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彥凱、游雅婷、李賜賢


                   

               阿富汗國徽                                                 阿富汗國旗

  國名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阿富汗)(Islamic Republic of Afghanistan)。國名釋義:來自波斯語,意為“山上人”。

阿富汗的名字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普什圖人的地方,而普什圖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

  國徽

阿富汗國徽呈圓形。國旗主體為位於正中的國徽。國徽正中由白色的清真寺壁龕與講壇組成,國徽的上部中央置有連著一個升起的太陽的薩哈達(Shahada,在皈依伊斯蘭教時,所有穆斯林都要誦讀誓言,其中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誦讀“薩哈達”。

下端為伊斯蘭教的一句名言:“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There is no God but Allah and Mohammed is his messenger)。其兩側有兩面白色旗幟。清真言下部為寫有“真主至大”(الله أكبر‎)的大贊辭。 位於國徽下部的是國名“阿富汗”與阿拉伯數字“1298”,代表阿富汗從英國獨立的年份1919年(伊斯蘭歷1298年)。國徽外圍由兩把麥穗環繞。兩捆由綬帶束紮的穀穗構成圓形。

國家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Islamic Republic of Afghanistan )

首都

 喀布爾(Kabul)

官方語言

達力語(Dari)、普什圖語(Pashto)

面積

 65萬2,230平方公里

人口

 3110萬人

宗教

 伊斯蘭教

幣制

 阿富汗尼(afghani)

GDP

 217.1億美元(2014年)

政治體制

 總統制

    

                                                 阿富汗地圖

 

歷史

 

          古代

      異族統治下的阿富汗

統治政權

時期

 波斯帝國統治時期  前6世紀中期-前330年
 塞琉古王國統治時期  前312年-約前250年
 巴克特里亞王國(大夏)  約前250年-約前135年
 貴霜王國  公元1世紀-3世紀
 唐朝  674年-701年
 阿拉伯帝國  701年-820年
 伽色尼王朝  962年-1151年
 古爾王朝  1151年-1215年
 克爾特王朝  1245年-1389年
 帖木兒王朝  1389年-1507年
 蒙兀兒帝國和波斯薩非王朝統治時期 16世紀-1747年

 

近代

   

       共和國時期

統治政權

時期

 阿富汗共和國  1973年-1978年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1978年-1992年
 阿富汗伊斯蘭國 1992年-1996年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1996年-2001年
 阿富汗伊斯蘭國  過渡政府,2001年-2004年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2004年-

 

1980年至2000年

1979年蘇聯入侵,但10年後,因受到反蘇的聖戰者游擊隊的反抗而被迫撤出。1992年蘇聯扶植的穆罕默德·納吉布拉政權徹底垮台,阿富汗從此陷入分裂至今。聖戰者不同的派系間持續殺戮,造成軍閥割據,內部衝突產生各種聖戰者游擊隊的派別。最嚴重的衝突在1994年喀布爾發生,約一萬人在教派衝突中被殺。

在巴基斯坦與美國支持下,派別之一塔利班發展具有政治與宗教武力的團體,最終在1996年獲得政權,得以佔領90%的國土,而阿富汗北方聯盟主要在東北方佔有一席之地。塔利班運用回教沙里亞法規,對與恐怖主義有關聯的個人和組織提供庇護和協助,特別是奧薩瑪·賓·拉登的基地組織。

        2000年以後

美國與其盟邦隨著2001年發生的九一一襲擊事件後,採取軍事行動以支持反對塔利班的勢力,並迫使其土崩瓦解。在2001年末,阿富汗主要的反對勢力領袖以及流亡份子在德國波昂集會,並同意了一項新的政府架構計劃,使得哈密德·卡爾扎伊在2001年12月就任臨時政府主席,大會確定在2004年進行政權的重建進程,確立新憲法及籌備總統選舉。在2004年10月9日,哈米德·卡爾扎伊成為了阿富汗的第一位民選總統。但實際上,阿富汗仍然處於被美軍佔領狀態。

