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齡/資深NGO獨立工作者

最近上映的印度影片《印度總舖師》原片名《Jadoo》,為「魔法」之意。故事發生在英國移民城市萊斯特(Leicester)從事印度料理的香達納家族。兩兄弟在母親過世後因誤會而分家,傳家食譜一分為二,對街開餐廳互嗆冷戰多年。靈魂人物夏琳妮是廚師大哥的女兒,從小味覺特別敏銳,在父親與叔叔失和後仍是遊走兩家的寵兒。在與英籍男友結婚前,夏琳妮擔心守舊的傳統以及家庭內的複雜氣氛會搞砸婚禮,趁著印度色彩節假期返家,使出她身為律師,慧黠卻溫馨的殺手鐧,想把家事喬好…。本片少了冗長的歌舞場面,卻多了餘裕刻畫出比傳統印度電影出更多的細節,包括隔代價值觀的改變、外來文化如何在被移民國家著床、跨社會的人性共同點等等。

 


【影評】誰的印度?誰的魔法?《印度總舖師》裡的移民社會視角 

Jadoo movie poster

電影名稱:Jadoo

其他名稱:印度總舖師(台灣)

片長:84分鐘

台灣上映日期:2014年9月5日起

影片年份:2013年

出品國:UK

語言:English為主(Hindi穿插出現)

導演&編劇:阿密‧古達 Amit Gupta

 

劇情簡介:

原片名《Jadoo》,為「魔法」之意。故事發生在一個移民英國中部城市萊斯特(Leicester)從事印度料理逾20年的香達納(Chandana)家族,《Jadoo》原是他們家族餐廳的名字。餐廳的兩位主廚–兄長拉基‧香達納(Raja Chandana)與弟弟賈基‧香達納(Jagi Chandana)繼承了母親的廚藝,分別擔任前菜與主菜的主廚,原本在母親主張的分工下,合作無間,然而當母親過世後,因為某種誤會而分家,傳家食譜也一分為二,兩人對街開餐廳互嗆冷戰多年,加上離職另開餐廳的員工故意設局挑撥離間,加深嫌隙,看似和好無解。

Radiator_Girls00063April 07, 2012.jpg
Radiator_Girl April 07, 2012.

片中扭轉乾坤的靈魂人物–夏琳妮(Shalini)是廚師大哥拉基‧香達納(Raja Chandana)的女兒,從小味覺特別敏銳,家裡只要研發新菜單,非她試菜莫屬,在父親與叔叔失和之後,她仍是可以遊走於兩家的寵兒。夏琳妮長大後在倫敦成為執業律師,家族也以她為榮。夏琳妮有個交往兩年的醫師男友已到論及婚嫁程度,在答應男友求婚後,夏琳妮擔心守舊的印度家庭傳統,以及家庭內的複雜氣氛,將來會在婚禮上造成尷尬,於是趁著印度色彩節假期返家,想預先把家裡協調好,再約男方來會見家人,她不希望家族不和的事情在男友面前鬧開,更希望藉由自己的喜事促進家族再度和諧。

即使夏琳妮使出殺手鐧,嗆父親說若不能見到父親與叔叔聯手掌廚婚宴,寧可不舉辦印度式婚禮,都還是不能讓兩位長輩心軟,就在她感到絕望甚至對男友說乾脆不要理會長輩觀感,兩人自己到美國賭城結婚算了,偶然間獲知「咖哩之王」美食大賽的消息,她巧妙運用父親與叔叔希望在有「咖哩女王」之稱的評審面前大顯身手的宿願,先促成他們同場展現廚藝,當父親意外在比賽會場心臟病發,緊急住院期間,以「見最後一面」為由,誘使叔叔到醫院探望,讓父親說出當年為籌措讓老母親臨終前回印度朝聖的旅費,不得已出售傳家食譜的苦衷,終於解開兄弟兩人多年的心結。

影片評析:

「當你試圖為『印度人』做出定義的時候,馬上又會在你眼前出現一個推翻先前定義的範例。」曾經聽過也認同這樣的說法,就在我觀看《Jadoo》這部片子,試圖定位這到底是不是一部印度電影的時候,也出現了類似的困惑。

