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觀察導讀|阿薩姆式房是印度東北阿薩姆地區自1897年大地震後所發展出的獨特建築風格,融合了英國殖民建築、日本防震設計、當地材料與傳統木作技術,具斜屋頂、木骨牆、通風良好等特色,兼具美觀與耐震性。這些房屋在印度獨立運動史中也戰有一席之地,曾是文化交流與愛國運動聚集與交流的重要場所,如傅康故居與巴如雅之家。然而隨著都市化、人口壓力、建材短缺與土地壓力,阿薩姆式房正逐漸消失在世人眼中,成為一段即將被遺忘的歷史與文化記憶。
著|李桂蜜,語言與文化工作者,現居住於印度阿薩姆邦。
漫步在印度東北阿薩姆邦與梅加拉亞邦(Meghalaya)的街區,經常可以看到雅致的木造老屋錯落在沒有特色的現代化鋼筋水泥建築當中,這些散發英國鄉村建築風、也奇妙地帶點日式平房味道的老木屋,是當地特有的阿薩姆式房(Assam type house)。在1897年的阿薩姆大地震後,英國殖民建築風格、日本地震專家建議、華裔印度木匠的工法、阿薩姆地區特有的地理條件及建材,共同造就了阿薩姆式房的出現。
阿薩姆式房風格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阿薩姆地區興起1的阿薩姆式房,多為1層或2層的平房,樓板高出地面,有著斜式屋頂、外露的木骨壁面、依卡拉牆2、小型方格窗、氣窗設計、寬敞的入口,以及環繞屋舍外緣的廊道等。較講究的房屋還會出現煙囪、西式石柱、裝飾性遮簷板。這樣的屋景結合了阿薩姆當地建材,以及流行在英國殖民地的都鐸復(Tudor)興建築風格。從20世紀初期到1980年代早期,阿薩姆許多的政府機關、醫院、學校、茶園中的宿舍,以及某些民宅都是如此設計。但隨著時代演進,也出現一些改變,例如用水泥與沙取代泥土與牛糞,鋼柱取代木柱等。
1897阿薩姆大地震
19世紀初,英國殖民者初來乍到印度東北地區時,放眼所及大多是竹子或木板屋,因此開始建造以磚頭與石灰岩為主的厚牆房舍,然而這些石造建築在1897年的阿薩姆大地震後卻只剩斷壁殘垣。
印度東北與臺灣、日本、土耳其、加州、墨西哥同被列為全球地震最活躍的地區。印度標準局(BIS, Bureau of Indian Standards)根據容易發生地震的機率,將全印分為4個地震帶(2-5),其中東北地區位在風險最高的5級區,過去一個世紀以來,這裡曾發生過18次「毀滅性」地震。而1897年的阿薩姆大地震是近代史上數一數二的嚴重地震,震度之大,連1,000公里遠的加爾各答都有災情傳出,而據說遠在2,000公里外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Peshawar)也感覺得到震動。在這場大地震中,許多石製建物倒塌,造成約1,542人死亡,地震學家估計這場地震的強度應達到地震矩規模8.1級(相當芮氏規模8.7級)。
1897年的大地震後,被譽為日本地震學之父的大森房吉(Omori Fusakichi, 1868-1923)受到英國殖民政府邀請,領導一支由英國及日本的地質學家及地震專家組成的團隊,來到阿薩姆進行研究,他們與工程師合作,將當地的環境及建材納入考量,並提供防震建築的建議,直接影響了阿薩姆式房的興建與產生。