2005年3月3日至25日間,阿富汗連續發生多次強烈地震,因而受到重創。死亡人數超過1800人,數以千計的房屋倒塌,受傷人數超過4000人。薩曼甘省和巴格蘭省先後在3月3日及25日發生地震,巴格蘭省的地震破壞力較大,死亡人數佔整個地震時期的大部分,國際社會紛紛向阿富汗政府提供協助。

2005年底,阿富汗仍呈現極度貧窮與軍閥割據的現象,久經戰亂而破壞的基礎設施、大量未爆地雷與其它的權威統治,加上大量非法鴉片與海洛因毒品貿易充斥中,阿富汗舉行第一次全國性選舉,期間遭受偶發性的暴力性政治運作,以及來自部分根植於蓋達組織與塔利班餘眾所發起,並持續進行中的軍事與暴力行動中。

 

地理環境

位於中亞,北方各與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三國交接,東方和中國接壤,東南方與巴基斯坦交界,西方和伊朗交界。阿富汗是一個內陸國家,從東北部到西南部橫貫的興都庫什山脈將國家分開,形成一個瓦罕走廊。

阿富汗是中亞的一個被鎖在陸地之內和多山的國家,而平原分布在國家的北部與西南部地區。國境內最高點為挪沙克山,距水平面7,485公尺(米)(24,557英尺)高。這個國家的大部份都是乾燥的地區,乾淨的淡水供應很有限。西斯坦 巴新 內流盆地是世界最乾燥的地區之一。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此國常有小規模的地震,主要發生在興都庫什山的東北部山脈地區。有著652,230平方公里大的面積,阿富汗是世界排名第41大的國家。

 

經濟

國內經濟結構((FY08 / 09 EST))

  • 農業:78.6%
  • 工業:5.7%
  • 服務業:15.7%

國內生產總值 – 人均(PPP)   (2014年)

  • 總計:2000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2014年)

  • 總計:217.1億美元

GDP實質成長率(2014年)

  • 3.2%

失業率(2008年)

  • 35%(第188名)

出口值(2014年)

  • 27億8500萬美元

進口值(2012年)

  • 63億9000萬美元

貨幣兌換(2013年)

  • 1:55.38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GDP(購買力平價)

610.69億美元(2014年粗估)

590.75億美元(2013年粗估)

570.68億美元(2012年粗估)
國內生產總值GDP(官方匯率)
210.71億美元(2014年粗估)
國內生產總值GDP(實質成長率)
3.2% (2014年粗估)
3.6% (2013年粗估)
14% (2012年粗估)
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產值PPP)
2000美元(2014年粗估)
2000美元(2013年粗估)
1900美元(2012年粗估)

在阿富汗的東南方擁有金礦、銀礦、銅礦、鋅礦以及鐵礦等的自然資源,亦擁有珍貴的寶石礦脈,諸如東北部的青金石、祖母綠和青藍礦。在北部還可能蘊含重要的石油與天然氣。另外也擁有煤炭、鉻鐵礦、滑石、重晶石、硫、鉛和食鹽等自然資源。然而,由於國家受到蘇聯入侵和隨後爆發的內戰(阿富汗內戰)影響,這些重要的礦產和能源資產多數保留原狀而未加利用。這些礦產估計總值超過一萬億美元。至今很多的計劃正在進行,在不久的未來,將開始去開採這些能源與礦產。

 

社會現況(人口和族群)

 

人口總計:

  • 31,822,848 (2014年7月)

年齡結構(2014年):

  • 0-14歲:42%(男性6793832 /女6579388)
  • 15-24歲:22.2%(男性3600264 /女3464781)
  • 25-54歲:29.4%(男性4771323 /女4586963)
  • 55-64歲:3.9%(男603197 /女622539)
  • 65歲及以上:2.5%(男371753 /女428808)

人口金字塔:

人口增長率(2014年):

  • 2.29%

平均壽命(2014年):

  • 總計: 50.49歲
  • 男性: 49.17歲
  • 女性: 51.88歲

族群:

阿富汗是一個多種族的社會。該國的人口分成多個少數民族群體。由於幾十年都未有系統的普查,有關各族裔群體的規模和組成的準確數字是不可獲知的。各族的大致分布在下面的圖表所示:

族群

世界概況/國會國別研究圖書館估計(2004年前)