儘管印度電影的宣傳海報經常拍攝得很曖昧惹火,但實際上卻不可能真的在螢幕上有任何養眼的鏡頭,然而《Jadoo》影片開始不久,便出現女主角夏琳妮(Shalini)與英籍男友的床戲,夏琳妮在床上對同居男友說:在Hindi語中,根本找不到「男友」這個詞,要是她父親聽到她有男友的事,就等同於可以立刻辦喜事的意思了。

所以當夏琳妮返家跟父親提到自己有男友且答應對方求婚,她並非真的在徵求父親同意,而更像是告知父親她的決定(男友出身於牛津且有醫師身份也是讓她胸有成竹的原因),甚至可以說她在誘使父親說出:「妳幸福,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事。」以便可以趁勝追擊,讓父親順勢答應和叔叔盡棄前嫌。從這個環節,已點出了夏琳妮的律師本色,無須讓我們看到她在法庭辯護的場面。

我想,在印度本土以外的國度,有多少印度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多少種印度文化的縮影及變形吧!《Jadoo》所要呈現的是在英國中部、素來有小印度之稱的萊斯特(Leicester)的印度情結。有人預測,萊斯特極有可能成為歐盟國家中,第一個有色人口比例超過白種人的城市。

本片的攝影師正好是在萊斯特土生土長的當地人,編劇設定故事發生的時空場景在每年三月前後的色彩節(Holi Festival)正是印度最富代表性的三大節慶之一,由他來執鏡,可以掌握住色彩節的神韻。Holi是Hindi語「顏色」的意思,色彩節不僅在印度,甚至尼泊爾、巴基斯坦、英國、南非、斐濟和模里西斯等印度教盛行之地,皆視為重要節日。有這個節慶作為場景,正好也把外來移民的文化,如何在被移民國家著床,進而成為不可抹滅的成分,做出很好的呈現。

當夏琳妮(Shalini)的白人男友要去面見夏琳妮的家人前,還煞有介事地找印度裔友人惡補以右手單手進食,並在友人提議下,帶著甜到爆的印式甜點作為伴手禮,試圖博取準丈人的好印象;而印度裔友人加油添醋,暗示手上握有好幾把刀子的廚師很難搞,也增添了這位準女婿的緊張。由於夏琳妮(Shalini)事先並未讓男友知道,之所以不讓他太早曝光,並非擔心男友條件不符或父親太難搞,而是家有宿怨擺不平,也由於這樣的善意隱瞞,讓觀眾有機會看到,白種人放下身段,為求締結姻緣而努力的冏態(無論有事實根據,或只是編劇的私心想望)。

劇中的女性,無論是女主角夏琳妮(Shalini)、勸說丈夫與大伯和好的夏琳妮的嬸嬸、戲份不多但正值青少年有個性的夏琳妮的表妹,還是已經過世的夏琳妮的祖母與母親,她們在片中都不是可有可無、有貌無腦的花瓶,而是有主見、有行動力,受到片中男性重視,說話舉足輕重的人,她們絕非男性的附屬品。夏琳妮的父親不僅沒有重男輕女,還不時數落夏琳妮的弟弟不如姊姊認真、優秀,光看到這些,便已顛覆掉傳統印度社會男尊女卑的刻板印象。

如果留在印度,香達納家族或許只會是諸多印度餐廳的其中之一,沒有格外顯赫的背景與家世,徒有廚藝未必就能登峰造極;進入異文化社會,特別是經濟開發蓬勃的歐洲社會,他們或許有出類拔萃的機會,甚至成為富有盛名的大師。這正是當初鼓動他們離鄉背井、背水一戰的誘因。

