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朗 / 台北印度愛樂中心創辦人
近幾十年來,各國開發「文化創意產業」蔚然成風。印度起步雖晚,卻是特色鮮明的文化大國,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財,發展文化產業潛力無窮。對印度文化的研究與推廣不遺餘力的吳德朗自上周起,介紹印度如何將其炫爛的歷史文化遺產加以活化,使 Incredible !ndia 的名號在國際上大放異彩。
作者認為一國的競爭力是綜合全方位的,包括軟實力和硬實力。軟實力不易察覺,效果也較緩慢,特別是在超級大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壓迫下,第三世界立刻覺得信心不足,然而歷史與現今印度的例子證明,提昇人民自信心,增強軟實力才是未來的決勝關鍵。
關於作者:
1949 年出生的吳德朗為台灣電腦半導體的資訊業先趨,台灣手提電腦開創人。2002 年逐漸淡出後,熱衷音樂文化藝術,於 2003 年成立 台北印度愛樂中心,推廣印度文化,引進多元的印度文化分享國人。透過和印度-台北協會(ITA)和印度旅遊局合作,定期舉辦印度文化活動。2004 年起, 每年舉辦印度文化節,近 10 年來未曾間斷,對印度表演藝術有非比尋常的熱情和研究。吳德朗經營的印度入口網,為全球華文印度最大網群,也是華文印度文化活動和知識平台,備受文化人士歡迎,每天有極高的點閱率。
- 世界第一的電影工業
1895 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將歐洲的電影帶到印度放映,並拍了印度記錄片,從此開啟印度電影的歷史。1912 年在英國人協助下,印度電影之父法爾奇(Dadasaheb Phalke)拍印度第一部電影)「哈裡許昌德拉國王(Raja Harishchandra)」大受歡迎,到現在已走過一世紀!
從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商業片到藝術片,印度電影從不落人後。孟買電影城 1977 年成立,佔地 200 多公頃,因為孟買的英文舊名 Bombay,聰明的印度人將孟買製片基地稱為寶萊塢(Bollywood),期許和美國的好萊塢(Hollywood)並駕齊驅。
當然,印度孟買不是唯一的電影生產基地,但寶萊塢無論規模或產值都是印度最大。每年有近千部電影半數是出自寶萊塢,連好萊塢亦難以超越,堪稱世界第一。在印度,每天有數千萬人次排隊看本國電影。
印度電影劇本靈感很多是來自《羅摩衍那》和《摩柯婆羅多》兩大史詩的情節和宗教傳說。載歌載舞的電影元素中不乏傳統音樂舞蹈。寶萊塢多彩多姿華麗表演,五彩繽紛的豪華場面,出色的明星陣容,俊男美女風花雪月的場景,不但風靡印度,在上一世紀更是第三世界,從中國、蘇聯、埃及、中東到東南亞最受歡迎的電影。印度片是阿富汗塔利班下臺後第一部外語片,也在香港和歐美各地印僑社區的娛樂生活佔有一席之地,更在世界電影占獨特地位。(左圖:《羅摩衍那》)
年產近千部電影中,泰半是過眼雲煙的娛樂片,也不乏大卡司的《寶萊塢生死戀》、史詩片《阿育王》、藝術電影《 阿普三部曲》和《火》及卡馬書扎《雨中婚禮》等好片。印度平均每天可拍 2 部半電影,幾乎是好萊塢的三倍,相關從業人員高達 650 萬人,年產值更超過 600 億盧比,成為印度最成功、最大的文化產業。
- 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
印度有數不清的大小私塾、靈修中心(Ashram),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喀拉拉的「卡拉曼德拉藝術學院(Kalamandalam)」,卡拉曼德拉已有 80 年歷史,主要的科系有 UNESCO 梵文戲劇《苦力雅坦》、《卡塔卡利》,舞蹈摩希尼雅坦、婆羅多舞和魔力單根、全打鼓、化妝等課程。其最特殊為完全遵循傳統口述(Oral)教學法,室內沒有任何電氣設備,打鼓從木鼓開始,課程從清晨 4 點開始。每位學員要學梵文課,近年來加入一般課程,以期能適應現代社會。
卡拉曼德拉藝術學院如今不但偶有外國學生入校學習,並舉辨不定期「面見大師」的工作坊,讓外人分享印度傳統藝術之最。每年有幾百人從此畢業,學員來自印度各地,為印度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做出貢獻。
- 印度版的梁祝─台印文化交流之先聲