普什圖人

38–50 %

塔吉克人

25–26.3% (包括1%基茲巴什人(Qizilbash))

哈扎拉人

10–19%

烏茲別克人

6–8%

艾馬克人

3-5%

土庫曼人

2.5%

俾路支人

0.3%

其他(帕沙依人(Pashai), 努里斯坦人(Nuristani),阿拉伯人, 布拉灰人, 帕米爾人, 古賈爾人等)

6.9%

 

政治

體制: 總統制

政黨(政權變遷1978年起):

1978年

1992年

1996年

2001年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全面執政)

北方聯盟(東北部地方執政)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北方聯盟中央執政)

阿富汗伊斯蘭國
(阿富汗聖戰者全面執政)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塔利班中央執政)

塔利班(西南部地方執政)

1.北方聯盟

拯救阿富汗全國統一伊斯蘭陣線,更多的被稱為北方聯盟,是一個由阿富汗伊斯蘭國建立的軍事政治聯盟組織。它將很多互相敵對的阿富汗的軍事派別聯合了起來,共同抵抗塔利班。推翻了蘇聯扶植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國的聖戰者們,建立了阿富汗伊斯蘭國,但是遭到塔利班的攻擊,最後在1996年首都喀布爾被塔利班武裝攻陷。

在這時,聖戰者們開始尋求建立一個聯盟,因為雖然拉希德·杜斯塔姆以及其他軍閥都屬於不同的部落,但是沒有不承認阿富汗伊斯蘭國的政治傾向,所以,處於不利地位的政府就設計了一種策略,在不觸動他們政治神經的情況下利用這些武裝。雖然阿富汗伊斯蘭國被大多數國家認為是合法政權,但是它僅僅控制了不到30%的國土,拉巴尼總統雖然是拯救阿富汗全國統一伊斯蘭陣線的首腦,但是中央政府並沒有多少權力,而且他們的人士變動非常頻繁。唯一例外的是國防部長的職位,它被艾哈邁德·沙阿·馬蘇德和穆罕默德·法希姆長期佔據。在911恐怖襲擊之前,俄羅斯,中國,獨立國家國協,印度,土耳其,伊朗都對北方聯盟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卻支持塔利班。支配北方聯盟的主要是三個族群,首先是塔吉克族,他們占阿富汗人口的27%,阿富汗的第二大族群,之後是哈扎拉族和烏茲別克族,他們各占阿富汗人口的9%。從塔利班1996年的勝利到2001年911恐怖襲擊之前,北方聯盟控制著阿富汗約30%的領土,比如巴達赫尚省, 卡比薩省,塔哈爾省以及帕爾旺省,庫納爾省, 努爾斯坦省,拉格曼省,昆都士省的一部分,它們全部都是阿富汗北部的省份,

2001年,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北約國的支持下,北方陣線成功的從塔利班手中奪回了大部分阿富汗領土。由於害怕回到內戰時期(1992-1996)的混亂的局面,所以大部分北方聯盟的軍事派閥都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新的秩序。北方聯盟在卡爾扎伊的過渡政府中擁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北方聯盟的大部分人後來都成為拉巴尼領導的聯合民族陣線的一部分,其中還有很多前北方聯盟的領導人,如國會發言人穆罕默德·尤努斯·卡努尼,穆罕默德·法希姆,拉希德·杜斯塔姆,副總統艾哈邁德·齊亞·馬蘇德。聯合民族陣線給自己定位為「效忠」卡爾扎伊,相當數量的前北方聯盟領導人效忠於卡爾扎伊,其中包括阿卜杜爾·拉蘇爾·薩亞夫。一些前北方聯盟的軍事力量現在已經被阿富汗的軍隊吸收,很多剩下的部隊在全國性的解除武裝計劃中放下了武器。阿富汗國民軍的存在,讓前北方聯盟的部隊採取軍事行動反對有著北約背景的新政府的威脅大大減少。阿富汗的很多軍界高官都是前北方聯盟的成員,其中包括國防部長阿卜杜勒·拉希姆·瓦爾達克。

