舞臺的布幕後方,透過木偶上所牽引的細繩來操控木偶的一舉一動,並經由木偶生動的「肢體語言」來傳達不同的劇情與表情需求,以述說劇情、故事的發展。
大多數的拉賈斯坦木偶來自一個名為「納戈爾」(Nagore)的城市。過去,這裡的木偶戲團、製作等相關產業更受到拉傑普特(Rajput)貴族,阿馬爾.辛格.拉托爾國王(King Amar Singh Rathore)的資助。
拉賈斯坦木偶戲所呈現的故事內容反映了拉賈斯坦地區身為「邊境之域、沙漠國度」的美譽,包含沙漠狩獵、駱駝、貿易商隊、國王與王后的愛恨情仇等,其中也有許多的劇情在歌頌阿馬爾.辛格.拉托爾國王,描述他的勇敢、戰鬥與凱旋歸來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這些劇情元素往往令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們對故事本身充滿好奇與想像力,更令他們感到興奮與著迷。此外木偶戲曲程度上也提高人們對於童婚、貧窮、婚嫁及教育等社會問題的認識。
木偶戲的表演通常伴隨現場的旁白敘事或是民謠歌唱,這對木偶戲或觀眾來說是重要的,這樣的氣氛營造可望將觀眾帶到劇情故事中所發生的年代與背景中,讓整個觀劇體驗更有「臨場感」。
以前只有男性能夠操演木偶,而女性則僅限負責歌唱與述說故事的旁白,不過經歷多年的發展後,這樣的「傳統陳規」也發生了變化。如今女性也可以成為操演師,男性亦可走出布幕之外與觀眾進行互動,讓他們了解到木偶如何表演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同時也可以與木偶「對話」,增加了表演的豐富度與互動性。
延 伸 閱 讀
駐印度代表處 邀木偶戲團獻藝
木偶大家族
巴提團長從他的父親老巴提(Puran Bhat)手中傳承了拉賈斯坦的操偶技術及名為卡拉巴茲的木偶戲團。老巴提是位來自印度拉賈斯坦邦的著名操偶師,其獨具創新的操偶戲法更是聞名於印度海內外。
老巴提回憶他的祖父當年跟他講過的,有關印度笈多王朝傳奇君主,超日王-維克拉瑪迪亞(Vikramaditiya)時代的木偶故事,他說,當時的國王寶座上放置著32尊木雕人偶,每當國王在決策陷入困境,需要聽取建議時,便會請示或與這些木偶對話,以解決當前躊躇不前的困境。
後來這些王座上的木雕人偶漸漸地演變成今日拉線木偶的雛形,並不再只是王者的「諮詢幕僚」,更可以與一般人進行互動、交流。32這個數字,至今則代表著卡拉巴茲的木偶戲團裡每尊木偶上所牽繫的32根線繩。
巴提家族是拉賈斯坦當地古老的木偶世家,更是阿馬爾.辛格.拉托爾國王所資助過的木偶戲家族之一,他們家族的木偶戲團便曾受邀到國王或貴族家中進行演出,用這些耐人尋味且代代相傳的故事帶給眾人歡樂,稱得上是皇室御用等級的木偶戲團。巴提團長表示,他們就像吉普賽人一樣,不時地從一個地方換到另一個地方表演,讓卡拉巴茲木偶戲團以及他述說的故事傳遍印度的各大角落。
在過去50年間,巴提家族定居於德里,並不斷地從首都圈向外發展、推廣這項傳統技藝,包括老巴提成立的「阿卡木偶劇院」(Aakaar Puppet Theatre)也屢屢獲邀到海外─如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美國、俄羅斯、韓國等─多個國家進行演出。這些出國表演的機會,讓劇團有機會融合印度傳統的木偶戲與當代或各國偶戲的元素,例如和美國芝麻街合作錄製印地語的節目「Gali Gali Sim Sim」(2006年於印度發行的芝麻街兒童節目)。
拉賈斯坦木偶有著迷人的穿著、手勢及流暢的動作,加上易於操作,使得拉賈斯坦的木偶成為世界各國遊客的最愛 ,正如前面所說,巴提家族在阿馬爾.辛格.拉托爾國王時代變活躍於當時的拉賈斯坦,是個歷史悠久的木偶家族,時至今日亦仍有許多海內外的操偶師、遊客來到印度,除了一睹巴提家族的操偶風采外,更期盼能接受他們的木偶技藝培訓。
依照巴提團長的說法,他與他的家族嘗試跟上時代的潮流,接觸並培養創新的操偶技術,希望能適應當今變化無常且嚴苛的藝術環境。而卡拉巴茲木偶戲團也不斷地發展,持續將當代的木偶技術與傳統故事進行結合,並開創更多元豐富的新劇本。
本文圖片來源: Thrive Global、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