卡塔卡利舞蹈源自聯合國 UNESCO 指定世界無形遺產《苦力雅坦》梵文戲。而大陸也將家喻戶曉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申請世界無形遺產,與莎士比亞《羅蜜歐和茱麗葉》和印度之 Devadas 並稱,是舞蹈、戲劇、電影最愛的題材。卡塔卡利舞蹈和《梁山伯與祝英台》的融合創新是新典範。本作品在印度試演,轟動全國,各大媒體均以大篇幅報導,而我國中央社亦以專題採訪,其文轉載全球華文媒體,台灣 GTV 八大電視也訪問筆者有關本作品之始末。印度-台北協會及印度文化友誼協會(The Indian Council for Cultural Relations, ICCR)均大力支持,已在台北首演,並移師北京演出。卡塔卡利《梁山伯與祝英台》展現了跨國藝術的無限可能,為跨國文化創意產業留下典範。
- 印度文化的推手:ICCR
印度文化友誼協會(ICCR)歷史悠久,於 1950 年由 Maulana Abul Kalam Azad 所創。最早是印度教育部旗下,今隸屬印度外交部,ICCR 在印度國內有八個點。海外則在於英國等共16個國家設文化中心。總部在德里,轄下有圖書館、藝廊及表演廳。
ICCR 在全國各地甄選或邀請有名的音樂舞蹈表演藝術家、各種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以及梵文學著等印度傑出人材成為 ICCR 的會員。ICCR 再結合海外的印 度大使館、旅遊局之力,由 ICCR 主動或被動規劃表演團體到海外巡迴表演交流,舉辦特定主題的研討會(如世界梵文研討會)、學者交換、書展及攝影展等,並鼓勵文化創意,提供獎學金給電影製作及各種傑出的藝術家。ICCR 支付泰半費用,接待國也必需負擔其在地食宿等費用。同時,ICCR 也歡迎邦交國的文化藝術團體前往印度交流。如今 ICCR 有口皆碑,音樂舞蹈表演藝術家爭相以成為 ICCR 的會員為榮,海外人士則視 ICCR 為品質保證。透過印度-台北協會之努力,台灣也陸續引進 ICCR 的音樂舞蹈表演活動。
- 不可思議的印度! Incredible !ndia
為了使觀光客倍增,印度旅遊局集中力量, 自 2003 年在全球,包括台灣在內,以 Incredible !ndia (不可思議的印度)為口號,進行印度旅遊的推廣運動。
印度旅遊局公佈印度旅遊 35 項內容,最特別的是規劃活化古印度文明古跡的旅遊線。全國恢復超過 150 間靈修中心;整修佛教聖地,開發出佛教旅遊線路,重現佛陀足跡,如菩提伽耶、鹿野苑、王舍城等朝聖旅遊線。這行程適時對應了佛教在南亞次大陸興旺,讓 Uttar Pradesh 州和 Bihar 州佛教文化遺產豐富的兩州受益匪淺。印度工商業聯合會(FICCI)的報告指出,佛教旅遊可望給這兩州帶來十億美元的收入。印度佛教旅遊的重要造訪點列入宣傳中的「與佛同行」旅行路線。這些項目也得到日本等國慷慨贊助。根據《亞洲日報》報導:日本國際合作銀行為 Bihar 邦、Uttar Pradesh 邦和 Maharashtra 邦提供共 2.73 億美元的資金,台灣佛教機構亦出資參與弘揚佛法的善舉。佛教旅遊預計可惠及11 邦。而印度鐵路的市場運營商、印度鐵路餐飲和旅遊公司(IRCTC)已推出 8-11 天豪華列車團,讓遊客由德里出發,展開探索佛教的旅程。印度工商業聯合會報告指出,這種特色旅遊將為印度帶來超過 100 萬的遊客,是今日佛教朝聖者人數的四倍。
印度政府將成立中文旅遊網站,並專為華人遊客提供中文導遊。中文簡、繁體字的文宣品超過50 種,書刊、光碟、DVD 更是不計其數,同時也進行改善公共建設等具體行動。印度政府、旅遊局參加各地的商展和旅遊展不遺餘力,推廣印度物美價廉的各州產品,也為印度的觀光旅遊催生!除此之外,Incredible !ndia 在全世界航空、旅遊雜誌登廣告,也在國家地理頻道、旅遊頻道播出節目。而 Incredible !ndia 網站,幾乎是印度旅行寶典。
根據世界著名的旅行導覽《寂寞星球》對背包客的調查,印度已和紐西蘭、澳洲、義大利、泰國並列為背包客最愛的五大旅遊地。知名旅遊雜誌 Conde Nast Traveler 在年度讀者調查中,印度列為全球排名第四最受歡迎的旅行地,僅次於義大利、紐西蘭和澳洲之後。在評選「最具文化魅力的國家」時,印度勇奪得 98% 的超高支持率。印度旅遊局「不可思議的印度」的活動在國際上大放異彩!見證印度旅遊局「不可思議的印度」推廣活動的正確性和成就。印度政府對觀光產業的推廣策略,儘管偶爾受到負面新聞衝擊,但印度企圖心旺盛,目標精準,不斷投入公共設施,成效卓然有成,不容小覷。
- 活化古人的智慧,歷久彌新
三千年前的吠陀經至今仍在印度古老廟宇之中、數位音響電視中傳唱不止,2001 年被 UNESCO 指定為人類口述文化遺產。傳統醫術阿育吠陀(Ayurveda)正名為生命科學,成為 Kerala 的渡假村飯店中歐美觀光客的最愛。瑜珈成為世人修身健康的活動。印度古人發明數字 0 和1成為今日科技之鑰。1500 年前的神話史詩篇 Gitagovinta 仍然是電影舞蹈天天上演的重要戲碼。