2.塔利班

塔利班(普什圖語和波斯語,意即「伊斯蘭教的學生」也可意譯為神學士),是發源於阿富汗坎大哈地區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組織,屬遜尼派。該組織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包括毛拉穆罕默德·奧馬爾,都曾是鄉村裡的伊斯蘭教學者。

該組織於1994年興起,從1996年至2001年底被推翻前,曾統治阿富汗大部分地區。此後塔利班分子仍在阿富汗與新政府及多國部隊對抗,更把戰火蔓延至巴基斯坦。它的大部分成員是阿富汗難民營伊斯蘭學校的學生,故又稱「伊斯蘭學生軍」。其領導人是穆罕默德·奧馬爾。

成立之初,塔利班總共只有800人,因此許多人對其並不重視。但是這支派別高舉剷除軍閥、重建國家的旗幟,且因為紀律嚴明而作戰勇敢,並提出反對腐敗、恢復商業的主張,因此深得阿富汗平民的支持,使得塔利班的實力急劇膨脹,發展成為一支擁有近3萬人、數百輛坦克和幾十架噴氣式戰鬥機的隊伍。

1995年5月與6月間,塔利班發動了代號為「進軍喀布爾」的戰役,很快的控制了阿富汗近40%的地區。塔利班乘勝向喀布爾發起全面攻擊。同一年的9月26日,佔領了電台、電視台與總統府。此時,塔利班已經全面控制了首都,之後並控制了包括首都喀布爾在內的全國90%以上的領土,而反塔利班聯盟中唯一具有與塔利班正面對抗能力的,只剩下馬蘇德一派。掌權後的塔利班聲稱要建立世界上最純潔的伊斯蘭國家,但執政以來對國家重建並無明顯建樹,主要在於經濟每況愈下,加上疾病流行,使它得到的支持度逐漸下降。

自1996年至2001年,塔利班在阿富汗建立全國性政權,正式名稱為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由於它在阿富汗實施獨裁專制和政教合一政策,因此僅被巴基斯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沙烏地阿拉伯三個國家承認是代表阿富汗的合法政府,它曾經為奧薩瑪·賓·拉登提供庇護。

塔利班的極度嚴格和反現代的思想被形容為一個「結合普什圖部族律法(普什圖瓦里,pushtunwail,以名譽為中心)的沙里亞法規創新形式」,[1]以激進的德奧班德學派觀點詮釋伊斯蘭教。此外,他們的思想也受到瓦哈比派的遜尼派財政支援者及奧薩瑪·本·拉登的影響。塔利班的意識形態與被他們趕走的前反蘇游擊隊統治者有所不同。塔利班禁止許多以前舊政權容許的活動,例如女性就業及上學、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等活動。

他們新成立的宗教警察(模仿沙烏地阿拉伯的「揚善抑惡局」)負責執行上述的禁令,違例者可被鞭打。不過多數阿富汗人並非普什圖族,以前一向奉行比較寬鬆的伊斯蘭教規條。雖然塔利班與瓦哈比派相似,不過兩者也有一些分別。2009年,在巴基斯坦邊境地區活動的塔利班武裝分子在控制區甚至代替政府執行所謂伊斯蘭法律,例如一對巴基斯坦男女就因偷情被塔利班槍決。

      塔利班反對「部族和封建架構」,把傳統部族領袖的領導角色清除。另一方面,因為他們不願與其他人分享權力,而且他們絕大多數是普什圖人,他們的統治意味多民族的阿富汗由普什圖人當權,可是普什圖人只佔全國約42%的人口。與瓦哈比派及德奧班德學派一樣,塔利班強烈反對什葉派,他們宣稱佔全國約10%人口的哈扎拉族不是穆斯林。

3. 2001年美國入侵阿富汗之後的發展

圖為2001年底返回阿富汗並在2004年當選首位民選總統的卡爾扎伊

   

簡述背景 :

1926-1973 阿富汗王國;最後一任國王為 Mohamed Nadir Shah

1973-1978 阿富汗共和國

1978-1992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1989-1992 內戰)

1992-1996 阿富汗伊斯蘭國 (內戰)

1996-2001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塔利班)

