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柏寬 / 義大利EUI博士
印度新總理莫迪挾著廣受期待的「莫迪經濟學」招牌走馬上任。過去被視為金磚四國的印度,近來經濟動能不再。國際間對莫迪執政下的新政頗為看好,印度各界也希望莫迪能將成功的地方治理經驗拓展到全國。但莫迪經濟政策是否能順利推展?本文透過國際財經評論的整理,提出印度在擺脫尼赫魯─甘地家族掌權之後,接下來的經濟改革之路上即將面臨的挑戰。
莫迪經濟學的困難課題:印度經濟成長的挑戰
吳柏寬 義大利EUI博士 / 中華經濟研究院
印度大選結果在 5 月 16 日揭曉,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在印度議會大選中大獲全勝,人民黨領袖莫迪(Narendra Modi)未來將帶領印度展開政經改革議程。過去被視為金磚四國(BRIC)的印度,近來的經濟動能不再。但國際間對莫迪執政下的新政頗為看好,印度各界也希望莫迪能將成功的地方治理經驗拓展到印度全國。但未來被稱為「莫迪經濟學」的莫迪經濟政策是否能成功,其中備受矚目的是如何促進法規限制的放寬,以成功獲得國際投資人的青睞。
- 甘地王朝的沒落,人民黨空前大勝
印度順利完成全球史上規模最大的民主選舉,反對黨人民黨以 284 的過半數席位贏得大選,人民黨總理候選人莫迪也將出任印度總理。自印度獨立以來,一直由甘地家族掌握政權的印度國大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在選舉中遭到慘敗,僅獲得 44 個席位。印度人民黨贏得下議院 545 個席位中的 282 個席位,在無需尋求其他政黨支持的情況下建立新政府。
印度國大黨由尼赫魯─甘地家族(Nehru-Gandhi)接班人拉胡爾(Rahul Gandhi)操盤,但結果卻面臨印度國大黨創黨百年來最大的挫敗。尼赫魯─甘地家族為印度最顯赫的政治世家,共有三位印度總理執政。其中,第二代為印度獨立英雄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也是印度首任總理,自 1947 年起執政至 1964 年過世。尼赫魯之女英吉拉.甘地(Indira Gandhi,也被稱為甘地夫人)於 1966 年掌權,她不但是印度首位女總理,還曾兩度出任總理。
甘地夫人 1984 年遇刺後,又由長子拉吉夫(Rajiv Gandhi)接任總理,但拉吉夫隨後也於 1991 年遇刺。此後國大黨大權則由拉吉夫的義大利裔遺孀桑妮亞(Sonia Gandhi)掌控。2004 年印度大選國大黨出乎意外獲得勝利,桑妮亞婉拒接任印度總理,並由辛格(Manmohan Singh)擔任首相。但桑妮亞卻成為印度最有權勢的政治人物,並積極為長子拉胡爾繼承家族傳承鋪路。
(桑妮亞.甘地。圖片來源)
印度選前民調本就預期反對黨人民黨將勝出,但反對黨贏得漂亮,票數差距極大。這代表印度社會人心思變,民眾難以忍受經濟成長倒退以及執政黨的貪腐情況。印度選民也強烈不滿甘地王朝長期掌控政權以及拉胡爾的王儲姿態。反觀莫迪擔任古吉拉特(Gujarat)省長時,成功締造兩位數經濟成長。印度民眾對於莫迪寄予厚望,莫迪也向支持者表示:「不會辜負人民給予的信任;如果沒有經濟發展,印度年輕人的生活不會發生改變。」
- 印度金磚黯然失色
近來,印度經濟成長降到十年來的最低水準:印度經濟 2014 年第一季度較去年同期的低於 5%,而 2011 年創下的經濟成長水準則高於 9%。
英國經濟學人提到的經濟數據,同樣也令人心驚:印度的通貨膨脹情況已經達到 9%,並且持續上升;雖然國際收支赤字略為縮減至 2% 的 GDP 以下,但實際上是政府限制印度人民購買黃金所致。此外,印度政府實際上就是最貪腐的組織,在過去五年恐怕預估有 40 億到 120 億美金的賄款都流到各級官員的口袋。而廣大的印度人口,僅有3%人口繳納所得稅,以至財政收入極為困窘。
此外,由於就業市場成長難以趕上人口成長速度,對每年新增1千萬人工作人口的印度來說,成為重大社會議題。印度約九成的工作職缺都是非正式雇用(informal)工作。農業部門受限於種姓制度的封建氣息;工業部門投資不足,僅提供 11% 的勞動力。因此工業部門僅占總體 GDP 的 15%,也難以帶動就業需求。而約有 5 千萬的勞工實際上在沒有電力設施的製造業「工廠」辛勤工作。
- 國際間看好莫迪帶動印度經濟發展
(印度新任總統莫迪。圖片來源)