西元三世紀的《五卷書》Panca-tantra 和伊索寓言並駕齊名為印度古代最著名、流傳最廣的寓言與童話故事集。有很多成為歐洲各國的民間文學,甚至成為薄迦(Boccaccio)、喬叟(Chaucer)、拉封丹(La Fontaine, Jean de)等著名作家的創作素材,它的寫作技巧甚至促進了歐洲短篇小說的發展。從《五卷書》故事,神話史詩到童話故事集,你不得不佩服印度人對人性的洞察力、豐富的幻想力和深刻命運的體驗。
梵文之古老經文、巴利文的佛教經文、淡米爾文,古代經典至今仍然可讀。近代泰戈爾大文豪和其他印度文學仍然令世人刮目相看。廟宇石刻碑文、佛教壁畫、印度教壁畫、蒙兀兒細密畫為歷史留下彩色見證。穆斯林寺院、耆那教寺院、天主教葡式教堂處處可見,見證印度人的寬容。(圖左:果亞阿西西聖方齊大教堂)
殖民政府留下的西式建築,仍然是屹立各地,郵局、車站到公部門大樓。健全的西式教育制度,優越的英語能力,印度人從去英國化到融合一體,大大提昇了國際視野,如今印度英文圖書出版數量世界第三。板球運動成為印度國技,文官制度運作有方,民主制度成為爭端仲裁者,今天印度已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國。2014 年,史上最大的印度大選和平落幕,已成為印度民主的新典範。
印度人之中,特別是女士們,除非是公司制服,幾乎穿的是傳統服飾,不僅保有印度人的自信心,亦使印度傳統紡織工業欣欣向榮。傳統珠寶飾品亦同。走到天涯海角的印度人不能忘情印度菜,於是印度料理風靡全世
界,印度奶茶愛好者不分印度內外,而大吉嶺、阿薩姆、尼爾吉利紅茶堪稱紅茶之最。
印度人民對國家文化的自信心,源自文化的認同。傳統宗教仍是世俗的主導力量,成為印度穩定之力量。宗教禁忌節育效果不彰,印度年輕族群源源不絕,助長了印度新興競爭力。西方教育和印度天文數理成為軟體科技人的搖籃。享譽世界的理工和管理學教育造就人才,發展出世界最大的IT 代工業,決非偶然。印度人的文化認同到發揚光大,提升印度人之自信心。這種文化自信已成為整個國家的民族自信,增添無比的能量,金磚四國和文化自信,互為因果,令世人肯定。
- 結語
一國的競爭力,不是單一的力量,是綜合全方位的。綜合國力包括軟實力和硬實力。軟實力是隱藏式,效果比較緩慢,因此,受到的關注似乎不及硬實力。特別是在超級大國的軍事力量、生產力的壓力之下,第三世界立刻覺得信心不足,因而第三世界的國家,想藉由增強實值生產力來提昇競爭力,受立竿見影之效、創造豐厚財富,無可厚非。
然而,蘇聯解體前硬實力有多強?當1991年解體,軟實力喪失殆盡,綜合實力還是等於零。歷史證明, 提昇人民自信心,增強軟實力才是未來決勝關鍵。
軟實力與硬實力這個概念是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院長奈伊博士(Joseph S. Nye)於 1980 年代所提,認為軟實力是「以吸引而非強迫和收買的手段,來遂己所願的能力」。軟實力主要是指文化。而文化就是通過吸引,而非通過強迫和收買,來達成願望的最重要之力量。它既是贏得尊重的品牌,以柔克剛,又能擴大影響的利器。印度之所以贏得廣泛的尊重,成功的關鍵在於,它有效地將過去被認為迂腐的傳統文化,轉換人人為傲的文化。
西班牙吸引來自全世界的觀光客,一年超過八千萬,比西班牙人口多了一倍,靠的不是過去輝煌時代的海上霸權,而是弗朗明哥、鬥牛、高第、畢卡索、達利、米羅和擁有世界最多的文化遺產。
前印度聯合國祕書長沙希 • 塔鲁爾(Shashi Tharoor)是印度軟實力推手,他相信透過寶萊塢電影、美食、旅遊人文之“軟實力”,搭配現代軟體科技和世界分享,對增進印度國力,更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近年來國際知名的品牌,從法國的愛瑪仕、卡地亞、千里之愛(Kanzo Amour),源自對異國文化的嚮往,各品牌以印度為主軸,結合時尚文化,借印度的異國情調推動這股國際新浪潮。印度文創魅力銳不可擋。
法蘭瓷創辦人陳立恆言:所謂的「文化創意」,不是在空中樓閣上再建一層樓,而是腳踏實地的耕耘與生根,必須先做好文化的育成,以深厚的文藝原創力作為滋養創新的沃土。
環顧世界,只有對自身文化引以為傲的人民,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印度文化產業透過有遠見的政府和文化人一起努力,經年累積的培養人材,建立生生不息的環境和機制,將傳統文化賦予新生,放諸四海皆宜的文化特色,成效有目共睹,令人生羨,其演進的歷程值得我國借鏡。
【延伸閱讀】 【印度上下古今談】淺談印度文創產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