2001 – 2004 過渡政府,而過渡政府的總統即為卡爾扎伊。

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普什圖族。 1957年生。阿富汗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帕爾查伊部族的世襲首領。畢業於喀布爾哈比比亞高等學校,獲學士學位,後進入印度喜馬偕爾邦立大學攻讀政治學碩士學位。

1982年起參加抗蘇鬥爭。 1992年後曾任阿游擊隊政府副外長。 1994年參加塔利班。後與塔利班極端政策不合而分道揚鑣。 1997年移居巴基斯坦,開展支持前國王查希爾的政治活動。 2001年底返阿富汗,協助美英軍隊打擊塔利班。同年12月,被阿各派代表推舉為臨時政府主席。 2002年6月,任過渡政府總統。 2004年10月,當選阿富汗首位民選總統。 2009年8月連任。2014年,第三屆總統大選有所爭議,至2014年9月才產生結果。卡爾扎伊在 2014 年 9 月卸任。

2014年選舉爭議 :
2014年4月5日阿富汗舉行總統及全國34省議會議員選舉。
選舉前最有勝算的二人為阿卜杜拉(Abudullah Abudullah)與賈尼(Mohammad Ashraf Ghani)。
圖 : 此圖取自楊芬瑩,<阿富汗大選爭議,今起重新計票>,2014年7月,風傳媒: http://www.storm.mg/article/33381
圖 : 此圖取自楊芬瑩,<阿富汗大選爭議,今起重新計票>,2014年7月,風傳媒: http://www.storm.mg/article/33381
根據4月24日公布之選舉結果,因為無人過半,因此在6月14日進入第二輪選舉。二輪投票後,因為計票爭議,直到9月21日才在卡爾札伊總統斡旋下達成協議,由賈尼出任總統,阿卜杜拉擔任政府執行長。
關於2014年阿富汗總統大選,有興趣者亦可參閱風傳媒的專家評析 「槍口下的民主選舉 : 2014年阿富汗總統大選紀實」: http://www.storm.mg/article/22772
圖 : 2014年7月12日,美國國務卿凱瑞試圖調停兩位總統候選人

4.政黨

阿過渡政府於2003年10月頒布《政黨法》。現有政黨近百個。 [1]主要政黨包括:

(1)阿富汗伊斯蘭促進會(Jamiati Islami):1972年成立。伊斯蘭教溫和派,成員多為塔吉克族。遜尼派。主要領導人是穆罕默德·卡西姆·法希姆(Mohammad Qasim FAHIM)。

(2)阿富汗伊斯蘭統一黨(Hizbi Wahdat ISLAMI,哈利利派):原阿富汗伊斯蘭革命聯盟,1987年成立。 1991年改用現名。 1995年3月,原領導人馬扎里被塔利班殺害,該黨分裂。屬伊斯蘭教什葉派,成員多為哈扎拉族人。黨主席是穆罕默德·卡里姆·哈利利,現為阿第二副總統。

(3)阿富汗伊斯蘭民族運動(Jonbesh Meli Islami):主要領導人是阿卜杜爾·拉希德·杜斯塔姆(Abdur Rashid DOSTUM),烏茲別克族。

(4)阿富汗民族解放陣線(Mahas Meli):1978年成立。民族主義派,普什圖族,屬伊斯蘭教遜尼派。主要領導人是現議會長老院主席西卜加圖拉·穆賈迪迪(Sibghatullah MUJADIDI)。

(5)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Hizbi Ettehad Islami):1981年成立。普什圖族,屬伊斯蘭教遜尼派。主要領導人是阿卜杜爾·拉蘇爾·薩亞夫(Abdul Rasul SAYAF)。

(6)阿富汗伊斯蘭民族陣線(Jebhe Meli Islami):1979年成立。民族主義派,普什圖族,屬伊斯蘭教遜尼派。主要領導人是賽義德·蓋拉尼(Sayed GAILANI)。

 

對外關係

阿政府外交以尋求援助為中心,奉行親美路線,積極發展同美、德、日和歐盟等西方國家關係。阿政治和經濟重建主要依靠西方國家的支持和援助。阿重視發展與周邊國家關係和參與區域合作。阿政府先後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六個鄰國共同簽署《喀布爾睦鄰友好宣言》、《<喀布爾睦鄰友好宣言>簽署國政府關於鼓勵更緊密的貿易、過境和投資合作的宣言》和《喀布爾睦鄰友好禁毒宣言》。