英國負責地震災區的官員報告說,這次嚴重地震突顯了建築物和橋樑建造系統的缺陷和脆弱,因此得出一個結論:「任何石造或磚造的建物都未能抵擋這樣的震盪」,反倒是某些傳統木造建築屹立不搖,「未來它們必須用更柔韌的材料來建造房屋」。大森房吉的團隊建議採用輕質的彈性建築,房屋基底以磚石為主,或是由堅固的木柱支撐,使用承重木框架,在不同層次的木構件之間建立靈活的連接,牆壁使用當地可得的輕質材料填充,屋頂則採用鍍鋅浪板或是厚層沙茅。傳統的阿薩姆房屋用竹子混合泥巴及新鮮牛糞作牆,這支團隊在研究該地的氣候與地勢後,將之改良為木頭、沙茅、泥土、稻草的混合。
大森房吉與日本地震外交
大森房吉也曾經在嘉義發生梅山大地震時來到臺灣。1906年3月17日嘉義地區發生相當於芮氏規模7級以上的強震,由於當年歲次丙午,所以又被稱為「丙午烈震」。大森房吉認為造成這場地震高死亡人數的主因除了地震規模大以外,再來便是房屋結構。他發現當地常見的「塗墼厝」(土埆厝)3耐震度極低,並提出改善建議,此外他的研究裡也發現當時部分地區在地震後發生土壤液化的現象。

1906年是全球火山活躍、地表震動激烈的一年,先後發生不少造成人類災害的強震,除了3月有臺灣嘉義地震外,接著4月7日義大利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震動,之後還有4月18日美國加州舊金山,以及8月南美智利的劇烈地震。在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後,大森房吉也同樣趕到現場,照片並出現在當地報紙頭條上。大森房吉以專家身分,頻頻出現在國際發生強震的地區,顯現當時日本強烈的科學外交企圖。
都鐸風格與都鐸復興風格
大約在1897阿薩姆大地震發生的這段時期,英國出現了都鐸建築型式的復興風潮,被稱為都鐸復興風格4,這種風格也散播到了紐西蘭、新加坡、印度等英國殖民地。
都鐸式建築盛行於16世紀的英國都鐸王朝,主要特徵是具有半木結構5、高聳的雙面斜屋頂、突出交錯的山牆、巨大石磚煙囪、狹長窗組,與及小型方格玻璃窗等。
而都鐸復興風格則出現於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在大英帝國的各個地區都很流行,並根據當地情況進行調整。在阿薩姆邦,都鐸復興風格建築主要見於殖民時期建造的政府機關、學校和一些民宅。
都鐸復興建築通常6融合了都鐸建築的元素,但較為簡單樸素,也會根據當地條件做出變化。在阿薩姆邦,都鐸復興建築通常使用當地可用的材料,例如磚塊、木材,有時也使用石頭,常見特色包含斜屋頂、半木結構、凸窗、廊臺、寬敞的尖頂門廊、精細的封簷板/破風板。
阿薩姆式房的傳奇居民
根據阿薩姆文史工作者亞文尼貝許.夏馬(Avinibesh Sharma)的研究,某些阿薩姆式房也曾經是許多重要的社會文化活動發生的地方,是許多知識、文化圈菁英分子聚集交流意見的場所,也是反英國殖民的自由鬥士的據點。
愛國志士傅康


例如,1921年時,甘地初次來到阿薩姆倡導不合作運動,當時下榻之地便是阿薩姆著名的律師及自由鬥士塔倫.藍姆.傅康(Tarun Ram Phookun, 1877-1939) 位於古瓦哈蒂(Guwahati)的家,成千上萬的阿薩姆居民蜂擁至這棟位於布拉馬普特拉河畔的阿薩姆式房,為的是一睹甘地的風采。甘地、傅康及支持者並在這棟如今已有150年歷史的老房的院子裡焚燒了外國衣物。在退出印度運動當中,有許多這樣的集會發生在這些阿薩姆式房中。


傅康被尊稱為“Deshbhakta",意思是「愛國者」,他是甘地忠實的追隨者,甚至放棄律師的職涯,全心投入印度獨立運動,是阿薩姆地區愛用國貨運動(Swadeshi Movement)的重要人物,推廣使用印度傳統手工織布卡迪(Khadi),並曾因參加不合作運動被英國殖民政府囚禁1年。
為了紀念傅康的貢獻,並灌輸年輕世代愛國思想,阿薩姆政府於2021年將傅康的祭日訂為「愛國志士日」(Deshbhakti Divas),並於每年7月舉行追思活動。
巴如雅之家
在古瓦哈蒂市布拉馬普特拉河另一頭的另一棟阿薩姆式房,則是住著當地另一戶聲譽卓著的人家巴如雅。這個家族歷年來產出多位阿薩姆文藝圈的重要人士,包括2位作曲家、4位電影導演、3名歌手、多位演員及運動員等,或許是全阿薩姆,甚至是全印度唯一出過這麼多不同領域傑出人士的家庭,這棟房子跟這個家族幾乎被視為該市的文化遺產。