廚師大哥拉基‧香達納(Raja Chandana)在劇中引述已逝妻子的話:「一旦當我們帶著孩子離開故鄉,讓他們在另一個國度成長,就要有心理準備,他們將會成為和我們不一樣的人。」換句話說,當印度人決意踏上英國土地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逐步展開自我說服的動作,這包括開餐廳的時候,也必須面對無法只聘任印度裔、能操Hindi語的員工,而必須聘任有工作意願也忠心服務的波蘭移民。波蘭打工仔,一旦進入印度人為老闆的場域,兩者也成為生命共同體。劇中有一幕,在色彩節活動當天,按照慣例餐廳要提早打烊,印度老闆一一致贈員工禮品並祝過節快樂,波蘭領班則邀約老闆到家中餐敘,這個場景相當動人,有種「移民成兄弟,何必骨肉親」的情懷,尤其當時廚師兩兄弟尚未和好,更形成強烈對比。

儘管隨著移民、第二代或第三代的言行價值觀已在受教育及社會化的過程中,得到薰染,與印度母文化有所差異,然而來自於家庭生活耳濡目染的禁忌與核心價值,卻不因外在社會有所改變。

譬如:夏琳妮分別贈送叔叔與父親一柄刻有各自名字的好刀,做為他們聯手參加美食大賽的利器,而叔叔在先接獲禮物時無論如何一定要給錢,才不會從此一刀兩斷;當夏琳妮回頭送父親禮物時,她也立刻比照辦理,向父親索取一塊錢。

另一個核心價值,其實也是貫穿本片的中心思想,就是「家人的情感」、「家族的榮譽」必須優先於其他個人因素之上。我不禁想起,過去每當在填寫印度簽證申請表時,除了要在表單上告知自己的父親是誰?有丈夫的人還要填寫丈夫的名字(忘了要不要寫兒子了,記得當時填寫時,冒出了「三從四德」這個詞兒);曾買過一本印度人寫的書,在作者簡介裡,作者煞有介事地介紹了他是誰的兒子,儼然有家族擔保或是家族之光的意味。正因為夏琳妮自己還服膺著這樣的價值觀,也抓緊了父親與叔叔終究還是會在這樣的價值觀下把個人的自尊置之度外,就算不惜謊稱自己的父親快掛掉,也要死拖著叔叔到病房見上父親一面。

人在面臨生死交關的當下,自尊與姿態容易放軟,當廚師哥哥拉基‧香達納(Raja Chandana)虛弱地在病床上對弟弟賈基‧香達納(Jagi Chandana)回溯當年基於母命,一方面要隱瞞母親的病情,變賣食譜換取現金讓母親返國朝聖,一方面又要接受母親的託付承擔起為兄的風範照顧弟弟,隱瞞實情只為不讓弟弟憂心,因而埋下了怨懟的伏筆;這個段落,所呈現的應是東方傳統社會所雷同的部分,也就是長子在這種攸關家族大事的關口,他的權限是一家之長,也是大於母親的,片中罹病垂亡母親的姿態顯然是請求大過於要求,而做為一家之長的承擔,是即使被親人誤解,也都要打斷牙齒和血吞,不能有一絲怨言。

電影裡頭,當準丈人看著準女婿越看越有趣的同時,他也跟準女婿要了生辰八字,立刻越洋跟印度的算命師合命盤,雖說合出來的命盤無懈可擊,丈人喜不自勝,但是傻女婿追問了一句:「要是命盤不合呢?」,準丈人也妙答,要是那樣,他們也會有辦法化解的。這雖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橋段,卻也正好說明,儘管有些禮俗不可免,但真要是看對眼了,也會用後天人為的方式,加以圓滿,並不會真的墨守成規,強行拆散一對佳偶。

相較於刻板的印度電影動輒兩三小時的長度、劇情簡單卻通常有1/2~2/3的時間耗在大部頭的歌舞上頭,這部片長不到一個半小時的《Jadoo》,縱使劇情並不複雜,但少了冗長的歌舞場面,的確多了餘裕比傳統印度電影刻劃出更多的細節;就在觀眾看完片子,正為劇中並未出現典型的歌舞情節感到納悶時,編劇則在片尾運用類似幕後花絮的手法,把女主角與英籍丈夫的婚紗照如幻燈片般一一快閃出來,搭配印度風十足的配樂為襯底,才為本片落下真正句點。

_MG_4303-2March 19, 201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