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的勝選,獲得選民全力支持,預料將上任後將通過經濟改革措施,可望成為「金磚國家」經濟復甦的領頭羊。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印度本年度(至 2015 年 3 月底止)的經濟成長率將由 4.4%增加到 5.4%,高於政府原預估的 4.9%。其他金磚國家,俄羅斯經濟目前受困於烏克蘭危機,今年經濟成長率仍 1.3%;中國大陸由去年的 7.7% 減少為 7.5%,巴西將由 2.3% 降到 1.8%。
首先提出「金磚四國」的前高盛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歐尼爾(Jim O’Neil)指出,如果莫迪依據競選宣言,落實反貪腐政策,則未來 20 年印度經濟將達到年成長 10% 的潛力。歐尼爾表示,「這是印度三十年來最有利的發展態勢;莫迪勝選對印度是極大的利多。」未來,他預期印度經濟發展還將超過中國大陸。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信評(Moody’s Ratings)與惠譽評等(Fitch Ratings)公司指出,新政府首要工作是促進投資,恢復經濟成長並持續。印度新政府如果削減預算赤字,簡化投資及生產法規,並加強基礎建設,將提高印度的評等。
倫敦經濟研究機構朗柏德(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資深經濟學家辛(Shweta Singh)認為,印度若要達到高經濟成長率,必須刺激國內儲蓄,並增加流動性提升投資與生產力。印度必須著手積極進行改革,改善金融基礎建設,並發展人力資本,減少政府經濟干預,穩固財政收入。若印度改革步調正確,未來 5 年的印度經濟成長平均可望達到 6.5% 至 7%。
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的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阿雅(Chetan Ahya)指出,「印度所需要的改革並不複雜,只要政府運作正常。」的確,印度是個民主國家,但經濟改革似乎和人民黨選舉的標語相同:「印度需要少一點政府,多一點治理。(less government, more governance)」印度人民黨執政後將進行各種改革議程,包括改善現有商業環境,將企業私有化以降低預算赤字並達成通膨目標,但每項任務都複雜且艱鉅。
- 莫迪經濟改革之路崎嶇難行
印度人民黨在選前已承諾將抑制通膨,全方位吸引外資,並發展勞力密集的製造業。新政府預料將加速建設計畫、簡化官僚手續、放寬勞動法規,並出售國有企業。但國際與國內因素,兩者可能為印度改革議程投下造成不確定的陰影。
印度與其他新興經濟體在 2013 年曾因美國 QE 縮減規模而遭負面衝擊,印度盧比也成為去年夏季全球最為弱勢的貨幣之一。印度內部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包括:長期存在的財政赤字。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由於印度政府採取提高公務員工資以及擴大福利項目規模等措施。不過,印度的預算赤字即便在經濟危機之後,並沒有減少。新政府可能減少對食品、柴油和化肥等約占總支出的15%的大規模補貼。但減少補貼的措施勢必受民眾反對。增加國家收入的國營銀行與企業私有化或是中央政府放棄對生產煤炭的壟斷控制等措施,也將遭遇強大政治阻力。
雖然莫迪在擔任西北部古吉拉特省長時曾簡化企業開辦流程,創造地方經濟繁榮。但在全國性的事務上,重大經濟政策改革的爭議性更大,需要強而有力的領導以及民眾的支持。
印度人民黨在印度 243 席的上議院,僅取得 48 席。在上議院沒有多數席位情況下,盡管莫迪新政府能迅速在內閣層級採取行動,但立法程序中將需要由各邦立法機關選出印度議會上院成員更廣泛的共識與支持。例如將地方稅收納入單一全國性的稅收系統,地方邦政府勢必因收入將減少而反對。此外,急需改革的印度勞動法規,放寬招聘和解僱限制,也需要各邦政府的合作。
(莫迪經濟學與 Make in India策略。圖片來源)
印度經濟面臨的關鍵課題是簡化繁瑣的稅制和管制,以及黑箱交易行為。莫迪的經濟政策被稱為「莫迪經濟學」,其中備受外界期待的是莫迪未來將如何促進鬆綁印度經濟相關限制的法規。倘若製造業能順利取得所需的資金與土地,勢必能改善經濟發展與就業情況。印度沉痾已久的治理問題,都不是短期間可以解決。外界寄望莫迪未來成為南亞的鐵腕雷根,徹底解決印度長久以來盤根錯節的問題,恐怕過於樂觀。我們不妨樂觀期待印度能有新氣息,至少在中央政府的治理將有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