巴如雅之家由大家長昌德納特.巴如雅(Chandranath Baruah)於1923年蓋成,至今已有超過100年的歷史,巴如雅本身是工程師,他保留了一些阿薩姆式房的特色,卻也用了一些當時新穎的建材,例如從英國進口鐵柱與鐵條。牆壁則是新舊工法的融合,下半部用磚,上半部則是傳統依卡拉牆。錫皮屋頂則是由巴如雅自己設計。
曾經是記者的阿薩姆電影導演屋帕.博普賈里(Utpal Borpujari)於2023年拍攝了巴如雅家族及其住屋的紀錄片《巴如雅之家》(House of Baruas/Baruar Xongxar),他表示,拍攝此片的動機是為了更了解自己生長城市的歷史,而他選擇用影片的方式來向這棟房子與這個家庭致敬,是因為這個家庭對阿薩姆電影界的貢獻,也希望年輕的世代可以更了解自身城市的歷史。
阿薩姆式房的新威脅
儘管阿薩姆式房刻滿了當地歷史的印記,也的確保護居民度過其後的地震,然而這些古樸優雅且永續環保的屋舍,卻逐漸消失在阿薩姆愈來愈沒有特色的全球化地景中。根據建築師艾修克.塞齊亞(Ashok Saikia)的分析,阿薩姆式房式微的原因,主要是都市人口增加,居住空間不足,土地價格上漲,此外用來建造阿薩姆式房的木材也變得昂貴,而且品質不如從前。



阿薩姆式房承載了這個地區獨特的歷史,有殖民記憶、大地震的教訓、殖民地建築美學、原住民建築知識、阿薩姆知識圈的發展。然而曾經是阿薩姆建築容顏一部份的這些屋舍逐漸湮沒在荒煙漫草中,風華不再,有些甚至就被無聲無響地拆除。阿薩姆式房曾經在土地的震動中屹立不搖,但是否也招架得住現代化浪潮的震盪?
作者按
- 現今的阿薩姆邦在當時(1874-1905)英國殖民時期的行政劃分屬於「東北邊境」(North-East Frontier),首會則是西隆(現今梅加拉雅邦的首會)。 ↩︎
- 牆壁利用當地話被稱為依卡拉(ikara)的沙生蔗茅(Saccharum revennae)及泥土、牛糞蓋成、外抹石灰。與臺灣傳統的編竹夾泥牆及日式建築的小舞壁有異曲同工之妙。 ↩︎
- 土埆厝是早期臺灣居民就地取材的建築方式,把環境中容易取得的泥土與乾稻草、粗糠混合,製成泥塊,讓其接受日曬,之後再把變得堅硬的土埆磚堆砌成牆壁,上方蓋上茅草。這種建法成本低廉、不怕白蟻,而且冬暖夏涼。缺點是怕水且不耐震。 ↩︎
- Tudor revival, 也被稱為新都鐸(Neo-Tudor)及仿都鐸(Mock Tudor)。 ↩︎
- Half-timber,指的是建築物的木頭結構框架暴露在外,梁木間的空間以磚或石膏填滿。 ↩︎
- 臺灣在20世紀初,也曾經出現過幾棟都鐸復興風格建築,包括建於1914年的基隆顏家陋園,以及霧峰林階堂宅第「紅樓」。但目前仍留存的僅剩茶商陳朝駿於1913年蓋的圓山別莊,此建築後來化身為私人認養的古蹟臺北故事館,現在則是由ACME集團經營的圓山別邸。 ↩︎
本文圖片來源|本文作者攝影,提供、蔣正興《古董級的大森式水平地震儀,是影響臺灣最久遠的地震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Wikipedia、shisokuyubi.com。