2005年10月阿成為“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成員,11月與上海合作組織建立聯絡組,同月成為“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成員。阿還有意利用地緣優勢,力爭成為本地區貿易交通樞紐。阿政府大力推動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國天然氣運輸管道。首屆和第二屆“阿富汗區域經濟合作會議”分別於2005年12月和2006年11月在喀布爾和新德里召開,阿周邊國家、八國集團和世行、亞行等國際及地區組織參加。 2007年10月,經濟合作組織會議在阿西部赫拉特舉行。

與中國的關係:

1955年1月20日,中阿正式建交,兩國關係總體發展順利。1957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副總理賀龍訪問阿富汗,是中阿關係史上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訪阿。1960年8月26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簽訂了《中阿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1963年11月22日兩國在北京又簽訂了《中阿邊界條約》。1965年3月,陳毅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再次訪問阿富汗,訪問期間同阿富汗方面簽訂了《中阿邊界議定書》、《中阿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及《中阿文化合作協定》等相關協議文件。1973年7月17日,阿富汗前首相達烏德發動政變,廢黜了國王,宣布成立阿富汗共和國。同月,中國對阿富汗共和國的成立予以承認,並發表聲明表示希望「中阿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和兩國間的友好關係繼續發展」。

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

1979年12月27日,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同月30日,中國政府發表了政府聲明,強烈譴責蘇聯對阿富汗的武裝入侵行徑。1992年4月,阿富汗納吉布拉政權垮台,游擊隊接管政權,改國名為阿富汗伊斯蘭國。中阿關係實現了正常化。但不久後阿游擊隊各派發生衝突,內戰加劇。出於安全考慮,中國於1993年2月撤離了駐阿富汗使館的全部工作人員,兩國間正常往來由此暫時中斷。

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

美國、聯合國和北約對阿富汗採取軍事行動——阿富汗戰爭。2002年12月,中國和阿富汗的其他五個鄰國(巴基斯坦、伊朗、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一道與阿富汗政府簽署了《睦鄰友好宣言》,表示尊重阿富汗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支持阿富汗和平與重建。2003年12月22日,阿富汗同意和中國合作,打擊被中國列為恐怖組織的幾個維吾爾分離主義團體。2004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塔什干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期間會見了阿富汗過渡政府總統卡爾扎伊,就鞏固和加強中阿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及阿富汗和平重建形勢交換了意見。

中阿建交50周年

2005年1月20日,是中國和阿富汗建交50周年紀念日。2006年6月,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元首共同簽署了《中阿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宣布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係,並發表聯合聲明。2008年8月,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訪問中國,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見,並參加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010年3月,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雙方發表聯合聲明。

美軍撤離阿富汗 中國填補真空?

美國和阿富汗政府達成協議,2014年底前美國將從阿富汗完全撤出戰鬥部隊。為了安全佈局,阿富汗總統鎖定最大鄰國中國,作為外訪首站,阿富汗政府希望從中國獲得政治支持以及經濟援助。此舉也可能暗示,未來若恐怖勢力壯大,美國不給予支持的情況下,阿政府可能會轉求中國給予幫助,而不單依靠美國的援助和政治支持。儘管中方否認,西方媒體仍認為在美國勢力退出阿富汗後,中國將伸手進入阿富汗,填補權力真空。

與美國的關係:

美國與阿富汗於1934年建交。2001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美全面主導阿富汗和平進程和經濟重建,向阿提供巨額經濟援助,並協同北約等向阿地方派遣省級重建隊(PRT),幫助當地改善治安,開展經濟重建。在2004年10月9日,哈米德•卡爾扎伊成為了阿富汗的第一位民選總統。但實際上,阿富汗仍然處於被美軍占領狀態。2005年3月3日至25日間,阿富汗連續發生多次強烈地震,因而受到重創。國際社會紛紛向阿富汗政府提供協助。

2005年5月,卡爾扎伊訪美,阿美建立戰略夥伴關係。2005年底,阿富汗仍呈現極度貧窮與軍閥割據的現象,久經戰亂而破壞的基礎設施、大量未爆地雷與其它的權威統治,加上大量非法鴉片與海洛因毒品貿易充斥其中,以及來自部分根植於基地組織與塔利班餘眾所發起的軍事與暴力行動仍在持續。

2006年3月,布什總統訪阿。 2007年8月,卡爾扎伊再次訪美。 2008年,巴美簽署第二份戰略夥伴關係文件。2001-2008年,美承諾援阿金額超過200億美元。 2008年底,美宣布2009年將向阿增兵。在多年軍事行動成效不彰的情況下,美國決定於2014年撤離阿富汗。

與巴基斯坦關係:

巴基斯坦是阿富汗重要鄰國。 9·11後,巴參與國際反恐合作,斷絕與塔利班政權的外交關係。阿臨時政府成立後,巴即予承認,恢復駐阿使館工作,並向阿重建提供1億美元援助。 5年來巴對阿援助已達3.5億美元。巴阿領導人互訪頻繁。巴總統、總理等多次訪阿,卡爾扎伊總統也先後於2004年9月、2005年3月、10月、2006年2月和2007年12月訪巴。

巴阿在塔利班跨界恐怖襲擊等問題上有深刻分歧。 2006年12月,巴單方面提出在巴阿邊境修建隔離牆和布雷,遭到阿反對。 2007年4月,穆沙拉夫總統和卡爾扎伊總統在安卡拉會晤,就改善兩國關係達成共識。 8月9日至12日,阿巴在喀布爾召開聯合和平支爾格會議,會議發表聯合宣言,就增信釋疑、合作打恐等達成一致。 12月,卡爾扎伊總統訪巴時,巴阿雙方就加強反恐合作、經濟往來和人員交流達成共識。

與印度關係:

阿富汗新政府成立後,重視發展對印關係,兩國高層保持密切往來。印是阿周邊主要援助國,迄已承諾援阿8億美元。 2005年8月辛格總理訪阿,雙方在反恐、能源合作等方面達成共識。 2006年4月,卡爾扎伊訪印,雙方就印繼續幫助阿重建、加強反恐、經貿和區域合作等達成共識。 2008年4月,卡爾扎伊總統再次訪印,雙方就加強雙邊關係達成一致。

與俄羅斯關係:

塔利班統治期間,俄支持反塔聯盟。阿新政府成立後,俄即恢復與阿關係。俄支持阿和平進程和戰後重建,強調聯合國應在阿問題上發揮主導作用,關注阿毒品問題,主張在阿周邊建立禁毒“安全帶”。俄已向阿重建提供3000萬美元援助,免除阿所欠105億美元債務。

與伊朗關係:

伊朗是阿富汗西部重要鄰國,兩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宗教、民族淵源和聯繫。阿戰亂期間,伊曾接納200多萬阿難民。塔利班政權倒台以來,伊積極參與阿重建,已承諾提供5.6億美元無償援助。阿伊關係不斷得到發展,雙方認為應加強經貿、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重點在打擊毒品走私方面開展合作。

與上海合作組織關係:

2004年、2006年和2007年,卡爾扎伊總統三次以主席國客人身份出席上合組織塔什幹峰會、上海峰會和比什凱克峰會。 2005年11月,阿與上合組織建立聯絡組。同年9月,阿第一副總統馬蘇德以主席國客人身份赴杜尚別出席上海合作組織第五次總理會議。 2007年11月、2008年3月和7月,上合組織成員國就阿富汗問題舉行磋商。

與聯合國關係:

聯合國為推動阿和平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1年12月,聯合國主持啟動“波恩進程”,向阿派遣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F)協助維護治安。 2002年3月,聯合國阿富汗援助團(UNAMA)成立,幫助阿政府維護穩定、保障人權、推進社會和經濟發展。聯合國還積極推動國際社會召開援助阿富汗會議。 2008年11月,聯合國安理會派代表團赴阿考察。

 


參考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AF%8C%E6%B1%97#.E8.A1.8C.E6.94.BF.E5.8C.BA.E5.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